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辅以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7月1日~2020年5月31日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指尖血血糖监测辅以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研究组实施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辅以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第2周末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比较两组干预2周内的低血糖发生频次、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干预第2周末,研究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低血糖发生频次少于对照组(P0.05),糖化血红蛋白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辅以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中,能使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水平,且能降低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有效缓解患者反复测量指端血糖所致的生理疼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低血糖发生情况.方法: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对照组给予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2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指数、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结果:53例患者完成治疗.治疗后2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空腹血糖、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餐后2 h血糖,搪化血红蛋白及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可有效控制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且安全方便,初使剂量宜偏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甘精胰岛素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降糖效果及对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初诊T2DM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和对照组(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12周。结果治疗后两组FBG(空腹血糖)、2 h BG(餐后2 h血糖)、HbAlc(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FC-P(空腹C-肽)及2 h C-P(餐后2 h C-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血糖发生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能有效降低血糖,促进胰岛β细胞功能修复,低血糖发生少率低为初诊T2DM患者有效的降糖方案。  相似文献   

4.
对2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安置胰岛素泵,设置给予24 h基础量及三餐前即时皮下注射诺和锐,监测患者空腹及三餐后2 h末梢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控制时间、低血糖事件.结果:持续治疗8周后,患者空腹血糖为(5.12±0.55)mmol/L、餐后2 h血糖为(7.48±0.96)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4±0.71)%、血糖达标控制时间(8.62±1.89)d,4例次发生轻微低血糖症状,未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及其他不良反应.提示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可有效、安全的控制老年性糖尿病,且通过糖尿病教育、带泵指导、饮食及运动指导、及时监测等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其治疗效果及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胰岛素使用访谈工具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方法选择200例初次使用胰岛素注射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在正规糖尿病治疗基础上,应用胰岛素使用访谈工具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健康教育。记录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6个月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比较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及胰岛素注射部位情况。结果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胰岛素注射部位红肿、硬结、肌肉萎缩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胰岛素使用访谈工具进行健康教育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分泌的影响.方法 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6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80例,研究组予以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对照组则在三餐前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加睡前皮下注射诺和灵N,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均予以口服降血糖药物进行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G2h)、空腹血清C-肽(C-P)、餐后2h血清C-肽(C-P2h)及低血糖发生率,并观察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lC)、稳态胰岛素评价指数(HOMA-IR)、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在治疗2周、治疗6个月时,FPG、PG2h、C-P、C-P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两个监测时间点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O.05),均未出现严重低血糖.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HbAlC、HOMA-IR、TC、LDL-C、T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初诊T2DM,可以更快速、更平稳地控制血糖,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协同护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血糖发生率及胰岛素规范注射技术的影响。方法将240例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协同护理模式:包括重点指导患者正确掌握胰岛素规范注射9步骤方法、注射角度及手法、常用注射部位的轮换及消毒、注射针头一次性使用、注射完毕停留的时间及胰岛素的正确保存方法等。比较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的生活质量和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血糖发生率及胰岛素规范注射技术。结果应用协同护理模式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胰岛素规范注射技术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协同护理模式应用于2型糖尿患者,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控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降低低血糖发生率,规范患者胰岛素注射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及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我科20例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检查进行为期10~18 d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 c)、血脂、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30 min C肽)。结果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初诊2型糖尿病空腹、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均较前明显下降(P<0.01);随防6个月,患者不同程度地恢复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胰岛β细胞的功能较前明显提高。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应用胰岛素泵治疗可快速控制血糖及显著改善胰岛素分泌和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汤剂(六味地黄汤加减)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胰岛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组方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C肽和低血糖发生情况,比较2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2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C肽、空腹血脂和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味地黄汤加减方联合胰岛素优化治疗方案在控制2型糖尿病临床症状,改善高糖、高脂、高凝状态,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同时,可降低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提高安全性和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瑞易宁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疗效,探寻方便适用的治疗药物。方法:将78例〉6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控释组扣速释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分别使用瑞易宁扣迪沙片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早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2h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低血糖发生次数等项的变化。结果:瑞易宁能有效控制血糖并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水平,尤其是低血糖发生率低,服药方便、依从性好。结论:瑞易宁是适合老年2型糖尿病的有效降糖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危重症患者血糖监测的意义及血糖控制对危重症患者的意义。方法选择T2DM并内科危重症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治疗组采用胰岛素泵控制血糖水平。人选后分别检测两组对象空腹血糖、三餐后血糖、血清内脂素、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及餐后2hC肽并计算病死率。结果治疗组胰岛素用量较对照组有显著性下降(P〈0.05),治疗组血糖控制良好者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升高(P〈0.05),对照组血糖控制差者较治疗组有显著性升高(P〈0.01)。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及内脂素水平较对照组有显著性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糖波动及病死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下降(P〈0.05)。结论采用胰岛素泵治疗可积极的控制血糖并降低血糖波动,可以减少T2DM合并危重症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诺和锐30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2周的诺和锐30治疗,分析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第一时项胰岛素及C肽分泌和胰岛素及C肽曲线下面积、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分泌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空腹胰岛素(FINS)与FPG比值。结果诺和锐30治疗后,FPG、2hPG、HbAlc、胰岛素抵抗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窄腹及第一时项胰岛素和C肽的分泌、胰岛素及C肽曲线下面积、FINS与FPG比值、胰岛素分泌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诺和锐30强化治疗能显著改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及胰岛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诺和灵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96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两组均于餐前皮下注射诺和灵R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每晚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治疗,对照组每日2次皮下注射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治疗,观察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末检测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第一时相胰岛素、C肽、胰岛素敏感指数以及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等.对检测结果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但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或0.01);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各时点胰岛素、C肽分泌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指数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但研究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P<0.05或0.01);研究组血糖达标时间为(5.9±2.3) d,对照组为(12.3±5.7) d,研究组显著早于对照组(t=7.14,P<0.01).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诺和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能显著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改善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快速达到血糖控制目标值,显著优于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联合诺和灵强化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阻训练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胰岛素水平、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方法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实验前均进行饮食指导,实验期间常规用药不变。对照组保持日常生活习惯,观察组进行抗阻训练。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B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2hlns)、血脂、HbAlC、尿微量白蛋白(MA)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FBG、2hBG、HbAlc水平明显降低。观察组治疗后FBG、2hBG、HbAI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治疗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治疗后TG、TC、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Fins、2hIns、MA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治疗后Fins、MA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抗阻训练在调控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和脂代谢等方面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胡鹏  于晓霞 《护理研究》2014,(1):152-155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发病的高危因素,指导糖尿病病人预防足部并发症的发生.[方法]调查2009年9月-2012年10月住院和门诊糖尿病病人280例,其中非糖尿病足病人247例,糖尿病足病人33例.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糖尿病病人的临床资料、Gavin's足危险因素加权值积分和糖尿病足自我护理能力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结果]两组病人病程、体重指数、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空腹及餐后2h血糖、血脂、踝肱指数比较、Gavin's足危险因素加权值和糖尿病足知识问卷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并发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尿病足知识问卷行为得分、收缩压进入回归模型(P<0.05),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医疗费用、病程、体重指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及餐后2h血糖、踝肱指数、舒张压、脉搏和Gavin's足危险因素加权值评分均未进入回归模型(P>0.05).[结论]严格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自我护理足部的能力是降低糖尿病足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倪敏  袁群 《中国临床研究》2012,25(9):835-837
目的观察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口服降糖药(OAD)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31例既往使用OAD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改用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体质指数(BMI)、C-肽(空腹及餐后2h)、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结果治疗后FPG、2hPG、HbA1c、体重、BMI、TC、TG、LDL-C均有明显下降(P均<0.01)。C-肽(空腹及餐后2h)未发现明显变化(P>0.05)。低血糖发生率为3.23%。结论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能有效地控制T2DM患者的血糖,减轻体重,且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低。  相似文献   

17.
张会 《全科护理》2012,(35):3271-3272
[目的]观察实施个性化护理对老年糖尿病病人血糖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随访1年,比较两组病人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实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个性化护理有助于老年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分析接受胰岛素治疗的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治疗方案及症状性低血糖的特点。方法 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年龄≥80岁并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56例,记录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病程和基础病,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餐后2hC肽(2hC-P)、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肌酐清除率(Ccr)水平,评估2型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如出现任何可能的低血糖症状,要求立即检测血糖并记录。结果 56例患者根据是否发生症状性低血糖分为症状性低血糖组23例(41.1%)和非症状性低血糖组33例(58.9%)。症状性低血糖组的病程明显长于非症状性低血糖性;症状性低血糖组的平均胰岛素用量和应用餐前+基础胰岛素方案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症状性低血糖组;发生严重低血糖时记录的血糖值明显低于轻度症状性低血糖时的血糖值。应用胰岛素治疗的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症状性低血糖的相关因素有:胰岛素剂量[OR(95%CI)=1.160(1.061~1.223),P=0.015]和应用餐前+基础胰岛素的治疗方案[OR(95%CI)=4.040(1.025~15.917),P=0.046]。结论接受胰岛素治疗的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是发生低血糖的高危人群,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血糖控制目标应考虑老年人的特点,警惕低血糖事件。  相似文献   

19.
Miglitol (BAYm 1099), an alpha-glucosidase inhibitor, reduces the postprandial increase of blood glucose and serum insulin levels in type II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as shown in short-term studies.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s of long-term miglitol treatment on metabolic control, C-peptide secretion, hepatic glucose output, and peripheral insulin sensitivity (euglycemic clamp) were tested in 15 type II diabetic patients (8 receiving insulin, 7 receiving oral hypoglycemic agents). For 8 wk they received either miglitol (300 mg/day) or placebo with a double-blind crossover design that had a 4-wk washout period between treatments. Miglitol therapy induced a reduction of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levels (miglitol compared with placebo; areas under the curve; P less than .002), whereas fasting blood glucose levels were not influenced. Miglitol caused a slight reduction of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levels (mean +/- SE miglitol and placebo 9.50 +/- 0.3 and 10.0 +/- 0.4%, respectively; P less than .05), which was more pronounced in insulin-treated patients. Miglitol caused a reduction of postprandial C-peptide increase (P less than .03). Hepatic glucose output (both in the basal state and during euglycemic clamp conditions) and peripheral insulin sensitivity were not influenced by miglitol therapy. Specific side effects were observed in 11 patients; in 6 patients only to a moderate degree. Long-term miglitol treatment induces a persistent reduction of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increase. This effect is more pronounced in type II diabetic patients on insulin therapy, which can cause a moderate improvement of overall metabolic contr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