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观察尼卡地平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疗效。方法:60例脑动脉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卡地平,14d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发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者仅2例,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而对照组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防治脑动脉瘤术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尼卡地平作为一种新型选择性作用于血管的第二代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可以作为防治颅内动脉瘤术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动脉内灌注罂粟碱治疗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不同时间段动脉内灌注罂粟碱(IAP)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效果,观察脑水肿及病理变化,并测定血清中IL-6及TNF-α含量的变化。方法 经额颞开颅,Willis环前部2次注血制成兔SAH模型。经DSA脑血管造影测量基底动脉(BA)的直径来评价CVS的严重程度,病理检查BA的形态学变化;测定脑组织中水含量的变化;测定血清中IL-6及TNF-α的含量。治疗分别于SAH后3d及7d由颈内动脉(ICA)灌注罂粟碱,同时进行上述检查。结果 该模型引起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达100%。脑组织中水含量在SAH后有不同程度升高,BA也发生不同程度病理改变。血清中IL-6含量3d时有明显升高,7d时达高峰,至SAH后14d时仍维持较高水平;TNF-α含量在各时间段变化不明显。IAP治疗后,痉挛动脉有明显的扩张,早期治疗效果明显,治疗组血管中IL-6含量较同期SAH组低,而TNF-α含量在各组中无明显差异。结论 IAP对治疗SAH后CVS疗效确切,能显著扩张血管,减轻缺血性脑水肿及病理变化,SAH后早期治疗的效果更为明显。血清中IL-6水平与CVS程度呈正相关,提示免疫炎症反应与CVS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早期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可望进一步提高IAP治疗CVS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5.
脑池注血致脑血管痉挛的动物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树立 《医学综述》1999,5(12):542-543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Suh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最常见的脑血管意外之一,脑血管痉挛是其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高达30%—90%,由此可引起严重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甚至脑梗塞,从而成为SAH致死和重残的主要原因。脑血管痉挛的治疗困难,迄今为止尚未找到一种满意的学说解释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原因很多,但没有一种成功率高,确实可靠,与临床接近的SAH理想模型是主要原因之一。一  相似文献   

6.
自 1 997年 3月至 2 0 0 2年 1 0月 ,我院内科用尼卡地平注射液治疗脑梗塞 3 0例 ,并进行临床观察 ,现报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住院患者 90例 ,随机分为尼卡地平组 (Ⅰ组 ) 3 0例 ,维脑路通组 (Ⅱ组 ) 3 0例 ,丹参组 (Ⅲ组 ) 3 0例。其中Ⅰ组男 2 0例 ,女 1 0例 ,年龄 46-84岁 ,平均 65.5岁 ;Ⅱ组男 2 1例 ,女 9例 ,年龄 50 -87岁 ,平均 66岁 ;Ⅲ组男1 9例 ,女 1 1例 ,年龄 49-82岁 ,平均 65岁。入选病例符合 1 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提出的脑梗塞诊断标准 ,三组病例病情大致相同 ,具有可比性。1 .2 治疗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体外循环(CPB)低温麻醉时,由于机体内环境的急剧变化,即使保持较深的麻醉,体外循环中也常出现外周循环阻力增加、平均动脉压升高等现象.一般认为体外循环中当血压超过10.7~12kPa时需使用降压药物,否则可能影响心脑及其它重要脏器.虽然体外循环中出现高血压时增加麻醉药量可延缓平均动脉压的升高或降低血压,但大量使用麻醉药使血压下降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因而临床推荐使用降压药物控制体外循环中出现的高血压.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尼卡地平是近几年推荐使用的新型降压药物,已广泛应用于手术中异常高血压的治疗,通过钙离子拮抗机制直接扩张末梢小动脉,降低心脏后负荷,从而发挥降压作用.降压过程迅速平稳,同时也使心、脑、肾血流增加,副作用小[1].尼卡地平降压作用确切,对血管的选择性较高,对心脏影响轻微.其半衰期短,生物利用率低,适于防治麻醉手术期间高血压及实行控制性低血压.下面就体外循环中尼卡地平对心、脑血管的作用作简要概括.  相似文献   

8.
刘艳霞  刘艳芹  徐春秀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6):1911-1911,1938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尼卡地平治疗高血压急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6例高血压急症患者给予静脉注射尼卡地平2mg,10分钟静脉推注(200μg/min),续以0.5~2.5μg/(kg·min)静脉滴注,记录给药前及静脉推注后即刻、5分钟、10分钟、30分钟、60分钟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尼卡地平起效较快,在静脉推注结束后5分钟SBP、MAP明显下降,DBP在静推结束后10分钟血压开始下降(均P<0.05).静推结束后继续予以尼卡地平静脉滴注,血压继续下降,在60分钟时SBP、DBP、MAP下降幅度分别达到治疗前的(24.90±12.32)%、(21.54±10.17)%、(23.20±11.19)%.心率在静推后即刻、5分钟、10分钟有所上升,但在30分钟时恢复到治疗前水平.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静脉注射尼卡地平治疗高血压急症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9.
10.
静脉注射尼卡地平治疗手术后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血压病人无论清醒还是麻醉状态,对各种刺激其心血管反应均明显增强。全麻下手术后苏醒期,由于各种刺激增多或交感神经活动亢进,血压升高尤为明显,并易导致体循环阻力和心肌耗氧量增加,心排量降低,使术后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1,2]。尼卡地平(nicardip...  相似文献   

11.
尼卡地平(Nicardipine)为日本研制的第二代钙拮抗剂,其化学结构与硝苯吡啶相似,常用量即有强大的降压效果。我们自1989年1月以来对国产尼卡地平和复方降压片治疗高血压病进行了对比,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段动脉内灌注罂粟碱(IAP) 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效果,观察脑水肿及病理变化,并测定血清中IL-6及TNF-α含量的变化.方法经额颞开颅,Willis环前部2次注血制成兔SAH模型.经DSA脑血管造影测量基底动脉(BA)的直径来评价CVS的严重程度 ,病理检查BA的形态学变化;测定脑组织中水含量的变化;测定血清中IL-6及TNF-α的含量.治疗分别于SAH后3d及7d由颈内动脉(ICA)灌注罂粟碱,同时进行上述检查.结果该模型引起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达100%.脑组织中水含量在SAH后有不同程度升高,BA也发生不同程度病理改变.血清中IL-6含量3d时有明显升高,7d时达高峰 ,至SAH后14d时仍维持较高水平;TNF-α含量在各时间段变化不明显.IAP治疗后,痉挛动脉有明显的扩张,早期治疗效果明显,治疗组血清中IL-6含量较同期SAH组低,而TNF-α含量在各组中无明显差异.结论 IAP对治疗SAH后CVS疗效确切,能显著扩张血管,减轻缺血性脑水肿及病理变化,SAH后早期治疗的效果更为明显.血清中IL-6水平与C VS程度呈正相关,提示免疫炎症反应与CVS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早期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 ,可望进一步提高IAP治疗CVS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尿激酶基底池灌注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ympotomatic vasospasm)发生的预防作用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急性期手术的40例动脉瘤性SAH患者,术中基底池置引流管,术后灌注尿激酶,并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与25例仅行腰大池持续引流的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随访6个月后总体预后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尿激酶基底池灌注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可较好地预防SAH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并改善预后。6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引流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脊液中积血量的变化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经皮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犬SAH动物模型,设立早期引流组、晚期引流组和对照组,测定脑脊液中积血量的变化,脑血管造影确定血管痉挛程度(proportion reduction of basilar artery diamiter,%RBAD)。结果:早期引流组脑脊液中积血的清除最明显,晚期引流组其次,脑血管痉挛早期引流组例数最少,程度最轻;晚期引流组其次。结论:SAH后脑脊液中积血越多,持续时间越长,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越高,程度越高。SAH后腰池持续引流有预防和治疗CVS的作用,早期引流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尼卡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及并发症的防治作用。方法 将54例经脑CT或腰穿证实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给降颅压、抗纤溶、止血、扩充血容量、预防感染等治疗,治疗组加用尼卡地平(3~5mg/小时)持续静点2周。结果 治疗组头疼明显缓解(P〈0.01),并能防止血管痉挛(P〈0.05)。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比较硝酸甘油、米力农和尼卡地平3种药物对桡动脉的解痉作用。方法:收集手术后多余的人体桡动脉标本,采用器官浴槽方法,比较上述3种药物对预收缩的离体桡动脉的解痉作用。结果:米力农和硝酸甘油对预收缩的桡动脉的舒张作用明显强于尼卡地平;米力农和硝酸甘油的疗效相似。结论:米力农和硝酸甘油更适用于缓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桡动脉的痉挛。  相似文献   

18.
王辉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2):66-67
目的 观察静脉滴注尼卡地平治疗血透中高血压急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36例高血压急症患者,舒张压(DBP)≥120mmHg,透析中血压进行性增高伴有靶器官损害者;或收缩压(SBP)220mmHg,DBP>140mmHg,采用尼卡地平注射液1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00mL;持续静滴,速度0.6~3μg/(kg·min).结果 尼卡地平给药6min后血压开始下降,30min时血压下降10%,然后缓慢持续降压到透析结束.结论 尼卡地平能迅速缓解透析中维持性血透患者发生的高血压急症,无明显副作用,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硝酸甘油和尼卡地平在颅脑手术控制性降压应用时对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24例颅脑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Ⅰ组为硝酸甘油组,Ⅱ组为尼卡地平组。降压幅度与诱导前基础血压相比较,控制在MAP下降25%~30%,维持60min。分别于降压前、中、后同步行桡动脉和颈内静脉球部血气分析,计算Da-jO2和CEO2等。结果两组降压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降压期间心率均增快,高于降压前(P<0.05),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降压期间SjO2Ⅱ组比Ⅰ组升高更显著(P<0.05,P<0.01),而Da-jO2、CEO2Ⅱ组低于Ⅰ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CaO2和CjvO2在降压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颅脑手术中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降低脑氧代谢的作用要优于硝酸甘油。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51年Ecker与Riemenseheide首次报道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发生脑血管痉挛(CVS)。1964年Crompton首次研究SAH后脑血管的病理变化至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十分活跃,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是SAH病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