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患肌理论治疗肩周炎,要在充分理解患肌理论内涵的基础上,阐明肌肉功能紊乱状态的致病机理,从肌肉层面评定疾病并确定治疗靶点,指导临床治疗。患肌的功能性病变是造成肩周炎疼痛与关节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利用功能评估推导可疑患肌,触摸确认患肌,通过皮下扫散手法配合再灌注活动,改善肌肉缺血缺氧状态从而消除患肌,恢复肌肉功能及协调性,快速缓解疼痛,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肩周炎急性期,先采用远程轰炸的治疗策略,然后再针对局部患肌进行治疗;肩周炎慢性期,着重治疗肩胛骨周围存在的患肌,恢复肌群的正常功能;治疗后保证患肌充分的休息。 相似文献
2.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以膝关节软骨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骨关节疾病,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僵硬及关节肿胀为主,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1]。肌肉在KOA的发病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5],浮针医学认为患肌是造成KOA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的直接原因。在患肌理论的指导下,浮针疗法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临床症状[6-9]。本文对患肌与KOA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析浮针疗法从患肌诊治KOA的临床思路,旨在为本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和新依据。 相似文献
3.
4.
5.
6.
<正>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又被称为粘连性关节囊炎,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及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以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本病好发于40~50岁以上中老年人,属于中医学漏肩风、肩凝症等范畴。目前对本病的治疗以减轻疼痛和恢复关节活动度为主要目的,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Ns AIDs)及局部痛点封闭可以减轻疼痛;麻醉下手法松解及手术松解可恢复关节活动度[2]。据报道,本病的发病率约为2%~5%[3]。本病虽有自愈倾向,但易反复,且自然病程可长达半年至3年,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并可造成心理和生理的双重不适。浮针是符仲华教授于1996年发明的现代针灸。有报道显示,浮针治疗肩周炎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促进疾病的康复[4-6]。临床上,孙健教授运用浮针治疗肩周炎多有 相似文献
7.
浮针疗法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浮针疗法是第一军医大学中医药研究所符仲华教授于1997年首次报道提出的,对治疗软组织损伤等急慢性疼痛,具有操作简单,疗效迅速,安全无痛等优点。笔者近年来运用此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等疾病,收到理想的效果,现略举数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相对于传统针刺疗法,浮针是一种全新的针刺方法,其进针点选择在病痛部周围而不是病痛处,针体行进在皮下(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针尖直向病灶,针具可选用专门的浮针针具,也可使用一般毫针。其疗效迅速持久、适应症广、操作简便,特别是在镇痛方面被证实快捷、有效。主要用于治疗“局限性而非系统性,功能性而非结构性”的疼痛病症。病种涉及到软组织伤痛、慢性内脏疼痛、神经病痛和部分非疼痛性疾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治疗功能性便秘患者25例。结果治疗2周后治愈9例,好转13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88%;治疗4周后治愈15例,好转9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6%。结论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以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浮针治疗颈胃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8例颈胃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浮针)组及对照(药物)组各24例,两组均进行物理因子治疗,在此基础上实验组采用浮针对患者的头颈夹肌、斜方肌、肩胛提肌、腹直肌、膈肌等患肌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塞来昔布及奥美拉唑口服,治疗后比较两组的NDI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胃肠道症状积分及临床疗效分级。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的NDI评分及胃肠道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在改善颈胃综合征患者颈椎功能障碍,减轻胃肠道症状上更有优势,临床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4.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后期,患肢疼痛非常明显,临床往往需以盐酸布桂嗪、美施康定等药物镇痛:笔者应用浮针疗法治疗数例患者,获得了“针入即效”的镇痛效果,但因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肢体血供不佳,浮针留针时间较长,造成溃疡难愈,由此笔者采用腹针与浮针相结合的方法,即以腹针疗法腹部神龟图为基础,在腹部神龟图上应用浮针操作,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肢体疼痛,取得了满意疗效.由此应用于多种疼痛的治疗均获满意疗效,故定名为腹浮针疗法.下面试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5.
16.
皮内针疗法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内针是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方法 ,又称埋针法。《灵枢·官针》载 :“浮刺者 ,傍入而浮之 ,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此是斜针浅刺的一种方法。近代皮内针疗法就是该刺法的演变。这种方法能给皮部以弱而持久的刺激 ,从而调整脏腑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2年6月武汉市武昌区惠民医院门诊收治的68例A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予塞来昔布胶囊及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浮针配合再灌注治疗,2组均治疗8周。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8周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ASQoL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治疗前后2组炎症指标。结果 BASDAI、BASFI、ASQoL生活质量评分、炎症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浮针再灌注治疗AS能明显改善疾病活动和脊柱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血液炎症指标,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19.
20.
粗针源于《黄帝内经》中的"九针",是"九针"中长针与大针的结合体.针身粗、长,长为120mm,直径为1.0mm.取穴基本在督脉,身柱为督脉穴,为督脉之脉气所发,位于上背部正中,第三胸椎棘突下.名为身柱,含有全身支柱之意,为督脉出入之门户.《针灸甲乙经》:"……瘛疚,身柱主之."粗针平刺身柱穴,通过长时间留针,使患者获得长时间的针刺作用,可平衡阴阳、调和脏腑、濡养经筋.笔者近年来采用该法治疗脑、脊髓病变引起的肢体肌张力增高,疗效满意.现举医案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