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类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而产生的疼痛,临床上表现为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和感觉异常等特征,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正常生活.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常见类型包括三叉神经痛、幻肢痛、糖尿病性神经痛、疱疹后神经痛、脊髓损伤后疼痛和脑卒中后疼痛等,减轻患者的疼痛、使之早日恢复正常生活是治疗的首要目标.本文简述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以及治疗部位、方案、疗程等.  相似文献   

2.
5-羟色胺对大鼠脊髓P物质痛觉调制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SP,5-HT与For诱发的脊髓内c-fos表达的异同,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进一步了解SP在脊髓痛觉调制中的主要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痛阈测定法.结果:发现大鼠it P物质(sP)10μg和sc5%甲醛(For)150μL诱发的脊髓c-fos表达主要在背角Ⅰ,Ⅱ,Ⅴ及Ⅵ层,同时SP使痛阈降低,For使痛级均数(PIR)升高.5-HT it 20μg引起的c-fos表达较多地分布于背角Ⅲ—Ⅳ层,并可使痛阈升高.5-HT和Fen可分别减弱和增加SP及For诱发的脊髓c-fos表达及痛反应.结论:SP在脊髓内可能主要起致痛作用,5-HT可抑制SP引起的脊髓c-fos表达,从而参与SP的痛觉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是由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一种慢性疼痛疾病,主要表现为痛觉过敏、触诱发痛(或称痛觉超敏)、局部感觉缺失以及自发性疼痛等[1].本研究利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损伤模型(spared nerve injury,SNI)观察饮食锌缺乏处理对SNI模型动物行为学变化以及对脊髓中锌离子的影响,从而为探讨脊髓中的锌代谢以及锌在NPP产生与传导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外周组织损伤对脊髓背角AMPA受体突触表达的影响及其分子调节机制。方法小鼠足底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炎性疼痛模型;24 h后分离L4~L5脊髓背角,提取"富含突触后致密质(PSD)"的亚细胞结构,免疫印迹法检测AMPA受体GluR2亚基突触表达的变化,并观察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PKA)在调节GluR2突触含量中的作用。结果 CFA在引发痛觉超敏的同时,脊髓背角GluR2的突触含量明显升高。虽然PKA抑制剂H-89并不影响正常小鼠的痛阈及GluR2的突触含量,但H-89却能有效缓解炎性痛觉超敏,同时完全翻转CFA诱发的GluR2亚基在突触中的过量表达。结论外周组织损伤通过激活脊髓PKA,明显提高AMPA受体GluR2亚基在脊髓突触中的含量,可能是慢性炎性疼痛形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钠通道抑制剂619C89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痛觉过敏大鼠的痛阈、脊髓背角神经元中Nav1.8通道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痛觉过敏组(H组,缺血再灌注前3 d鞘内注射30μL生理盐水)、钠通道抑制剂组(I组,缺血再灌注前3 d鞘内注射619C895μg/30μL)。S组仅暴露主动脉弓而不结扎,其他各组开胸后无创动脉夹夹闭主动脉弓14 min后再开放,建立SCIRI引起的痛觉过敏模型。各组手术前均于L_(5-6)鞘内置管并连续注射3 d。术后1、3、5、7、14 d分别测定各组大鼠的热痛阈及机械性痛阈;取第4~6节腰段脊髓,采用免疫双荧光法观察背角神经元状态及其Nav1.8的表达,Real time-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Nav1.8表达。结果与S组相比,术后各观察点(尤以第7天为著)H组大鼠热痛阈和机械性痛阈降低,损伤后7 d脊髓组织中Nav1.8 mRNA的表达增加(P<0.05);I组大鼠热痛阈和机械性痛阈值明显提高(P<0.05),脊髓组织中Nav1.8 mRNA的表达降低(P<0.05)。免疫双荧光染色显示,损伤后7 d,H组大鼠脊髓背角Nav1.8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加,且主要表达在NeuN表达阳性的神经元的胞浆中;且与S组相比,H组中NeuN/Nav1.8双阳性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而I组双阳性的细胞数量减少(P<0.05)。结论脊髓背角神经元通过上调Nav1.8通道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痛觉过敏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疼痛和免疫炎症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gene relatedpeptide,CGRP)是一种含有37个氨基酸的神经肽,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和人的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感觉神经C-纤维末梢及组织器官中,生理作用广泛而多样。本文仅就CGRP与疼痛、炎症反应及免疫调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在脊髓水平参与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和痛觉过敏形成在甲醛致痛实验中,发现投射到脊髓背角浅层的初级传入神经末梢中CGRP样免疫活性物质明显增多;佐剂性关节炎痛时,脊髓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内CGRP mRNA表达明显增强;镇痛药可使DRG内CGRP免疫活性物质含量和脊髓内释放CGRP明显减…  相似文献   

7.
痛稳素(nocistatin,NST)在疼痛传导和调控中的作用目前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1].本研究观察鞘内注射NST对甲醛致痛大鼠脊髓PKC与NMDA受体的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旨在探讨NST的痛觉调节作用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8.
NMDA(N甲酰D天门冬氨酸)受体是一种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广泛存在于外周躯体或内脏的痛觉传导通路上。外周NMDA受体的活化或表达的改变与疼痛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外周局部使用NMDA受体拮抗剂可有效缓解或预防疼痛,并能增加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效果,此种用药方式可减少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所导致的副作用,是今后疼痛治疗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利多卡因对致痛大鼠L4~5脊髓P物质分布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景芳  聂卫  王理  刘爱恒 《河北医药》2003,25(9):643-644
目的研究鞘内(IT)利多卡因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脊髓P物质(SP)含量的影响,探讨其镇痛的可能机制.方法取雄性SD大鼠15只,分为三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后足皮下注射3%福尔马林50ml致痛造膜.对照组造膜前IT0.9%氯化钠20μl;治疗组造模前IT2%利多卡因20μl.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结果大鼠脊髓背角Ⅰ层和Ⅱ层有密集SP分布,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含量明显减少,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在大鼠外周炎性疼痛模型中,超前鞘内给利多卡因的镇痛作用与其抑制SP在脊髓背角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ollybistin在痛觉调控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染色,观察collybistin在脊髓中的分布;利用行为学实验,评估collybistin在痛觉传递中的作用;利用电生理实验,研究collybistin对抑制性突触传递的影响。结果 Collybistin分布于脊髓神经元中;通过转染针对collybistin的shRNA (shRNA-collybistin),发现shRNA-collybistin能够诱发正常小鼠的痛觉敏化(P<0.05);脊髓过表达collybistin,可明显缓解外周神经损伤诱发的痛觉敏化(P<0.05);ShRNA-collybistin也可明显降低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中的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 mIPSCs)的幅值和频率(P<0.05);脊髓过表达collybistin,可逆转外周神经损伤对mIPSCs的降低作用(P<0.05)。结论 Collybistin参与外周神经损伤诱发小鼠痛觉敏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陆萍  董蕊  刘彦涛  王秀丽 《河北医药》2010,32(20):2900-2901
外周伤害性刺激经脊髓、脑干和丘脑的传递和调制,最后在大脑皮层形成痛觉。脊髓在调制伤害性信息传递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脊髓背角是中枢神经系统痛觉信息整合加工的重要部位,由初级感觉传入末梢、脊髓中间神经元、脊髓投射神经元和脊髓内的下行纤维组成,构成复杂的神经网络,是感觉信息传人的门户和整合的初级中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结合行为学依据 ,验证曲马多能否降低福尔马林疼痛模型的脊髓中枢敏感化 ,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清醒大鼠右后爪掌心皮下注射 10 0μl5 %的福尔马林。在福尔马林注射前 10分钟 ,各组分别在颈背部皮下注射曲马多 2 .5 ,5 ,10 ,2 0 mg/ kg或生理盐水。为了证实曲马多有无预先镇痛效应 ,另设一伤害刺激后给药组 ,即福尔马林刺激后 10分钟 ,皮下注射曲马多 10 mg/ kg。 2小时后将大鼠处死、心脏灌注 ,取出腰 3~ 5脊髓节段 ,冰冻切片 ,片厚 30μm。行 NADPH- d组化反应、生长抑素 (Som )免疫细胞反应并观察相应指标在脊髓上的变化情况。结果 曲马多显著减弱福尔马林引起的疼痛反应 ;曲马多预先给药组在抑制痛反应方面优于痛刺激后给药组 (P<0 .0 5 ) ;在10 mg/ kg和 2 0 mg/ kg曲马多预先给药组 ,痛刺激侧的脊髓 NADPH- d阳性神经元、生长抑素样免疫反应 (Som- L I)阳性细胞均有减少 ,同生理盐水福尔马林组相比 ,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曲马多 (s.c.)可抑制福尔马林疼痛反应。预先给药 ,抗伤害作用更好 ;曲马多通过加强脑干下行痛觉调制系统的功能 ,抑制外周痛觉信号在脊髓水平的传入 ,达到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T细胞死亡相关基因8(T celldeath-associated gene 8,TDAG8)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对骨癌痛大鼠机械性痛觉过敏以及脊髓TDAG8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将Walker256肿瘤细胞接种在大鼠左侧胫骨骨髓腔内建立骨癌痛模型。观察接种肿瘤前后大鼠机械缩爪反射阈值(paw withdrawl threshould,PWT)和脊髓TDAG8表达水平的变化;并进一步观察痛觉过敏形成后鞘内注射TDAG8的siRNA对大鼠PWT和脊髓TDAG8表达的影响。结果大鼠接种肿瘤后6~18 d,PWT明显下降(P<0.01),脊髓TDAG8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鞘内注射siRNA的骨癌痛大鼠,其PWT明显增高(P<0.05),脊髓TDAG8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脊髓部位的TDAG8可能参与了大鼠骨癌痛的形成和发展,鞘内注射其siRNA可以通过干扰脊髓TDAG8的表达而具有疼痛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用于脊髓的阿片类药物常用于治疗急性疼痛、癌痛和非恶性病致慢性疼痛。尽管此类药物有极强的镇痛作用,且对运动无影响,但在临床上遇到的最主要问题是其作用时间相对短,以及再分布至脊髓上阿片受体,从而伴有镇静和呼吸抑制作用。采用硬膜外或鞘内导管连续给药虽可解决药物镇痛作用持续时间短的问题,但仍不能解决药物分布至脊髓上部位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对此类药物鞘内给药的各种赋形剂进行了研究。Bernards等发现,阿芬他尼脂质体在大鼠中可延长药物镇痛时间,并解决了脊髓上再分布问题。Jiang等用(羟丙基)一个环糊精作为鞘…  相似文献   

15.
疼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症状,是由于局部损伤或炎症的刺激,导致机体释放一些致痛的物质,如前列腺素等,作用于局部引起痛觉反应。它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但也会影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那么,如何安全、有效地治疗疼痛呢? 常用的镇痛药包括:中枢性镇痛药如吗啡、杜冷丁、颅痛定等;一般性解热  相似文献   

16.
弗氏佐剂致炎大鼠脊髓背角Fos神经元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完全弗氏佐剂(CFA)致炎性痛大鼠Fos神经元(Fos-LIN)在脊髓背角痛觉传导通路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①16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两组,于右后肢踝关节外侧皮下分别注射0.9%生理盐水(NS)或CFA50μl,观察注射前后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的变化;②48只大鼠随机平分为两组后分别注射NS和CFA(剂量和注射部位同前)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背角Fos-LIN表达。结果①大鼠注射CFA后TWL逐渐降低,12h时为最低点,持续3d后逐渐恢复,14d时基本恢复至基础水平;②NS组脊髓背角Fos-LIN散在出现,而CFA组中Fos-LIN1h时最先出现在大鼠右侧脊髓背角I-II层,4h时出现在V-VI层的数目逐渐增多,12h时为脊髓全层出现最多,至14d时在背角各层少见,且同组左侧脊髓各层Fos-LIN在1h-14d均比较少见。结论50μlCFA能诱导大鼠产生为期2周的炎性痛觉过敏。炎症期间脊髓背角Fos神经元的持续表达与外周痛觉信号的传导和中枢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脊髓小电导钙离子激活钾通道(small conductance Ca~(2+)-activated K~+channels,SK通道)激活后对小鼠吗啡所致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选用♂C57BL6/N小鼠,建立吗啡痛觉过敏模型,鞘内注射SK通道激活剂1-EBIO后,测量小鼠热甩尾潜伏期(tail withdrawal latency,TWL),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内脏痛阈的变化。结果吗啡痛觉过敏模型小鼠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小鼠相比,热甩尾潜伏期、机械缩足阈值和内脏痛阈均降低;而鞘内注射SK通道激活剂1-EBIO后,与给药前相比,小鼠的痛阈热甩尾潜伏期,机械缩足阈值和内脏痛阈均升高;吗啡模型组小鼠的脊髓SK2膜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给予1-EBIO后,脊髓SK2膜蛋白表达量较模型组明显升高。结论脊髓SK通道参与小鼠吗啡引起的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脊髓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或CCL2)在骨癌痛大鼠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大鼠胫骨骨髓腔接种Walker256肿瘤细胞建立骨癌痛模型。观测造模前、后大鼠机械性痛觉超敏Von Frey阈值并观察造模后d 10~12,鞘内给予MCP-1中和抗体对大鼠Von Frey阈值和脊髓小胶质细胞激活标志物(ox-42)表达的影响。结果大鼠种瘤后6~12 d,机械性痛觉超敏Von Frey阈值进行性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鞘内给予MCP-1中和抗体后,脊髓ox-42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Von Frey阈值的明显升高(P<0.01)。结论大鼠鞘内注射MCP-1中和抗体缓解骨癌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相关。  相似文献   

19.
黄长盛  郭曲练 《中南药学》2005,3(5):312-314
在进一步了解脊髓尤其是脊角的生理后,科学家发现在脊髓水平上的药理控制可以显著改变痛感.在脊角的初级痛觉传入突触与多种负责痛觉改变(激活,放大或抑制)的受体和神经传导物质相混合,构成了蛛网膜下腔(鞘内,下同)应用镇痛药物的生理基础,在鞘内注射了阿片或非阿片类药物后,它们能够改变痛觉的传输.以下就对常用鞘内药物做一个简单的综述.  相似文献   

20.
刘彦涛  王秀丽 《河北医药》2010,32(6):715-717
外周伤害性刺激经脊髓、脑干和丘脑的传递和调制,最后在大脑皮层形成痛觉。脊髓在调制伤害性信息传递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脊髓背角是中枢神经系统痛觉信息整合加工的重要部位,是感觉信息传入的门户和整合的初级中枢。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两种抑制性神经受体之一,其中GABAB受体作为GABA受体家族中惟一的G蛋白偶联的代谢型受体,在脊髓水平的痛觉调制作用也被人们日益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