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析 50 例超声引导下肱静脉 PICC 置管的临床应用效果.50 例超声引导下行肱静脉穿刺,1 次穿刺成功 48例,占 96%,2 次穿刺成功 2 例,占 4%,总体成功率达 100%.  相似文献   

2.
超声引导下经肘上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肘上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8例需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PICC,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经肘上行PICC。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血栓形成、穿刺部位渗血、脱管堵管和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舒适度。结果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患者置管满意度和舒适度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观察组置管成功率为94.4%(51/54),高于对照组的74.1%(40/54);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8%(6/51),低于对照组的42.5%(17/40);满意度和舒适度分别为94.1%(48/51)、88.2%(45/51),高于对照组的75.0%(30/40)、62.5%(25/40)。结论与常规PICC相比,超声引导下经肘上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可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患者并发症,提高其满意度和舒适度。  相似文献   

3.
超声引导下经肘上留置PICC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8年7月经临床评估需行PICC但血管条件差的患者42例,于肘横线以上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果42例患者全部穿刺成功,成功率100%。平均穿刺1.3次,其中1次穿刺成功26例,2次穿刺成10例,3次穿刺成功6例。穿刺时间(30±20)min。穿刺并发症:青紫3例,血肿1例。穿刺的血管:贵要静脉31例,头静脉9例,肱静脉2例。结论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老年住院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肉眼盲探操作,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操作,比较两组准备耗时及穿刺操作耗时;统计两组1次穿刺成功率及发生的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穿刺操作耗时显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渗漏、堵管、感染及尖端异位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老年患者PICC置管,具有操作时间短,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种穿刺方法置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1年9月200例行PICC穿刺病人,按穿刺方法分为3组,A组96例采用传统粗针穿刺,B组53例采用改良赛丁格技术穿刺,C组51例采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穿刺。比较3种穿刺方法临床应用效果。[结果]199例病人PICC留置达到了临床预期目的。A组穿刺前静脉评估优于B组。3组置管后2周内静脉炎发生率B组高于A组和C组。C组舒适度高于A组和B组。3组穿刺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在穿刺术中可探测到异位于颈部静脉的导管,并及时将导管调整至上腔静脉内。[结论]根据病人的血管情况及医院的条件选择合适的穿刺方法,为恶性血液病人的长期治疗提供安全的输液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种穿刺方法置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1年9月200例行PICC穿刺病人,按穿刺方法分为3组,A组96例采用传统粗针穿刺,B组53例采用改良赛丁格技术穿刺,C组51例采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穿刺.比较3种穿刺方法临床应用效果.[结果]199例病人PICC留置达到了临床预期目的.A组穿刺前静脉评估优于B组.3组置管后2周内静脉炎发生率B组高于A组和C组.C组舒适度高于A组和B组.3组穿刺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在穿刺术中可探测到异位于颈部静脉的导管,并及时将导管调整至上腔静脉内.[结论]根据病人的血管情况及医院的条件选择合适的穿刺方法,为恶性血液病人的长期治疗提供安全的输液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2年7月~11月采用PICC置管和周围静脉留置针的危重新生儿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静脉留置针置管。比较两组穿刺次数,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穿刺次数少、置管时间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ICC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深静脉置管技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可应用于新生儿抢救。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 SVP)在血液相关肿瘤、实体肿瘤患者以及呼吸科危重症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血液科,肿瘤科的肿瘤患者和呼吸科重症监护室住院的危重症患者进行PICC和SVP置管166例,其中PICC组103例,SVP组63例,比较两种置管的留置时间和并发症。结果 PICC组穿刺成功率和带管时间分别为94.5%,(8.7±3.9)个月,SVP组分别为98.4%,(3.4±2.8)个月,其中带管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73,P<0.05)。两组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堵塞发生分别为16,11,10例和0,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ICC置管的肿瘤和危重患者带管时间分别为(9.8±3.1),(2.4±1.4)个月,SVP置管的肿瘤和危重患者带管时间分别为(8.1 ±1.3),(2.3 ±1.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7.367,12.814;P<0.01)。不同组间并发症情况比较,除PICC肿瘤组与SVP肿瘤组静脉炎发生率外,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置管方式在肿瘤患者均有较长的带管时间,SVP置管并发症明显少于PICC置管,SVP置管更适合肿瘤和危重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流程再造在PICC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分析PICC管理流程,对原有不合理流程进行重组再造.比较流程再造前后PICC置管例数、一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置管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χ2检验.结果 流程再造后,PICC在临床推广运用,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增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患者满意度均显著提高.结论 流程再造使PICC管理更加规范、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穿刺侧肢体外展120°体位对气管切开患者PICC置管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需行PICC穿刺的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体位。试验组采用穿刺侧肢体外展120°体位。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患者舒适度、置管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置管成功率100%,平均置管时间28min,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3.3%。对照组置管成功率88.3%,平均置管时间40min,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26.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舒适度评分,试验组为2.5分,对照组为2.8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气管切开患者行PICC置管,穿刺侧肢体外展120°较传统穿刺体位更加安全高效,减少了患者痛苦及因反复盲目调节导管而导致的感染发生,也简化了护士的操作流程,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气管切开患者PICC置管的成功率,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成神经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幼儿时期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NB多见于婴幼儿,且发生部位隐匿,又无特殊症状,故早期诊断较困难,确诊时约50%~60%已属晚期。该病治疗难度大,多以局部手术、放疗及全身化疗的综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重庆市PICC专项技术规范化培训方案并评价其实施效果方法制定PICC专项技术培训方案,并对辖区内56名护理人员进行了为期3周的全脱产规范化培训,通过考核及问卷调查评价培训效果。结果 (1)56名学员均通过了理论考核,模拟实训考核成绩均在90分以上,临床实践考核均达到了优良;所有学员都获得了重庆市卫生局颁发的《重庆市PICC专项技术培训结业证书》。(2)56名学员对课程总评价、理论课程教师授课质量、实践课程教师授课质量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96.43%、98.22%、100%和92.86%。结论 (1)PICC专项技术规范化培训受到参训护士的好评,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由卫生行政机构指导的PICC专项技术全脱产培训迫在眉睫,而培训过程应体现可持续性和科学性,并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习安排等方面严格控制培训质量。  相似文献   

13.
蔡昌兰  黄叶莉  谭敬华  李琼  韩雪  王红  康伟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22):1717-1718,1720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进行PICC置管的护理方法。方法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对9例肿瘤患者进行PICC置管,探讨并总结有效的护理方法。结果 9例患者置管的一次成功率为88.8%,置管成功率为100%,未发生与穿刺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如机械性静脉炎、感染、导管异位等。结论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对患者行PICC置管,有利于提高穿刺置管的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降低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不同路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3所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306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其穿刺路径的不同,将其分为上肢静脉组(n=236)、下肢静脉组(n=48)、头部静脉组(n=22),比较三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和头部静脉组患儿PICC留置时间分别为(19.82土10.86)、(20.57士12.58)和(17.95±10.64)d,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71.6%、72.9%、72.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和头部静脉组患儿PICC置管导管异位发生率分别为3.4%、16.7%、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772,P0.05)。在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断裂、导管置管部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三组患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药物外渗、导管脱出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三组患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三种置管路径各有优点,在为早产儿行PICC操作时,应常规使用经上肢静脉置管路径,在经上肢静脉、下肢静脉置管路径均受阻时,再考虑经头部静脉置管路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对肿瘤患者实施PICC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对观察组107例肿瘤患者实施PICC综合干预措施:将护理再教育作为科室的持续质量改进项目,在置管后给予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外涂,带导丝行X线辅助导管定位,最大化消毒屏障管理等;对照组129例肿瘤患者采取PICC常规干预方法,比较两组PICC置管后异常情况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PICC置管后异常情况6个指标总发生率分别为40.3%和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5,P<0.01),观察组的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堵塞和导管异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实施PICC综合性干预措施能显著减少肿瘤患者置管后异常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杨江兰  汤晓丽 《护理学报》2010,17(17):54-57
目的探讨PICC在早产儿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01年7月—2009年9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监护室所有需肠外营养且放置PICC的208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8例患儿导管留置时间为(16.7&#177;10.3)d,所有患儿总的留置时间为3 474导管日;导管尖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者(理想位置)179例占86.1%。208例患儿中完成治疗且未发生导管不良事件者152例占73.1%;发生不良事件45例次,发生率为12.9/1 000导管日。PICC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导管堵塞、液体外渗、导管滑出、疑似感染、静脉炎、导管断(破)裂、穿刺点渗血,导管堵塞是本次研究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有14例次,发病率为4.0/1 000导管日。其中38例次由于发生导管不良事件而拔管,7例次继续进行原位治疗(2例次静脉炎、2例次外渗、2例次穿刺点渗血、1例次疑似感染)。结论 PICC可以为早产儿肠外营养提供有效的静脉通路;导管堵塞、感染、静脉炎是最常见的导管不良事件,降低导管堵塞、静脉炎的发生率是目前PICC维护工作的核心;原位治疗将成为今后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叶丽梅  刘红  陈丽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6):1246-1247
目的观察护士接受专项培训对PICC置管并发症及留置时间的影响,探讨专项培训对提高PICC护理质量的意义。方法对PICC操作护士进行PICC专项培训,对理论培训前后PICC护理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PICC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培训前为35.9%,培训后为22.7%,培训后PICC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培训前;培训后PICC留置时间长于培训前(均P〈0.05)。结论专项培训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PICC患者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其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肠外营养患者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mral catheter, PICC)的效果。方法分析48例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及常见护理问题的处理。结果患者导管留置3d至3个月,在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后,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或出现严重置管并发症。结论P1CC置管简便易行,并发症轻微,可长期留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抗血小板、抗凝、血管活性等药物在冠心病监护病房(coronarycareunit,CCU)使用较多,药物浓度高、种类多,对患者的静脉通道要求较高。CCU患者血管条件往往较差,患者病情危重、自主配合能力降低。为了减少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伤,及时、安全、顺利地将治疗药物输入患者体内达到治疗效果,我科冠心病监护病房自2007年11月至2008年12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