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开门式椎板成形术后节段性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原因及其与核磁共振(MRI)脊髓内T2加权高信号的关系。方法1993年1月~1998年10月,183例患者在日本应义塾大学整形外科接受了单开门式椎板成形手术,出现节段性运动功能障碍14例。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术前、术后的临床症状、体征,术前、术后的MRI影像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术后MRI显示所有14例患者脊髓内均有T2加权高信号改变,其中11例患者的MRI脊髓内T2加权高信号出现的节段与运动功能障碍节段一致。9例完全康复,其他5例仍有不同程度的力弱。结论单开门式椎板成形术后出现的节段性运动功能障碍,与术后MRI脊髓内出现的T2加权高信号影像有关。这种MRI脊髓内T2加权高信号影像可能是由于脊髓减压后,脊髓内血流急速再灌注而引起的;这种血流的急速再灌注,可能造成了脊髓灰质的某种损害而出现了节段性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创伤后脊髓空洞症的MRI表现及诊断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创伤后脊髓空洞症的MRI表现及其形成机制,并探讨了诊断标准。方法:10例脊髓创伤后2.11年的发生脊髓空洞症病例,平均年龄41岁。临床资料和MRI资料齐全。用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法记录临床表现.MRI重点观察脊髓及其空洞的形态和信号特征。结果:10例创伤后脊髓空洞症患累及脊髓颈段2例,脑干与脊髓颈段交界4例,脑干2例,圆锥2例,空洞始于脊髓受压明显处,延及长度2到13个脊髓节段不等,空洞均位于脊髓中央:T1加权像上6例表现为串珠样边缘,其内呈脑脊液样低信号;T2加权像上空洞段脊髓增粗或萎缩,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空洞周边脊髓呈片状高信号。结论:MRI能反映创伤后脊髓空洞症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可能机制,其影像学变化特征可列入诊断标准。创伤后脊髓空洞症的形成与脊髓持续受压有一定关系,而与临床症状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MRI表现的生物力学意义。方法选择1994—07/2002—03在沧州市中心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34例,伴发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7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12例。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29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5例。患34例术前均行MRI检查,常规行矢状位及水平位、T1及T2加权像扫描。观察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和脊髓受压、受损的程度。结果①病变3个节段以上29例,占85%。受累节段椎体前后缘可见低信号突出物。②病变节段硬膜和脊髓受压变形,受累节段前方或前后方压迫脊髓,在水平横断面上显示脊髓弯曲、变扁、凹陷,向前后或两侧移位,矢状纵切面显示颈脊髓呈蜂腰样或串珠样改变。多节段受累脊髓变细较明显。③脊髓内呈T2高信号即囊变、空洞、软化9例。结论脊髓型颈椎病MRI表现论证了颈椎的多节段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最终是多节段性的。脊髓受压变形的MRI表现均是脊髓受压应力、张应力和脊髓弹性蠕变的生物力学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微型钢板固定椎板的改良式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围术期护理体会。方法我科自2012年12月-2013年6月采用改良式颈椎后路单开门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管狭窄患者7例、连续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5例,并对患者实施系统护理。结果经精心治疗与积极护理,本组患者术前功能障碍得到显著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患者死亡。结论予以系统护理,可以改善改良式颈椎椎板成形术治疗节段脊髓压迫症,加快康复的速率。  相似文献   

5.
后路单开门加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加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32例颈椎管狭窄所致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ARCH钛板固定C3、C5、C7椎板与对应侧块。根据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17分)比较术前术后改善情况。结果随访3~15个月,平均8.6个月。术前JOA评分9.3,术后评分13.7,总体改善率为57.6%。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加钛板内固定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所致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可有效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和防止再关门,及早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正>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由于颈椎的后纵韧带出现骨化,导致脊髓和神经根受到压迫,从而引起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及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临床症状[1]。目前,临床上治疗OPLL的主要方法是行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近期临床疗效显著[2-3],但中远期疗效的相关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OPLL患者中远期的脊髓症状、轴性症状、脊髓后移和脊髓膨胀度的影响,现报告  相似文献   

7.
颈椎后路手术是直接去除脊髓后方压迫,增加脊髓血供,使脊髓向后方避让,减轻脊髓前方的压迫,从而获得治疗效果。回顾本院自1985至2006年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以及单开门并棘突重建术等手术方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116例。现就其手术方式与疗效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对预防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2例,按照随机、单盲、阳性对照的设计思路分成对照组30例与研究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研究组采用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手术前后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周两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均升高,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优良率(93.8%)高于对照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6.3%)低于对照组(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MRI表现的生物力学意义。方法选择1994-07/2002-03在沧州市中心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4例,伴发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7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12例。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29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5例。患者34例术前均行MRI检查,常规行矢状位及水平位、T1及T2加权像扫描。观察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和脊髓受压、受损的程度。结果①病变3个节段以上29例,占85%。受累节段椎体前后缘可见低信号突出物。②病变节段硬膜和脊髓受压变形,受累节段前方或前后方压迫脊髓,在水平横断面上显示脊髓弯曲、变扁、凹陷,向前后或两侧移位,矢状纵切面显示颈脊髓呈蜂腰样或串珠样改变。多节段受累者脊髓变细较明显。③脊髓内呈T2高信号即囊变、空洞、软化者9例。结论脊髓型颈椎病MRI表现论证了颈椎的多节段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最终是多节段性的。脊髓受压变形的MRI表现均是脊髓受压应力、张应力和脊髓弹性蠕变的生物力学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426-427
目的探讨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8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行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观察组行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两组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年,通过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估两组腰椎功能,并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61.34±34.16min、术中出血量为272.34±153.73ml,对照组手术时间158.46±32.57min、术中出血量289.13±158.76m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轴性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可有效提高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腰椎功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与研究组(40例)。患者均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照组术中采用丝线悬吊椎板,研究组术中采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视觉模拟评分(VAS)明显低于对照组,颈椎曲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取得显著效果,以微型钛板固定椎板能够减轻远期术后颈椎疼痛、维持颈椎曲度。  相似文献   

12.
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即颈椎后路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通过将椎板一侧或两侧切开,使椎板向外侧移位以扩大椎管,用于治疗颈椎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及三个节段以上的颈椎间盘病变[1]。因该手术在椎管外操作,对脊髓损伤机会少,可减少术后瘢痕、粘连的机会[2]。本院自2000年1月至2002年1月,共完成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25例,其手术配合良好临床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全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30~60岁,手术在局麻加强化麻醉下进行,历时2~4h,术中失血量200~1000ml之间。2…  相似文献   

13.
<正>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由于开门侧的椎板只是通过软组织悬吊固定,不可避免的出现开门侧椎板再回缩,导致再关门现象发生。现有多种改良的术式仍然不能提供良好的刚性固定,同时术后要佩带围领2~3个月,限制了颈椎伸肌功能的锻炼。作者采用AO系列的颈椎ARCH椎板成型系统,将切除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颈椎后路单开门钛网固定的椎板成形术在脊髓型颈椎病和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5例脊髓型颈椎病和6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实施颈椎后路单开门减压,钛网固定开门椎板的手术方式。结果:本组切口均一期愈合,脊髓型颈椎病JOA改善率平均达68.16%。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脊髓功能分级平均为提高1.3级。结论:本术式对脊髓活动度影响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颈椎小关节脱位后MRI表现与脊髓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3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和野战外科研究所完成。在14只成年健康杂种犬颈椎上经手术及BIM—Ⅱ型对撞机撞击,造成犬颈椎小关节脱位模型。颈椎MRI检查后取颈椎损伤及损伤上下节段脊髓标本,将C2-3段脊髓作为正常对照组,C5-6段脊髓作为损伤组,行光镜、电镜检查。比较颈椎小关节脱位后MRI表现与脊髓病理变化。结果:14只犬中9只成功制成颈椎小关节脱位模型,进入结果分析。①犬损伤脊髓的MRI表现:MRI显示损伤段脊髓肿胀,7例T1加权信号不均匀,T2加权呈以斑片状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②两组犬脊髓的病理观察结果:损伤脊髓广泛出血,水肿,部分神经元坏死。2例T2加权显示局部呈稍高信号,病理示中央区见灰质局部点状出血,脊髓水肿。结论:MRI能够反应脊髓的损伤程度,对出血、实质水肿等病变敏感,但不能显示脊髓损伤过程中细胞变性、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使用高速磨钻的护理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4年12月于我院接受后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的患者49例,结合术中使用高速磨钻磨断开门侧椎板及打磨铰链侧椎板时的护理方法、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开门均顺利完成,开门时间(16±6)min,开门时段出血量(90±35)mL。术中磨钻使用过程中未出现连接错误,磨头意外弹出、断裂,医源性损伤脊髓等情况;术后无椎管内血肿、脑积液漏、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使用高速磨钻前接受专业技术培训,正确的用物准备,熟练掌握磨钻的连接方法,参数的设置,常见问题的应对处理等,有助于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使用高速磨钻开门操作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开门式椎板切除减压、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治疗脊髓空洞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11例脊髓空洞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取颈椎后路开门式椎板切除减压、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进行治疗。结果 经1-5年,平均2.5年随访,本组11例患者肢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颈椎后路开门式椎板切除、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是治疗脊髓空洞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目前,临床上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往往根据骨化物矢状面形态、横断面形态及生理弯曲等因素来决定手术位置,而较为常见的术式就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椎管扩大术等术式。然而,传统的单开门手术仅仅是通过软组织悬挂固定椎板,有很大的"再关门"风险,同时也易影响局部神经功能,导致包括轴性症状在内的众多并发症。本研究对24例OPLL患者进行了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手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  相似文献   

19.
术后椎间盘炎的低场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术后椎间盘炎的MRI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术后椎间盘炎的低场MRI表现。结果 ①病变椎间盘及相邻椎体呈长T1长T2信号7例;②椎间盘破坏致椎间隙变窄7例,T1加权像呈低信号5例,等信号2例,T2加权像呈高信号5例,低信号2例,T2加权像髓核内低信号裂隙消失5例;③相邻椎体终板及终板下骨质破坏;④椎体旁及椎管内硬膜外脓肿5例;⑤Gd-DTPA增强扫描,4例病变椎间盘和相邻椎体信号强度增高。结论 低场MRI对术后椎间盘炎的诊断非常有用,而且还能显示硬膜外脓肿或蛛网膜炎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背景:有部分学者认为颈椎管狭窄症减压植入内固定后神经根麻痹与颈椎稳定性以及颈椎生理曲度有关,目前还存在争议。
  目的:探讨颈椎管狭窄症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与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治疗后C5神经根麻痹及稳定性。
  方法:选取29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后路减压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方法①:颈椎管狭窄症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在C3-6侧块以及C7椎弓根钉内固定,关节突关节处造成粗糙面。方法②:根椐治疗前对正侧位平片及动力位片结合MRI、CT影像学图片,明确不稳定的节段,给予相应节段侧块内固定、椎板行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治疗。
  结果与结论:29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随访8个月-2.3年,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治疗的患者14例,植入后早期出现C5神经根麻痹2例,远期症状复发出现不全瘫3例,二次手术行瘢痕切除减压治疗;采用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治疗的患者15例,治疗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肩外展功能不良1例,无治疗前症状复发病例。神经根麻痹最短6周,最长9个月均恢复。颈椎管狭窄症后路减压植入物内固定后,C5神经根麻痹与节段稳定性、颈椎生理曲度、椎管减压程度、脊髓漂移范围是否相关以及发生程度、远期因瘢痕致再度出现椎管狭窄,两种治疗方式的区别是否有意义,目前病例数有限,有待病例及临床经验的积累与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