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ERCP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正坤 《临床消化病杂志》2002,14(3):141-141,143
肝外胆管癌临床表现多不典型 ,易误诊漏诊 ,术前诊断主要靠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经皮肝穿胆道造影 (PTC)、B超和CT检查[1] 。本文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33例肝外胆管癌的ERCP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以探讨ERCP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价值。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33例肝外胆管癌中男 2 7例 ,女6例 ,年龄 4 6~ 6 8岁 ,平均 5 6 72岁。临床表现黄疸2 9例 ,腹痛腹胀 2 5例 ,皮肤瘙痒 2 5例 ,乏力 2 1例 ,食欲不振 2 5例 ,发热寒战 4例。病理分型腺癌 32例 ,鳞癌 1例。1.2 方法  33例肝外胆管癌术前均行ERCP …  相似文献   

2.
ERCP对梗阻性黄疸病因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90年至1997年9月我们对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并与B超、CT对比,探讨ERCP对梗阻性黄疸病因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67例中男47例,女20例;年龄24~67岁,平均51.34岁。胆红素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MRI对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肝外恶性黄疸病人行CT及MRI检查,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RI对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具有相近定位诊断价值,对于显示肝外胆管呈软藤状或枯树状扩张较特异征象,MRCP最有意义,在定性上,CT,MRI在各段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诊断上各有优势,对于肝门段和胰腺上段,梗阻胆管部位显示,CT,MRI大致相近,在胰头段,对于显示梗阻胆管部位胆壁增厚,胰头增大,钩突形态,增强薄层CT显示较好,而对于无胰头和钩突增大情况下,肿瘤侵及胰头和钩突,MRI显示较好,对于胰头癌患者,MRCP还可显示较特异的扩张胰胆管呈分离状态;对于壶腹区小肿瘤所致梗阻性黄,在屏气口服造影剂情况下,CT薄层扫描有意义辅以低张十二指肠造影。结论:判断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部位,性质,侵及范围,切除可能性评估,有无转移,CT,MRI检查相互结合,必要时辅以它检查,起着决定性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79例梗阻性黄疸的三种影像学诊断进行比较(PTC103例,B超179例,CT104例),CT采用平扫,增强,动态扫描对诊断梗阻性黄疸的准确性达98%,为最有效的方法,85例恶性梗阻的定性诊与病理符合率依次为CT88.1%,B超62.3%,PTC55.6%P〈0.01,CT占优势,94例良性梗阻符合率为PTC94.7%,CT91.9%,B超89.3%,P〉0.05,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我院1997年~2001年5月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118例,部分造影未成功者行经皮经肝胆道造影(PrrC)、胆道引流(PrrCD)及螺旋CT/'MRI胆道成像检查。本文拟探讨ERCt,、PrrC联合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18例,男76例,女42例,年龄23~85岁,平均56.22岁。总胆红素定量平均92.04,umol/L。15例ER(P未能确诊患者中6例行FrrC检查,2例行PTCD治疗,10例行CT/MRl胆道成像及仿真胆道镜检查。全组9例行ES"r治疗,其中2例行乳头开窗术后胆道造影。3例患者住院期间合并…  相似文献   

6.
刘美新  罗晴霞 《山东医药》2002,42(15):49-49
梗阻性黄疸多由结石、肿瘤、炎症、蛔虫等引起,确定梗阻的部位及原因,有利于黄疸的诊治.1997年10月至2001年2月我院共收治梗阻性黄疸患者229例,均曾行B型超声检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梗阻性黄疸时ERCP的应用价值及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梗阻性黄疸时ERCP的应用价值及并发症的防治张炳印田伏洲黄大熔王雨我科1983年至1995年ERCR检查3200余例,其中梗阻性黄疸246例,现报告并讨论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162例,女84例,年龄16~78岁。本次病程3天~4月,黄疸呈进行性...  相似文献   

8.
肝细胞癌所致梗阻性黄疸的ERCP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所致的胆管梗阻的影像特点,评估通过ERCP治疗此类患者的疗效。方法 从2000年5月至2003年3月,292例因HCC所致的梗阻性黄疸患者共行ERCP诊疗358例次。患者年龄(51.9±10.6)岁,术前血清总胆红素为(232±158)μmol/L。ERCP时记录下其胆管影像特点,260例接受了内镜下治疗,治疗方法包括括约肌切开及胆管内坏死组织清除、鼻胆管引流术、塑料或金属支架置入和多方法联合应用。观察术后2周内患者体温、胆汁引流量和肝功能的变化,依据这些指标确定疗效。结果 根据放射影像的特点,将患者分成5种类型:Ⅰ型为肝内胆管狭窄或梗阻型(5.9%)、Ⅱ型为肝门部狭窄或梗阻型(19.0%)、Ⅲ型为肝外胆管狭窄或梗阻型(18.4%)Ⅳ型肝门部胆管内癌栓型(49.4%)和Ⅴ型胆管内游离瘤栓型(7.3%)。267例次治疗后患者接受随访,黄疸症状得到有效控制者占82.0%,其中血清胆红素显著降低者为 65.5%。结论 ER-CP对于诊断和姑息性治疗HCC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ERCP检查梗阻性黄疸287例中原发性肝外胆管癌48例,其中胆囊癌4例(8%),肝总管癌11例(23%),胆总管癌12例(25%),壶腹癌17例(36%),胆管多部位癌4例(8%)。另外胰头癌浸润胆总管5例。本文探讨了原发性肝外胆管癌的X线特征、鉴别诊断;对比分析了ERCP与B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我院近11年中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外梗阻性黄疸的病人进行了分析,报告了肝外梗阻性黄疸与肝外胆道扩张的相互关系和特点,对黄疸的鉴别诊断与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治疗性ERCP在肝吸虫病梗阻性黄疸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4例肝吸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应用ERCP治疗收到明显效果,分析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 14例肝吸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均为住院患者,男12例,女2例,年龄53~80岁,平均  相似文献   

12.
肝小脂肪瘤的B超与CT诊断杨美玉,李治惠,江正辉,何振平第三军医大学附属一院重庆630038肝小脂肪瘤比较少见,多无临床症状,近年来由于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报告病例有增加,本文报道我院近年来经B超(us)与CT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诊断5例,同时与含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B超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超声和MRCP检查,并给予手术治疗。结果 B超联合MRCP诊断梗阻性黄疸的正确率为92.4%,其中对13例胰头癌的诊断正确率为100%,13例壶腹部癌的诊断正确率为84.6%,19例胆管癌的诊断正确率为84.2%;对15例胆管结石的诊断正确率为100%,6例良性胆道狭窄为100%。结论 B超联合MRCP检查对诊断梗阻性黄疸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建平 《山东医药》1989,29(3):19-20
现将我院经超声显像检查,并经手术、病理等证实的36例肝外梗阻性黄疸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36例均为1983年8月~1987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  相似文献   

15.
16.
梁素芳  陈文 《山东医药》2005,45(14):44-44
2000年1月至2004年10月,我们对48例无痛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B超检查,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行对照分析,旨在探讨B超对无痛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本组48例患者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25~7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程度不同的梗阻性黄疸,病史1周至数月,或有反复发作。实验室检查: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7一谷氨酰转移酶均升高。均以黄疸原因待查入院,入院后均行B超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胆道外引流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的影响。[方法]建立梗阻性黄疸-再通SD大鼠动物模型(梗阻10d),根据引流后不同时相的胆红素水平,选取对照组及引流0、3、10d为4组,即正常大鼠肝切除组(A组)、胆道外引流0d肝切除组(B组)、胆道外引流3d肝切除组(C组)、胆道外引流10d肝切除组(D组)。观察术后15d大鼠死亡率、肝功能恢复、术后7d残肝重量/大鼠体重比值,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术后残肝组织PCNA峰值标记指数、RT-PCR技术检测术后残肝HGF mRNA的表达。[结果]D组在肝切除术后死亡率、肝功能恢复、PCNA标记指数、HGF mRNA表达及肝质量/大鼠体重比值等方面均优于C组及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弱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道梗阻导致的高胆红素血症明显抑制肝切除术后的肝再生,在胆道外引流后的短时间内,肝功能虽明显改善,但是肝再生仍处于抑制状态,较长时间胆道外引流、肝功能得到充分恢复才能较为安全地行扩大肝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超声、腹部CT(CT)和核磁胰胆管成像(MRCP)三种非侵人性检查方法在肝外胆管结石确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1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确诊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261例,并比较B超、CT和MRCP检查对胆外胆管结石的显示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RCP确诊胆总管结石患者261例,B超、CT和MRCP对胆总管结石的显示率分别为41.7%、55.6%和81.5%,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B超检查肝外胆总管内径≤0.8cm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共有47例,B超、CT和MRCP对胆总管无扩张胆总管结石的显示率分别为21%、30.8%和56%,B超与CT检查显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MRCP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诊断肝外胆管结石时,MRCP明显优于CT和B超检查,尤其肝外胆管无扩张的患者,B超和CT检查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卢俊  吴宗桧 《山东医药》2002,42(16):56-57
手术是解除黄疸的主要治疗方法 ,术前明确梗阻的部位、原因以及梗阻的严重程度对于手术方法的选择、术中处理和估计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近年来梗阻性黄疸的定位、定性诊断有了长足的进步。1 临床症状与体征病史是诊断黄疸疾病的主要依据之一 ,要注意黄疸的发生、发展及转化过程 ,注意大小便变化特点以及黄疸伴随的特殊症状 (如发热、腹痛和腹部包块 )与黄疸的关系 ,同时还应注意患者年龄、性别、手术史等 ,详细的病史采集可为体检和辅助检查的选择提供线索。2 影像学检查2 1 超声检查 是诊断梗阻性黄疸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梗阻性黄疸多是由于肝外胆管或肝内胆管阻塞所致,前者称为肝外梗阻性黄疸,后者称为肝内梗阻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多发生在30岁以下,而中年以上有右上腹绞痛或黄疸史者多为结石梗阻性黄疸或肿瘤梗阻性黄疸〔1〕。不同原因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其治疗方案也不同。目前多通过腹部B超、CT、MRI、经皮穿刺肝胆管造影、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核素胆系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