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究前列腺素E2(PGE2)对大鼠巨噬细胞株NR8383细胞合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调控作用以及对人脐静 脉内皮细胞(HUVEC)趋化成管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0.1 nmol/L PGE2、1 nmol/L PGE2、1 nmol/L PGE2+10 nmol/L EP2受体抑 制剂AH6809+10 nmol/L EP4受体抑制剂AH23848 处理的NR8383 细胞作为各实验组,选择未经PGE2以及其特异性受体抑制 剂处理的NR8383 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 和qPCR方法检测各组NR8383细胞内VEGF蛋白以及mRNA的表达水 平;收集以上各处理组的细胞培养上清液分别刺激HUVECs,运用TRANSWELL 小室、Matrigel 胶细胞成管实验等实验方法, 观察PGE2调控巨噬细胞对HUVEC 迁移效应和成管能力的影响。结果随着NR8383 细胞培养液中加入PGE2浓度增高,其 VEGF蛋白表达和VEGF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0.1 nmol/L、1 nmol/L PGE2处理过的NR8383细胞培养上清液 可以显著增加HUVEC细胞形成的小管面积,形成小管面积随着PGE2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HUVECs的迁移运动也 随着PGE2处理浓度的升高不同程度的增强,HUVECs趋化的数量显著升高(P<0.05);研究发现PGE2特异性的EP2/EP4 受体拮 抗剂AH6809/AH23848,可以显著抑制PGE2 增强NR8383 细胞内VEGF mRNAs 表达的作用并且也显著抑制PGE2 增强 NR8383细胞促进HUVECs成管和趋化能力的效应(P<0.05)。结论PGE2可以通过作用NR8383细胞表面对应的EP2/EP4受体 调控VEGF的合成,促进HUVEC趋化和成管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骨髓源性外泌体能否通过血管新生的机制促进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fibrosis,PMF)的发生发展及芦可替尼能否在外泌体层面通过抑制血管新生从而抑制PMF的发生发展。【方法】采集初诊PMF患者(初诊组)、芦可替尼治疗后的PMF患者(RuT组)和ITP患者(对照组)骨髓液并提取外泌体。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外泌体中促血管新生相关细胞因子的蛋白表达;CCK8法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HUVECs细胞周期;划痕实验和Transwell 小室侵袭实验检测HUVECs血管新生能力;QT-PCR 和Western blot检测HUVECs细胞侵袭增殖相关因子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初诊组及RuT组外泌体中的VEGF、VEGFR1、HIF-1a、COX-2的蛋白表达水平更高(初诊组P值均< 0.01,RUT组除VEGFR1的P > 0.05外,余均< 0.05),初诊组上述因子表达水平较RuT组更高(P < 0.01)。2、与对照组相比,初诊组、RuT组的外泌体可以诱导HUVECs增殖、迁移能力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初诊组P < 0.01,RUT组P < 0.05),侵袭能力更强(初诊组P < 0.01,RUT组P < 0.01)。初诊组与RuT组相比,HUVECs增殖效果、迁移能力、侵袭能力改善更佳(P < 0.01)。3、与对照组相比,初诊组、RuT组的HUVECs合成期(S期)细胞比例更大,且初诊组S期细胞较RuT组比例更大。4、与对照组相比,初诊组、RuT组的HUVECs的MMP-2、MMP-9、FAK、PCNA的mRNA表达水平更高(初诊组均P < 0.01;RUT组FAK为P > 0.05,余均P < 0.01),初诊组较RuT组的mRNA表达水平更高(P < 0.01)。5、与对照组相比,初诊组、RuT组的HUVECs的MMP-2、MMP-9、FAK、PCNA的蛋白表达水平更高(初诊组均P < 0.01,RUT组除FAK为P > 0.05外,余均P < 0.01或P < 0.05),初诊组较RuT组蛋白表达水平更高(P < 0.01)。【结论】骨髓源性外泌体可通过血管新生机制促进PMF的发生发展,芦可替尼在外泌体层面能够抑制血管新生从而抑制PMF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l stem cells, BMSCs)外泌体正常状态下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方法  提取大鼠BMSCs并进行鉴定,将其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细胞)通过Transwell小室共培养24 h(BMSCs共培养组);提取BMSCs外泌体进行鉴定,荧光显微镜下定性观察细胞吞噬外泌体的行为,CCK8 法检测细胞活力选定最佳BMSCs外泌体工作浓度,将其与bEnd.3细胞共培养24 h(BMSCs外泌体共培养组)。另设bEnd.3细胞单独培养组。培养24 h后通过EDU和细胞划痕实验,分别检测以上3组bEnd.3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结果  第3代BMSCs表面CD90、CD29为阳性,CD45显示为阴性,可成骨、成脂,表明所提取的BMSCs纯度较高。透射电镜下BMSCs外泌体形态为类圆形,直径在100 nm左右;NTA分析发现BMSCs外泌体的直径分布范围为50~600 nm,其中粒径峰值为150 nm;免疫荧光显示内皮细胞能够吞噬BMSCs外泌体;CCK8显示20 μg/mL外泌体加入对细胞增殖影响达到最佳。EDU检测显示,相较于对照组,BMSCs共培养组、BMSCs外泌体共培养组均可促进bEnd.3细胞的增殖(P<0.05),且促进增殖的能力相当(P>0.05)。细胞划痕实验示,BMSCs外泌体共培养组细胞的迁移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与BMSCs共培养组差异不明显(P>0.05)。  结论  BMSCs外泌体可代替BMSCs,有效促进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为卒中后的血管新生提供新的潜在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离与鉴定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RH株速殖子外泌体。方法: 收集弓形虫速殖子与人结肠癌SW480细胞共培养上清液,经离心、过滤,采用基于聚合物沉淀技术的试剂盒法分离外泌体;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特征,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NTA)检测外泌体粒径大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外泌体经典标志分子CD63、HSP70以及弓形虫特异蛋白表面抗原1(surface antigen 1,SAG1)、棒状体蛋白16(rhoptry protein 16,ROP16)、ROP18和致密颗粒蛋白1(dense granule protein 1,GRA1)。结果: 从弓形虫与细胞共培养上清液中分离出囊泡样物质,其外形为圆形,有完整的膜结构,直径为30~150 nm;表达外泌体特异性蛋白CD63、HSP70;检测出弓形虫特异性蛋白SAG1、ROP16、ROP18和GRA1。结论: 从弓形虫速殖子与SW480细胞共培养上清液中获得弓形虫外泌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毛兰素通过调节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信号通路对恶性黑素瘤细胞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毛兰素处理B16F10细胞筛选合适的药物作用浓度。体外培养B16F10细胞、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并随机分为对照组、毛兰素低、高剂量组、空载组、毛兰素高剂量+HIF-1α过表达组,分组处理后,提取B16F10细胞条件培养基,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测定B16F10细胞培养基中VEGF水平;并用提取的B16F10细胞条件培养基按上述分组处理HUVECs,小管形成实验检验各组HUVECs细胞成管长度。建立B16F10移植瘤小鼠模型并按上述分组进行处理,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移植瘤微血管密度(CD31表达)及VEGF表达;免疫印迹检测各组B16F10细胞及其移植瘤小鼠肿瘤组织中HIF-1α/VEGF/VEGFR2通路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毛兰素低、高剂量组B16F10细胞培养基中VEGF水平、HUVECs细胞成管长度、移植瘤CD31及VEGF阳性细胞比例、B16F10细胞及其移植瘤小鼠肿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基于磁性分离和催化发夹组装(CHA)信号放大策略的外泌体双膜蛋白共表达检测平台。方法 细胞培养与细胞上清液中外泌体的分离纯化和表征。超分辨成像技术与免疫印迹实验表征CD63在外泌体膜上的表达。外泌体与AptEpCAM-T催发链反应电泳图验证EpCAM适配体与外泌体结合。荧光检测法验证CHA核酸序列的可行性、优化反应条件以及验证该方法特异性。结果 超分辨成像技术与免疫印迹实验显示乳腺癌MDA-MB-231细胞来源外泌体富含CD63膜蛋白。外泌体与AptEpCAM-T催发链反应电泳结果显示EpCAM适配体能够识别并结合外泌体。检测平台特异性试验: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外泌体(MCF-10a exo)荧光检测信噪比:1.10±0.01,乳腺癌细胞外泌体(MDA-MB-231 exo)荧光检测信噪比:2.09±0.08。结论 构建基于磁性分离和CHA信号放大策略的外泌体双膜蛋白共表达检测平台。可同时检测外泌体膜上表达的两种蛋白:CD63和EpCAM。乳腺癌细胞外泌体与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外泌体膜蛋白CD63和蛋白EpCAM表达有区分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一种利用旋转超滤技术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培养上清液中分离外泌体(exosome)的方法。 方法 收集BMSCs细胞培养上清,低速离心去除残余细胞,0.22 μm滤器过滤除去细胞碎片,采用旋转超滤技术提取外泌体。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所获外泌体的形态,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外泌体标记物CD63、CD9蛋白的表达,用CCK-8试剂盒检测外泌体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增殖活性的影响。 结果 使用旋转超滤技术成功分离出BMSCs分泌的外泌体,透射电镜下外泌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00 nm,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外泌体中有其特异标记物CD63、CD9蛋白的表达。外泌体能够促进HUVECs增殖,并且其促细胞增殖作用随浓度增高而增强。 结论 旋转超滤技术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提取外泌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外泌体源性FZD10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外泌体,并利用Western blot和RT-qPCR技术分析NSCLC细胞(95D和H1299)、正常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及其外泌体中FZD10的表达;通过转染FZD10-siRNA敲低FZD10表达,用FZD10未敲低和敲低的NSCLC细胞外泌体分别处理HUVEC细胞,利用体外血管生成实验观察其成管能力,采用ELISA和RT-qPCR技术分析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A和Ang-1的表达;进一步利用Western blot分析外泌体源性FZD10对信号通路PI3K、Erk1/2和YAP/TAZ激活的影响。结果 同BEAS-2B细胞及其外泌体相比较,FZD10在95D和H1299细胞及其外泌体中高表达(P<0.01);95D和H1299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促进HUVEC的微管形成及VEGFA、Ang-1的蛋白分泌、mRNA的表达(P<0.01),但在95D和H1299细胞敲低FZD10后这些效果受到抑制。FZD10的敲低可抑制PI3K、Erk1/2信号通路的激活,但对YAP/TAZ信号通路的影响不显著。结论 NSCLC细胞外泌体源性FZD10可促进体外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PI3K、Erk1/2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环巴胺特异性阻断人食管癌EC109细胞Hedgehog(Hh)信号通路后对其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
法环巴胺处理EC109细胞48h后,采用Transwell小室、血管生成实验观察细胞的迁移、侵袭及血管形成等转移能力,RT-PCR
检测Gli-1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Gli-1、MMP-9、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环巴胺阻断Hh信号通路能显著减弱EC109
细胞迁移、侵袭及血管形成能力(P<0.05);Gli-1mRNA表达量降低,Gli-1、MMP-9、VEGF蛋白的表达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均<0.05)。结论环巴胺能显著抑制EC109细胞的转移能力,其可能机制与抑制Gli-1进而使下游MMP-9、VEGF表达下
调有关。
  相似文献   

10.
赵林  张才全  廖刚  龙结根 《医学争鸣》2009,(23):2798-2801
目的:探讨通过RNA干扰下调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D(PDGF-D)基因在胃癌SGC-7901细胞中的表达对与其共培养的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生长和功能的影响.方法:构建靶向PDGF-D的短发夹状RNA(shRNA)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胃癌SGC-7901细胞后,通过RT-PCR,Western Blot检测干扰前后PDGF-D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将胃癌细胞SGC-7901与HUVECs共培养后,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生长变化,流式细胞术测量细胞周期变化,血管形成实验检测HUVECs的血管形成能力.结果:PDGF-D-shRNA1,PDGF-D-shRNA2重组载体均能使SGC-7901细胞中PDGF-D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且后者抑制效果更好;干扰后胃癌细胞培养液上清中的VEGF下降;与转染后的SGC-7901细胞共培养的HUVECs生长速度明显变慢,且无管状结构形成.结论:重组真核载体能有效抑制SGC-7901细胞的PDGF-D表达,并通过减少VEGF的表达来抑制HUVECs生长和血管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缺氧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缺氧对培养人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干预性影响。方法 (1)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培养及鉴定。(2)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缺氧模型,TUNEL法观测不同缺氧时间(0、12、24、48h)对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干预作用。结果 随缺氧时间延长,NUVECs凋亡率显著升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缺氧导致的内皮细胞凋亡。结论 内皮细胞的过渡凋亡是引起内皮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通过抑制内皮细胞凋亡,而具有内皮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mesenchymal stem cell derived exosomes, MSC Ex)对肝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 LSEC)毛细血管样改变的影响。方法: 从人脐带组织中分离培养间质干细胞,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培养上清液中的MSC-Ex。采用透射电镜、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以及蛋白质免疫印迹对MSC-Ex进行形态和表征的鉴定。用TNF-α诱导建立LSEC血管化模型,并加入DIO荧光染料标记的MSC-Ex共培养,观察LSEC对MSC-Ex的摄取能力。采用qRT-PCR检测LSEC中促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CD34的mRNA相对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LSEC中Ang-2、CD34蛋白表达,采用小管形成实验检测LSEC的管腔形成能力。构建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methionine and choline deficiency diet,MCD)诱导的ICR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然后尾静脉分别注射MSC Ex(10 mg/kg)和100 μL PBS,每3 d注射1次,共注射5次。采用天狼猩红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观察肝组织胶原沉积及检测Ang-2蛋白表达。结果: 蛋白质免疫印迹显示MSC-Ex高表达外泌体特征性标志物Alix、TSG101、CD63、CD9,透射电镜显示MSC-Ex为直径约100 nm的盘状囊泡,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显示其颗粒浓度约为3.4×1011/mL。MSC Ex可被LSEC摄取,并显著抑制TNF-α诱导的LSEC的管腔形成及Ang-2、血管内皮细胞标志CD34表达。天狼猩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MSC Ex可限制纤维化肝组织的胶原沉积和Ang-2蛋白表达。结论:人脐带MSC-Ex可在体内外抑制LSEC毛细血管样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内皮细胞的效率,并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比较。方法:用两步法诱导干细胞HUES9分化为内皮细胞,前3 d在N2B27培养基中加入骨形态发生蛋白4 (25 ng/mL)和肝糖原合成激酶3β受体的选择性抑制剂CHIR99021(10 μmol/L)使细胞分化到中胚层状态,第4天开始用 VEGF165(200 ng/mL)和Forskolin(2 μmol/L)将细胞诱导为内皮细胞。观察分化第6天细胞形态,并与HUVECs比较。用 CD144作为内皮细胞表面标志物,流式细胞术检测分化效率及分化后细胞的身份。比较两种内皮细胞迁移和成管能 力。结果:分化后的内皮细胞与HUVECs在显微镜下形态一致。分化细胞表面标志物阳性率达到73.4%,重新培养后 的内皮细胞表面CD144阳性率达到86.6%,HUVECs为94.4%。分化后的内皮细胞与HUVECs均具有良好的迁移和成管 能力,但分化后的内皮细胞能力不如HUVECs强。运用SB431542后,能够提高分化后内皮细胞的迁移和成管能力。 结论:此两步法将干细胞分化为内皮细胞有较高的分化效率,可作为理想的分化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醋酸棉酚(gossypol acetate,GAA)对人脑胶质瘤细胞铁死亡的影响。方法: 选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人脑胶质瘤U87MG、LN229和U251MG细胞,各分为2组,分别用0,10 μmol/L GAA处理,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脑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化学发光法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含量。另将3种人脑胶质瘤细胞分别用0、10 μmol/L GAA联合0、1 μmol/L Ferrostatin-1(铁死亡挽救剂)进行培养,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结果: 与0 μmol/L GAA组相比,10 μmol/L GAA组U87MG、LN229和U251MG细胞相对增殖率和克隆形成能力明显下降(P均<0.05),LN229和U251MG细胞中GPX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GSH含量明显减少且代谢产物丙二醛含量明显增加(P<0.05),而U87MG细胞内上述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与10 μmol/L GAA+0 μmol/L Ferrostatin-1组相比,10 μmol/L GAA+1 μmol/L Ferrostatin-1组3种脑胶质瘤细胞相对增殖率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GAA可以诱导脑胶质瘤细胞发生铁死亡,且LN229和U251MG细胞较U87MG细胞对GAA更敏感。  相似文献   

15.
研究褪黑素对卵巢癌SKOV3细胞侵袭、迁移和血管生成的影响。MTT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分别观察褪黑素对SKOV3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诱导HUVECs成管,观察褪黑素对其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SKOV3细胞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钙黏附蛋白E(E-cadheri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建立卵巢癌移植瘤模型,免疫组化检测CD31的表达。结果显示,褪黑素能抑制卵巢癌SKOV3细胞的侵袭和迁移,并且明显下调MMP-9、Vimentin和VEGF蛋白的表达,上调E-cadherin的表达。此外,褪黑素抑制了HUVECs的小管生成,体内CD31的免疫组化结果也显示褪黑素能够抑制微血管密度。结果提示,褪黑素能抑制卵巢癌细胞的侵袭、迁移和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楼皂苷A(Polyphyllin A,PPA)对结直肠癌细胞自噬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选用结直肠癌RKO和HRT18细胞株作为细胞模型.用不同浓度PPA处理RKO细胞和HRT18细胞,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筛选最佳实验浓度;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能力;免疫印迹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LC3-Ⅱ表达、腺苷酸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Gravin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迁移和体外“小管样结构”(TLS)形成中的作用。方法用VEGF诱导HUVEC,通过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分析Gravin在细胞内分布的变化;用Gǒ6983【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和VEGF共处理内皮细胞,观察对Gravin分布的影响,观察其对VEGF诱导HUVECs迁移和TLS形成的影响。结果VEGF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诱导Gravin磷酸化,并向核周和细胞边缘重分布;以上效应能被0.5μmol/LGǒ6983抑制;Gǒ6983同时抑制VEGF诱导HUVEC迁移和TLS形成。结论PKC-Gravin信号通路参与VEGF诱导的内皮细胞迁移和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鼠脂肪间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源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对卵巢癌ID8细胞株生物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获得ADSCs,利用其形态特征、成骨成脂多向分化能力和流式细胞术表面标志检测对ADSCs进行鉴定;采用超速离心法从ADSCs上清液中分离和纯化EVs(ADSC-EVs),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纳米粒径分析和蛋白质印迹实验进行鉴定;以PBS作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不同浓度ADSC-EVs(20 μg/mL和40 μg/mL)分别预处理ID8细胞,通过平板克隆实验检测ADSC-EVs对ID8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ADSC-EVs对ID8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蛋白质印迹实验检测ID8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和蛋白激酶B(即AKT)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分离的ADSCs具有典型的干细胞形态,能够向成骨成脂分化,并符合干细胞表面一般特征;ADSC-EVs表达CD9和CD81蛋白;与PBS组相比,ADSC-EVs组ID8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明显增强(P均<0.05),且40 μg/mL ADSC-EVs组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较20 μg/mL ADSC-EVs组明显增强(P均<0.05);随着ADSC-EVs浓度增加,ID8细胞E-钙黏蛋白表达明显降低,N-钙黏蛋白、波形蛋白和p-AKT表达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ADSC-EVs可能通过激活AKT信号的磷酸化促进ID8细胞EMT,进而增强其增殖和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姬松茸多糖(ABP)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HUVECs分为Control组、LPS组(终浓度为1 μg/mL LPS构建细胞损伤模型)、LPS+ABP组(LPS基础上分别用10、20、50 μg/mL ABP进行干预),CCK-8法检测ABP对HUVECs的细胞毒性作用,ELISA法、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各组炎症因子及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及核转位。结果:LPS组TNF-α、IL-6、COX-2、iNOS、ICAM-1、VCAM-1蛋白及p-p65/p65、p-IκB/IκB蛋白相对表达量较Control组显著升高(P <0.01);LPS+ABP组随药物浓度升高,TNF-α、IL-6、COX-2、iNOS、ICAM-1、VCAM-1蛋白及p-p65/p65、p-IκB/IκB蛋白表达较LPS组逐渐降低(P <0.05)。LPS组TNF-α、IL-6、COX-2、iNOS、ICAM-1、VCAM-1 mRNA较Control组显著升高(P <0.01);LPS+ABP组随药物浓度升高,TNF-α、IL-6、COX-2、iNOS、ICAM-1、VCAM-1 mRNA表达较LPS组逐渐降低(P <0.05)。结论:ABP可以通过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来减轻HUVECs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