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3 毫秒
1.
报告12例(男7例,女5例)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要点主要为冠状动脉吻合部位的显露和固定,尤其是左室侧壁、后壁、下壁的显露。冠状动脉桥血管移植的次序。吻合时冠状动脉分流塞的使用。由于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动脉分流术;非体外循环术避免了体外循环对机体的损伤,使术后恢复迅速、平稳,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本报讯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成功完成了该院首例心脏不停跳下全机器人缝线吻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跳动的心脏上完成全机器人冠状动脉吻合难度很高。独立开展该技术标志着该院在机器人微创心脏外科领域已跻身世界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采用血管桥移植手段恢复心肌血液供应,改善心脏功能,以减少或避免患者发生心衰、急性心梗或猝死,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以往多采用低温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的飞速发展,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已成为胸心外科关注的热点和重要的科研课题。我院胸心外科于2003年2月至6月共实施了15例OPCAB,现将手术的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微创外科”是外科学发展最大的特点。作为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之一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CABG),其微创的概念已经不仅仅是手术切口变小。传统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nventionalCABG,CCABG)是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  相似文献   

5.
李鸿伟  沈琦斌 《浙江医学》2001,23(6):341-34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oronaryatrerybypassgraft,CABG)目前大多数仍是在体外循环下经胸骨正中切口施行。随着对体外循环及输血所致并发症的深入认识 ,同时 ,微创手术可简化操作、减少围术期并发症、缩短住院日、减少医疗费用 ,近年来已开始采用非体外循环方法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000年6~8月间 ,我们共施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_pumpcoronaryatrerybypassgraft,OPCAB)3例。现将初步经验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3例均为男性 ,年龄分别为…  相似文献   

6.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搏下进行,可以避免或降低与体外循环有关的并发症,具有出血少、拔管早、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点。本文总结了我院2000年12月~2001年12月间14例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的围于术期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胸骨下段小切口且不横断胸骨,施行微创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体会。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6年6月施行胸骨下段小切口且不横断胸骨微创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共9例(含1例杂交手术)。男8例,女1例;年龄48~91岁,平均(66.8±13.51)岁;均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其中2例合并冠状动脉心肌桥,均采用左乳内动脉旁路移植于前降支。结果  全组患者无死亡,无并发症,术后均顺利出院,随访时间为1个月~3年,心绞痛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及生活。结论  不横断胸骨微创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围术期合并症少、恢复快等优点,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我国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指一组心外科技术 ,它避免了体外循环或常规的正中胸骨切口 ,减少创伤 ,加速患者术后恢复 ,减少住院时间和费用。90年代尤其是近 5年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推广 ,在我国也不例外。 70年代我国开始开展冠心病的外科 (1 972年 1 0月第一例室壁瘤切除 ,1 974年第一例冠状动脉搭桥术 ) ,但进展相对缓慢 ,至1 997年 ,全国开展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仅有 80 0~ 90 0例 ,只有少数几家医院开展例数超过 1 0 0例 ,近两三年虽然得到迅速发展 ,年手术量估计在 3 0 0 0例以上 ,手术技术也迅速普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麻醉管理。方法 对50例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及循环调控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50例病人均顺利完成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未见麻醉并发症。结论 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麻醉应尽可能维持或改善病人心肌供氧与耗氧之间的平衡,保持麻醉过程平稳,同时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进行循环调控,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是目前心脏外科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常用和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术包括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随着心脏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off-pump CABG在临床上已经成为冠心病外科治疗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胸降主动脉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麻醉处理实施和管理要点。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拟经左胸小切口、经胸降主动脉"Y"型血管桥向心肌供血,实施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实施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双腔气管插管术。麻醉管理要点:①在冠状动脉造影的基础上,重点应实施静态肺功能评估和实质功能(动脉血气)测定;②采用静脉复合慢诱导、合理的麻醉深度及使用减轻气管插管反应的药物;③麻醉维持以七氟烷为主,使用小剂量硝酸甘油,实时监测PETCO2和动脉血气,尽量缩短单肺通气时间;④合理镇痛:诱导前给予曲马多(1mg/kg~1.5mg/kg)+凯芬(1mg/kg)先发镇痛;术中使用舒芬太尼+曲马多(2mg/kg),术毕PICA。结果:麻醉诱导平稳、满意度高;麻醉维持期间2例因CO2蓄积而采用间断单肺通气,余40例过程平稳顺利完成手术;16例病人术毕完全清醒、生命体征稳定、镇痛完善,顺利拔管。平均手术时间(104±13.8)min。带管入ICU患者术后平均机械辅助呼吸(5.2±2.5)h,平均ICU滞留(36.4±5.8)h,全组患者无死亡,均治愈出院。结论:经胸降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于升主动脉存在钙化、扩张或粥样硬化斑块者的一个新途径。其麻醉要点为:采用复合用药、慢诱导达到合理麻醉深度以满足实施双腔气管插管的需要;尽量缩短单肺通气时间,避免缺氧和CO2蓄积,加强动脉血气监测;平衡镇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研究分期杂交技术(staged-hybrid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Staged-HCR)与微创双侧胸廓内动脉(bilateral internal thoracic artery, BITA)全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14年8月至2017年2月,70名患者接受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应用微创直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MIDCAB)行左侧胸廓内动脉至冠状动脉前降支搭桥、结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非前降支血管病变的Staged-HCR组患者40名;应用微创BITA旁路移植术治疗患者30名。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前资料、术中血液制品使用情况、机械通气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以及术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两种微创方法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按计划接受微创搭桥治疗。在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Staged-HCR组(11.2±8.7) h,微创BITA组(18.3±9.1) h, P=0.013]、监护室停留时间[Staged-HCR组(26.29±4.05) h,微创BITA组(44.74±28.75) h,P=0.022]以及累计伤口引流量[Staged HCR组(695.57±250.46) mL,微创BITA组(1103.26±547.44)mL,P=0.03]方面,Staged-HCR技术更有优势。术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两种方法均取得较高的移植血管通畅率,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术后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结论:Staged-HCR技术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一种微创方法,在治疗存在右冠状动脉主干病变再血管化方面有优势;微创BITA全动脉化旁路移植手术具备更优异的远期通畅率,且适用于不能耐受PCI治疗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本研究表明两种方法均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支架植入的杂交手术近期临床结果。方法2007年1月~2013年5月,35例患者接
受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支架植入的分站式杂交手术。患者的年龄为56.7±9.6岁,其中男性32例,女性3例;冠脉双支病变
10例,三支病变25例,冠脉病变支数2.7±0.5支。首先完成机器人辅助下内乳动脉游离和非体外循环下、内乳动脉到前降支的
吻合,术后2周内行其余病变冠脉的支架植入术,支架植入同期造影检查桥血管的通畅性。术后6个月、1至5年时复查64 排
CT,明确动脉桥血管和支架的通畅性,随访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
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分站式杂交手术,无并发症发生。平均动脉桥血流量为36.0±22.5 mL/min,支架植入时
动脉桥血管造影检查通畅率为100%。35例患者共植入49枚支架,植入1.34±0.6枚,其中23例患者植入支架1枚,11例植入2
枚,1例植入3枚。无失访患者,随访时间6~62(17.5±11.6)月。术后6个月时桥血管和支架内闭塞各1例,但无临床症状,其余患
者桥血管及支架保持通畅,无心绞痛及MACE事件发生。结论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支架植入的分站式杂交有良好的
近期桥血管和支架通畅率,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多支冠脉病变的微创方案。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常规方式是胸骨正中完全劈开切口,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大隐静脉作为血管桥,虽术野显露好,静止无血,吻合方便,但与体外循环和插管有关的并发症比较多,医疗费用高[1~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发病呈年轻化的趋势,人类的平均寿命在逐渐延长,而大隐静脉桥的10通畅率仅50%左右[6],二次手术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且风险大。另外病人对生活质量日益重视,一方面对手术的安全性和减轻手术创伤的要求增高,另一方面有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血管病变等CABG高危因素,而要求…  相似文献   

15.
MinimalyinvasivecoronarysurgeryinwomenLinPyngJing林萍章,ChangChauHsiung张昭雄,ChuJawJi朱肇基,TsaiFengChun蔡峰钧andPeterP.C.Tan谭培炯Divis...  相似文献   

16.
Since the first report of totally endoscopic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CABG) using da Vinci Surgical System (Intuitive Surgical,Sunnyvale,CA,USA) in 1999,the robotic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to internal thoracic artery (ITA) harvesting for more than 10 years.We present the experience of robotic ITA skeletonized harvesting in 200 cases using the da Vinci S or da Vinci SI Surgical System.The learning curves of ITA harvesting time and the results of ITA graft patency were evaluat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心脏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9年8月至2012年10月,共51例患者接受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心脏手术,其中男性39例,女性12例,年龄15~80岁,平均58.8岁,其中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 invasiv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MIDCAB)24例,二尖瓣成形术20例,房缺修补术5例,左房黏液瘤切除术2例。结果 50例患者成功接收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无院内死亡;1例患者因获取左乳内动脉(left intemal mammary artery,LIMA)时近端出血难以控制,中转胸骨正中切口。23例患者成功完成乳内动脉获取,平均获取时间为78.3 min;27例体外循环手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139.1 min和84.5 min。所有患者术后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和ICU时间分别为4.2 h和15.1 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2天,患者住院期间平均引流量为188.4 mL,46例患者(90.2%)住院期间未接受任何血制品输注。术后随访3~25个月,1例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因心衰死亡,余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心脏手术安全有效,既缩短ICU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又减少住院期间血制品的使用,可选择性应用于单支病变的冠脉搭桥手术、二尖瓣成形手术、房缺修补手术、黏液瘤切除手术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股动、静脉及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在机器人微创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400例患者接受机器人("达芬奇S")微创心脏手术,其中体外循环下214例,术式包括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修补105例,二尖瓣成形或置换76例,心房黏液瘤切除33例。术中食道超声引导下右侧股、动静脉及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除心脏不停跳术式外,升主动脉顺行灌注含血冷停搏液或康斯特保护液(HTK液)进行心肌保护,Chitwood钳经胸阻断升主动脉。体外循环采用浅低温、中流量灌注,灌注中采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及连续动脉血气监测。体外循环停止后,股动脉插管处重建,颈内静脉压迫止血。结果体外循环时间45~206(104±39.7)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1~117(67.8±32.3)min。股动脉插管直径(15~20)Fr,股静脉插管直径(19~23)Fr,颈内静脉插管直径(15或17)Fr。术后髂静脉及股总静脉栓塞3例,股动脉栓塞2例,经华法林或Fogarty导管取栓后治愈。结论机器人微创心脏术中,右侧股动、静脉及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Currently, 3 methods of myocardial revascularisation are available for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ii)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graphy (PTCA), and iii) transmyocardial laser revascularisation (TMR). Until recently, these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exclusive to one another. We report 2 cases of 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with subsequent PTCA, and 1 case of staged PTCA followed by TMR performed at our institution. We discuss the role of hybrid procedures in the current era of treatment of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