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又说:"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相似文献   

2.
<正> 眩晕症通常以阳亢、血亏、肾虚或痰阻为其病因。多治以平肝、养血、补肾或化痰。而老年常见之眩晕应为本虚标实。其本为脾肾两虚,其实为痰瘀交阻。 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靠肾精之充养: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海论》。老人脾肾之气渐衰,肾虚不得生髓充脑,则神明失聪,脾虚不运  相似文献   

3.
李增生 《山西中医》1990,6(5):20-21
神经衰弱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多见于头晕头痛,心悸不寐,抑郁健忘,遗精阳萎早泄,月经不调等。其发病机理,根据巴甫洛夫学说的观点,是由于环境刺激,引起高级神经过度紧张,造成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功能失调而产生一系列病症。祖国医学很早就有对本病的论述。《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晕,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本病的形成多与情志,脏腑虚损,痰郁阻滞,肝郁气滞等因素有  相似文献   

4.
脑萎缩是脑部器质性病变,属疑难病之一。中医学认为脑是精髓和神明高度汇聚之处,为“元神之府”,具有统帅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四肢百骸的作用,脑关神、智、思维、生长衰夭,《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有力,自过其度;脑与心肝肾诸脏腑关系密切。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  相似文献   

5.
40岁以上中年妇女经常出现颈项、肩胛上背酸痛 ,上肢麻木 ,精神倦怠 ,严重者可出现眩晕、呕吐、卧床不敢活动等 ,这是颈椎病的典型症状。笔者根据多年临床实践 ,运用中医补肾法及西药补钙治疗颈椎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根据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理论 ,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1 关于“肾主骨”的论述肾生髓 ,髓藏于骨腔之中 ,以充养骨骼。中医学认为肾、骨髓和脑 ,都与“肾”有密切关系。《阳阳应象大论》曰 :“肾生骨髓。”《灵枢·海论》曰 :“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 ,则轻劲多力 ,自过其度 ,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 ,胫酸眩冒 ,目无所见 ,懈怠…  相似文献   

6.
<正> 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分外感及内伤两大类。外感头痛多实,内伤头痛既有实,又有虚。 头为六阳之首、百脉之宗,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会于此。脑髓必须依赖肝肾精血濡养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气血来充养,《灵枢·海论》:“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晕,目无所视,懈怠安卧。”所以说内伤头痛的致病原因与肝脾二脏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内伤头痛既然是肝脾失调导致的,所以在临床上主要分为肝阳上亢、痰浊上犯、瘀血阻络及血虚失养等几个证型。这几种类型的头痛,大体与肝脾都有直接或间接关  相似文献   

7.
眩晕是中医临床常见的病证之一。其发病原因,河间主以“风热”,丹溪归之于“痰”,虞抟倡之“血瘀”,景岳则以“虚”立论。笔者认为,眩晕因于肾者,临床亦不少见,现就一得之见,就正于同道。一、辨证原则肾病所致之眩晕,主要有五种类型。(一) 髓海不足型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生髓。脑为髓海,髓海有余则轻劲有力。若先天不足,或年老精亏;或房事不节、精耗太过;或劳顿力作,骨伤髓损;或肾气亏虚,精关不固,滑泄无度等,均可使肾精不足,髓海失养而致眩晕,故《灵枢·海论》  相似文献   

8.
“神經衰弱”为一种常見的慢性疾病,它的发病机制,根据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基本理論,是由于环境刺敞(精神过劳、起居失常、睡眠不足、或环境不适、营养不良等),引起高級神經活动的过度紧張,造成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調的結果。祖国医学对“神經衰弱”的认识,早在二千多年前内經灵樞海論篇就有“髓海有余和不足”的类似記載,它说:“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則脑轉(头晕)、耳鳴、胫痠、眩冒、目无所見,怠隋嗜  相似文献   

9.
<正> 脑者,“清灵”之府,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目之能视,口之能言,耳之能听,手之能握,足之能步,神思为之敏捷,肢体百骸为之活动自如。然脑为聚髓处,非生髓处,髓之本源,乃由肾精赖肾阳温养化合而成,沿督脉上升而贯于脑。故《内经》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督脉贯脊属肾,通髓达脑,其经气贯注上下,朝会十二经脉,总督一身之阳。脊者,上至脑,下至尾骶,乃精髓升降之道路。“诸髓皆属于脑”,脊髓和脑髓同为一体,皆赖肾精充  相似文献   

10.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类经》释云:“诸寒之而热者,谓以苦寒治热而热反增,非火之有余,乃真阴之不足也。阴不足则阳有余而为热,故当取之于阴,谓不宜治火也,只补阴以配其阳,则阴气复而热自退矣。”《静香楼医案》云:“阴不足者,阳必上亢而内燔。欲阳之降,必滋其阴,徒恃清凉无益也。”尤氏之论,可谓一语中的。由此可见,“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是燮理阴阳,阳病治阴法。例1陈某某,男,38岁。2002年3月19日初诊。一载前罹“乙肝”兼胆囊炎,已服中西药1年多,迭进清利湿热、辛散疏肝之品,病情始终不稳定,肝功能持续异常…  相似文献   

11.
脑病填髓四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诸脑病之虚者 ,说到底在于髓海亏虚 ,“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胫眩冒、懈怠安卧”(《灵枢·海论》)。然则 ,临床所见脑病绝非单一的髓海不足 ,而多虚中挟实 ,如髓空窍阻、髓空络瘀等 ,故填髓又有变通多法。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 ,初步总结出填髓四法 ,用之于疑难脑病常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1 填髓清窍法脑为“清阳之府” ,凡六淫外袭 ,或内生之邪均可上犯巅顶、阻抑清阳、蒙蔽清窍 ,加之髓海本已亏虚 ,故治宜填髓清窍法。案 1 张某 ,男 ,72岁。 2 0 0 3年 9月 11日就诊。因发作性头晕、头胀痛上月脑CT检查示 :多发性脑梗塞、硬脑膜下…  相似文献   

12.
一、四时平脉产生的机理《素问·咏要精微论》说:“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蜇虫周密,君子居室。”这里的“春日浮”是指气血外浮引起昧象变化的一种机理,不能理解为春咏即是浮脉,这是因为春季阳气生发,气血亦浮动于体表之故。夏日天气炎热,气血更趋于表,故咏在皮肤上一触即得,气血涌盛,则举之有余,故日“夏日在肤”、按之“有余”。秋日天气转凉,气血逐渐内收,故用“下肤”而形容之。冬日气候寒冷,气血在里,脉需重按至骨始得,故曰“冬日在骨”。可见,本段原文所阐述的主要是指气血随四时气候变化而浮沉所引起  相似文献   

13.
1.髓海:指脑。髓上通于脑。《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藏生成篇》:“诸髓者,皆属于脑。”故脑为髓海。 2.血海:指冲脉。《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王冰注:“冲为血海。”指肝脏。《素问·五藏生成篇》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 3.气海:指膻中,又名上气海,是宗气会聚发源之处。《灵枢·海论》曰:“膻中者,为气之海。”指丹田,又名下气海(《类经附翼》),是气功意守部位的名称。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  相似文献   

14.
“上气不足”语出《灵柩·口问篇》:“故上气不足者,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长期以来,注解者均认为是由于髓海不足导致耳鸣、头倾、目眩。笔者认为,将“上气不足”指为髓海不足是不符合原意的,这里的“上气”当指“脑气”,“上气不足”当指”脑气虚”,其立论有三: 1.将“上气不足”指为髓海不足是不符合语法结构的:众所周知,脑为髓海,脑不满即髓海不足,在此前提下分析《灵枢·口问篇》原文可知,由于上气不足,所以导致脑髓不满……,既不符合语法结构,又令人费解。只有释为脑气虚,脑髓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才能成立。 2.脑气是客观存在的:《内经·五脏别论》  相似文献   

15.
"肝常有余"小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肝常有余”之说 ,源于北宋医家钱乙 ,钱氏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辨证篇》中 ,针对肝气有余 ,易生实变 ,不宜妄用温补的发病、用药特点 ,创立泻清丸等泻肝之方 ,而未出补肝之剂。故明·宋濂谓其“建为五脏之方 ,各随其宜。肝有相火 ,则有泻无补 ;肾为真水 ,则有补无泻”(见俞景茂《小儿药证直诀类证释义》)。迄至元代 ,朱丹溪更明确提出了“肝只是有余”的论断。但丹溪之“肝只是有余”纯属于病理概念。把“肝常有余”从生理、病理两方面加以系统阐述的 ,则始于明代的万密斋。万氏在前人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 ,认为“肝常有余”不…  相似文献   

16.
“七损八益”一词首见于《素问·阴阳应大论》中 ,原文曰 :“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 :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 ,不知用此 ,则早衰之节也。”《内经选读》(全国高等院校教材 )中对“七损八益”有四种解释 :一、张景岳、李念莪认为七为阳数 ,八为阴数 ,损即消 ,益即长 ,反之非死即病 ,故能知七损八益 ,察其消长之机则阳长盛 ,而阴不乘 ,二者可以调合 ;二、与上说相反 ,张志聪认为阳常有余 ,故须损。阴常不足 ,故须益 ;三、王冰、汪机、高士宗认为 :七损者 ,女子月事贵手时下。八益者 ,男子精气贵乎充满 ,反之则病 ;四、丹波元简认为《素问·上…  相似文献   

17.
《灵枢·海论》说:“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这一句,历代医家注释多含糊其词,使后人费解,笔者结合临床,述一隅之见。“有余”、“不足”的含义,根据《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马莳注:“有余者,邪气有余而实也;不足者,正气不足而虚也。”“血海有余”,多指邪入血  相似文献   

18.
五、脑的保健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其功能之好坏不仅影响着人体的机能活动,对衰老存亡亦有很大影响,可以说脑的功能好坏与否,决定着人的生命,故如何减慢脑的衰老,是中医学在脑病的治疗和保健上的关键问题。祖国医学认为脑髓不满是引起衰老的主要原因。脑为奇恒之府,主藏精气,为脑髓汇聚之所。如果“髓海有余,则轻劲有力,……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瞀,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平时所看到的老年人,虽无大病,但眼花目眵,耳聋耳鸣,齿摇发落,眉疏鬓白,脑鸣健忘。其机理皆由脑海不足之过。脑有统领全身的功用,在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整个生命活动中,脑髓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消耗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引起各种功能的减退,因此,如何防止或减慢其自然消耗是防止衰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析疑二则     
<正> 最近,笔者对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许叔微“补脾不若补肾”之说作了考证,发现上述两说皆非出自朱、许之口,乃后人所言也。朱丹溪《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说:“人受天地之气所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可见丹溪虽然提出了“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但并未直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然而明代医家虞搏在其《医学正传·医学或问篇》中说:“丹溪先生《格致余论》云:‘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相似文献   

20.
“肝常有余”之说,源于北宋医家钱乙,钱氏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辨证篇》中,针对肝气有余,易生实变,不宜妄用温补的发病、用药特点,创立泻清丸等泻肝之方,而未出补肝之剂。故明·宋濂谓其“建为五脏之方,各随其宜。肝有相火,则有泻无补;肾为真水,则有补无泻”(见俞景茂《小儿药证直诀类证释义》)。迄至元代,朱丹溪更明确提出了“肝只是有余”的论断。但丹溪之“肝只是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