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额叶癫痫发作录像脑电图特点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通过录像脑电图观察额叶癫痫的临床特征、发作期及发作间歇期的脑电图特点。方法使用录像脑电图(videoEEG,VEEG)对50例确诊为额叶癫痫的患者进行常规及长时间记录,对其中17例(20次)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所见进行分析。结果额叶癫痫常见的发作形式有:姿势性发作,具有额叶癫痫特点的自动症;复杂部分性发作时伴发声、偏转或表情的变化,有时出现发作性情绪改变或强迫思维等少见症状。其发作特点为:持续时间短,发作相对较频繁,无明显发作后意识障碍。发作间歇期脑电图有时可无阳性所见,典型的临床发作及发作时VEEG记录到的额部爆发性节律有助于诊断。本组9例儿童期起病的额叶癫痫患者,以夜间频繁的躯体自动症发作为主,检查均未发现相应的脑器质性病变。脑电图睡眠描记可见频繁的额部导联癫痫样放电。临床治疗观察预后良好,提示可能为一组儿童原发性部分发作型癫痫综合征。结论额叶癫痫是一组较为特征性的癫痫综合征,临床并不少见,及时而正确的诊断有助于治疗。  相似文献   

2.
额叶癫癎发作的癫癎灶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分析40例额叶癫痫发作患者术前定位的临床资料,探讨额叶癫痫发作的癫痫灶综合定位方法。方法 应用临床发作症状评估、MRI/CT扫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检查、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以及颅内电极记录等方法综合定位额叶癫痫患者的癫痫灶。结果 应用非侵袭性检查可以为45.0%的患者进行额叶癫痫灶定位;结合颅内脑电图长程记录,癫痫灶定位率可达90.0%;当影像学检查阴性时,78.9%的患者可以定位癫痫灶。结论 应用临床发作症状学评估、影像学检查、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以及颅内脑电图长程记录相结合的综合定位方法,可以显著提高额叶癫痫发作的癫痫灶定位效果。  相似文献   

3.
光敏性癫痫是目前最为常见的一种反射性癫痫。本文报道一例19岁的男性病人,他患有伴有自发性发作的光敏性癫痫,其临床特征为强直性旋转性发作,癫痫发作时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脑电图显示为额叶阵发性放电,联合用药后发作显著减少。本文还讨论了光敏性癫痫的分类、发作时临床表现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额叶癫痫的发作起源于额叶内任一部位的癫痫源。根据癫痫起源的部位和传导程度不同,额叶发作的临床表现和EEG所见存在很大差别。根据额叶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和电生理特征可以将额叶内侧结构起源的癫痫发作分为辅助运动区发作、扣带回发作、前额极区发作、眶额区发作、联合性额叶内侧发作。了解内侧额叶癫痫发作的症状,是明确定位诊断的第一步,综合评估精确定位癫痫灶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额叶癫痫的特点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额叶癫痫的临床特征、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脑电图特点 ,探讨额叶癫痫手术治疗。方法 :应用视频脑电图对 9例额叶癫痫患者进行长程监测 ,并对其中 6例记录颅内脑电图。分析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特点 ,定位致痫灶 ,行手术切除。结果 :额叶癫痫的发作特点为 :发作频繁而短暂 ,以睡眠期发作为主 ,常见过度运动 ,姿势性强直 ,发声等发作症状。发作期可见棘波节律 ,广泛低幅快活动 ,节律性慢波等特征性脑电活动。颅内电极记录可清晰显示异常脑电活动的发作起源及扩散情况 ,有助于定位致痫灶。手术切除病灶及致痫灶 ,效果满意。结论 :额叶癫痫是一组具有特征性的癫痫综合征 ,颅内电极记录有助于揭示其脑电活动变化。对于难治疗性额叶癫痫 ,准确定位致痫灶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鉴别额叶癫痫及颞叶癫痫的临床症状学提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额叶癫痫(FLE)及颞叶癫痫(TLE)的临床症状学区别。方法:纳入2005年10月至2007年3月我院癫痫中心门诊临床诊断为额叶癫痫患者190名,颞叶癫痫患者257名。纳入病例满足发作间期脑电图至少一次具有局限于额叶或颞叶的放电或发作期脑电图明确提示额或颞叶起源;排除所有发作间期脑电图正常、存在多灶或定位不清的脑电异常及影像学检查具有额或颞叶以外的局灶损害者。由两位不知道患者脑电图和影像学结果的临床医生单独分析患者发作情况(先兆、复杂部分发作(CPS)、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SGTC))。用χ2检验统计数据。结果:提示颞叶癫痫最有意义的先兆是经验现象和胃气上升感(P<0.01)。情感表现在TLE中更常见(P<0.05)。口咽自动症与手部自动症是颞叶癫痫患者的典型CPS表现(P<0.01)。而躯体自动症,偏转性强直-肢体与头眼及SGTC、姿势性强直,局部阵挛发作,发作时伴随出声、植物神经症状是额叶癫痫患者的典型CPS表现(P<0.01)。发笑、震颤症状在二类中均可出现,以额叶居多(P<0.05)。言语终止,自言自语,单纯凝视发作对于二者的鉴别意义不大。额叶癫痫组具有两种以上CPS发作的病例更多(P<0.01)。结论:额叶癫痫与颞叶癫痫的症状学特征是不同的,对于临床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114例特发性夜间额叶癫痫的临床及脑电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114例特发性夜间额叶癫痫(NFLE)患者的临床特征、脑电图和神经影像学表现、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癫痫门诊自1999年6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114例NFL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NFLE以夜间成串的偏转性、姿势性强直及过度运动发作为最显著的临床特征;本组22.9%清醒发作间期常规脑电图及28%清醒发作间期动态脑电图可见额叶癫痫样放电,38%睡眠发作间期动态脑电图可见额叶癫痫样放电,66.7%发作期脑电图可见额叶癫痫样放电;79.8%药物治疗有效,其中29.7%可完全控制.结论 NTLE具有特征性的临床发作特点,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脑电图改变阳性率不高,临床上应注意鉴别.额叶癫痫容易在夜间发作,睡眠腩电图对NFLE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内侧额叶癫痫发作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内侧额叶癫痫发作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证实的内侧额叶起源的癫痫患者129次临床发作症状,脑电图表现,致痫灶定位及手术结果等临床资料。结果 内侧额叶癫痫发作的常见形式包括:过度运动发作、姿势性强直发作、额叶失神发作等,多在夜间发作,持续时间较短暂。10例均应用颅内电极进行长程记录定位致痫灶。致痫灶位于辅助运动区2例,内侧额回4例,额极1例,眶额区1例,扣带回1例,扣带回及额上回1例。按照Engel术后效果进行分级,Ⅰ级3例,Ⅱ级2例,Ⅲ级3例,2例随访时间未满1年。结论 内侧额叶癫痫发作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普通头皮脑电图定位致痫灶常较困难,需要应用颅内电极。手术切除致痫灶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颈部迷走神经干电刺激对癫痫大鼠行为及额叶、海马、杏仁核脑区放电的影响,为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抗痫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脑立体定位手段,将电极埋入大鼠脑部双侧额叶皮质、海马和杏仁核,记录VNS前后由红藻氨酸(KA)诱发复杂部分性癫痫大鼠脑电变化并观察动物行为的改变。结果:VNS后大鼠癫痫强直-阵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首次发作潜伏期延长,癫痫发作平均持续时间缩短;VNS尤其对杏仁核放电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VNS能有效抑制KA诱发的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并且杏仁核可能是抑痫作用的关键核因。  相似文献   

10.
夜间发作性额叶癫痫(nocturnal frontal lobe epilepsy.NFLE)是以夜间丛集性短暂运动性发作为主要特征的癫痫综合征,儿童期起病并在成年后持续存在,神经系统及影像学检查一般正常,多表现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征,又被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夜间发作性额叶癫痫(autosomal dominant nocturnal frontal lobe epilepsy,ADNFLE)。  相似文献   

11.
额叶癫痫发作的临床与脑电图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额叶癫痫发作的临床及EEG特征。方法L经同步录像脑电图(Video-EEG)监测,对40例癫痫病人181次额叶发作的临床表现及EEG进行同步分析。结果:额叶发作频繁而短暂,以睡眠中发作为主。常见的临床表现依次为过度运动、扭转性强直、姿势性强直、发声、假性失神等。发作新时期额区棘、尖波稀少且波形不典型,发作期额 叶限局性或弥漫性的改变与背景活动的差别不明显。结论:临床和EEG不典型是导致额叶发作临床诊断困难或误诊的主要原因。认识额叶发作的临床特点,延长EEG记录时间及发作期临床-EE现步分析有助于对额叶发作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跌倒可以出现在癫痫发作中,并且是某些癫痫综合征全面性发作或部分性发作的典型表现。据报道,81%的额叶癫痫病人有跌倒发作,在颓叶癫痫中也有类似现象。有人认为部分性癫痫患者出现跌倒发作提示预后不良,本文研究了这类患者的临床表现、脑电图及演变特征。 因部分性癫痫控制不良而收住院的222例患者中31例具有癫痫跌倒发作(EDA),84%出现在病程第1~34年。其中男20例,女11例,平均年龄33岁(20~55岁),平均癫痫病程22年,首次癫痫发作的平均年龄为12岁,EDA出现的年龄为19岁(3~45岁)。全部病例接受了CT和MRI检查以及重复和延长的电视脑电图记录并至少随访2年,其中额叶癫痫22例,颞叶癫痫5  相似文献   

13.
额叶癫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额叶癫痫作为一种特定的癫痫类型,早已为人们所认识。近年国内外相继有关于额叶癫痫的病例报道。在临床工作实践中,额叶癫痫虽不少见,但由于额叶结构及功能的复杂性以及额叶癫痫发作形式的多样性,使其极易被漏诊或误诊。至今人们对该病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仍嫌不足。本就额叶癫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过度运动发作(hypermotor seizure)的癫痫临床症状特征及手术预后。方法 8例运动过度发作的患者,分析癫痫37次发作期间的临床症状,临床发作的起始时间,癫痫病灶的位置,手术结果及病理结果。结果 过度运动发作动作包括:撞头、上肢舞动、前后出拳动作、踢脚、肢体甩动、下肢蹬车动作、躯体翻滚、躯体晃震、骨盆前后甩动等反复激烈动作。癫痫发作中其他发作症状包括:匝眼、扮鬼脸、紧握和抓挠、怪声、紧张姿势。过度运动发作在一次癫痫发作开始的l~53秒(平均12.2秒)时出现,持续时间l~40秒(平均18.6秒)。癫痫灶位置:内侧额叶5例,外侧额叶2例,外侧颞叶l例。8例中,7例术后癫痫发作消失。病理:8例均为皮质发育异常。结论 过度运动发作的产生主要来源于躯体和近体关节的反复激烈运动,常与其他类型发作混合发作;额叶癫痫容易产生此类发作,尤其是额叶内侧起源癫痫;外科的手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正癫痫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根据癫痫的部位和传导速度不同,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仅凭临床表现及病史难以确诊。其中因额叶的神经结构及功能较为复杂,且额叶癫痫的常规脑电图(EEG)阳性率较低,因此,视频脑电(VEEG)监测常被用来协助诊断。额叶癫痫可表现为自主神经症状,并多于睡眠期发作,发作时丰富的行为表现及过度运动特征使夜发性额叶癫痫常与非痫性发作睡  相似文献   

16.
额叶癫痫是临床上具有特征性的癫痫综合征,因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为假性发作、运动障碍或睡眠障碍。笔者自1998年8月~2001年8月对我院收治的10例额叶癫痫患者进行同步脑电图监测,现将其临床发病特点及脑电图变化特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额叶癫痫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改变。方法抽取2011-06—2013-06在我院就诊的60例额叶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改变情况。结果临床发作次数共148次,每例患者平均发作2.5次,其中100次为睡眠期间发作,48次为清醒期间发作;发作主要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发声发作及偏转性强直等。额叶癫痫脑电图主要特点为放电部位以额区为主49例(81.67%),主要发作频率为偶发/阵法54例(90.00%),常见的节律为阵发性棘(尖)波或棘(尖)慢波38例(63.33%)。结论对于额叶癫痫,主要的临床特点为全身强直阵挛、发声发作及偏转性强直,且在夜间发作较为常见,脑电图的主要形式为额区偶发/阵发性棘(尖)波或棘(尖)慢波。  相似文献   

18.
额叶癫痫发作临床表现及脑电改变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额叶癫痫发作临床表现及脑电改变特征。方法 利用ZN8000型同步录像脑电图(EEG)对10例额叶癫痫患者进行脑电和行为监测。结果 监测时间内共监测到89次临床发作,睡眠62次,清醒27次,持续时间10~90秒。临床表现:单纯部分性发作3例12次,复杂部分性发作6例70次,强直-阵挛性发作1例7次;发作期EEG:额区或额区为主的癫痫样放电(棘波、尖波、棘慢、尖慢综合波)8例71次,高极高幅  相似文献   

19.
认知功能损害是癫痫的不良后果之一。影响癫痫认知功能的因素很多,其中抗癫痫药物(AED)作为癫痫治疗的主要手段,它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备受临床医生关注。我们采用随机对照、单药治疗的方法探讨新诊断成人部分性癫痫患者在用药前额叶相关认知功能的改变及AED对其影响,以便在控制癫疴发作的同时尽可能减少AED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夜发性额叶癫痫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夜发性额叶癫痫(autosomaldominantnocturnalfrontallobeepilepsy,ADNFLE)是在1994年首先描述的。它多在20岁前发病,但癫痫发作可持续整个成年期。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