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后无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间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80例(136耳)行鼓膜置管术后听力无改善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导致置管后无效的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病程、鼓膜表象、置管位置、中耳液积液性质、脱管时间、术后中耳感染及咽鼓管功能等。结果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脱管时间、术后中耳感染、通气管类型等因素均导致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后无效的危险性增加。结论脱管时间、术后中耳感染及咽鼓管功能恢复与否等因素均为导致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后无效的危险因素,分泌性中耳炎在进行鼓膜置管时不但把握手术质量,还应对影响其疗效的其它可能相关因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
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以清除中耳积液,改善咽鼓管通气引流功能,以及病因治疗等综合治疗为本病的治疗原则。咽鼓管吹张是一种主要的治疗措施。然而由于咽鼓管咽口位置深在隐蔽部不能直视,采用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吹张有很大难度,效果也不甚满意,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术,鼓室置管术属于有创治疗,  相似文献   

3.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治疗分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传统以抗生素为主,辅以咽鼓管吹张或鼓膜穿刺、鼓膜切开、鼓膜置管等手术治疗。我院自2003年以来,采用纤维鼻咽喉镜及鼓膜治疗仪联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5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多发病之一。临床上是以不伴有急性中耳炎症状与体征的中耳积液及听力减退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若治疗不妥,后期可产生中耳粘连及后遗症。目前通畅引流和恢复咽鼓管正常功能仍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必要手段。我科2004年2月2008年11月,对50例(56耳)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行鼓膜置管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回顾我科1998~2005年采用鼓膜切开冲洗、鼓膜切开置管、部分鼓膜切除、配带助听器等方法治疗52例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其中鼓膜切开冲洗52例,鼓膜切开置管48例,部分鼓膜切除2例,配带助听器3例。结果49例患者经治疗耳鸣、耳聋、耳闷、头痛等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3例配带助听器患者耳鸣、耳闷、头痛症状无明显改善。结论明确咽鼓管功能损害类型和程度才可以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只有选择了合适的治疗方法才会促进可逆性咽鼓管损害的恢复。根据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咽鼓管功能状况而进行阶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158例(168耳)分泌性中耳炎在病因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鼓室穿刺、鼓膜切开置管、抗感染、抗过敏等综合治疗。结果:治疗有效率为84.6%,听力提高10~25dB为93%,声抗导图恢复为A型或As型为81%;24例长期鼓膜置管患者,听力提高20dB占79%,听力下降10dB占21%。结论:以病因治疗、改善中耳通气、清除中耳积液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是分泌性中耳炎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气散合泽泻汤加减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通气散合泽泻汤治疗饮停中耳型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治疗组应用通气散合泽泻汤加减口服,对照组采取鼓膜穿刺术、置管术、或合并腺样体切除术,外用鼻腔黏膜收缩剂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8.57%,对照组有效率为62.85%。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气散合泽泻汤加减治疗饮停中耳型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鼓膜置管对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对49例(68耳)临床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经药物保守治疗无效,鼓膜穿刺抽出黏稠分泌物的患者,进行鼓膜置管和随访,对治疗耳的咽鼓管功能,听力及其他症状改变进行评估。结果:随访6个月~4年,治愈及有效63耳。结论: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有利于咽鼓管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经咽鼓管置管注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方法:将我院近期收治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40例(40耳),均为单侧,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0耳),观察组给予鼻内镜下经咽鼓管置管灌药治疗,对照组给予显微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经咽鼓管置管注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交的效果显著,且操作简单,无严重并发症,是目前临床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首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正>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疾病,是以咽鼓管功能障碍、机械性阻塞或受到感染而导致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具有病史长、易复发等特点[1]。由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多由咽鼓管功能障碍所致,故临床治疗的关键在于解决咽鼓管功能障碍[2]。本文回顾性分析鼻内窥镜下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于我科就诊的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94例(117耳),  相似文献   

11.
《陕西医学杂志》2016,(9):1215-1216
目的:探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选取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28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为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体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而复发率、中耳积液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对于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分泌性中耳炎多被认为系咽鼓管功能障碍所致。临床多采用鼓膜穿刺,鼓室糜蛋白酶+地塞米松冲洗或置管治疗。1990年1月至1996年12月我们对门诊189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行鼓膜穿刺后进行药物冲洗和置管治疗造成鼓膜穿孔愈合情况进行观察,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3.
史超 《中原医刊》2007,34(9):81-81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的引起听力下降的疾病,是以中耳积液、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炎性疾病。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经内科治疗无效时,应行手术治疗。对于手术治疗主要有鼓膜穿刺术、鼓膜切开术、置管术等方法。我科自2002年6月至2005年10月对48例分泌性中耳炎在耳内镜下实施鼓膜切开置管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聋和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是儿童和成人常见听力下降原因之一。本病病因至今尚不明了,可能与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和变态反应等有关。目前,临床治疗原则为积极治疗原发病,应用抗生素、促纤毛运动及黏液溶解药物、波氏球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置管等。近年来咽鼓管导管被更多的应用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统计我科于2010~2011年以咽鼓管导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67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同时也感受到该种治疗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做为首选,更不能做为唯一的治疗手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分泌性中耳炎110耳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分泌性中耳炎(SOM)的治疗,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方法,以提高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水平。方法:对110耳(68例)SOM采取鼓膜穿刺、鼓膜切开、鼓膜置管等方法排出中耳积液进行治疗。结果: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总有效率,鼓膜穿刺69.1%,彭膜切开93.7%,鼓膜置管94.5%。结论: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采取适当的方法治疗,方可改善听力。  相似文献   

16.
激光造孔治疗分泌性中耳炎103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传导性耳聋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临床多采用抗生素、抗过敏、改善咽鼓管功能、鼓膜穿刺抽液及插管等治疗方法.2000年10月至2004年10月,作者采用激光造孔治疗经鼓膜穿刺未愈的分泌性中耳炎90例共103耳,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实施耳内镜下鼓膜置管与穿刺治疗的效果及康复状况。方法择该科室2015年8月-2017年8月90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分为置管组(n=45)和穿刺组(n=45),置管组患者实施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穿刺组患者实施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治疗,对比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结果置管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穿刺组显著升高(P0.05),置管组患者术后中耳积液消失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较穿刺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实施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效果及康复状况优于穿刺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鼓膜切开加置管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我院收治的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11例(11耳)的临床资料(鼓膜置管至少1次以上,病程迁延超过1年,鼻中隔偏向患侧)。所有患者均采用鼓膜切开加置管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治疗,(中耳通气管)置管前及取出后1月、1年分别行声导抗、电测听检查,记录静态声顺值、峰压值和各频率听力级,并采用t检验、F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患者中耳通气管取出后随访1年。结果:11例患者听力恢复接近正常,鼓膜呈灰白色,动度无明显受限,咽鼓管咽口无明显开放障碍;中耳通气管取出后1年的峰压值(-23.85±3.43 mmH2O)、静态声顺值(0.95±0.01 ml)均比取出后1月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4、0.012,P<0.05);从置管前(52.57±8.57 dB HL)到中耳通气管取出后1月(30.79±4.35 dB HL),再到取出后1年(27.63±1.90dB HL),患耳听力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784,P=0.044,P<0.05)。结论:对于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伴鼻中隔偏曲的患者,施行鼻中隔矫正术可以改善鼻腔通气、帮助恢复咽鼓管功能,提高患耳听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分泌性中耳炎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102例(142耳)单纯西医治疗疗效不佳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鼓膜穿刺抽液并鼓室腔内注药,鼻腔应用减充血药物,同时配以中药方剂清热解毒、散邪通窍,行气利湿.结果 痊愈78耳(76.5%),有效19耳(18.6%),无效5耳(5%),总有效率95.1%.结论 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可恢复咽鼓管通气,消除中耳负压,特别是那些无法行咽鼓管吹张,咽鼓管功能难以恢复者,可提高此类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分泌性中耳炎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102例(142耳)单纯西医治疗疗效不佳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鼓膜穿刺抽液并鼓室腔内注药,鼻腔应用减充血药物,同时配以中药方剂清热解毒、散邪通窍,行气利湿.结果 痊愈78耳(76.5%),有效19耳(18.6%),无效5耳(5%),总有效率95.1%.结论 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可恢复咽鼓管通气,消除中耳负压,特别是那些无法行咽鼓管吹张,咽鼓管功能难以恢复者,可提高此类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