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不断深化社区卫生全科服务理念与深入试试社区责任医生制度,本服务中心进行风险管理评估,预见可能的困难,避免矛盾发生,有效提高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工作的社会满意度,通过风险管理评估,有效提高了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工作的社会满意度,开展家庭医生制工作,加大力度推行家庭医生制度,才能真正做到"定点医疗,社区首诊,分级诊疗,逐级转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标化工作量模式下,进行家庭医生团队服务的效果评价。方法基于标化工作量模式下,随机选取上海市惠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作为研究组,选取上海市机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作为对照组,研究组实施基于标化工作量模式的绩效考核体系,对照组按传统的绩效考核管理模式,分析比较两组的工作成效。结果与2016年比较,2017年研究组社区居民签约率增加1.90%;60岁以上社区居民的签约率增加15.60%;签约社区就诊率增加13.92%;签约居民转诊率减少2.75%;居民高血压控制率增加3.07%;血糖控制率增加17.24%;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率增加27.14%;居民人均累计门诊费用减少923.73元。以上指标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基于标化工作量模式下的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质量效果良好,调动了医务人员积极性,改善了服务水平,提高了服务能力,推进了家庭医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为我国其他地区开展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试点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惠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处上海市城郊结合地区,于2012年试点推行家庭医生责任制,并基本完成预期目标.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居民签约依从性不高、服务内涵比较单一、缺乏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和政策补偿机制不够完善等.为保障家庭医生责任制能够成功推行,建议加大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的宣传、改变传统的医疗观念,加强全科医生的队伍建设,优化服务方式、适应居民需求以及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龙骅 《中国卫生资源》2014,(3):225-226,240
目的 :了解上海市社区家庭医生制服务的落实情况,为深入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收集上海市7个区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统计年报,对家庭医生制服务团队和人员的配置、家庭医生签约和利用情况、家庭医生的服务量和管理效率分析。结果 :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行团队式家庭医生制服务,但郊区中心的全科医生少,服务人口多;家庭医生平均签约率为27.83%,家庭医生服务利用率为50.46%,7项优惠服务落实率为98.2%;郊区家庭医生的门诊量、高血压社区管理率、重型精神病的规范管理率均低于中心城区。结论 :加强家庭医生队伍建设是发展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关键,应以需求为导向提高家庭医生签约率,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的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5.
王明芳  姚胜 《实用预防医学》2015,22(12):1477-1478
目的了解梅亭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就诊者签约家庭医生的医院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签约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2014年5月1日~31日到梅亭社康中心就诊的1000名就诊者发放调查问卷进行现场调查。结果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就诊者签约家庭医生的意愿为53.87%,其中愿意签约但心存顾虑者317人,占33.16%。女性签约意愿高于男性(P<0.05);年龄越大签约意愿越高,30岁以下就诊者签约率仅43.94%,65岁以上签约率达95.56%;医保患者签约意愿高于自费患者,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劳务工医疗保险、自费患者签约率分别为84.23%、21.77%和10.91%。预防接种及健康体检者签约意愿低于全科诊疗及中医药保健就诊者。影响签约的主要原因为担心签约后只能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或者家庭医生处就医,其次为不清楚签约家庭医生可获得哪些好处,第三为担心签约时登记个人信息较全,担心个人信息泄漏。结论影响签约的主要因素为就诊者对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的不了解,提高家庭医生签约率的重点为提高居民特别是中青年人群对家庭医生制度的了解和信任。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社区签约服务对分级诊疗的影响,为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提供依据。方法从杭州市医疗保险信息管理数据库中导出2015年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居民的就诊资料,分析不同医保类型参保人群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率,并按照是否签约家庭医生和年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截至2015年底杭州市主城区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分别为288.99万人和17.41万人,家庭医生签约率分别为13.19%和50.89%。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率为77.22%,高于职工医保参保人群的51.26%(P0.01)。职工医保参保人群中,签约对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化就诊率为55.06%,高于非签约对象的44.49%;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群中,签约对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化就诊率为73.30%,低于非签约对象的80.98%。结论是否签约家庭医生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影响因素,提升职工医保参保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可进一步推动杭州市居民分级诊疗制度的构建与实施。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河南省在主要总结焦作市城市社区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新密市乡村医生签约服务两个国家级试点经验基础上,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目前,全省已组建家庭医生团队22793个,签约近4561万人,覆盖48%的常住人口,其中,老年人、孕产妇、儿童以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1900多万人,重点人群签约率超过60%。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北京市平谷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常规监测数据,分析2015—2019年平谷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及服务提供等情况,分析签约服务工作概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方法:数据来源于2015—2019年北京市平谷区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2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常规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5—2019年,平谷区常住人口以及60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和孕产妇等重点人群数均逐年增加。在签约服务人才队伍方面,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防保人员及其他人员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0.9%、3.9%和13.6%,但是,签约服务人员增长速度低于重点人群增长速度,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防保人员在签约服务团队中占比逐年下降。平谷区全人群签约率从26.5%上升至34.8%;重点人群签约数从71 942人增长至108 891人,年均增长率6.1%,重点人群签约率从83.3%上升至93.0%。平均每名全科医生签约人数从424人增长至580人,签约重点人群数从273人增长至393人,全科医生人均负荷逐年增加,效率呈上升趋势。签约总人数年均增长率为9.4%,续约率从40.7%增长至94.8%,新签约人数占比从40%降至6.2%,表明签约服务人群不断稳定。结论:北京市平谷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数量与质量均呈提升态势,居民认可度逐年提升;医生签约服务人均负荷逐年增加,效率逐年提升,但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下一步需继续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力并完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中医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为促进中医药融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11—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浦东新区2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全科医生282人,通过问卷星调查方式对其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状况调查。结果:实际完成签约数量>2 000人的仅有6人,占2.2%。有49.7%的调查者认为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必要,有59.3%的调查者认为中医全科医生与西医全科医生同等重要,有88.3%的调查者认为可以提供更专业的中医服务。结论: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中医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签约指标达标率较低。建议加强中医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宣传力度,提高各方面的支持力度,发挥中医药服务优势,探索中西医组合签约方式,使中医药服务更好地融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相似文献   

10.
家庭医生责任制是建立在全科医生与居民签约并建立固定诊疗关系的基础之上.上海市浦东新区农村社区开展广泛宣传发动、组建包括乡村医生在内的全科团队、上门开展签约和采集电子健康档案,并建立社区首诊、在联合体内梯度就诊的新型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根据社区居民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系的紧密程度,将服务对象分为健康管理、健康服务和健康关怀三大类,针对不同服务需求提供不同的签约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好坏与家庭医生的报酬相关.经过第三方测评,群众和社会各界知晓率达到75.0%,户籍人口签约率达到了84.6%,群众满意度达到91.4%,做法和经验对其他地区开展工作有参者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上海市实行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服务工作进展情况,即"家庭医生制度2.0版",找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方法针对"家庭医生制度1.0版"存在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接受度不高、签约履约率低、居民无序诊疗和医疗费用逐年上涨等突出问题,上海市启动了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工作,通过3家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市级平台优先转诊;提供长处方和延伸处方的便捷用药服务等举措,努力尝试解决1.0版存在的问题。结果上海市24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展"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工作。截止2018年底,医疗机构组合签约人数已超过666万人,已签约居民中77.09%在签约的3家医疗机构内就诊,在签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率达到了57.77%左右,"家庭医生制度2.0版"对分级诊疗的落实和医疗服务下沉社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结论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2.0版"实施3年多来,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有序诊疗正在不断改善,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在实施中;延伸处方优惠政策凸显,医疗服务逐渐下沉社区。但是医疗费用仍然持续增长,后续需要家庭医生加大对签约居民医疗费用的管理。  相似文献   

12.
家庭责任医生制度是贯彻政府提供基本卫生服务宗旨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实施居民家庭健康管理服务的制度。上海市长宁区通过为居民提供连续、综合、协调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逐步实现社区首诊、逐级转诊的工作目标,为切实发挥居民“健康守护人”和“经费守门人”作用奠定基础。本文介绍了上海市长宁区家庭责任医生制度设计与实施方案,以期为其它地区探索家庭责任医生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家庭医生制度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英国模式的经验表明家庭医生制度的建立需要四大基本要素,即健全的人才队伍、有效的激励手段、畅通的转诊渠道、居民需求服务导向。我国家庭医生本土化的过程中这四大要素仍然较为薄弱,如何在此现实条件下推进家庭医生制度的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上海市虹口区为例,从组织创新的角度探讨家庭医生在我国的推进策略,挖掘其价值贡献以及对我国家庭医生发展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上海市长宁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对签约居民的影响,分析签约服务的政策效果。方法:对长宁区1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检验签约与非签约人群在认知、慢性病服务利用和服务评价方面的差异。结果:共有2 886位居民参与研究,其中621人(21.52%)已经签约。签约集中在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群,签约组居民在服务认知、评价方面显著高于非签约组,签约的慢性病人群在社区就诊、慢性病管理防治、慢性病医疗费用控制方面均优于非签约的慢性病人群。结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成效明显,签约有利于引导居民有序就医、控制医疗费用、改善慢性病防治、提高服务评价和依从性,为推动签约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构建有特色的家庭责任医生制度需要符合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规律和价值取向。上海市长宁区家庭责任医生制度改革的政策难点在于如何将自上而下的政策推进与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相结合,在发展过程中总结出实现改革目标的可操作路径。依照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这一核心的政策目标指向,长宁区家庭责任医生制度改革需要在宣传工作、培训机制、激励制度、服务模式、组织管理、信息化建设、慢病管理、签约服务模式、自我管理小组以及家庭医生社区化等方面进行机制创新,以期为未来的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政策提供经验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探索中国的家庭医生制度模式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重要政策议题。上海市长宁区是国家首批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区,也是最早开展家庭医生服务制度探索和改革的示范区。自2008年起开始逐步探索家庭医生制度至今已有10年时间,为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合理就医秩序积累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本专题3篇文章是来自长宁区家庭医生制度综合改革十周年的调查,分别从服务模式、政府协同、绩效考核方面,展示了长宁区家庭医生制度综合改革的具体做法与政策成效。伴随着全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场推进会的贯彻落实,中国家庭医生制度的长宁模式将为全国各地的家庭医生制度探索与深化改革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7.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打造健康中国,促进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推广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该文介绍了以鄂尔多斯为列的少数民族地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特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深入实施开展此项工作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实现基层首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格局提供实践和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8.
家庭责任医生制度改革的政策核心目标是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它不仅是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的载体,而且是深化全科团队服务的体现。因此,家庭责任医生制度改革应定位于服务主体责任的转变和组织管理的创新。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服务模式创新、激励机制改革和家庭医生社区化变革。未来家庭责任医生制度改革发展既需要通过家庭责任医生的培养和培训、激励和发展来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在价值,也需要积极争取外部有利的改革环境和配套政策。通过构建合理的区域医疗协同服务体系、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医保预付制等政策来完善家庭责任医生制度。  相似文献   

19.
政府协同式治理是当前我国医改推进的必要支撑和重要方向。上海市长宁区家庭医生制度模式发展过程中,通过卫生、医保、民政、财政等部门面向困难人群的"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服务+政府医疗救助+社会组织医疗帮扶"的"四医联动"基本医疗保障协同治理模式实现了激励相容的可持续发展。十年的改革探索和政策实践表明,卫计委、民政部门精准确定服务人群,医保、财政支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的政策协同,社区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医疗资源整合支撑,社区健康共建共享是我国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不断完善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