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比较替牙早期及替牙晚期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行口外颈牵引治疗的疗效,探讨合适的矫治时机.方法样本包括11例替牙早期患者及15例替牙晚期患者,均为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ANB≥5°,分别予以口外颈牵引治疗.治疗前后摄取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及统计学分析.2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2组之间采用团体t检验.结果2组上颌骨生长均受到了抑制,SNA角、上颌骨长度(A-Ptm)及ANB角均有减小.U1-SN角减小,上前牙前突得到改善.2组比较,替牙晚期组变化更明显,2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上颌第1恒磨牙远移距离在2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替牙晚期对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行口外颈牵引治疗较为合适,有利于恒牙期的二期矫正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替牙早期及替牙晚期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行口外颈牵引治疗的疗效,探讨合适的矫治时机。方法:样本包括11例替牙早期患者及15例替牙晚期患者,均为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ANB≥5°,分别予以口外颈牵引治疗。治疗前后摄取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及统计学分析。2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2组之间采用团体t检验。结果:2组上颌骨生长均受到了抑制,SNA角、上颌骨长度(A-Ptm)及ANB角均有减小。U1-SN角减小,上前牙前突得到改善。2组比较,替牙晚期组变化更明显,2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上颌第1恒磨牙远移距离在2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替牙晚期对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行口外颈牵引治疗较为合适,有利于恒牙期的二期矫正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新型组合式矫治装置治疗替牙期及恒牙初期安氏Ⅱ1错牙合.方法:采用由口外弓、下颌唇挡及上颌斜面导板组成的矫治装置,治疗替牙期及恒牙初期安氏Ⅱ1错牙合66例(男30例, 女36例),治疗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66例患者的覆牙合、覆盖及颌关系调整时间为3~13个月,平均7.6个月.治疗后覆牙合平均减小2.5 mm,覆盖减小4.3 mm,SNB角增加1.8°,ANB角减小1.9°,U1-NA角减小8.8°,L1-NB角增加6.4°,IMPA角增加5.7°,Z角增加4.5°,Wits值减小1.6,ANS-Me增加4.0 mm.结论:该组合式矫治装置对替牙期及恒牙初期安氏Ⅱ1错牙合具有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在骨性Ⅲ类错牙合矫治中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12例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的患者,比较矫治前后的临床表现及X线头影测量的结果.结果患者矫治前后的侧貌得到改善,并建立了正常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和后牙中性关系.治疗前后的SNA角、 ANB角、 1-SN角、 MP-SN角有显著性的差异.结论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有促进上颌骨向前发育、抑制下颌骨向前发育的效果,从而调整上下颌骨的相对位置关系,使骨性Ⅲ类错牙合得到矫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上颌前方牵引矫治不同年龄段安氏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19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分为4.5~8.5岁,9~13岁两个年龄组,均行前方牵引治疗,对两组病例矫治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矫治结束后上颌骨前移、上颌长度增加,ANB角增大,下颌骨向后下旋转.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轻度舌倾,上唇位置前移,下唇位置无明显改变,软组织侧貌改善.两组病例对比小年龄组颌骨变化大,大年龄组牙齿的改变大.结论: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因上颌发育不足而导致的安氏骨性Ⅲ类错<牙合>能很好地促进上颌骨生长和前移,又可控制下颌骨的生长,并有效影响下颌骨的生长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牵引弓联合前方牵引对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牙性和骨性影响。方法:选择 17例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牵引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前牙反牙合,矫治开始及前后各 6个月拍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17例患者在治疗期内均发生上颌骨前移,下颌骨轻度向下后旋转:SNA平均增大 2. 6°, A点平均前移 3. 1mm;前牙覆盖增加 5. 2mm, 其中骨性变化占 63%,牙性变化占 37%。结论:牵引弓联合前方牵引是简便、有效的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装置,可最大程度地减轻畸形程度。  相似文献   

7.
孙燕  刘泓虎  曹惠菊 《口腔医学》2004,24(5):290-292
目的 评价口外颈牵引装置对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侧位X线头影测量,对15例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上颌骨向前生长受到抑制,下颌骨生长得到充分表达,上下颌骨矢状不调得以改善。上颌第一恒磨牙伸长并向远中移动,上颌切牙唇倾角度减小,第一恒磨牙关系恢复至中性(牙合),覆(牙合)、覆盖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同时发现,腭平面角、(牙合)平面角、下颌平面角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口外颈牵引装置对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有明显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替早期及替牙晚期行口外颈牵引治疗的疗效 ,探讨合适的矫治时机。方法 :对 11例替牙早期患者及 15例替牙晚期患者行口外颈牵引治疗 ,采用侧位X线头影测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替牙晚期组上颌骨受到较明显抑制 ,SNA和ANB减少较明显 ,上中切牙有较大程度内收。上颌第一恒磨牙远移距离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替牙晚期行口外颈牵引较为合适 ,同时有利于恒牙期的综合性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新型组合式矫治装置治疗替牙期及恒牙初期安氏Ⅱ1错牙合。方法:采用由口外弓、下颌唇挡及上颌斜面导板组成的矫治装置,治疗替牙期及恒牙初期安氏Ⅱ1错牙合66例(男3 0例,女3 6例) ,治疗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66例患者的覆牙合、覆盖及颌关系调整时间为3~13个月,平均7.6个月。治疗后覆牙合平均减小2 .5mm ,覆盖减小4.3mm ,SNB角增加1.8°,ANB角减小1.9°,U 1 NA角减小8.8°,L1 NB角增加6.4°,IMPA角增加5 .7°,Z角增加4.5°,Wits值减小1.6,ANS Me增加4.0mm。结论:该组合式矫治装置对替牙期及恒牙初期安氏Ⅱ1错牙合具有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前方牵引与快速扩弓矫治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颅颌面硬组织变化.方法选择30例8~13岁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治疗组使用前方牵引器与扩弓器治疗,另一组作为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侧位定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治疗开始后6~12个月,治疗组Ⅲ类错(牙合)矫正,上颌骨前方生长明显增加,下颌骨向前方生长被抑制.上切牙牙轴唇倾,下切牙牙轴舌倾.结论在替牙期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与扩弓器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能刺激上颌骨前移,抑制下颌骨的前方发育,可有效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  相似文献   

11.
口外J钩配合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口外J钩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疗效.方法对15例安氏Ⅱ类1分类需拔牙矫治患者,用标准方丝弓矫治技术,配合J钩口外牵引,关闭拔牙间隙,调整咬合关系,并对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与分析.结果口外J钩配合方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可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结论口外J钩可有效地防止上颌支抗丧失;同时可减少因Ⅱ类颌间牵引而致上前牙伸长,达到改善外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采用前牙迷你牙合垫加口外牵引装置探讨其在生长发育期间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疗效.方法 对18例处于生长发育期的Ⅱ类Ⅰ分患者,用前牙迷你牙合垫加口外牵引装器治疗.结果 应用前牙迷你牙合垫加口外牵引装置在生长发育期能成功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获得良好的侧貌,为固定矫治打好基础.结论 前牙迷你牙合垫加口外牵引装置对下颌生长起积极作用,对上颌生长可能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30例,据正中关系位X线头颅测位片的ANB角将其分为两个治疗组:0°<ANB<2°为导弓治疗组;-2°<ANB<0°为联合治疗组.两组病例均用改良导弓矫治器先将前牙反(牙合)解除,联合组继续用前方牵引器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病例均去除了下颌功能性前伸因素.导弓组平均疗程为5.2个月,导弓矫治器治疗后, SNA 平均增加0.5°,随访2年后有2例复发;联合组导弓矫治5.4个月,SNA 平均增加0.5°,继续前方牵引平均5.6个月,建立前牙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和Ⅰ类磨牙关系,SNA增加1.65°,患者的凹面型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追踪2年无复发.结论 正确的决定治疗方案在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诊治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替牙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戴用改良式肌激动器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名替牙期安氏Ⅱ类错牙 合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改良式肌激动器进行矫治,对患者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和比较.结果 治疗后,患者ANB角均达到正常范围,前牙覆牙 合、覆盖正常,磨牙和尖牙达中性关系;患者戴用肌激动器的时间为平均每天10 h;总疗程平均为(5.3±1.4)个月.结论 改良式肌激动器能够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新型组合式矫治装置治疗替牙期及恒牙初期安氏Ⅱ1错牙合.方法采用由口外弓、下颌唇挡及上颌斜面导板组成的矫治装置,治疗替牙期及恒牙初期安氏Ⅱ1错牙合66例(男30例, 女36例),治疗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66例患者的覆牙合、覆盖及颌关系调整时间为3~13个月,平均7.6个月.治疗后覆牙合平均减小2.5 mm,覆盖减小4.3 mm,SNB角增加1.8°,ANB角减小1.9°,U1-NA角减小8.8°,L1-NB角增加6.4°,IMPA角增加5.7°,Z角增加4.5°,Wits值减小1.6,ANS-Me增加4.0 mm.结论该组合式矫治装置对替牙期及恒牙初期安氏Ⅱ1错牙合具有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口外颈牵引装置对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侧位X线头影测量,对15例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上颌骨向前生长受到抑制,下颌骨生长得到充分表达,上下颌骨矢状不调得以改善。上颌第一恒磨牙伸长并向远中移动,上颌切牙唇倾角度减小,第一恒磨牙关系恢复至中性(牙合),覆(牙合)、覆盖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同时发现,腭平面角、(牙合)平面角、下颌平面角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口外颈牵引装置对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有明显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功能和固定矫治器联合矫治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 1分类骨性错(牙合)畸形的研究,探讨发育期骨性错(牙合)畸形一期矫治的优越性. 方法应用双(牙合)垫矫治器或斜面导板结合方丝弓矫治器对12例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牙合)联合矫治,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分析. 结果 SNB角增加1.28o,FMA角无明显改变,OP-SN值变大,Go-Pog、Go-Ar都呈显著性增大,前牙覆盖减少7.26mm,上下唇至审美平面距离显著减小. 结论利用功能矫治器和固定矫治器联合一期矫治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牙合),同样可收到双期矫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矫治前安氏Ⅱ类年轻成人错牙合患者进行头影测量分析,观察其切牙区牙颌代偿情况及牙槽骨形态。方法:选取未经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117例,根据上颌中切牙的唇倾程度及垂直骨面型进行分组,通过头影测量分析及t检验对其牙颌代偿情况及牙槽骨形态进行研究。结果:1比较安氏Ⅱ类1分类和2分类错牙合,安氏Ⅱ类1分类者U1/SN、LI/MP、UA、Uap、LAH、LBH和LLH的测量值均大于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但SN/OP、U1/L1、UAH、UDH、UBH、UP、LP、LAP则小于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2不同垂直骨面型间相互比较:均角组和低角组SNA、SNB、L1/MP、UP、UAP、LA、LP、LAP值都显著大于高角组,而ANB、SN/OP、SN/MP、FH/MP、UAH则显著小于高角组。而UDH,LDH,LAH,LBH值则仅均角组显著低于高角组。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和2分类错牙合相比较,二者在牙颌代偿及牙槽骨形态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牙颌代偿和牙槽骨形态均受到垂直骨面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应用口外前牵引联合颏兜矫治混合牙列期和恒牙早期安氏III类骨性反牙合的效果.方法7-12岁安氏Ⅲ类骨性的反牙合8例,用口外前牵引联合颏兜矫治.结果 上颌骨与上牙弓均有前移,上颌长度增加,A点前移,上切牙唇倾度减小;下切牙舌侧倾斜;上下颌骨矢状关系逐渐趋向正常,凹面型得到改善.结论口外前牵引联合颏兜是矫治混合牙列期和恒牙早期安氏III类骨性反牙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前方牵引在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应用及治疗前后的牙颌结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9名,应用前方牵引矫治前牙反牙合,正畸前后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SNA角增大4.2°,ANB角增加5.4°,NA-PA增加5.0°,A-VL增加6.1mm,SNB角减少1.2°,B-VL减少0.2mm,1-SN增加6.2°。结论:前方牵引可有效促进上颌骨向前生长,抑制下颌骨生长,同时可导致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上前牙唇倾,下切牙轻度舌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