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脑白质疏松症是一组影像学所描述的变化,由于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晰,因此,早期评估普遍重视不足,对其电生理系统的改变认识更少.目的探讨单纯脑白质疏松症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和诱发电位改变,并与健康人做差异比较.设计以患者和健康体检者为观察对象,回顾性病例-对照.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和一所铁路中心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选择1995-08/2000-03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门诊或住院的脑血管病患者,其中包括114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男79例,女35例.41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男28例,女13例.随机选择来本院门诊查体的正常健康老年人50例为对照组.方法对114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41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和CT检查进行分析,对其中74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35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行颅脑MRI检查;选择43例伴有高血压的单纯脑白质疏松症患者、30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5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检查.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患者既往发生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及脑卒中等危险因素情况.②主要临床特征及头颅CT或MRI表现.③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改变情况.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114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41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50例正常对照组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单纯脑白质疏松症组危险因素多样化,仅以轻度记忆力减退、步态欠平稳为主要特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危险因素以高血压为主(95.1%),均有神经局灶体征,均有较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脑卒中样发作为主要特征.②单纯脑白质疏松症患者CT显示脑白质异常1型占70.2%(80/114),MRI显示脑白质异常1型占72%(53/74),2型占27%(20/74).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CT显示脑白质异常2型占27%(11/41),3型占73%(30/41),MRI显示脑白质异常3型占54%(19/35),4型占46%(16/35),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均有双侧脑室对称性扩大.③单纯白质疏松组患者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率84%(36/43),其中轻度异常占60%(26/43),中度异常占23%(10/43);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63%(27/43),视觉诱发电位异常率54%(23/43),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患者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率97%(29/30),其中轻度异常占7%(2/30),中度异常占47%(14/30),重度异常占43%(13/30);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87%(26/30),视觉诱发电位异常率83%(25/30).结论单纯脑白质疏松症患者危险因素多样化,无明显神经局灶体征,诊断主要以影像学描述1型脑白质异常为依据,有明显的脑电生理功能异常.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以高血压、较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常见脑卒中样发作为主要特征,CT显示脑白质异常3型,MRI显示脑白质异常3型或4型为影像学诊断依据,脑电生理表现亦存在明显异常,其中尤以体感诱发电位异常显著.  相似文献   

2.
背景:单纯脑白质疏松症和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认知功能是脑血管病神经心理研究的一部分,但目前关于两者的对比研究还是空白。目的:探讨单纯脑白质疏松症、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及单纯脑白质疏松症合并脑梗死认知功能的不同特点。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1997-03/2000—05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血管病患者91例,均自愿参加观察。按疾病类型分为3组,其中单纯脑白质疏松症组27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33例,单纯脑白质疏松症+脑梗死组31例。另外选择健康对照组30例。以上各组观察对象均自愿参加观察。方法:对各组观察对象进行认知功能及记忆能力评定,并进行对比分析。认知功能测定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按不同文化程度(文盲、小学、中学、大学)评分分别低于17,20,22,23分为痴呆。记忆能力测查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编制的临床记忆量表甲式,测查内容包括联想学习、指向记忆、无意义图形再认、图像自由回忆和人像特点联系回忆,将上述5项测查成绩换算成量表分并算出记忆商。主要观察指标:各组观察对象认知功能障碍情况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临床记忆量表评分。结果:纳入脑血管病患者91例及健康对照者3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各组观察对象认知功能障碍情况比较:单纯脑白质疏松症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21例(77.8%);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中度认知功能障碍8例(24.2%),痴呆25例(75.8%);单纯脑白质疏松症+脑梗死组中度认知功能障碍6例(19.4%),痴呆24例(77.4%)。②各组观察对象简易精神状态量表及临床记忆量表评分比较:单纯脑白质疏松症组、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单纯脑白质疏松症+脑梗死组两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t=2.14&;#177;3.81,P〈0.05-0.01)。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和单纯脑白质疏松症+脑梗死组评分显著低于单纯脑白质疏松症组(t=2.13-3.37,P〈0.05-0.01)。结论:①单纯脑白质疏松症认知损害以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为主。②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和单纯脑白质疏松症+脑梗死的认知障碍以中度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为主,其程度明显重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可以作为评估单纯脑白质疏松症和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背景:单纯脑白质疏松症和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认知功能是脑血管病神经心理研究的一部分,但目前关于两者的对比研究还是空白。目的:探讨单纯脑白质疏松症、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及单纯脑白质疏松症合并脑梗死认知功能的不同特点。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1997-03/2000-05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血管病患者91例,均自愿参加观察。按疾病类型分为3组,其中单纯脑白质疏松症组27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33例,单纯脑白质疏松症 脑梗死组31例。另外选择健康对照组30例。以上各组观察对象均自愿参加观察。方法:对各组观察对象进行认知功能及记忆能力评定,并进行对比分析。认知功能测定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按不同文化程度(文盲、小学、中学、大学)评分分别低于17,20,22,23分为痴呆。记忆能力测查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编制的临床记忆量表甲式,测查内容包括联想学习、指向记忆、无意义图形再认、图像自由回忆和人像特点联系回忆,将上述5项测查成绩换算成量表分并算出记忆商。主要观察指标:各组观察对象认知功能障碍情况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临床记忆量表评分。结果:纳入脑血管病患者91例及健康对照者3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各组观察对象认知功能障碍情况比较:单纯脑白质疏松症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21例(77.8%);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中度认知功能障碍8例(24.2%),痴呆25例(75.8%);单纯脑白质疏松症 脑梗死组中度认知功能障碍6例(19.4%),痴呆24例(77.4%)。②各组观察对象简易精神状态量表及临床记忆量表评分比较:单纯脑白质疏松症组、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单纯脑白质疏松症 脑梗死组两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t=2.14~3.81,P<0.05~0.01)。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和单纯脑白质疏松症 脑梗死组评分显著低于单纯脑白质疏松症组(t=2.13~3.37,P<0.05~0.01)。结论:①单纯脑白质疏松症认知损害以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为主。②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和单纯脑白质疏松症 脑梗死的认知障碍以中度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为主,其程度明显重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可以作为评估单纯脑白质疏松症和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彭华  郭洪志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5):3453-3455
目的:探讨诱发电位对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a,LA)的临床诊断价值及与血管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5例经颅脑CT或MRI证实的单纯LA患者及部分伴有脑梗死的患者,并以60名正常健康老年人作对照,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脑干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测。结果:LA患者中,SEP总异常率95.6%,其潜伏期和波幅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lt;0.05);BAEP总异常率71.1%,其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lt;0.001);VEP总异常率64.4%,其各波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显著(P&;lt;0.001)。3种诱发电位的时间参数及波幅的异常率及异常程度均随:LA的病损程度的加重而增加。LA并脑梗死患者3种诱发电位的异常率及异常程度明显高于单纯LA组。结论:在LA的临床早期,虽然还未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脑电生理已出现异常,诱发电位的检测可以作为早期诊断该病的一个敏感的辅助检测方法。LA并脑梗死患者诱发电位的异常率及异常程度明显高于单纯LA组。提示LA与血管因素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背景: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由多种不同病因引起的一组影像学所描述的临床综合征,对其确切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和早期评估普遍重视不足。目的:探讨单纯脑白质疏松症患的危险因素、认知功能、步态变化与CT及MRI特征以及与Binswanger病(Binswanger disease,BD)、脑梗死的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1995—08/2000—03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门诊或住院的脑血管病患,包括114例LA患,41例BD患,113例脑梗死合并LA患。干预:对参加详细询问病史、神经科查体,行头颅CT或MRI检查,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主要观察指标:①既往发生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及脑卒中等危险因素情况。②各组患主要临床特征及头颅CT或MRI表现。结果:单纯LA组危险因素多样化,以轻度记忆力减退、步态欠平稳为主要临床特点;CT显示脑白质异常以1型为主(70.2%),MRI显示脑白质异常以1型为主(71.6%),单纯LA组均无脑室扩大。BD组危险因素以高血压为主(95.1%)、均有神经局灶体征、均有较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脑卒中样发作为主要临床特征;CT显示脑白质异常以3型为主(73.2%),MRI显示脑白质异常以3型(54.3%)、4型(45.7%)为主.BD组均有双侧脑室对称性扩大。CI合并LA组危险因素以冠心病(50%)、高血压(43.4%)、高脂血症(31.0%)为主,除伴有程度不同的偏瘫等神经局灶体征外,较单纯LA组有较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CT显示脑白质异常以2型为主(66.4%),MRI显示脑白质异常以2型为主(68.1%)。可伴有脑室扩大(39.8%)。结论:单纯LA危险因素多样化,无明显神经局灶体征,诊断主要以影像学描述1型脑白质异常为依据。BD的临床诊断标准以高血压、较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常见脑卒中样发作为主要特征,CT显示脑白质异常3型,MRI显示脑白质异常3型或4型为影像学诊断依据。CI合并LA的危险因素以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为主,较单纯LA有较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诱发电位对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a,LA)的临床诊断价值及与血管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5例经颅脑CT或MRI证实的单纯LA患者及部分伴有脑梗死的患者,并以60名正常健康老年人作对照,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脑干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测。结果:LA患者中,SEP总异常率95.6%,其潜伏期和波幅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BAEP总异常率71.1%,其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01);VEP总异常率64.4%,其各波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显著(P<0.001)。3种诱发电位的时间参数及波幅的异常率及异常程度均随LA的病损程度的加重而增加。LA并脑梗死患者3种诱发电位的异常率及异常程度明显高于单纯LA组。结论:在LA的临床早期,虽然还未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脑电生理已出现异常,诱发电位的检测可以作为早期诊断该病的一个敏感的辅助检测方法。LA并脑梗死患者诱发电位的异常率及异常程度明显高于单纯LA组,提示LA与血管因素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脑诱发电位在诊断亚临床型肝性脑病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碧慧  五锦辉 《新医学》1999,30(10):564-565
目的:评价脑诱发电位(EP)诊断亚临床型肝性脑病(SHE)的价值。方法:对48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三种EP检查,并追踪1年观察临床肝性脑病(HE)出现情况。结果:三种脑诱发电位总异常26例(54%),其中听觉诱发电位(BAEP)异常18例(38%)、视觉诱发电位(VEP)异常3例(6%)、体感诱发电位(SEP)异常10例(21%),以BAEP异常高。追观察1年的29例患者中,15例EP异常者出现  相似文献   

8.
体感诱发电位在神经性瘫痪中的定位价值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 检测及分析小儿神经性瘫痪体感诱发电位(SEP),探讨SEP在小儿神经性瘫痪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以180例0—14岁小儿刺激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正常值为标准,对临床有肢体瘫痪的335例年龄49d—13岁小儿的体感诱发电位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266例临床有痉挛性肢体瘫痪小儿,SEP异常率共为86.5%(230/266)。表现为脊髓和/或皮层SEP峰潜伏期记录延长成消失,而周围神经电位正常;脊髓疾病及感性瘫痪SEP异常率较其他中枢神经疾病高,分别为92.6%(25/27)和86.3%(139/161);颅内病变中天幕上SEP异常较天幕下常见;69例临床周围性肢瘫SEP异常率20.3%(14/69);3岁以下年龄组与3岁以上年龄组之间异常率差异意义无显性。结论 体感诱发电位对小儿肢体瘫痪定位,特别是对临床工作中较难判断的小婴儿瘫痪定位诊断具有实用价值。主厦词:脑性瘫痪;诱发电位,蛆体感党;诊断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患者非梗死侧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非梗死侧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的改变。方法 对25例经头部MRI确诊的单侧颈内动脉脑梗死患进行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非梗死侧SEP的P15潜伏期延长(P<0.05),N60潜伏期显延长(P<0.001);25例脑梗死患中8例患非梗死侧SEP异常,异常率32%。结论 SEP检测对发现脑梗死患的微小病灶或亚临床病灶具有重要价值,其敏感性高于MRI。它是一种客观的,敏感的脑功能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又称进行性皮质下血管性脑病,属脑动脉硬化症的一种类型,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为1%~5%。随着CT、MRI检查技术的应用,对本病的确诊率有明显提高,并有了新的认识。现收集96例由CT确诊的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swanger)临床特点,CT及MRI改变。方法:通过分析36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swanger,病人临床表现及CT,MRI改变,以明确最佳诊断途径。结果: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有长期高血压病史,慢性进行性发展病程,反复发作脑卒中,有神经系统叠加局灶体征及阶梯式智能障碍,并可有假性球麻痹,尿失禁,情感障碍,帕金森氏综合征等,CT,MRI可见:脑室旁脑白质广泛白质疏松,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脑室扩大。  相似文献   

12.
耿香菊  孔峰  马彩云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1):147-147,157
目的 探讨动态脑电图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脑性瘫痪儿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及其敏感性。方法 选择1998-08/2003-12郑州市儿童医院住院和门诊就的脑性瘫痪患儿97例,男67例,女30例。监护人同意参加此项目。通过对97例脑性瘫痪患儿动态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结果的分析,了解动态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在脑性瘫痪患儿早期诊断中的变化。结果 动态脑电图正常35例(36%),异常62例(64%)。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正常19例(20%),异常78例(80%)。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较动态脑电图异常率高,但无明显差异(χ^2=1.065,P&;gt;0.05)。结论 动态脑电图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诊断脑性瘫痪方面具有相同作用,其图型变化表现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13.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对昏迷患者预后的判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KP)和体感诱发电位(SEP)与昏迷患预后密切相关,探讨BAEP和SKP判断昏迷患脑功能状态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采用丹麦Dantec公司生产Neuromatic2000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查ICU病房中36例昏迷患的BAEP和SEP.BAEP分析Ⅲ-Ⅴ波,SEP分析P15、N20、P25波。检查结果分为正常和异常项后分为好转和死亡。结果 36例患,BAEP正常12例,异常24例。SEP正常13例,异常23例。好转13例,死亡23例。当SEP异常时,死亡率明显高于SEP正常时。而同时伴有BAEP异常时,死亡率更高。14例患SEP检查P15、N20、P25波均消失,12例死亡,病死率为86%。5例患BAEP检查Ⅲ-Ⅴ波和SEP检查P15、N20、P25波均消失,全部死亡,病死率为100%。结论 BAEP和SEP的正常与否与昏迷患的预后有密切关系(P=O.011)、SEP异常是判定的主要根据。BAEP和SEP相结合,则可以提高判断的准确性。对昏迷患进行动态的BAEP和SEP观察可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体感诱发电位在周围神经损伤定位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蓉  张标  王淳  辜艳 《中国临床康复》2005,9(33):24-24,27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协助周围神经损伤定位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4-06/2005-03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1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全部应用体感诱发电位协助定位。将测得的神经传导速度和体感诱发电位结果与正常值及健侧测定值进行比较,并将神经传导速度与体感诱发电位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①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明确异常者其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均有异常,两者间具有明显相关性。②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率为92%,表现为受损神经一级体感皮质原发反应峰潜伏期记录延长或消失,同名神经两侧峰潜伏期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单纯周围神经损伤者可采用无创、简便的神经传导速度和体感诱发电位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患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①56例患均有6~44a不等高血压病史,部分伴有多年吸烟史或2型糖尿病病史。②56例患CT均表现不同程度的白质疏松(LA)及深部白质软化灶,侧脑室扩大,部分伴有皮质小梗死。MRI显示部位与CT一致,但发现病灶更清晰,个别患CT未发现病灶:MRI能发现。结论 Binswanger病直接病因是高血压,对有长期高血压和进展性痴呆,伴有多发性脑卒中,结合影像学特征改变可考虑诊断本病,及时给予治疗,可延缓病程。  相似文献   

16.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表现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的临床及CT资料,根据侧脑室周围脑白质病变的程度不同,将其分为Ⅰ~Ⅲ型。结果 Ⅰ型2例,痴呆症状轻微。Ⅱ型和Ⅲ型22型,均有较明显的智能障碍。Ⅰ~Ⅲ型均伴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脑梗塞和脑出血。结论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具有较典型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对SAE的临床诊断不宜过分强调痴呆,否则不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Bins wanger病又称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简称BD病,其临床特点为伴有高血压的老年人进行性痴呆,可有多次卒中发作史,神经系统症状表现多样,容易与脑白质疏松症(AL)和ALzheimer病(AD)混淆。笔者2001年3月~2003年5月收集我院确诊的26例BD病,将其诊断及治疗后的体会报告如下,以供临床神经科医生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型脑白质病的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临床确诊的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型脑白质病患儿的颅脑MRI资料,其中4例有扩散加权成像(DWI)图像,4例有单体素MR波谱(MRS),分析其影像表现特点.结果 7例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双侧脑白质异常及双侧颞叶的皮层下囊肿,6例伴有皮质脊髓束异常,4例伴有小脑白质异常.7例灰质均未受累.MRS显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胆碱波峰存在,NAA峰正常或轻度降低,未见明显乳酸峰.DWI显示双侧脑白质呈弥漫低信号,未见明显高信号病灶.结论 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型脑白质病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能为该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的诱发电位变化。方法 对39例确诊的ALS患者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测,并与年龄、身高匹配的健康者进行对比。结果 SEP异常率64%(14/22),BAEP异常率56%(13/2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O.05),VEP异常率31%(5/1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O.05)。结论 ALS患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感觉传导通路及脑干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20.
手法复位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观察体感诱发电位在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将48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患随机分为手法复位治疗组24例和常规治疗组24例,治疗前及治疗后3d,1周及出院前应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疼痛进行评估,治疗前后应用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对腰椎功能状态进行临床评定,并比较治疗前后下肢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结果 手法复位可迅速缓解疼痛,疗效显,治疗优良率为79.1%,平均改善指数及改善率均高于常规组(P<0.05)。48例患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率79.2%,主要表现为马尾电位潜伏期延长及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治疗后均有改善。结论 手法复位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体感诱发电位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情及疗效评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