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55例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丽  郑华 《中国急救医学》2007,27(9):793-795
目的了解6年来心肺复苏(CPR)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如何提高CPR水平。方法对本院2001-01~2007-01院前发生的255例心搏骤停(cardiacarrest,CA)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组和失败组的CPR开始时间、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等。结果全部病例ROSC成功率为38.03%,脑复苏成功率仅为2.74%。两组CPR开始时间(从心脏停搏至CPR开始时间)、人工气道开始建立时间、是否安装临时起搏器、肾上腺素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R成功率与CPR开始时间和急救水平高低有密切关系。结论CA患者CPR成功率较低,与"生命链"未彻底落实及急救水平低有关。普及全民急救知识,加强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是提高CPR成功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
心肺复苏 ( CPR)技术近 10多年来在国内外有了较快的发展。我院急诊科于 1994年 6月开始 ,对全体急诊医生实行气管插管及心脏电击除颤技术培训 ,要求每位急诊科医生要熟练掌握气管插管及心脏电击除颤 ,在院前 CPR抢救中早期普及性应用气管插管及心脏电击除颤 ,并对插管及除颤随可能不同的病因而作出顺序选择时机 ,使呼吸、心跳骤停抢救的成功率大大提高。1 临床资料1.1 病例 :收集我院急诊科 (以内、外科为主 ) 1994年 6月— 2 0 0 2年 6月在观察室和院前呼吸、心搏骤停 ,在 CPR中行气管插管、心脏电击除颤抢救的患者2 92例 ,其中男 1…  相似文献   

3.
吴婷婷  汤雁晓  成晓蓉 《临床急诊杂志》2019,20(10):803-806,810
目的:以院前心搏骤停患者为病例对象,观察影响其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01—2018-12期间行院前CPR的105例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跟踪随访,观察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患者的病情特点,用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所选105例心搏骤停行CPR患者中,最终死亡78例(74.29%);自主循环恢复出院组与死亡组在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脏停博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等一般资料上出现较大差异,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发现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搏骤停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是影响心搏骤停患者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否的相关因素。结论:影响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因素很多,其中复苏前心律,尤其是室颤/室速、急救反应时间和复苏时间长短是影响患者存活的重要因素,而群众CPR与低剂量肾上腺素可能会提高院前CPR出院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影响急诊科心肺复苏(CPR)成功的因素,并寻找影响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以2009年3月至2012年5月院前发生的240例心脏骤停(CA)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ROSC组和Non—ROSC组的CPR开始时间、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和。肾上腺素用量等。结果全部病例ROSC成功率为42.08%,脑复苏成功率仅为3.33%。两组在年龄、性别、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开始CPR时间、气管插管时间、肾上腺素累计用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响CA患者ROSC的因素有心室纤颤、无脉搏电活动、电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累积剂量以及CA绝对时间。结论CPR成功率与开始CPR时间和人工气道建立的早晚有密切关系。CA绝对时间、除颤、肾上腺素累积剂量是CA患者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心肺复苏4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院内发生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CPR)情况,规范操作,提高CPR水平。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收治心且匣/呼吸骤停患者423例,对CPR的开始时间、操作方法、电除颤的使用、气管插管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CPR成功率为9.7%(41例),成活出院率3.3%(14例);复苏开始时间(2.8±0.9)分钟;电除颤22.9%(97例),复苏成功24.7%(24例);气管插管15.4%(65例)。结论早期电除颤能提高CPR成功率,基层医院需要加强CPR的规范化培训,建立完善的急救体系,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1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 ACLS)的应用原则1 .1 时间的重要性 :时间决定了心血管急救 ( ECC)的所有方面 ,随心肺功能的衰竭 ,生存机会可能明显下降。基本心肺复苏 ( CPR)如气管插管、清理呼吸道、电除颤能延缓生存 ,并能给脑和心脏提供一定的血供。 CPR开始时间越晚 ,对患者越不利。1 .2 停搏前时段 :必须认识和有效治疗即将发生心脏性猝死患者和复苏后的患者。如果急救人员在“停搏前期”能够及时处理关键病情 ,则可防止“心搏骤停”的发生。国际 ACLS组织制定的心搏骤停前情况为 :1急性冠状动脉 (冠脉 )综合征 ;2急性肺水肿、低…  相似文献   

7.
心肺复苏中气管插管和心脏电除颤的时机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呼吸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与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早期能否果断及时准确地行气管插管开放气道和胸外心脏电除颤对提高心肺复苏(CPR)成功率、挽救患者生命意义重大.我院急诊科在院前及院内CPR抢救过程中早期应用抢救性气管插管及胸外心脏电除颤,并对插管及除颤顺序随病因不同作出先后选择,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急救中心出诊抢救的猝死患者7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抢救结果将其分为心肺复苏(CPR)成功组和CPR失败组两组,CPR方法按照《国际心肺部复苏2010指南》操作。比较两组患者的异同。两组患者在猝死发生到胸外压开始时间、猝死前有无人呼叫120、早期除颤时间和急救人员配合情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PR成功组显著优于CPR失败组。而气管插管或人工呼吸开始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院前急救CPR猝死患者时,要及早到达现场,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坚持为患者进行心脏体外按压,同时进行除颤,急救人员应通力合作,可以大大提高猝死患者在院前CPR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路径表在院内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8年9月在我院急诊抢救室内发生心搏呼吸骤停并运用ACLS路径表实施心肺复苏的病人103例为试验组,另回顾性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9月在我院急诊抢救室内发生心搏呼吸骤停未运用ACLS路径表实施心肺复苏的病人99例为对照组。统计两组病人开始实施CPR、心肺复苏(除颤)、静脉输液、气管插管时间、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收缩压以及复苏成功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试验组开始实施CPR、除颤、静脉输液以及气管插管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病人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高级生命支持路径表对心搏呼吸骤停病人进行CPR,医护有效结合,可以减少开始实施CPR、除颤、静脉输液以及气管插管时间,有效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创性经皮体外心脏起搏(NTCP)在心脏停搏急救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用心脏监护除颤起搏器对70例心脏停搏患者进行NTCP。结果:40例起搏无效,起搏成功10例。临床有效13例,复苏成功7例,存活5例。结论:NTCP可作为紧急情况下抢救心脏停搏患者的一种有效手段.正确的护理配合是起搏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385例院前心肺复苏成败的原因及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分析院前死亡病因及现场复苏成败的原因,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复苏有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区急救中心2000年1月-2003年12月385例院前心肺复苏病例资料。结果:本组385例死亡原因以心血管疾病、外科创伤、脑血管疾病、不明原因为前4位;全部病例在急救人员到达前均未开展心肺复苏((CPR),其中有最初目击者155例(40.3%);急救中心接到呼救并派出救护车到达现场平均间期在复苏有效组与无效组中分别为8.32min和10.23 min;所有病例经现场复苏无效死亡360例(93.5%),现场复苏有效25例(6.5%),复苏成功1例(0.26%);由急救人员行除颤、气管内插管(或喉罩插管)现场复苏有效率分别为21.2%和33.3%,而未行除颤、气管内插管(或喉罩插管)现场复苏有效率分别为2.3%和0.6%,两者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识别高危人群,在人群中普及以CPR为主的初级救护知识,由最初目击者及早开展CPR,尽可能缩短呼救-到达现场间期,早期除颤及气管内插管(或喉罩插管),可提高院前急救复苏有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按照2005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优化院前心跳呼吸骤停(CA)程序和方法,加快院内反应速度,缩短CA到实施CPR时间,以提高院前CA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8年来144例院前CA病人,2006年以前应用CPR’2000国际指南(A组),2006年开始应用CPR’2005国际指南(B组)抢救护理心脏骤停病人,比较两组的复苏成功率和开始复苏时间。[结果]B组复苏成功8例,A组复苏成功2例(P<0.05),复苏开始时间B组更优化(P<0.01)。[结论]优化CPR程序缩短开始复苏的时间是CA抢救成功的有效方法。对于院前CA的抢救护士不仅仅是配合者,更是参与和实施者,护士对接听"120"呼叫,减少院内反应时间,缩短现场复苏开始的时间,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院内复苏Utstein模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对国外推荐的院内Utstein模式的适用性及影响复苏预后有关因素等进行初步的探讨。方法:前瞻性地研究本部门一年内心肺复苏抢救的情况。结果:(1)2000年中山医附一院急诊科内执行内肺复苏抢救228例;属于心源性起病者64例,6例(9.4%)存活出院;心源性患者中以室颤为初始心电图者21例,4例(19.0%)存活出院。(2)心源性发病,心室颤为初始心电图,气管插管是影响预后的有利因素,开始复苏间期,开始使用肾上腺素间期,开始除颤间期越短,预后越好。结论:(1)此模式在应用于本部门的心肺复苏研究过程中体现出较好的可行性。(2)为了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对确诊为心搏骤停的患者应尽早开始复苏,尽早使用肾上腺素,室颤患者应尽早行电击除颤,经基本生命支持尚未实现自主呼吸者宜行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presence of an on-scene medical control physician (OSMCP) alters the management and outcome of out-of-hospital nontraumatic, nonasystolic cardiac arrest (CA) patients.

Methods. This was a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 of CA patients who were cared for in an all advanced life support, third-service, municipal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EMS) system over a one-year period. Excluded from the study were all traumatic CA patients and solely asystolic patients. The remaining CA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two study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presence of an OSMCP or whether they were cared for by paramedics only (PO). For each group patient age, EMS response time, the number of personnel on the scene, the presence of bystander CPR, the initial cardiac rhythm, and scene time were determined. In addition, time to first defibrillation for patients in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the rate of drug administrations per minute, the 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 on emergency department (ED) arrival, and survival to hospital discharge were collected for each group.

Results. Eighty CA runs were reviewed, with 49 meeting entry criteria; nine in the OSMCP group and 40 in the PO group.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with regard to patient age, response time, scene time, or number of personnel on the scene. The two groups were similarly matched with regard to initial cardiac rhythm, the presence of bystander or first-responder CPR, and time to first defibrillation. The number of drug dosages administered per minute was higher in the OSMCP group (0.62 doses per minute) as compared with the PO group (0.34 doses per minute)[p < 0.03]. ROSC and survival to hospital discharge revealed a nonsignificant tendency toward more frequent ROSC in the OSMCP group [p < 0.07], an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incidence of survival to discharge in the OSMCP group [p < 0.009].

Conclusions. Out-of-hospital CA patients treated in the OSMCP group had a trend toward more frequent ROSC upon ED arrival and a higher rate of survival to hospital discharge. The OSMCP group patients received medications at nearly twice the rate of the PO group patients. Although a larger trial is needed, more frequent dosing of drugs during CA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increased survival in the OSMCP group.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时肾上腺素最佳给药方式,以提高心肺复苏患者成活率及改善脑功能恢复。方法:选择心搏骤停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对照组58例,所有患者发病后CPR时均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即刻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继之治疗组应用电脑微量泵据病情在15min内持续泵入肾上腺素3~5mg;对照组每3~5min据病情重复1mg,共3~5次,2组其他抢救措施相同。结果:2h复苏成功率^1)、72h有效存活率^2)、存活出院率^3)、存活患者残疾率,治疗组分别为:40.38%、26.92%、19.23%、33.33%,对照组分别为:39.66%、12.070o、8.62%、80.0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脑微量泵持续泵入给药是CPR时’肾上腺素理想的给药方式,能明显改善CPR患者中远期预后,值得在临床CPR时推广。  相似文献   

16.
影响急诊科心肺复苏效果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寻找影响急诊科心肺复苏(CPR)效果的独立因素.方法 对照选择深圳市72家网络医院2004年9月至2009年1月急诊科进行过CPR的1 376例心脏停搏(CA)患者的调查表,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 13.0软件进行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影响急诊科CA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心室纤颤(VF)患者较心脏静止患者ROSC可能性大,相对比值比(OR)=3.071,P=0.000,95%可信区间(95%CI)=2.019~4.670;无脉搏电活动(PEA)较心脏静止患者ROSC可能性大,OR=1.730,P=0.036,95%CI=1.036~2.890;电击是ROSC的保护因素,OR=1.574,P=0.015,95%CI=1.093~2.265;肾上腺素累积剂量≤4 mg患者ROSC可能性较≥5 mg患者大,OR=1.483,P=0.037,95%CI=1.024~2.147;CA绝对时间是ROSC危险因素,OR=0.961,P=0.000,95%CI=0.946~0.976.影响急诊科CA患者生存入院的多因素分析显示,VF患者生存可能性大于心脏静止患者,OR=2.013,P=0.002,95%CI=1.299~3.121;肾上腺素累积剂量≤4 mg患者生存可能性较≥5 mg患者大,OR=2.289,P=0.000,95%CI=1.487~3.524;CA绝对时间是急诊科患者生存入院的危险因素,OR=0.951,P=0.000,95%CI=0.933~0.969.结论 急诊科CA患者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有:CA时心律、CA绝对时间、电击、肾上腺素累积剂量.急诊科CA患者生存入院的独立影响因素有:CA绝对时间、肾上腺素累积剂量、CA时心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镇区医院院外猝死发生的临床特点,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救治的院外猝死4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猝死前有心血管病史者24例,有前驱症状者14例,猝死高发年龄为40~60岁,家中猝死者占71.4%;由目击者进行心肺复苏(CPR)的3例中复苏有效1例;呼叫至到达现场的平均时间为11.4分钟.结论:对已有心血管病基础病史的患者应关注其发生猝死的可能性,在人群中普及以CPR为主的初级救护知识和努力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可提高CPR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设计院前急救开放气道流程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本院急诊科院前急救心跳呼吸骤停病例48例,按接诊先后次序交替分为常规组及流程组各24例,常规组按常规气管内插管开放气道,流程组按自行设计的开放气道流程开放气道;比较二组一次插管气道有效开放成功率、气道有效开放时间。结果:流程组一次插管气道有效开放成功率比常规组高,气道有效开放时间比常规组缩短,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开放气道流程设计合理,安全简便,取长补短,一次插管气道有效开放成功率高,气道有效开放时间短,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复苏与心肺复苏开始时间、早期除颤、病发场所、年龄、通气方式等相关因素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12月-2010年12月因心跳骤停行心肺复苏(CPR)28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83例中心肺脑复苏成功41例,心肺脑复苏成功率与心跳骤停发生场所(院内、院外),CPR开始时间、早期电除颤、气道通气方式、年龄等因素相关.结论:开始心肺复苏时间越早,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愈快,GCS评分愈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