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血管性痴呆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伤综合征的总称.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VD发病有上升趋势.它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增加了沉重负担.国外资料报道VD是迄今为止唯一可以防治的痴呆,早期治疗具有可逆性[1].本文拟探索VD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从而早期对其进行干预,降低VD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志荣  况时祥 《海南医学》2005,16(10):150-153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指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或其他相关因素引起的记忆、语言、视空间能力、性格改变和认知功能下降的脑智能障碍。随着人口老龄化,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患病率、致残率均日益增多,它不仅给病人带来长期痛苦和生活质量的下降,而且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但其预后相对较好,治疗途径广泛,且在一定程度上可进行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3.
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义  王玉敏 《医学综述》2000,6(11):502-504
<正>老年期痴呆中主要有血管性痴呆(VD)和Alzheimer病(AD)两大类。血管性痴呆占全部痴呆的1/4—1/3,是老年人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很多脑血管病都可以引起痴呆,约20%~40%的脑血管病患者伴有程度不同的智能障碍。1974年Hachinski经病理研究指出,多发性的双侧半球缺血卒中是导致认知障碍的直接原因,提出“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ID)”的诊断,并将其作为一个特殊的临床实体。MID是VD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但不能解释所有的VD。进一步地研究表明,除MID外,还存在与血管因素有关,而以其他不同形式表现的痴呆者。  相似文献   

4.
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但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使临床的诊疗手段受到限制,本文主要对血管性痴呆发病的危险因素、病理类型、发病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血管性痴呆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方法 对732例脑血管患者用MMSE进行智能评估,检查血生化、脑CT和MRI,应用Hachinski缺血指数区分Alzheimer病和血管性痴呆.结果 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是29.5%,高血压、心房纤颤、高血脂、纤维蛋白原升高、卒中史、高龄、低教育、大量饮酒是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有相关性.结论 血管性痴呆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与患者的自身因素和危险因素均有关系.  相似文献   

6.
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高风超  陈翔  田新英 《医学综述》2014,(6):1068-1071
血管性痴呆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以缺血缺氧性或出血性脑损伤造成的病理组织学损伤和进行性智能减退为特征。血管性痴呆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痴呆类型,其发病率逐年增加。血管性痴呆的确切的发病机制还不是很清楚,但目前公认脑缺血缺氧是血管性痴呆的主要病因。海马是学习记忆的重要结构,并且对脑缺血缺氧极其敏感。因此,脑缺血缺氧极易导致海马神经元凋亡,从而使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目前,血管性痴呆是唯一一种可以防治的痴呆。因此,对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9.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D)是在缺血性、出血性及急慢性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组织损害基础上,产生的以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已成为继阿尔茨海默病后的第2大痴呆疾病.据国外资料报道[1],VaD是迄今为止惟一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痴呆,及早治疗具有可逆性.因此,寻找VaD发病的危险因素并进行预防治疗,是目前国内外痴呆研究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将对其发病因素的研究作一综述,从而为临床VaD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黄浩  唐士婷  蔺心敬 《医学综述》2012,(19):3231-3234
血管性痴呆(VD)是老年痴呆的常见类型之一,随着社会人口的不断老化,其发病率越来越高。由于VD特定的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其是目前唯一可以预防的痴呆类型,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故对VD危险因素的确定尤为重要。为此,现对VD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VD的病因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确诊为脑卒中的242例患者,对其可能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为24.4%,卒中类型、发病次数、大面积及多发性梗死、糖尿病、白质疏松症是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结论血管性痴呆是脑卒中后常见的表现。它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尤其是卒中的类型、多次发病、大面积、多部位病变、合并糖尿病、白质疏松症与血管性痴呆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邵亮  王庆周  焦洪斌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9):385-385,387
血管性痴呆(VD)是老年期痴呆的重要病因,发病仅次于Alzheimer病(AD),由于VD可与AD并存,从而加重AD的病情,由于血管性痴呆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VD可能较之AD更有研究价值,本文就近5年来收治的VD患者46例进行临床分析,总结临床特点,寻找VD的危险因素,提高对VD的认识,达到预防、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石苗茜  刘卫平 《医学争鸣》2007,28(9):860-863
血管性痴呆发病率日益增高, 但发病机制不明确, 缺乏有效治疗手段, 因此各方面研究日益受重视, 本文主要对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病理类型、发病机制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正>血管性痴呆属于高发于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疾病类型,临床症状主要是以执行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为主。对于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会造成严重影响,在严重时患者还会丧失自我生活能力,从而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严重负面影响[1]。当前临床中认为血管性痴呆的发病因素非常多,其中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年龄以及血管性因素影响比较突出,但是对于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并无准确定论。对此,探讨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具备一定医学价值。1 危  相似文献   

15.
廖华薇 《海南医学》2005,16(12):79-80
目的了解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2例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发病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筛选6个对卒中后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因素.结论应重视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它的发病与医学,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故其防治应采用综合治疗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aD)是在缺血性、出血性及急慢性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组织损害基础上,产生的以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VaD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在西方国家,Alzheimer(AD)症约占老年期痴呆的50%,VaD约占20%,其余为其他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后发生血管性痴呆(VD)的危险因素。方法方便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IS后VD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IS后非VD患者124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t检验进行IS后VD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67.93±5.39)岁,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56.93±4.32)岁,观察组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年龄、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脑卒中史、多发性脑梗死、梗死部位(额叶、颞叶及基底节)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多发性脑梗死、梗死部位(额叶和基底节)是IS后V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多发性脑梗死、梗死部位(额叶和基底节)等均是影响IS后VD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此类IS患者VD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8.
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由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皮层下白质的缺血性改变)引起的有痴呆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血管性痴呆的神经病理分类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损害所致的痴呆以及低血氧-低灌流性痴呆.血管性痴呆实际上是一系列由于血管因素引起的痴呆综合征,临床以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ID)较多见.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种族、遗传因素和与中风相关的因素等.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aD)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两种痴呆类型,两者之间具有极为复杂的关联,其发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而且经常相互伴随发病.对血管性痴呆最关键的治疗就是预防卒中的发生,而预防的关键则在于控制引起血管性痴呆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403例脑梗死并发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敬诚  周华东  张猛  王延江  邓娟  高长越 《重庆医学》2007,36(13):1233-1235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403例长期居住于重庆市的脑梗死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评价,包括一般情况、血管性危险因素、卒中的特性及神经病学体征.痴呆组与非痴呆组中的分类变量用χ2检验,定量变量用t检验,筛选出痴呆的相关因素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脑梗死3个月后,403例患者有87例发生血管性痴呆,发生率为21.6%,其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 (OR 1.179, 95%CI 1.130~1.230)、低教育水平(OR 1.806, 95%CI 1.024~3.186)、每日饮酒(OR 3.447, 95%CI 1.591~7.468)、卒中史(OR 2.531, 95%CI 1.419~4.512)、心房纤颤(OR 3.475, 95%CI 1.712~7.057)、言语障碍(OR 5.873, 95%CI 2.620~13.163)及左颈动脉梗塞(OR 1.975, 95%CI 1.152~3.388).结论 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是由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决定的,言语障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王晓峰  杨放如 《吉林医学》2010,31(21):3459-3460
目的:探讨首发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将患者分为痴呆组和非痴呆组,对可能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危险因素,并比较各因素的重要性。结果:筛选出5个危险因素,危险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部位、抑郁症。结论:首发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是由多个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