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总结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滑移截骨在软组织平衡中应用的手术方法和经验.方法 对7例(8膝)严重膝外翻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均通过股骨髁的滑移截骨达到膝关节周嗣的软组织平衡.结果 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优5例(6膝),良1例,可1例.术后膝关节力线正常,均无残留外翻畸形.结论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软组织平衡的处理中,股骨髁滑移截骨具有操作简单易行、损伤小、手术效果好、疗效满意等优点,是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后稳定型假体联合髁限制垫片在中重度膝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9—2021-02完成的32例中重度膝外翻畸形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所有患者间隙无法平衡或使用普通加厚垫片后膝关节仍不稳定,应用后稳定型假体与髁限制垫片。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股胫角、膝关节活动度、KSS评分。结果 3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5(6~30)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出现膝关节感染、膝关节不稳、髌骨轨迹不良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2例术后当天出现腓总神经麻痹症状,立即屈膝位放置患肢,其中1例当天症状消失,1例术后3周症状消失。4例残留轻度膝外翻(髋膝踝角为3°~6°),患者无膝关节不稳及疼痛症状。末次随访时股胫角较术前明显增大,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增大,KSS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重度膝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后稳定型假体联合髁限制垫片能弥补术中韧带难以平衡带来的膝关节不稳,进而更好地矫正膝外翻畸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介绍膝外侧入路联合股骨外髁滑移截骨治疗膝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洛阳正骨医院采用外侧入路联合外髁滑移截骨行全膝关节置换治疗的膝外翻患者22例,男6例,女16例;年龄58~78岁,平均年龄(67.5±7.9)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情况,将随访时的影像学和临床参数与术前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选用后交叉韧带代替型(posterior stabilized, PS)膝关节假体,无一使用高限制性假体及铰链膝,手术时间(90.2±12.3) min,术中出血量(150.0±34.7) mL;随访24~63个月,平均随访(40.2±10.7)个月;术前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 KSS)、西大略湖麦克马斯特大学(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WOMAC)关节炎指数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分别为(45.5±10.3)分、(77.1±9.7)分、(77.3±6.3)°;术前髋...  相似文献   

4.
目的:针对伴有复杂股骨关节外畸形导致的严重膝骨性关节炎、内翻膝患者在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时施行滑移截骨技术达到内外侧软组织平衡,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6月至2018年1月共收治22例伴有复杂股骨关节外畸形的重度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施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男5例,女17例;年龄48~76(61.3±13.8)岁。均为内翻畸形,由股骨关节外畸形所导致。术前测量髋膝踝角(hip-knee-ankle,HKA)角(158.8±9.7)°,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nee Society score,KSS)临床评分(32.6±6.1)分,功能评分(35.8±9.6)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ical,HSS)评分(39.7±4.6)分。术前膝关节活动度(80.6±10.7)°。在关节置换时均采用机械对线法,先平衡屈曲间隙,冠状面的不平衡均采用内侧股骨髁行冠状面垂直上下滑移截骨,伸直间隙内外侧的差距决定截骨块滑移的距离,直至间隙平衡。以数枚螺钉固定截骨块后按常规安装假体。结果:所有患者伤口Ⅰ期愈合,无伤口并发症发生。22例均获随访,时间18~36(28.2±10.1)个月。拍X线片见截骨块骨折线消失时间2~5(3.5±1.5)个月,无骨不愈合发生;末次随访测量HKA角(178.8±0.7)°,较术前提高;HSS评分(91.3±6.0)分,KSS临床评分(93.7±3.5)分,KSS功能评分(81.2±6.5)分,膝关节活动度(121.7±11.6)°,均较术前改善。结论:针对伴有复杂股骨关节外畸形的严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施行滑移截骨,内翻畸形严重者向下滑移股骨内髁,手术相对简单、损伤小,易于达到屈伸间隙内外侧软组织平衡,短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CCK髁限制性假体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使用ACCK髁限制性假体初次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复杂膝关节畸形患者35例(40膝)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等状况,随访12~24个月,于术前、末次随访测量膝关节活动度,评价膝关节VAS疼痛评分、HSS功能评分及KSS临床与功能评分。[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90.23±6.41) min(75~10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79.47±76.42) ml(435~1 390 ml)。术后胫骨后倾角(6.68±1.53)°,冠状胫骨角(91.02±1.48)°,冠状股骨角(90.05±1.51)°,髋膝踝角度(179.66±1.49)°。随访期内无关节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骨溶解、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膝关节屈伸活动度、VAS评分、HSS评分及KSS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01)。[结论]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ACCK髁限制性假体临床疗效显著,术后膝关节疼痛明显缓解,关节功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五合一股骨截骨技术和Deluxe-ps型假体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应用股骨五合一截骨法采用Deluxe-ps型膝关节假体行TKA手术20例,25膝.对照组为同期应用传统股骨四合一截骨技术,采用Depuy P.F.C.Sigma型膝关节假体行TKA手术17例,22膝.术中测量五合一截骨后各平面夹角和股骨远端前后径距离,计算各角度、距离与对应假体设计参数的差值.术后X线片测量两组外翻角、股骨假体屈曲角以评估股骨侧假体位置.采用KSS评分和功能评分、膝关节ROM评估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结果 两组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6~20个月,平均12个月.本组五合一截骨后各平面夹角、股骨远端前后径距离与对应假体设计参数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前、术后随访KSS评分和功能评分、膝关节RO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随访KSS评分和功能评分、膝关节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X线片评定假体位置、力线、固定性能等均显示良好,其中外翻角、股骨假体屈曲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初次TKA手术采用五合一股骨截骨技术和Deluxe-ps型假体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标准型股骨髁、胫骨托与高切迹胫骨聚乙烯垫组合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标准型股骨髁、胫骨托与高切迹胫骨聚乙烯垫组合TKA治疗20例(25膝)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外翻畸形,其中2例保留后交叉韧带,18例不保留后交叉韧带。结果本组20例术后获得平均12(5~60)个月随访。术前膝关节活动范围15°~85°,术后0°~130°。膝内、外翻畸形得到矫正。术前KSS评分(11.50±1.61)分,术后(91.35±1.23)分。结论采用标准型股骨髁、胫骨托与高切迹胫骨聚乙烯垫组合TKA治疗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外翻畸形术中通过软组织平衡技术的应用,操作方便,假体稳定性及关节活动度好。早期临床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股骨髁间截骨膝关节假体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自2005年5月2010年10月本科行TKA术的患者107例(122膝)。使用深盘型后稳定假体62例(72膝),使用桩柱型后稳定假体45例(50膝)。对比两组术前、术后KSS评分、功能评分、测量膝关节ROM。[结果]两组术后与术前的KSS评分、功能评分、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KSS评分、功能评分、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盘型后稳定假体组有1例,术后出现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经过一期骨水泥旷置,3个月行二期翻修;桩柱型膝关节假体组有1例术中发生股骨外髁骨折,术中及时发现给予螺钉内固定,1例术后7个月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给予钢板内固定术,患者均痊愈出院。两组术后随访X线片观察膝关节假体位置、力线、固定性能等均显示良好,无松动、透亮线等异常表现。[结论]两种不同术式股骨髁间截骨膝关节假体行TKA临床疗效满意,术后膝关节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屈膝90°外侧胫股关节间隙确定内翻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胫骨截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6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60例(60膝),随机分为两组(n=30)。对照组TKA术中采用传统确定胫骨截骨量方法,试验组术中根据屈膝90°外侧胫股关节间隙确定截骨量。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关节侧别、身高体重指数及术前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胫股解剖角(anatomic tibiofemoral angle,ATFA)、髌骨倾斜角、股骨后髁偏距(posterior condylar offset,PCO)、关节线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中测量股骨远端外髁、股骨后外髁、胫骨外侧平台截骨厚度,随访摄X线片测量ATFA、髌骨倾斜角、PCO、关节线高度,采用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分以及关节活动度评价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试验组胫骨外侧平台及股骨远端外髁截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股骨后外髁截骨量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选择10 mm垫片者(19例)显著多于对照组(8例)(Z=—4.040,P=0.003)。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16个月,平均14.5个月。术后6周两组ATFA、髌骨倾斜角及关节线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PCO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K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且试验组以上两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TKA术中,采用屈膝90°外侧胫股关节间隙确定胫骨截骨量方法能减少胫骨平台和股骨远端截骨,有效恢复关节线和PCO,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采用股骨外髁滑移截骨术(lateral condyle sliding osteotomy,LCSO)矫正股骨外弓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7月—2020年7月TKA中采用LCSO治疗的17例伴股骨外弓畸形的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男3例,女14例;年龄58~68岁,平均63.2岁。股骨外弓畸形病因:股骨发育畸形12例,股骨骨折畸形愈合5例。膝关节骨关节炎KellgrenLawrence分级:Ⅲ级4例,Ⅳ级13例。术前生理外翻角为9.5°~12.5°,平均10.94°。病程3~25年,平均15.1年。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测量股骨远端机械外侧角(mechanical lateral distal femur angle,mLDFA)、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机械轴偏向(mechanical axis deviation,MAD),评估关节外畸形在关节内矫正及下肢机械力线恢复情况;采用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膝评分和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估疗效;行膝内、外翻应力试验,X线片复查截骨片愈合情况,评估关节稳定性及LCSO的安全性。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3.9个月。截骨片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2~5个月,平均3.1个月。术后膝内、外翻应力试验均为阴性,未发生外侧副韧带松弛、断裂,膝关节不稳,假体松动、翻修、感染等情况。末次随访时mLDFA、HKA、MAD及膝关节ROM、VAS评分、KSS膝评分和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伴有股骨外弓畸形TKA中应用LCSO疗效确切且安全,关节外畸形在关节内矫正,一次手术可同时恢复下肢机械力线和关节平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膝关节炎合并外翻畸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方法笔者自2011-06—2015-08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38例膝关节炎合并外翻畸形,对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截骨、软组织平衡、屈伸间隙不平衡、假体放置角度等问题的处理进行总结,并通过比较术前术后下肢机械轴、股骨外翻角、胫骨力线角、KSS评分、WOMAC评分等,综合评价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术后膝关节的外翻畸形获得矫正;外翻畸形患者的下肢力线由术前(185.1±1.1)°恢复至(180.2±1.1)°。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外翻畸形患者术后胫骨力线角、KSS评分、WOMAC评分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膝关节炎合并外翻畸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效果可靠,但应对全膝关节置换的相关问题进行合理的处理,做到个体化诊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截骨矫形与单髁置换术治疗股骨畸形愈合并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10—2019-09诊治的9例股骨畸形愈合并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先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股骨畸形截骨矫形,然后一期行单髁置换术。结果 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6(12~18)个月。术后所有患者膝关节内侧疼痛明显减轻,膝关节活动度满意,无下肢肌肉萎缩。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股骨截骨处均骨愈合,下肢力线矫正精确,单髁假体位置良好且无脱位迹象。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1~2(1.44±0.53)分,HSS评分83~90(85.44±2.19)分。术后12个月KSS临床评分(88.33±2.87)分,KSS功能评分(86.66±3.54)分,OKS评分(17.33±1.50)分,WOMAC评分(20.56±1.94)分。结论 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一期截骨矫形与单髁置换术治疗股骨畸形愈合并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是可行的,术后下肢力线矫正精确,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3.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方法.[方法]2008年6月~2010年3月,15例(18膝)严重膝外翻患者,术前X线测量FTA角,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且使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价标准KSS评分及功能评分.手术方法采用髌旁外侧入路、针对性截骨、选择性的外侧软组织松解、安装限制性小的假体或非限制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测量FTA角,术后定期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行KSS评分及功能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8个月.FTA角由术前的27.0°(20°~35°)降低至4.5°(0°~9°);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79.4°(70°~90°)提高到109.7°(100°~120°);KSS评分由术前的28.9分(15~40分)提高到88.7分(85~95分),功能评分由术前的23.0分(0~40分)提高到89.1分(85~95分);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所有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外翻畸形基本得到纠正,所有病例术后无明显疼痛,行走及上下楼梯等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说明对于严重膝外翻畸形的患者,采用髌旁外侧入路、针对性截骨、选择性的外侧软组织松解、安装限制性小的假体或非限制型假体实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从而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单纯测量截骨与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技术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8年8月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7例采用单纯测量截骨技术,59例采用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技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截骨组股骨内后髁截骨量显著大于测量截骨组[(9.84±1.12) mm vs (8.79±0.72) mm,P0.05],而联合截骨组术中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率显著低于测量截骨组(3.39%vs 15.79%, P0.05)。术后1个月联合截骨组膝关节KSS评分[(72.22±7.85) vs (68.23±8.10),P0.05]和膝伸屈活动度(ROM)[(103.78±7.93)°vs (99.84±7.56)°,P0.05]均显著优于测量截骨组,但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KSS评分和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相应时间点,两组间FTA、TPA、PTS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技术能够获得更适当的膝关节屈曲间隙,减少软组织松解,并改善术后早期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膝内翻畸形患者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力线分布与近期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自2016年12月至2018年3月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87例(101膝),男21例(25膝),女66例(76膝);年龄51~85(67.6±7.0)岁。根据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髋膝踝角(hip knee ankle angle,HKA)不同分为4组:中立位组(A组),-3°≤HKA≤3°,50膝;轻度内翻组(B组),3°HKA6°,20膝;严重内翻组(C组),HKA≥6°,20膝;外翻组(D组),HKA-3°,11膝。比较4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侧别、术前及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al Score,KSS),并分别比较术后股骨、胫骨假体力线分布与近期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8.4±4.0)个月。4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HSS、KSS评分均较术前提高(P0.001)。4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HSS、KS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评分优于C、D两组(P0.05),B组评分优于C、D两组(P0.05),A、B两组间以及C、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假体力线在±3°以内组评分优于3°以外组(P0.05),胫骨假体力线在±3°以内组评分较3°以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内翻型骨关节炎患者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近期临床疗效与下肢力线分布有关,力线轻度内翻位分布可获得与中立位相似的近期临床疗效,股骨假体力线分布与初次膝关节置换术后近期临床疗效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5—2020-05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20例MontⅢ、Ⅳ期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K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测量髋-膝-踝角、股胫角、胫骨后倾角评估下肢力线的改变情况。结果 2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6(6~61)个月。随访期间无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假体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为(121.8±5.8)°,较术前(114.9±10.4)°明显增加。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较术前降低,膝关节HSS评分、KSS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髋-膝-踝角得到矫正,胫骨后倾角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前后股胫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症状性髌股关节炎、外翻畸形、累及股骨外侧髁的晚期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能明显减轻患者膝关节疼痛、改善下肢力线、增加膝关节活动度、良好恢复膝关节功能,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外翻膝中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8年9月,对14例16个外翻膝行膝前正中、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外侧软组织松解,后方稳定型假体或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男3例,女11例,平均年龄60.5岁(45~77岁).经过随访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屈伸活动度、KSS评分、膝关节X线情况来评估手术临床效果.[结果]术后平均随访42个月(24~54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度由术前平均82°(伸直0°~屈曲120°)提高到术后120°(伸直0°~屈曲150°);KSS评分:临床评分由术前平均43分(10~65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3.9分(70~100分),功能评分由术前平均52.9分(30~70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9.3分(75~100分);胫股角由术前平均16.5°(8°~30°)改善纠术后平均7°(5°~10°),膝外翻畸形得到良好的矫正.随访中无深静脉血栓、膝关节感染、髌骨半脱位或脱位并发症发生.[结论]膝前正中、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外侧软组织松解,后方稳定型假体或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的TKA治疗外翻膝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D打印快速原型制造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在膝关节骨关节炎(OA)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32例于南京市第一医院骨科拟行TKA的患者,简单随机法分为3D打印组和常规手术组两组,各组16例。3D打印组行基于膝关节CT数据的3D打印原型制造,常规手术组行常规的TKA。测量股骨与胫骨解剖轴,确定股骨远端与前后髁截骨平面及截骨量、胫骨平台截骨角度及截骨量、胫骨与股骨的假体型号,并与手术实际使用值对比。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1 d与1、3、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两组患者一般情况中计量资料采用双侧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股骨远端截骨厚度、胫骨平台截骨厚度、股骨外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VAS与KSS评分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3D打印组术前计划的股骨远端及胫骨平台截骨厚度与实际值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3D打印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常规手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07,P0.05);3D打印组的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常规手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65,P0.05)。3D打印组术后无膝内外翻畸形、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3D打印组术后1 d、1个月的VAS评分、KSS评分均优于常规手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3D打印可准确构建解剖原型,可提升TKA手术的精度与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终末期膝关节病变合并膝外翻畸形患者行经髌旁内侧入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arthroplasty,TKA)时膝外翻畸形矫正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1998年11月-2010年10月,收治64例72膝合并膝外翻畸形的终末期膝关节病变患者。男18例,女46例;年龄23~82岁,平均62.5岁。骨关节炎44例49膝,类风湿性关节炎17例20膝,血友病性关节炎2例2膝,创伤性关节炎1例1膝。双膝8例,单膝56例。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为(82.2±28.7)°,X线片测量股胫角为(18.0±5.8)°。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评分为(31.2±10.1)分,功能评分(37.3±9.0)分。根据Krackow膝外翻分型标准:Ⅰ型65膝,Ⅱ型7膝。手术经髌旁内侧入路,采用常规方法行股骨及胫骨截骨,Ranawat技术进行软组织松解。6例7膝采用保留后交叉韧带型假体,54例60膝采用后稳定型假体,4例5膝采用髁限制型假体。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血友病性关节炎合并严重膝外翻畸形(股胫角41°)、屈曲挛缩20°的患者术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经保守治疗1年后神经功能恢复。1例术后2年发生深部感染,行二期翻修术后治愈。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3年,平均4.9年。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股胫角为(7.0±2.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502,P=0.000)。KSS临床评分为(83.0±6.6)分,功能评分(85.1±10.5)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06.1±17.0)°,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遗留12~15°膝外翻畸形,但患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通过恰当的术中截骨和软组织平衡,采用经髌旁内侧入路TKA治疗合并膝外翻畸形的终末期膝关节病变可有效改善膝外翻畸形和恢复关节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全膝关节置换术前、术后影像学测量及患者膝关节功能评估,初步总结中老年膝骨关节炎(KOA)人群股骨前髁厚度(ACO)的影像学参数,并探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ACO对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KOA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9例(82膝),男16例(20膝),女53例(62膝);年龄45~78岁,平均63岁。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12周侧位X线片上股骨前髁的厚度、关节活动度及HS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患者ACO平均值为(7.3±1.7)mm,女性为(7.3±1.4)mm,不同性别之间AC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ACO为(7.3±1.5)mm,术后为(6.4±1.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关节活动度及HSS评分术前与术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老年KOA人群ACO无性别差异;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前髁较术前变小,与股骨假体的设计及术中股骨截骨有关;膝关节股骨假体截骨时,可以适当前移截骨模块或增大股骨假体型号,在4 mm范围内不会引起髌股关节的填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