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总结33例外鼻畸形伴鼻中隔偏曲患者施行内镜辅助下鼻整形术同期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方法和术后疗效。 方法 患者均在全麻下经鼻小柱鼻前庭做切口,骨膜下暴露鼻骨及上颌骨额突,在内镜辅助下进行截骨整复并矫正鼻中隔,酌情将取出的自体鼻中隔骨质及软骨条修整后填于塌陷处或支撑鼻小柱、修整鼻尖等。术中可同期行下鼻甲成形术。随访3个月以上。 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均取得满意的整形效果,鼻腔通气良好。 结论 鼻内镜辅助下鼻整形术同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效果好,无排异反应,不仅能改善鼻部外观,而且能改善鼻腔通气效果。  相似文献   

2.
经鼻小柱切口治疗鼻中隔偏曲及外鼻畸形(附46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传统鼻中隔手术切口大多在鼻内,术野及操作均受到限制,对复杂鼻中隔畸形及合并外 鼻畸形者,则因手术暴露不充分,操作局限而难以达到治疗目的,同时容易出现鼻中隔穿孔 等并发症.采用鼻小柱切口治疗鼻中隔偏曲及外鼻畸形能达到满意疗效,同时较少出现并发症.临床资料:本组46例,男38例,女8例.年龄18~45岁,平均24.6岁.病人多有硬 腭嵴、犁骨、筛骨垂直板和鼻中隔软骨联合弯曲.46例均合并外鼻畸形,其中歪鼻31例,驼 峰鼻8例,鞍鼻7例,临床症状以鼻塞、鼻出血、头疼为主,因容貌受到影响而提出美容要求.  相似文献   

3.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疾患,有关手术治疗的文献最早由Cottle^[1]报道,1978年由武汉医学院主编的“耳鼻咽喉科学”将手术治疗该病的方法命名为“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2]。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鼻内镜技术在国内逐渐开展并迅速普及后,由于内镜技术的诸多优势,  相似文献   

4.
正鼻畸形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其中外伤所致的鼻畸形以歪鼻、鞍鼻、驼峰鼻多见~([1])。严重鼻畸形患者常伴有严重的鼻中隔偏曲与畸形~([2])。患者除对外形不满意外,通常还会伴有鼻塞、鼻衄、头痛等鼻腔功能障碍症状。这部分患者希望既能矫正鼻畸形又能改善鼻腔通气功能。本课题组开展了大量鼻畸形矫正同期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近期本课题组收治了1例严重面部外伤性伴鼻畸形患者,患者1年前因严重车祸伤、面部毁损伤在外院行手术修复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鼻内镜下个体化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方法 对3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内镜下个体化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结果 术后随访1~6月,30例治愈,2例好转,无鼻中隔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由于鼻中隔偏曲的个体差异性,通过鼻内镜下个体化的鼻中隔矫正手术,有利于达到手术的微创性和功能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鼻中隔偏曲合并外鼻畸形的解剖学形成特点,总结分析同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和外鼻畸形整复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18例鼻中隔偏曲矫正同期外鼻畸形整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大翼软骨发育异常11例,鼻中隔软骨尾侧端畸形5例,上颌骨鼻棘畸形2例,所有患者均先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畸形结构特征单独或同时使用了缝合矫形、切除矫形和支撑矫形方法。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鼻腔通气功能和外鼻形态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 术后1年鼻腔通气功能和外鼻形态VAS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术前,术后1年双侧鼻腔总阻力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8例患者鼻内镜检查、鼻腔鼻窦CT显示术后鼻中隔偏曲与外鼻畸形形态改善明显。结论 总结了鼻中隔偏曲并外鼻畸形的解剖学构成分类和常用手术方法体会,为临床工作中兼顾鼻腔功能与美学的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鼻整形术后的疗效受多因素影响,鼻畸形整复术更注重鼻外形及功能的共同改善,其评价标准包括主观性与客观性内容。疾病特异性量表从患者主观角度对手术前后鼻部状况予以评估,是针对性改善患者生存质量(QoL)的重要工具。QoL的评价包括个体对健康状况的主观认知、症状、功能、患者偏好与价值观等,需要在保留客观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反映患者的主观感受。本文就近年来疾病特异性量表在鼻整形患者QoL评估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正歪鼻畸形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1]),可严重影响患者外观及心理。大多数歪鼻还伴有鼻中隔偏曲症状,如鼻阻塞、头痛等。外伤性歪鼻则更为复杂,可能同时存在鞍鼻、驼峰鼻、歪鼻及鼻中隔偏曲等多种鼻内鼻外畸形。此类患者因日常生活倍受困扰,就诊时对改善鼻外形和鼻腔功能均有较高期望值。对于严重外伤性歪鼻合并鼻中隔偏曲的患者,需要在矫正鼻中隔偏曲的同时矫正歪鼻畸形,使患者同时  相似文献   

9.
鼻中隔偏曲是鼻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如果出现症状,药物治疗多无效,最终需要手术矫正。手术方法诸多,如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改良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改良鼻中隔成形术及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等。我科2005—02—2012—02对159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在确定偏曲类型后实施综合各种手术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鼻内镜下矫正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科自2000年2月—2002年5月对7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在内镜下施行了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鼻中隔偏曲患者手术前后鼻腔阻力的变化,为手术前后患者主观症状的改变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前鼻孔测压法对25例鼻中隔偏曲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鼻腔阻力进行测试,并同时行视觉模拟量表评分,采用配对资料的秩和检验gu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鼻中隔成形术后,患者鼻腔阻力较术前明显改善,总有效率可达92%(23/25);②狭窄侧鼻腔术后鼻阻力较术前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宽敞侧鼻腔术后鼻阻力较术前有所升高。结论鼻阻力测定作为鼻通气功能的检测手段,可用于鼻中隔偏曲患者手术前后,以客观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症状的改善程度。  相似文献   

12.
鼻窦鼻中隔联合手术对鼻中隔术后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窦鼻中隔联合手术,对鼻中隔手术后修复的影响.方法:65例鼻中隔偏曲并发慢性鼻窦炎的患者,行鼻内镜鼻窦鼻中隔联合手术,观察中隔术后的临床指标,并与单纯鼻中隔手术对照.结果:鼻窦鼻中隔联合手术组的术后早期反应重于单纯鼻中隔手术组,3个月后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高于后者,未发生鼻中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鼻窦鼻中隔联合手术对鼻中隔手术预后没有产生不良影响,该术式安全,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3.
鼻声反射测试法在鼻中隔偏曲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鼻中隔偏曲患者鼻声反射参数值。方法 :应用Eccovision型声反射鼻测量计对 6 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测试 ,记录鼻腔最小横截面积 (NMCA) ,鼻腔容积 (NCV) ,NMCA至前鼻孔距离 (DCAN)和鼻阻力 (NR)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NMCA为 (0 .37± 0 .14 )cm2 ;NCV(12 .30± 2 .32 )cm3 ;DCAN (2 .10± 0 .15 )cm ;NR(0 .348± 0 .115 )kPa·L-1·min-1。经统计学分析提示 ,NMCA和NVC的大小与NR呈反比 ,与DCAN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鼻声反射可作为鼻腔通气功能评价的客观指标 ,且可以精确确定NMCA的位置 ,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鼻内镜技术的日益普及,鼻中隔手术被赋予了更多的临床意义,除了传统的矫正偏曲,还增加了鼻窦和前颅底手术争取更宽阔术野和操作空间、鼾症鼻腔扩容等含义.因此,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在现代鼻科鼻内镜手术中称得上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术.但是传统的鼻中隔术后所行的鼻腔严密填塞会给患者带来闷胀不适感,甚至大大超过手术创伤疼痛,且对睡眠、饮食和情绪都有严重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鼻内窥镜在鼻中隔高位、后段偏曲矫正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目的:寻找更为安全可靠,矫正满意的治疗鼻中隔高位,后段偏曲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鼻内窥镜技术,行鼻中隔高位,后段偏曲矫正术。结果:对109例患者术后1 ̄50个月的疗效观察表明,该方法可安全,彻底地矫正高位,后段的鼻中隔偏曲,满意地改善患者的鼻腔通气,嗅觉,有效地控制鼻腔粘连的发生和减少鼻息肉、鼻窦炎的复发。结论:该法与传统的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比较,具有安全和疗效持久等优点。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鼻中隔成形术中鼻中隔缝合法与鼻腔填塞法的效果比较。 方法 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鼻中隔偏曲患者95例,均行鼻中隔成形术,将患者随机分为鼻腔填塞组及鼻中隔缝合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头痛、鼻部胀痛、流泪及鼻塞症状的VAS评分,以及手术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在术后头痛、鼻部胀痛、流泪及鼻塞等方面,填塞组的VAS评分明显高于缝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腔填塞组手术相关费用较鼻中隔缝合组高。 结论 鼻中隔缝合法在鼻中隔偏曲成形术中的应用可以减轻患者的术后痛苦,费用相对低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鼻中隔支架的个体化减张整形矫正术与传统黏膜下切除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效果。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至2013年收治的鼻中隔偏曲160例的临床资料, 按病变部位及类型相似、年龄相差≤5岁, 1:1配对。随访12个月以上,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鼻中隔血肿、术后疼痛、活瓣性鼻塞及原鼻塞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各纳入80例患者, 研究组手术时间为20~60(37.48±10.78)min, 对照组为20~55(34.66±10.86)min,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4, P > 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为3~15(9.38±3.02)mL, 对照组为5~20(11.59±4.71)mL, 研究组少于对照组(t;=-3.536, P < 0.01);两组术后疼痛以中等疼痛为主, 第1天最重, 研究组为2~6(4.59±0.82)分, 对照组为3~7 (4.95±0.86)分(t=-2.733, P < 0.01);第2天研究组为1~5(2.93±0.65)分, 对照组为2~5 (3.43±0.71)分(t=-4.649, P < 0.0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3天开始症状趋于平缓, 研究组为1~2(1.55±0.50)分, 对照组为1~3(1.69±0.52)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07, P > 0.05)。术后并发症:研究组有1例鼻中隔血肿(1/80), 对照组出现5例(χ2=1.558 4, P >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无术后活瓣性鼻塞, 对照组随访中出现6例(6/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9, P < 0.05);研究组鼻塞症状均消失, 对照组随访中发现轻度鼻塞6例(6/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9, P < 0.05)。结论 与传统黏膜下切除术相比, 个体化减张整形矫正术未明显延长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较少, 术后疼痛较轻, 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