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3):4412-4413
探讨腹腔镜联合经肛门括约肌间超低位直肠癌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收集郑州市第十六人民医院肛肠科2014年6月~2015年12月80例直肠癌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开腹经肛门括约肌间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联合经肛门括约肌间超低位直肠癌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复发率。腔镜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开腹治疗组,但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切口感染率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腹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腹腔镜联合经肛门括约肌间超低位直肠癌切除术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将92例患有超低位直肠癌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直肠癌手术治疗方式,治疗组采用腹腔镜与括约肌间切除技术联合术。结果治疗组患者超低位直肠癌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恢复饮食时间、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应用腹腔镜与括约肌间切除技术联合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5月收治的6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予以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和观察组(n=30,腹腔镜辅助TME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情况、肛肠动力学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肛管最大收缩压(MSP)、肛管静息压(ARP)、直肠肛管抑制反射阈值(AIRT)、直肠静息压(RRP)]的水平均上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3/10)低于对照组33.33%(10/30)(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TME治疗可改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肛肠动力学,缩短住院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的发生较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求直肠癌患者采用超低位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对肛肠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某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84例,将其按盲抽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开腹直肠前切除手术,观察组行超低位经括约肌间切除术,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肛门功能及肛肠动力学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低,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6个月,观察组Wexner评分较对照组低,肛管静息压(ARP)、肛管收缩压(AMSP)及直肠最大容量(RMTV)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14%)低于对照组(23.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低位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直肠癌,可减轻患者机体创伤,对肛肠动力学影响较小,利于肛门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超低位经括约肌直肠前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某院治疗的108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54例)、观察组(54例)。观察组行腹腔镜下超低位经括约肌直肠前切除术,对照组行常规开腹直肠前切除术。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肛肠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相对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初始排便容量阈值、直肠末端静息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初始排便容量阈值、直肠末端静息压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腹腔镜下超低位经括约肌直肠前切除术用于直肠癌治疗中安全性、有效性较高,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并发症,缩短治疗时间,促进肛肠动力学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完全性自主神经保留、全血肠系膜根治性前切除、双钉合式超低位结肠-肛管端端直接吻合术(RO-TME TANP—DST-SCAA).治疗低位直肠癌术后近期肛周护理的意义和方法。方法:对1997年3月至2001年11月间508例RO-TME TANP—DST-SCAA术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及定期门诊、电话、信访、问卷相结合的随访,了解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恢复及肛周并发症发生情况,总结肛周护理经验。结果:肛门括约肌功能2~3月后开始恢复,7~9月恢复良好,12个月绝大多数接近正常状态,完全性排便失禁1例占0.2%;术后肛周并发症为目前国际文献报道之最低。结论:RO-TME TANP DST-SCAA从近期根治与功能的双重效果满意,作为目前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的首选术式.加强肛周护理对减少肛周并发症,促进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进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12):1159-1160
目的探讨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行超低位直肠癌切除术的手术配合。方法总结分析24例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直肠超低位肿瘤手术的术前、术中配合要点。结果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行超低位直肠癌切除术的术前准备充分,术中医护配合默契,从而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结论术前充分准备和术中密切配合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低位直肠癌肛管内括约肌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 对8例施行直肠癌肛管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术的病人术前行心理护理,甘露醇全消化道机械性清洁准备,术后配合药物治疗,同时予以肛周皮肤护理,饮食指导,功能锻炼.结果 本组病人均成功施行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手术,肛门功能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保肛率100%.结论 加强超低位直肠癌内括约肌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有利于其肛门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王海涛  吴玉芬王波 《现代护理》2007,13(33):3195-3196
目的探讨超低位直肠癌肛管内括约肌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8例施行直肠癌肛管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术的病人术前行心理护理,甘露醇全消化道机械性清洁准备,术后配合药物治疗,同时予以肛周皮肤护理,饮食指导,功能锻炼。结果本组病人均成功施行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手术,肛门功能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保肛率100%。结论加强超低位直肠癌内括约肌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有利于其肛门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张君曼  邹建民  李艳玲 《新医学》2008,39(5):291-292
目的:探讨改良肛管扩张术治疗肛管狭窄的疗效。方法:对2373例肛管狭窄患者行改良肛管扩张术——肛管外括约肌肌筋膜增厚带部分切除松解术,观察患者术后疗效。结果:手术时间30~55min.中位时间41min;术程顺利2340例,术中出血量较多33例,给予相应的止血处理后均能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0~12个月,2291例患者均治愈,再发肛管狭窄8例(0.34%),经再次手术后治愈;肛门皮肤皲裂74例(3.12%),采用局部外涂氧化锌软膏后均治愈。结论:改良后肛管扩张术治疗肛管狭窄手术简单、出血较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酌情选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腹及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的直肠癌根治保肛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11例病灶下缘距齿状线不足2cm或距肛缘不足5cm的超低位直肠癌进行术前评估,经腹及肛门切除肛门内括约肌保肛术进行回顾分析,并进行了血清中铁蛋白(Fer)和CEA的考核.结果 无手术死亡病例,仅有1例并发症,平均随访24个月,均无发现局部复发,所有病人术后6个月~1年肛门功能恢复满意,血清Fer和CEA亦降至正常水平.结论 ISR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根治性保肛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与开腹行男性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性功能的影响。方法:103例年龄<65岁的男性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其中62例经腹腔镜行根治术(L组);41例行常规开腹根治术(O组)。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根据勃起功能障碍国际指数问卷调查表(international index erectile function,IIEF-5)和射精功能的恢复情况评价2组患者的勃起功能。结果:2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IIEF-5评分均较术前有所降低,但L组的下降幅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O组的下降幅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L组的IIEF-5评分较O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L组的IIEF-5评分仍高于O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L组与O组的分别为27.4%(17/62)和41.2%(17/41);术后12个月L组与O组射精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25.8%(16/62)和36.6%(15/41);2组在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射精功能障碍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中低位直肠癌经腹腔镜行根治术对性功能的影响小于开腹根治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行根治性切除21例,其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00%、52.4%、33.3%。根治术组和姑息术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4.5(12-84)个月和12(3-21)个月。结论:局部复发性直肠癌积极手术治疗并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完全内括约肌切除术(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6年7月该院收治的118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n=59)和对照组(n=59)。研究组采用腹腔镜联合完全ISR,对照组采用开腹完全ISR,术后随访3年,总结分析腹腔镜联合完全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效果和优势。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86%(7/59),较对照组低,肛门功能良好的占比96.61%,较对照组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远期效果(局部复发率、远端转移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完全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具有并发症少、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远期效果好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9月—2011年7月因中低位直肠癌行腹腔镜TME术(腹腔镜组)67例及行开腹TME术(开腹组)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相关指标、肿瘤根治性指标、围手术期并发症等。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保留肛门率分别为65.7%(44/67)和60.6%(43/71);2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76.4±68.3)min、(122.7±42.5)min;2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6.9±37.6)mL、(119.1±32.7)mL,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镇痛时间、排气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2组切除标本长度分别为(18.4±4.23)cm、(19.7±6.17)cm,肿瘤距下切缘距离分别为(3.6±1.9)cm、(3.3±1.7)cm。2组清扫淋巴结数目分别为(20.3±8.3)cm、(21.1±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环切缘受累情况类似;腹腔镜组有2例中转开腹(2.99%)。围手术期并发症腹腔镜组4例,开腹组6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TME术的近期疗效与开腹TME术相当,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胃肠功能及泌尿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和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拉下式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肛门排便功能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在武汉同济医院胃肠外科低位直肠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腹腔镜下拉下式直肠超低位前切除术),B组(腹腔镜辅助下双吻合器法直肠低位前切除术),术后随诊,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按徐忠法五项十分的标准评价其肛门排便功能。结果 (1)A组与B组术后6个月内肛门排便功能受到影响(P<0.05),术后612个月肛门排便功能均明显改善(P<0.05);(2)A组术后早期(6个月内),在肛门排便感觉、肛门控制力、便意感三项指标上优于B组。结论作腹腔镜下低位保肛术的患者采用拉下式或双吻合器法术后近期肛门功能均受到影响,但半年后逐渐改善,在一年后可达到接近正常生活水平,而不影响生活质量。在术后早期(6个月内)腹腔镜下拉下式直肠超低位前切除术后肛门排便功能优于双吻合器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二氧化碳(CO2)气腹压力对患者血清P物质(SP)浓度的影响,以探讨CO2气腹诱发术后恶心呕吐(PONV)可能发生机制。方法行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45例患者按照不同气腹压力随机分为3组(n=15):12mmHg(Ⅰ组)、15mmHg(Ⅱ组)和18mmHg(Ⅲ组)。主要观察术前(T1)、CO2气腹后2h(T2)、术后12h(T3)以及术后24h(T4)血清SP浓度;并随访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与T1比较,在CO2气腹2h后SP浓度Ⅰ组有所下降,Ⅱ组和Ⅲ组有所上升,但和基础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术后T3和T4时间点SP浓度均升高,和基础值比较差异显著(P<0.01);Ⅲ组在T3和T4时间点SP浓度较Ⅱ组同时点均显著升高(P<0.01)术后6h内Ⅲ组恶心呕吐发生率较高,但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O2气腹可使患者术中和术后血清SP浓度升高,可能是术后恶心呕吐高发的原因之一;因此,在保证手术操作的前提下,尽量将气腹压力维持在低水平,以减轻对胃肠活动的影响,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自发破裂出血(SRHCC)行肝切除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我院收治的87例SR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例行急诊肝切除(E组),10例行延期肝切除(D组)。结果:E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D组,两组患者特征及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无住院死亡;E组为入院24h内手术,D组从入院到手术的中位时间为3d(2~6d);E组1、3年总的生存率分别为66.7%、44.4%,D组为70%、30%,两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50d、788d(P=0.763,log-rank检验)。结论:经过合适选择的SRHCC患者,急诊肝切除可缩短住院时间,同延期肝切除一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腔镜乙状结肠癌、直肠癌根治术中护理关键点质控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46例腔镜乙状结肠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对照组)的术中护理质量缺陷点,包括低体温、压疮、器械管理及配合不佳;对进行相同手术的58例患者(观察组)的术中护理进行改进。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体温降低、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患者和手术医生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1)、体温更为平稳(P0.01),无压疮(P0.01)和深静脉血栓(P0.05),观察组的患者和手术医生的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腔镜乙状结肠癌、直肠癌根治术中进行护理关键点的质量控制,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低体温、压疮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护理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直肠前切除术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2月解放军第150中心医院全军肛肠外科研究所收治的145例采用低位直肠癌根治直肠前切除术的患者,其中腹腔镜手术84例(腹腔镜组),开腹手术61例(开腹组)。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结果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一般临床病理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与手术相关的死亡病例。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略长于开腹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的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的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恢复流质饮食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检出淋巴结枚数也明显多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56,P>0.05)。结论腹腔镜低位直肠癌直肠前切除术术中出血少、淋巴检出个数多,且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比开腹直肠癌手术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