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带涤纶套透析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以带涤纶套透析导管为血管通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内瘘为血管通路的透析患者为对照,对比分析带涤纶套透析导管的相关并发症以及以尿素清除率(Kt/V)为代表的透析充分性的客观评价指标。结果:留置长期带涤纶套导管术102例次,成功101次,成功率99%;留置导管时间分别为:>60月2例,48-60月10例,36-48月19例,24-36月28例,6-24月23例,<6个月20例。共21例次退出,退出时间为2-40月。导管功能良好;血流量均在200-250ml/min,导管透析充分性良好,导管组尿素下降率(URR)=70.42±6.59,Kt/V=1.42±3.48;内瘘组URR=68.66±5.52,Kt/V=1.34±0.17,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组主要并发症为出血、感染、血栓形成。结论:带涤纶套的血液透析导管可保留数月至数年,可以达到充分透析;良好的置管技术及严格的管理,可提高导管的有效使用寿命,预防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压控制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MH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血压控制情况分为两组,对比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残肾肾小球滤过率(GFR)、血红蛋白(Hb)、血白蛋白、甲状旁腺素(PTH)、透析时间、体质量变化率、Kt/V以及是否能够定期透析治疗等方面的差异,对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BMI、残肾GFR、PTH、透析时间、体质量变化率、Kt/V以及是否定期透析治疗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透析时间长、体质量增加、Kt/V低(透析不充分)、未定期透析是MHD患者血压控制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MHD患者血压控制不良相关因素较多,应掌握其危险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临床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慢性肾脏病(CKD)维持血液透析(HD)患者便秘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进行调查。 方法 根据Rome Ⅲ诊断标准制作调查表,选取2016 年3 月该院行HD 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便秘的发生 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因素。结果 共调查206 例HD 患者,193 例应答,应答率为93.7% ;便秘发生率为34.2%。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D 充分性(Kt/V)、血清硫酸吲哚酚(IS)水平、每日蔬菜摄入量、进食蔬菜、水果 及运动习惯与HD 患者便秘相关。逐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IS 水平[O^R=1.051(95%CI :1.009, 1.095)] 和Kt/V[O^R=0.264(95%CI :0.074,0.945)] 是HD 患者发生便秘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HD 患者 有较高的便秘发生率。IS 蓄积是HD 患者发生便秘的危险因素,而较高的Kt/V 则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收集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121例。Kaplan-Meirie分析和Cox回归分析透析前各临床指标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中位随访28.9个月,1年、3年及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3.0%、66.5%、45.8%。结果发现心血管疾病(χ^2=6.582,P=0.010)、尿素清除指数(Kt/V)(χ^2=7.633,P=0.006)、透析年龄(χ^2=12.439,P=0.002)、血清白蛋白水平(χ^2=4.512,P=0.034)与预后最密切。经多变量Cox回归分析,Kt/V、心血管疾病、透析年龄为影响生存率的独立因素,RR值分别为3.204、2.994、2.543。提示透析充分性、心血管疾病及开始透析年龄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赵歆晖  朱爱国 《现代医学》2012,40(5):507-511
目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SCL-90自评量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34例维持性血透病人进行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结果:维持性血透患者的SCL-90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及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其它(睡眠、饮食)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5);160例(68.38%)发生抑郁的患者年龄、透析充分性指标Kt/V均明显低于非抑郁组(P<0.05),而血红蛋白(Hb)、血肌酐(Scr)、尿素氮(BUN)、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抑郁症组(P<0.05);47例(20.9%)发生焦虑的患者Kt/V明显低于无焦虑状态组(P<0.05),而Scr、BUN、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无焦虑状态的患者(P<0.05).结论:维持性血透患者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应引起社会足够重视,积极进行心理疏导,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汤力  冯哲  全正莉  何芳  蔡广研  陈香美 《北京医学》2012,34(10):874-877
目的观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联合羟乙基淀粉后置换输入用于治疗规律血液透析患者严重低血压的临床疗效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2月收治的26例伴严重低血压的规律透析(HD)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单纯使用CRRT治疗,实验组在CRRT过程中,给予后置换输入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前血压、血流量及超滤量(UFV)、Kt/V、CRRT过程中的平均血压、CRRT后血压以及脱离CRRT改为常规普通血液透析的时间和CRRT例次,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实验组透析过程中的平均血压明显高于对照组[(97.56±9.17)mmHg/(52.75±7.79)mmHg vs.(94.02±8.27)mmHg/(54.22±6.79)mmHg;P0.05];②实验组的透析血流量[(231.78±21.23)ml vs.(200.03±19.97)ml]及每次超滤量[(3120.75±752.33)ml vs.(2463.24±374.50)ml]较对照组有明显增加(P0.05);③实验组的透析充分性即Kt/V值明显优于对照组(1.25±0.16 vs.0.91±0.14;P0.05);④实验组转入常规透析所用的时间[(39.11±12.51)min vs.(54.72±10.42)min]和CRRT例次[(5.67±1.98)次 vs.(7.21±2.10)次]较对照组也明显少(P0.05)。结论对于伴严重低血压的透析患者,采用CRRT联合羟乙基淀粉后置换具有稳定血流动力学,防止低血压,提高透析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腹膜透析液添加葛根素对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琤  张苗  蒋春明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11):1175-1178
目的:观察在腹膜透析(PD)液中添加葛根素对PD患者腹腔局部及全身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38例终末期肾病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实验组在PD液中添加葛根素注射液(50mg/2 L),对照组PD液中不加药,均行标准CAPD治疗,每次2 L,4次/d,观察16 d。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清及透出液氧化应激指标:谷胱甘肽(GSH)、总超氧化物岐化酶(T-SOD)、丙二醛(MDA)以及透析充分性指标的变化。结果:用药后实验组患者血清及透出液GSH、T-SOD均较用药前显著升高(P<0.05),透出液MDA在用药后显著降低(P<0.05),患者血清清蛋白、总肌酐清除率(Ccr)、尿素氮清除指数(K t/V)、每天超滤量无明显变化。结论:在PD液中短期应用葛根素,可改善患者腹腔局部及全身的氧化应激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7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压与透析充分性的关系。方法:连续测定12次透析的透析前、中、后的血压,分别计算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的平均值,患者每次血透前和血透结束时留取血样测定血肌酐和尿素氮等生化指标,记录超滤量(UFV)和体质量(W),并计算Kt/V值。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前、中、后的平均动脉压与其透析充分性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P<0.01)。透析较充分的患者(Kt/V≥1.2)较透析不充分的患者(Kt/V<1.2)的血压低,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充分透析能使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压得到良好控制。  相似文献   

9.
Furth SL  Hwang W  Yang C  Neu AM  Fivush BA  Powe NR 《JAMA》2001,285(8):1027-1033
CONTEXT: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patients with renal failure are frequently cared for by adult subspecialists. While peritoneal dialysis is used in less than 17% of adults with kidney failure, it is the preferred dialysis treatment for children. National data show that 45% of children receiving dialysis are treated with peritoneal dialysis and pediatric nephrologists report its use in 65% of patients receiving dialysis. Whether differences in peritoneal dialysis use among children are due to the pediatric experience of the clinician has not been examined. OBJECTIVE: To assess whether the pediatric experience of nephrologists directly affects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 for children with kidney failure. DESIGN: Cross-sectional survey using 10 case vignettes per survey based on random combinations of 8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age, sex, race, distance from facility, cause of renal failure, family structure, education, and compliance). SETTING AND PARTICIPANTS: National random sample of office-, hospital-, and academic medical center-based adult and pediatric nephrologists, stratified by geographic region and conducted June to November 1999. Of 519 eligible physicians, 316 (61%) responded, including 191 adult and 125 pediatric nephrologists. MAIN OUTCOME MEASURE: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 for peritoneal dialysis vs hemodialysis, compared based on nephrologists' pediatric experience. RESULTS: After controlling for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pediatric nephrologists were 60% more likely than adult nephrologists to recommend peritoneal dialysis for identical patients (odds ratio, 1.61; 95% confidence interval, 1.35-1.92). This was true regardless of dialysis training, years in practice, practice setting, geography, or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CONCLUSIONS: Our data indicate that pediatric specialization of clinicians influences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end-stage renal disease. Referring children to adult subspecialists may lead to differences in treatment choices and processes of care.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血管通路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以及患者炎症状态营养不良状况,探讨血液透析患者理想的血管通路。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采用长期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55例,随访9~12月,对比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AVF)与颈内静脉带袖套隧道导管(CTC)透析患者的Kt/V值、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GB)以及血管通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55例患者中采用AVF40例,采用CTC患者15例,AVF组与CTC组患者Kt/V值均>1.2,两组相比较AVF组优于CTC组(P<0.01);AVF组患者CRP较CTC组低(P<0.01),ALB、HGB均高于CTC组(P<0.05)。结论:采用AVF与CTC两种血管通路的透析患者均能达到充分透析的效果,但AVF组患者在并发症、炎症状态方面优于CTC组,仍做为首选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腹膜转运特性对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对55例CAPD患者进行分析、研究,按照腹膜平衡试验(PET)的结果分为高转运组(24例)和低转运组(31例)。采用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SGA)方法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及两组患者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透析龄、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Kt/V、TCcr、每日透析液剂量、超滤量、尿量、血糖、残余肾功能(GFR)、体重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透析龄、透析剂量、超滤量、BUN、Scr、TCcr、Hb、GFR、体重、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低转运组比较高转运组D/P4肌酐(0.56±0.55 vs 0.77±0.42)显著升高,Kt/V(2.11±0.57 vs 1.71±0.49)、TP(69.51±6.06 vs 65.93±7.57)g.L-1、Alb(35.24±3.75 vs 31.45±4.42)g.L-1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t/V与血清白蛋白呈正相关(r=0.383,P<0.01),D/P4肌酐与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均呈负相关(r=-0.286,-0.341,P<0.05)。结论 CAPD不同腹膜转运特性患者的营养状况存在明显差异,腹膜透析高转运患者营养状况较低转运者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枸橼酸钠溶液体外局部抗凝法(RCA)在难治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R-SHPT)患者行甲状旁腺切除术(PTX)围术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行PTX术围术期的R-SHPT患者42例,随机分成两组.RCA组采用4%的枸橼酸钠溶液体外局部抗凝;另一组采用无肝素抗凝透析.观察两组透析器及管路凝血情况、出血情况,测定尿素清除指数(Kt/V)、尿素氮下降率(URR)及超滤量.另外,RCA组于透析前、透析2h及透后0.5 h分别查血气分析及游离血钙,于透析2h同时查滤器后静脉端游离血钙,并于透析前、后查凝血指标,比较治疗前后参数变化.结果 RCA组的URR、Kt/、超滤量均明显高于无肝素抗凝组(P<0.05),且其透析器及管路凝血发生率及凝血严重程度均明显低于无肝素抗凝组(P<0.01).PTX术后RCA透析,常规于管路静脉端泵入10%葡萄糖酸钙溶液(20 ml/h×4 h)补钙,治疗后血钙浓度较治疗前升高(P=0.01),而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CA组治疗中均未发生低钙血症.结论 作为R-SHPT患者PTX术围术期血液透析抗凝方式,局部体外枸橼酸钠溶液抗凝较无抗凝剂法抗凝效果肯定,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病人总尿素清除指数(Kt/V)与腹主动脉钙化(AAC)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腹膜透析中心规律随访并行腹部侧位X线片检查的腹膜透析病人111例。根据腹部侧位X线片是否存在AAC分为无钙化组54例和有钙化组57例。对2组病人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等临床相关资料及总Kt/V情况进行比较,并分析AAC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钙化组的年龄、透析龄、血磷及脑尿钠肽水平均明显高于无钙化组(P < 0.05~P < 0.01);而血红蛋白、总Kt/V、白蛋白、左心室射血分数均低于无钙化组(P < 0.05~P < 0.01)。Spearman多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年龄、透析龄、血磷、脑尿钠肽与AAC均呈正相关(P < 0.05~P < 0.01),血红蛋白、总Kt/V、白蛋白、左心室射血分数与AAC均呈负相关(P < 0.05~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较高的年龄(OR=1.116,95%CI:1.066~1.169,P < 0.01)、较低的血红蛋白(OR=0.966,95%CI:0.941~0.992,P < 0.05)及总Kt/V下降(OR=0.362,95%CI:0.175~0.747,P < 0.01)是AAC的危险因素。结论腹膜透析病人总Kt/V是AAC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李雪斌  王洁  林栩 《右江医学》2009,37(5):518-520
目的对比腹膜透析(简称腹透)、血液透析(简称血透)对维持性透析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简称P300)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须行维持性透析的终末期肾衰竭(ESRD)患者,腹透组30例,血透组42例,分别测定两组治疗开始前及治疗后1年P300的潜伏期、波幅。结果治疗前腹透组和血透组P300潜伏期和波幅分别为[(397.6±35.9)ms,(8.3±1.57)μV和(405.3±46.7)ms,(7.9±1.43)μ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腹透组和血透组P300潜伏期和波幅分别为[(320.6±31.95)ms,(10.8±1.06)μV和(345.6±33.28)ms,(9.5±1.12)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透析方式对维持性透析患者P300的影响程度不同,腹透对改善长期维持性透析患者的认知功能可能较血透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预防性尿激酶定期、交替溶栓在血液透析长期导管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血液净化中心使用长期导管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留置时间均大于3个月,并且发生不同程度的导管血栓形成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按常规封管方法护理,观察组常规封管护理的同时每月尿激酶持续微泵溶栓1次,于透析前1 d进行,尿激酶溶栓每2周进行1次,交替进行,连续观察6个月。每个月月末测定两组尿素的清除指数(Kt/V)、记录两组患者透析时平均血流速度(QB)、泵前平均动脉压(PA)、静脉压(PV)、上机前导管完全堵塞或不完全堵塞的发生例次、透析过程中流量不佳需要干预的例次、置管口渗血发生例次及滤器凝血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尿素清除指数、平均血液流速、泵前动脉压、静脉压、患者上机前导管发生完全都塞、不完全都塞、治疗过程中需要护理干预的发生例次、滤器发生凝血情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置管口渗血的发生例次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溶栓后无诉不适。结论预防性尿激酶定期、交替溶栓治疗可以有效地维持永久性双腔透析导管功能,延长导管使用寿命,提高透析效率。  相似文献   

16.
应用尿素动力学参数时间平均尿素浓度(TACurea)、整体尿素清除率(Kt/v)、蛋白质分解代谢率(PCR)对4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透析充分性及营养状态进行评价,并与临床结果进行比较,我们发现TACurea和PCR是反映血液透析长期充分与否的重要指标,Kt/V可直接反映单次透析效果,是调整析方案的最佳指标,在透析不充分的情况下,Kt/V对PCR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HD)患者高血压发生的原因,总结有效防治措施。方法将我院2008年6月-2011年6月血液透析的79例患者,按血压情况分为血压控制良好组(n=38)和血压控制不良组(n=41)。记录两组患者年龄、透析龄、原发病、24h尿量、透析间期体重增加量、服用降压药种类、透析频率、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用量、胸腔积液、血液灌流(HP)情况;检测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血Ca、血P、钙磷乘积(Caxp)、尿素氮(BUN)、肌酐(Scr)及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计算Kt/V。结果两组患者比较,服用降压药种类、透析间期体重增加量、血Ca、CaxP、胸腔积液、HP、Kt/V、透析频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降压药物、透析间期体重控制不良、胸腔积液、透析频率少、透析不充分、血Ca、CaxP不迭标、不定期HP治疗是HD患者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分析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原因并探讨相应对策。 方法 收集绍兴市人民医院腹膜透析中心2005年8月—2018年3月因慢性肾衰行腹膜透析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退出腹膜透析患者的例数,并分析退出原因。 结果 共299例入组,其中156例仍在本院腹透,143例PD转出本院腹透随访系统,因地域或医保原因转院69例(48.3%),改血透30例(21.0%),行肾移植16例(11.2%),死亡28例(19.6%)。首位死亡原因是心脑血管病12例(42.9%),营养不良6例(21.4%),感染和肿瘤各5例(17.9%)。与对照组比,移植组患者TC、LDL和DBP更高,总Kt/v更低;转血透组患者BUN、PTH更高,残肾Kt/v与总Kt/v更低;死亡组患者Alb、PTH、Scr、DBP、残肾Kt/v与总Kt/v更低,TC、TG与LDL更高(均P<0.05)。Logistic分析残肾Kt/v与是否转血透呈负相关,即Kt/v越小,越容易转血透(P<0.05)。COX生存分析发现,初次腹透年龄大、CRP、血钙和血磷水平高、Scr及残肾Kt/v水平低均是影响腹透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 腹膜透析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最常见原因是改血透,其次是死亡。而腹膜炎是改血透的最常见原因,死亡最常见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其次是营养不良。置管时残肾Kt/v越小,越容易转血透。故适时透析、规范操作、改善营养、控制心血管高危因素等是提高腹膜透析患者长期生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口服阿司匹林、维生素E联合内瘘局部红外线照射对内瘘血管血流量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18例常规最大透析血流量〈150ml/min的患者作为内瘘血管血流量不良的观察对象。给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mg,1次/d;维生素E50mg,1次/d;同时行红外线内瘘照射30min,2次/d。疗程4周。分别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的最大透析血流量和尿素氮,并计算尿素再循环率、尿素动力学指数(Kt/V)及尿素清除率(URR)。结果治疗后最大透析血流量≥180ml/min的14例,有效率77.8%。治疗前后尿素再循环率从17.63%降到9.87%;Kt/V和URR分别从(0.79±0.28)%、(51.57±11.38)%增加到(0.98±0.25)%、(62.73±9.47)%。治疗前后比较,P〈0.05。结论针对血管内瘘血流量不良应用口服阿司匹林和维生素E结合红外线局部照射治疗等护理治疗措施,可有效改善内瘘的血流量,使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更加充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半永久双腔导管的效果。方法对16例尿毒症患者运用Seldinger技术留置带涤纶环(Cuff)双腔导管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并观察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导管置入后均能够正常使用,血流量均达到230~300ml/min.Kt/V为1.44±0.15,与使用内瘘的透析患者[Kt/v=1.43±0.19(n=1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半永久双腔导管平均留置15.2个月,最长25个月,最短4个月;16例患者中,2例出现感染,经抗感染2周后治愈,感染率12.5%;4例出现血栓,经尿激酶溶栓治疗后2例治愈;血栓形成率25%,l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6%。结论对于血管条件差,内瘩建立困难,需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应用颈内静脉半永久双腔导管进行血液透析可以达到透析充分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