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就"痰火扰心"所见之精神病及其证候特点与治疗,以及"痰火扰心"之发展演变与治疗原则做了论述."痰火扰心"之痰火,非五志过极化火,火炼液为痰所致;系患者自身所具之禀赋性痰易生,阳易盛,痰易阻脉道使阻郁之气化火;或痰易生,气易实而化火之体质与病理倾向性使然.应规范"痰火扰心"证之症状表述,同时,应明确界定其病理含义,以...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对中医学中火的含义,如少火壮大、内火外火、实火虚火、君火相火、阴火阳火进行探讨,并归纳中医治火之法为:降火类、制火类、益火类、引火类、导火类、济火类。  相似文献   

3.
脾瘅是因过食肥甘而致中满内热,并且以口甘为主症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前状态。脾瘅病位在脾,病理基础在于火热熏灼。本文基于《黄帝内经》“备化”一词探究脾瘅火热根源,提出“备多-化少”这一病理过程为火热之源。脾瘅之始,因“备多”而纳化失衡,积而化火;随着火邪发展,因“化少”而精微不运,郁而化火。脾瘅之火亦可传至五脏,而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临证以恢复脾之备化平衡为要,截断火邪发生、发展,同时可根据火热传变,分脏论治,有助于实现脾瘅火热的精准治疗。  相似文献   

4.
火热论是刘完素学术思想的主线,通过对“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阐述了刘完素“寒凉派”的治法特点。  相似文献   

5.
1“火之证候 1.1火热之邪的致病特点(1)火为阳邪:易致发热病变——体温升高。(2)火性炎上:易致头部及五官病变——头痛,头晕,头昏,面红,目赤肿瘤,耳鸣耳聋,口苦,口舌生疮。(3)火伤阴津:易致阴虚津亏病变——口干多饮,便秘尿赤,皮肤干燥。  相似文献   

6.
郁病常见于内科疾病,亦可见于皮肤科疾病;可单发,也常见于其他多种疾病中。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泛指郁滞不得发越,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1]的五气之郁(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丹溪心法》[2]的气、血、痰、火、湿、食等的六郁,《赤水玄珠》[3]的五脏平气自郁以及《景岳全书》[4]的怒、思、忧、惊、恐等情志之郁。狭义是指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气机郁滞,日久必然化火,即所谓"气有余便是火",而"火郁"即当"发之",其深意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7.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郁之甚者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木郁达之 ,火郁发之”。《内经》由此提出了火郁病证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1 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内经》所言五郁为五行之郁 ,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 ,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 ,人与天地相应 ,五脏化生于五行之气 ,故五郁即指五脏郁发的疾病。火郁即为心郁 ,心为火脏 ,因运气的太过、不及而外感风寒 ,心气不舒 ,邪热怫郁于内而形成。其治“发之”多以汗解 ,如王冰曰 :“发谓汗之 ,令其疏散也。”后世认为 ,《内经》所说火郁之证不仅因五运六郁即外感所致 ,内伤因素…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肝郁化火是其临床常见证型。谷精草汤原方出自《审视瑶函》,用于治疗痘苗误入眼而肝火盛者。王强教授认为,肝之郁火可从多种渠道外达,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将谷精草汤随证化裁应用于肝郁化火型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中,确立了肝郁化火型原发性高血压的脉证标准,使火热从上、中、下解,从而透热邪外出,火热得清,血压得降,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9.
1拓展火之概念,创立阴火论 李东垣通过对脾胃理论以及五脏间生克制化规律的研究,阐述了阴火生成和辨证论治等问题。脾胃阴火论之阴火,不只是阴火与阳火的相对概念,火有生火与害火;有实火与虚火;有真火与假火;有浮火与沉火;有龙雷之火,命门之火等。李氏把这些概念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深化,阐述了气与火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对“火郁”的病因病理、火郁的表现作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了虚实火郁论;并从“火郁发之”的作用机理和具体运用论述了“八法”均为“发之”的具体运用的观点,丰富了中医病因病机和治疗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焦虑症为临床常见情志类疾病,从中医经典辨治常取得良效。笔者通过临床学习,总结一例应用"病机十九条"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指导治疗焦虑症的验案,辨证本案患者为肝郁化火、肝阴不足证,治疗以疏肝养血,泻肝安神为法,并结合患者症状及病机特点,阐述了火证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将病机原文中的"火"明确为肝火,并进一步指出了阳火、阴火的常见鉴别点,以指导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之"火"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理论中具有诸多与“火”有关的概念,这些概念是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仅从《黄帝内经》来看,全文中“火”出现约240余次,所述之火包括阴阳之火、五行之火、六气之火、君火相火、少火壮火等,为中医学“火”的理论形成奠定了基础。但《黄帝内经》中极少直接将“火”比附于人体,因而无今人广泛讨论之心火、肝火、胃火等人体之火的概念,这些概念均为后世所创。今人称为人体两种生理之火的“君火”、“相火”,在《黄帝内经》中实为运气之术语。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于志强教授从"火"论治口腔溃疡的经验.于教授将本病病因病机统概为实火型和虚火型两大类,擅长从"火"论治口腔溃疡,主张"实以祛邪为主,兼治其本;虚以扶正为先,再驱其邪".实火治宜清热泻火,临证选用导赤散合泻黄散加减;虚火治宜滋阴降火,方选甘露饮或三才封髓丹化裁,在临床中收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4.
胸痛是胃食管反流病典型症状之一。刘启泉教授从“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立论,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为胃中实火灼烧脉络、肝郁化火助生胃火、心经瘀热壅滞化火、胃中虚火扰动横膈所致,病位在胃,牵涉多脏腑,胸痛类型分别为灼痛、窜痛、绞痛、隐痛。针对以上病因病机,刘师确立了直折火热、解郁降火、散火祛壅、升阳补益等治法,并佐以风药引经散火。火热之源得清,则痛自止,验之临床,获效良好。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5.
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太过与不及或不应时而至,即成为易对人体致病的六淫。中医学认为它们属于外感疾病中的致病因素。然而历代医家中,对传统的外感六淫,尤其对其中的“火邪”致病有质疑者不乏其人。笔者亦愿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内生“五邪”到底是病因还是病机,各家有不同的看法。《中医基础理论》将它专列一个章节,作为“病机”来论述: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失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后出现的临床表现。由于病起于内,故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因此,所谓内生“五邪”不是致病因素,而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失常所产生的综合性病机变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风、火、痰、瘀、虚五个方面探讨眩晕的证治。因风致眩,有肝阳化风、阴虚生风之别;因火致眩,有肝郁化火、痰火上扰之分;因痰致眩,有风痰、痰饮、热痰、湿痰之异;因瘀致眩,有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瘀阻络之差;因虚致眩,有气虚清阳不升、气血亏虚、肝肾阴虚、’肾精不足之不同。治疗应把握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分清标本,权衡缓急;动态观察,圆机活法:病证结合,随证治之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小儿多动症为儿科常见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社交、学习、生活质量。黄甡教授认为此病的根本病机在于肝郁化火,上扰清窍,心神失养,其火为痰凝郁而化火、肝阳化火,在治疗初期当以清热化痰,平肝祛风为主,火清则神自安,治疗后期则兼顾护脾胃,脾土实则肝病自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失眠患者口服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结果:治愈19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0%。结论: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肝郁化火证是中医情志致病理论的重要病机之一,其在临床各科均十分常见,病因多由情志所伤,肝气郁结,致郁而化火.肝郁化火证的病机演变比较复杂,可伤阴,还可犯胃、刑金、扰肾、冲心、甚动风夹痰,形成更复杂的病机.肝郁化火证属于里实热证,治疗时除了清肝泻火,还要疏肝解郁.目前,对于肝郁化火证的基础研究,一般认为,肝郁化火时,机体处于炎症反应状态;神经-体液代谢失调;交感神经机能偏亢;机体代谢旺盛,能量储备减少.肝郁化火证患者的易感因素可能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色氨酸羟化酶基因多态性关系较密切,心理学也证实了TABP之人肝火证的易感性.本文就目前肝郁化火证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其相关的现代本质研究进行总结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