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HBsAg核酸疫苗诱导H-2b小鼠体液免疫应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adw和adr亚型HBV PreS2 S核酸疫苗单一或联合HBcAg核酸疫苗诱导的小鼠体液免疫反应。方法:C57BL/6小鼠23只随机分为4组;pJW4303组(P组),pJW4303/S2 S(adw亚型)组(W组)、pJW43/3S2 S(adr亚型)组(R组),pJW4303/S2 S(adr) pJW4303/HBc组(R+C组)。免疫方法为每只小鼠每次肌注相应质粒DNA100μg(100μl)。免疫程序为0、2、4周。于第3次免疫后4周W组、R组、R+C组小鼠血清全部检出抗-HBs,抗体含量随免疫次数增多而增加,抗-HBs浓度最高达22329IU/L,与P组(对照质粒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各核酸疫苗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5)。抗-HBs浓度最高达22329IU/L,与P组(对照质粒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各核酸疫苗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5)。而抗-HBc在第一次免疫后2周即在R+C组全部出现,抗-HBs和抗-HBc在P组始终未检出。结论:adw和adr亚型HBV PreS2 S核酸疫苗和HBc核酸疫苗能诱导H-2^b小鼠产生较强的体液免疫反应,联合HBc核酸疫苗有助于抗-HBs的早期产生。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朝霞  梁敏坚  罗敏琪  陈忠城 《广东医学》2002,23(11):1157-1158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0例对照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IL-2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均<0.01),且患病期其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P<0.05和P<0.01),另外,精神分裂症患者IL-2和IL-6瓣高低与其性别、病程、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家族史有关(P均<0.01),但患者血清IL-1β和TNFα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其患病期细胞因子水平可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遗传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HBV感染血清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肿瘤坏死因子α和细胞介素-6水平与肝细胞损伤的关系。方法:以ELISA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无症状HBV携带和正常人血清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并比较血清ALT变化。结果:慢性乙直炎患和肝硬化患血甭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升高,并与ALT升高成正比,而正常人和慢笥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中小学生大规模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来实行乙型肝炎疫苗计划免疫管理的6-18岁中小学生1829名,采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观测大规模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结果 对HBsAg、抗-HBs和抗-HBc全阴性者,接种疫苗1年后,抗-HBs阳性率为70.55%,HBsAg和抗-HBc阳性率分别为0.56%和1.96%;该人群接种前HBVM阳性率为63.31%,接种后为85.51%,抗-HBs阳性率显著增高,且以6-12岁低年龄组人群更明显,而HBsAg和抗-HBc阳性率在接种后1年无明显变化。结论 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大规模接种后,在中小学生中形成了乙型肝炎高保护性、低感染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HBV感染者血清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 -1、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 -6水平与肝细胞损伤的关系。方法 :以ELISA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和正常人血清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 -1、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 -6水平 ,并比较血清ALT变化。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肝硬化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 -1、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 -6水平升高 ,并与ALT升高成正比 ,而正常人和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表现正常。结论 :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 -1、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 -6与HBV感染的肝细胞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6.
邓北强  牟杨  赵义刚  邓文平 《海南医学》2013,24(22):3334-3335
目的 通过测定颈椎病中疼痛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深入了解其病变.方法 选择2012年1~12月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门诊和住院的颈椎病中疼痛患者48例为试验组.颈椎病根据临床症状结合CT和(或)MRI影像学检查确诊.选择成年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白细胞介素1β的含量.结果 试验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131.78±32.06) pg/ml vs (108.85±41.48) pg/ml;(1.64±0.49) mol/ml vs(1.14±0.40) mol/ml;(0.40±0.17) pg/ml vs (0.19±0.06)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病中疼痛患者炎症反应指标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含量高于正常组,炎症细胞因子可能在颈椎病中疼痛患者椎间盘退变和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内皮素及细胞因子在冠心病发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检测35例冠心病患者及20例健康才血浆内皮素(ET)、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冠心病组ET及TNF水平均增高,尤以心肌梗死明显;冠状动脉狭窄组与对照组比较,IL-6水平无明显变化,但心肌梗死组IL-6水平则明显增高,提示血浆ET浓度及细胞因子的作用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关,而IL-6水平与急性心梗的免疫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Graves病时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与白细胞介素-1β的变化及其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Graves病患者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与白细胞介素-1β的水平.结果 Graves病患者各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1β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多(P<0.01),肿瘤坏死因子与白细胞介素-1β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二者与甲状腺激素均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与白细胞介素-1β水平在Graves病时显著升高,其升高与甲状腺激素无关,而与Graves病自身免疫过程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黄居彬  熊灏  马黄花 《广西医学》2002,24(2):180-18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急性白血病(AL)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血清IL-6、TNF-α水平。结果:AL患IL-6含量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ALL又明显高于AML(P<0.05);TNF-α也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ALL与AML两组间TNF-α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L-6、TNF-α水平与AL发病,发展有密切相关;IL-6水平与白血病类型有关;而TNF-α水平与白血病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10.
检测35例冠心病患者及20例健康者血浆内皮素(ET)、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冠心病组ET及TNF水平均增高(P<0.01),尤以心肌梗死组为明显(P<0.01);冠状动脉狭窄组与对照组比较,IL-6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但心肌梗死组IL-6水平则明显增高(P<0.01)。提示血浆ET浓度及细胞因子的作用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关;而IL-6水平与急性心梗的免疫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1.
老年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标志物及乙肝病毒DNA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老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与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用血清斑点杂交、PCR和PCR产物斑点杂交方法对100例老年慢性乙型肝炎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在HBsAg、HBeAg及抗-HBc阳性的老年慢性乙肝中,三种方法的HBV-DNA检出率分别为66.67%、96.67%、100%;在HBsAg、抗-HBc及抗-HBe阳性患者中,三种方法的HBV-DNA检出率分别为27.78%、46.30%、51.85%;在抗-HBs、抗-HBc或抗-HBe阳性患者中三种方法的HBV-DNA检出率分别为0%、12.50%、18.75%。结论:在HBsAg、HBeAg同时阳性时,HBV复制最为活跃;在HBsAg、抗-HBc、抗-HBe同时阳性时,HBV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抗-HBs并伴有其它抗体阳性时HBV仍有复制。用杂交方法来判断PCR产物的结果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a(TNF-a)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杭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30例急性期和30例恢复期患儿血清IL-6、白细胞介素-8和TNF-a水平。结果:急性期患儿血清IL-6、白细胞介素-8和TNF-a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TNF-a含量均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NF-a及IL-6、IL-8在VMC发生和发展的急性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检测血清中TNF-a,IL-6、IL-8水平对判断VMC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搪塞小儿肺炎发病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方法: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53例肺炎患和及30例正常儿童血清中人生长激素(h-GH),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结果:肺炎患儿急性期血清中h-GH高于正常组,我显著差异,TNF,IL-6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肺炎串和恢复血清h-GH下降,仍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TNF-IL-6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肺炎患儿血清中h-G  相似文献   

14.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Ⅱ受体是一种兔疫抑制因子,来源于激活淋巴细胞膜白细胞介素Ⅱ受体2链[1],在细胞培养液上清液、血清、尿液和滑膜液等体液中均有存在[2]。其水平与临床某些白细胞介素Ⅱ受体介导的免疫疾病密切相关。作者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了153例肿瘤及感染性疾病患者血清中sIL-2R水平,与40例健康者进行对照分析,并作出评价。1材料和方法1.1检查对象:4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来自健康正常人体检血清。92例肿瘤病人皆由汕大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及本院血液室确诊。61例感染性疾病患者是本院住院病人。1.2sIL-2R测定:采用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病毒性脑炎患儿早期及恢复期的脑脊液及血浆白细胞介素 1β及肿瘤坏死因子的含量变化 .[方法 ]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 .[结果 ]病毒性脑炎早期白细胞介素 1β及肿瘤坏死因子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并有显著性差异 ,恢复期也高于对照组 ,但无显著性差异 ,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 1β及肿瘤坏死因子呈显著直线正相关 .血浆中白细胞介素 1及肿瘤坏死因子无相关 .[结论 ]白细胞介素 1β及肿瘤坏死因子参与脑组织损伤 ,加重脑损伤 ,白细胞介素 1及肿瘤坏死因子是直线正相关 ,提示白细胞介素 1及肿瘤坏死因子是协同作用 .  相似文献   

16.
乳癌患者血清TNF、IL-2、IL-6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乳癌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地对49例乳癌、31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血清TNF、IL-2、IL-6进行了测定,并与30例健康妇性对照。结果:乳癌组血清TNF、IL-6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良性病变组(P<0.01);且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而逐步升高,而IL-2含量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良性病变组(P<0.01),且随病情进展呈降低趋势;良性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NF、IL-2、IL-6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乳癌患者血清中多种细胞因子存在分泌调节紊乱,检测乳癌患者血清TNF、IL-2、IL-6,可作为乳癌辅助诊断、判断病情与估计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细胞因子活性与小儿肺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的发病及病情变化与细胞因子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47例肺炎患儿(其中单纯性肺炎40例,重症肺炎7例)及40例正常健康儿童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水平。结果:入院第1天肺炎患儿血清IL-8、TNFα含量高于正常健康儿童(P<0.01),重症肺炎组血清IL-8含量高于单纯性肺炎组(P<0.01)。治疗过程中,单纯性肺炎患儿随病情的减轻IL-8、TNFα含量逐渐下降(P<0.01);而重症肺炎患儿则随病情的加重IL-1β、IL-8和TNFα含量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血清IL-1β、IL-8和TNFα水平的变化与肺炎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连续检测血清IL-1β、IL-8和TNFα水平对肺炎患儿病情及预后的估计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中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在其发病及肺外损害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将4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按病情轻重分为两组,20例为轻型支原体肺炎,20例为重症支原体肺炎.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患儿急性期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的水平.结果: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水平在发病急性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重症支原体肺炎高于轻型支原体肺炎,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支原体肺炎病变越严重,急性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水平越高.因此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的水平可作为监测支原体肺炎严重程度及有无合并症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编码白细胞介素(IL)-12和IL-18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IL-12(以下简称IL-12质粒)和pcDNA3.1/IL-18(以下简称IL-18质粒)]对HBcAg DNA疫苗(pJW4303/HBc)诱导BalB/c(H-2^d)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肌肉注射接种IL-12质粒、IL-18质粒和HBcAg DNA疫苗,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Bc IgG亚类(IgGl,IgG2a)水平。结果:免疫6周后,联合注射IL-12、IL-18和IL-12+IL-18组小鼠血清的抗HBc终点滴度均明显高于单纯注射HBcAg DNA疫苗组小鼠(P<0.05),抗HBc IgG亚类以IgG2a占优。结论:IL-12、IL-18以及IL-12+IL-18联合HBcAg DNA疫苗注射能够提高小鼠血清中抗HBc水平。  相似文献   

20.
对176例肿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及156例正常人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Ⅱ受体(sIL-2R)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血清sIL-2R水平的改变与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与肿瘤、肾病综合征或喘息性支气管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相关性。血清sIL-2R可以作为衡量机体免疫状态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