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浆内皮素及内啡肽水平与中风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将中风的五种辨证类型和健康对照组共122例,采取放免法测定血浆内皮素及内啡肽水平。结果:ET及β-Ep水平在健康对照组中均低于缺血性中风各辨证类型(P<0.01)。肝阳暴亢、痰热腑实及风痰阻络三个实证β-Ep、ET水平明显高于阴虚风动,气虚血瘀两个虚证的β-Ep、ET水平(P<0.05),同时三个实证之间及二个虚证之间相比无显著意义。结论: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与β-Ep、ET水平具有相关关系,β-Ep、ET水平β-Ep、ET水平可作为判定缺血性中风辨证的微观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APD中断对中风的影响。方法:在连续的住院患者中,调查APD中断后缺血性中风患者APD中断的原因,中风的机制以及中风发作的潜伏期。结果:在28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中,4.49%有APD中断,ADP中断与中风起病的潜伏期为7.4±1.26天。结论:部分缺血性中风的发病与ADP中断有关。在带有多种血管病危险因子的人群中,ADP中断是缺血性中风的一个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白细胞与血小板的相互作用及其在中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测定4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富血小板血浆加患者白细胞前后和加正常人白细胞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和一氧化氮含量,同时作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结果患者白细胞,血小板数和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病例——对照方法以测定偏头痛是否为缺血性中风的一个危险因素。研究对象为巴 黎两家医院的212例中风病人和212例有相应性别、年龄(不超过5岁)及高血压史的对照病人。缺血性中风由脑CT、MRI证实,头痛史基于访问期间调查表的记录。偏头痛的流行在中风组与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风参芪通络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中风参芪通络胶囊,治疗1个月后2组进行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陷损程度及中医症候评分的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94%)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P<0.01),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更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用药30d后比治疗前中医症候评分有显著降低,2组间比较,治疗组长期服药疗效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风参芪通络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1983年Harris等首次用放免法测定抗心磷脂抗体(ACA),并证明其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血栓形成有关,近年又发现ACA和缺血性中风及高凝状态有关。本研究对7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清ACA和狼疮抗凝物质(LAC)进行检测,部分患者同时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和纤溶酶原活化抑制物(PAI),以探讨ACA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采用抗人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特异的单抗观察了48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因浆GMP-140和TXB2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缺血性中风组血浆GMP-140和TXB2值急性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随后迅速下降,但第3周末仍高于正常,梗塞面积越大,血浆GMP-140值越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浆内皮素及内啡肽水平与中风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 :将中风的五种辨证类型和健康对照组共 12 2例 ,采取放免法测定血浆内皮素及内啡肽水平。结果 :ET及β Ep水平在健康对照组中均低于缺血性中风各辨证类型 (P <0 0 1)。肝阳暴亢、痰热腑实及风痰阻络三个实证β Ep、ET水平明显高于阴虚风动 ,气虚血瘀两个虚证的β Ep、ET水平 (P <0 0 5 ) ,同时三个实证之间及二个虚证之间相比无显著意义。结论 :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与β Ep、ET水平具有相关关系 ,β Ep、ET水平 β Ep、ET水平可作为判定缺血性中风辨证的微观指标。  相似文献   

9.
反复献血者血液稀释状态与动脉压及心脑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反复献血者127例、高血压病87例、缺血性中风60例进行了血液流变学对照性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和缺血性中风病人的全血比粘度、比浆比粘度、还原比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以女性为著。献血者的血粘度降低,以男性为著;献血者的动脉压在同等血粘度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和高血压病人组。血粘度的变动对献血者动脉压的影响小于正常对照组和病人组。结果心脏电生理指标和眼底动脉硬化程度进行分析研究,认为长期血液稀释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检测53例脑梗塞、20例健康对照者红细胞膜唾液酸及膜微粘度,发现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膜唾液酸显著低于对照组,红细胞膜微粘度显著对照组,且红细胞膜微粘度与膜唾液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提示红细胞膜唾液酸含量变化对缺血性中风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96年10月~1997年12月共收治脑中风急性期住院患者43例,用清开灵治疗,并设对照组比较,临床疗效较满意,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治疗组43例:出血性中风18例,男13例,女5例,最大年龄对岁,最小年龄犯岁,平均年龄58岁;缺血性中风25例,男18例,女7例,最大年龄刀岁,最小年龄38岁,平均年龄的岁。对照组对例,出血性中风9例,男7例,女2例,最大年龄ed岁,最小年龄40岁,平均年龄56岁;缺血性中风11例,男6例,女5例,最大年龄74岁,最小年龄48岁,平均年龄61岁。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组43例中:肝阳暴亢,风痰阻络12例,痰热腑实…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中风的血小板活性的大小仍不清楚,以前的报告也不一致,中风伴有的各种因素能够激活血小板,因此作者检查了缺血性中风的不同类型病人的血小板活性。 β—凝血酶原(BTG)是一种从有活性的血小板中释放入血循环中的血小板特性蛋白质,己把血浆BTG浓度作为血小板活化的明显的指标。颈内动脉和肘静脉血浆中β—凝血酶原的血浆浓度比率作为估价脑循环中血小板活性的指标,作者测定了75例对照组和186例不同类型缺血性中风的病人血浆BTG浓度,确定颈内静脉(A)和从肘静脉(B)血浆中BTG浓度比率,缺血性中风包括:腔隙性动脉血栓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87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12项血凝学指标的对比研究,发现缺血性中风患者同时存在高粘滞血症及血液高凝状态,两者均为中风危险因素,且互为因果。建议将部分血凝学指标列为中风危险因素分析内容之一;在治疗高粘滞血症同时,积极纠正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导73例急性脑血管病非特异性酯酶标记T细胞的检查结果,缺血性与出血性脑血管病两组均低于对照组,提出检测免疫功能可否做为预防中风的先兆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缺血性脑梗塞3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缺血性脑梗塞3例报告李剑,苏镇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以下简称PV)有中风倾向,最易引起缺血性脑梗塞,且治疗上较困难,预后差。本文报告3例,并就诊断和治疗中的教训进行讨论,以提高对PV合并缺血性脑梗塞诊断和治疗重要性的认识。病历摘要例...  相似文献   

16.
所有急性中风或TIA患者是否都应该住院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所有急性中风病人常规住医院治疗,英国则不然,20%—60%首次中风患者是不住院治疗的。为了探讨这方面的争议,作者对该急诊科(ED)一年内诊断为缺血性中风、TIA或出血性中风的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 该组病例男87名,女81名,年龄20~90岁,平均56岁。ED诊断为缺血性中风129例,TIA22例,出血性中风26例。其中161例收入院治疗,无神经缺失症状21例,有神经缺失症状140例。出院时症状改善83例,未改善43例,病情恶化13例,死亡1例。有27例出院诊断与ED诊断不同。10%的病人,ED诊断为缺血性中风,而出院时既未发现中风,也未发现TIA。还有17例在ED时对于是否需要住院  相似文献   

17.
采用抗人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特异的单抗观察了48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浆GMP-140和TXB2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缺血性中风组血浆GMP-140和TXB2值急性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随后迅速下降,但至第3周末仍高于正常,梗塞面积越大,血浆GMP-140值越高,重症和死亡恶化患者血浆GMP-140值也明显高于轻症和治愈患者,临床上可作为估计病情和判断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人 229例为观察组,无脑血管病的人员 91例为对照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 10 MHz)观察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段,如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则根据病变性状分软斑、硬斑与混合斑. 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各组病人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0.05).各组内软斑和混合斑与硬斑比较更易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P〈0.01).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监测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存在及斑块的性状,给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并可对临床未发病的患者起到中风预报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人229例为观察组,无脑血管病的人员91例为对照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10MHz)观察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段,如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则根据病变性状分软斑、硬斑与混合斑。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各组病人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0·05)。各组内软斑和混合斑与硬斑比较更易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监测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存在及斑块的性状,给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并可对临床未发病的患者起到中风预报作用。  相似文献   

20.
30例脑动脉硬化性混合性中风患者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紫外线辐射血液疗法作为对照组,另30倒在上述疗法基础上加用刺五加注射液静脉滴注为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治愈显效率93.3%,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显效率63.4%,总有效率83.4%,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表明刺五加注射液不仅用于缺血性中风,也可用于缺血性和出血性并存的混合性中风的治疗。对加快意识的恢复,血肿和脑水肿的吸收以及梗塞灶的改善都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