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风后人体气机逆乱,清者不升,浊者不降,足阳明胃经通降之责失司,积滞内停,风、火、痰、瘀、壅塞隧道,形成大塞大壅的腑实证.因此,恢复脾胃升降功能是病机转化的中心环节.若及时应用通下法,使清升浊降,则可达到“泻下以清上”的目的.临床上只要有“腑实”证,就要抓住时机即刻通之、下之!无论是中风之急性期还是后遗症期.及时应用通下法使患者转危为安者确系不少,大有起死回生之妙.临床不失为一种极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患,研究表明老年患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并且老年患者大多病程久,病情迁延反复,更容易受疾病的影响。查安生教授临证结合老年人肝阴不足的特点,主张以养阴柔肝之法治疗老年性胃食管反流病,遣方时多加减一贯煎化裁成方,养肝之阴,柔肝之体,复肝之用,临床使用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戴廷栋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6):384-384,F0003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气宜降,以和为顺。本证常见病因为寒邪犯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等,导致胃气郁滞,失于和降而引起疼痛。其病因病机包括:(1)寒邪犯胃:素体虚寒或外感寒邪,或恣食生冷,使寒邪内客于胃,塞凝气滞,升降不利,致胃气不和而疼痛。(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饥饱无度,冷热不忌,均可损伤脾胃,令其食满不化,气机不畅而疼痛。如过食辛辣炙、酒醴之品,至中焦积热,耗伤胃阴,胃失濡养而发生疼痛。(3)肝气犯胃:肝为剐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忧思郁怒皆能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而致胃痛。若气滞日久,必至瘀血内结,胃络受阻,“不通则痛”。若气郁化火,耗伤胃阴,使胃络失养,而致胃痛。(4)脾胃虚弱:素体脾胃不足,中阳不振,寒自内生;或久病伤及脾胃,致使胃阴不足,胃失濡养,胃气不和,均可引起胃痛。引起胃痛的病因虽然不同,但总的皆因胃气失于和降,“不通则痛”。其不通的原因有寒、热、食滞、血瘀等不同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对脾胃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相当丰富,中医将脾胃的发病原因,归纳为以下三点: 1.精神因素:如恼怒忧思,情志不舒,可致肝郁气滞,横逆犯胃,引起血行不畅,胃络瘀阻,不通则痛。气郁化火,火伤胃阴,故使胃痛频作。 2.饮食失调:如饥饱失常或过食辛辣生冷,均可损伤脾胃,脾失运化,胃失和降。致使食不知味,胸  相似文献   

5.
中风后呃逆是中风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在临证中,以通腑安胃、镇肝降逆、活血通络、益气补肾四法辨证治疗,疗效满意,介绍如下。通腑安胃,以下浊气某男,56岁,2004年7月19日初诊。患者因脑血栓, 第2次复发住院,已经7d。症见神志恍惚,左侧不遂,呃逆连声,声响有力,昼夜无休止,饮食减少,水入即呛咳,喉间  相似文献   

6.
胃为水谷之海而多气多血,胃中气机调畅,气血充盈,则能消化水谷,蒸化精微,滋养五脏六腑,使气血生化之源不竭,身体才能健旺。反之,六淫外袭,七情内伤,饮食不节,以及气血瘀滞,胃阴不足,皆可导致胃痛。根据医学理论,结合本人临床经验,在辨治中,以消积和中、温胃散寒、疏肝泄热、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降逆和胃、和胃养阴、燥湿化饮等八法。临症可根据病情,选择运用,今结合本人临床案例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1健脾和胃法 慢性乙型肝炎多表现为脾胃亏虚,水谷纳运障碍,常以全身乏力,脘痞纳差,腹胀便溏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由木强侮土,土虚木乘或土瘠木萎所致,脾不健则胃不和,使食欲不振,元气难复;人以胃气为本,得谷者昌,当以实脾为要旨,正如张锡纯所云:"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通过培养中宫,调理中气,健运脾土,使脾健胃和,食欲恢复,这就是实脾求之阳明、肝病治胃的实质,健脾以四君子汤加黄芪;和胃选用黄连、蒲公英、砂仁等.腹胀者加焦三仙,炙鸡内金;脘痞纳呆、口苦泛恶、溲赤、苔黄腻选用温胆汤、夏枯草;脘胁隐痛、不饥不纳,舌偏红而干,少苔、脉细数加甘凉濡润之品,如麦冬、石斛、白扁豆以养胃阴;中阳不振、脘痛绵绵,得食则缓,多食脘腹痞胀,泛酸,呕吐清水,饮食喜热,神疲怕冷,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予温中扶阳,加桂枝、附子、干姜、吴茱萸;泄泻湿胜者用参苓白术散加生姜、防风之属或痛泻要方.  相似文献   

8.
<正> 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下传于小肠,主通降,以降为和,与脾相表里。治疗胃病当循中医学之整体观及辨证论治法则。笔者从事临床时发现,治疗胃病,除了辨证治疗外,不能忽略以下因素,现提出供同道参考:1 糜粥的调养 病从口人,脾胃首当其冲,饮食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胃腑。先辈治病,非常重视保胃气:早在《内经》中就有“人以水谷为本”之说:东垣《脾胃论》中论述:“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患者应用通腑汤加西医保守治疗和单纯应用西医保守治疗胃瘫综合征后胃肠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将其进行对比,明确通腑汤改善胃肠动力功能是否与胃肠激素水平变化相关。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分别给予通腑汤加西医保守治疗和单纯西医保守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胃肠激素水平和临床体征的变化,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胃肠激素中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生长抑素对通腑汤均能产生不同回应,激素变化后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结论通腑汤改善胃瘫综合征胃肠动力的机制是通过改变胃肠激素水平,从而促进了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正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位主要在心,却与脾胃密切相关。笔者总结了郑洪新教授对"心胃相济""心胃同病""心胃同治"的独到见解,以"胃络通心"理论为基础,重视"胃腑"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强调"心胃同治"重在调和心与脾胃之气血,擅于运用益心和胃、调气活血结合化痰、滋阴等法,创立丹参百合瓜蒌汤,通补兼施,标本兼顾,而达到治疗心绞痛的目的,对冠心病病因病机认识的深化,治疗思路与方法的拓宽和创新及临床疗效的提高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通降法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50例病例分为肝郁气滞、肝胃郁热、痰湿蕴阻、脾胃虚寒、胃阴不足5型辨治。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达96%。结论:通降法治疗本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肝与大肠别通"理论首见于李梃的《医学入门》,其区别于"胆属肝"、"大肠属肺"表里脏腑络属关系,揭示脏腑之间另一种联系,故称别通。中医认为肝与大肠生理上都与水谷精微的运化输布、气机升降、腑气传导等功能相关,足厥阴肝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之间存在间接联系。故其病理可相互影响,气机疏泄失常,肠腑传导失职则出现腹泻或便秘或大便溏结不调;肝不藏血,影响肠道血络,故可见便血等病理变化。近代医家杨维杰[1]提出脏腑气化相通为"脏腑别通"理论的实质。而随着现代医学进步,西医亦发现肝与肠可相互影响,提出"肠-肝轴"、"肝肠循环"等概念,为"肝与大肠别通"理论提供解剖生理、微观生物学上的解释。本文从肝与大肠生理、病理及经脉络属等方面探析其相关性,并以"肝与大肠别通"理论为指导思想浅析调肝经治疗肠腑病在针灸临床治疗中的运用,丰富针灸治疗肠腑病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参芩白术散加味治疗慢性胃炎100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局方》参芩白术散为基本方辩证加味治疗慢性胃炎之胃脘痛100例。肝胃不和加柴胡、白芍、只壳:脾胃虚弱加焦三仙,鸡内金;脾胃湿热型加黄连、蒲公英、法下;胃阴不足加玉竹、石斛、乌梅;胃络瘀血加三棱、莪术、丹参。10~30d为疗程。按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标准迹期临床治愈30例,显效35例,有效2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4%。  相似文献   

14.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历代医家及中医文献对胃脘痛各有著说,分型治疗也各有不同.本人在临床诊治中体会到,胃脘痛的辨证治疗,首先须辨明虚实,实证以肝胃气滞、肝胃郁热为主,可兼血瘀、兼食积、兼痰湿等;虚证则以阴虚胃痛、虚寒胃痛、气虚胃痛为主,治疗上因"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降"是胃的生理功能特征,而"滞"是胃的病理特点,所以治疗胃脘痛要着眼于一个"通"字,"通则不痛",胃实者宜导滞祛邪,胃虚者宜补虚行滞,灵活运用,方可收效.以下是本人治疗胃脘痛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付万发  张汾燕  陶方 《临床荟萃》2011,26(17):1491-1493
目的研究老年人消化性溃疡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方法对十二指肠溃疡(DU)、胃溃疡(GU)和复合性溃疡(CU)的老年患者胃窦、胃窦胃体交界处和胃体黏膜以及慢性胃炎(CG)患者胃窦黏膜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统计各自胃黏膜的萎缩、肠化生、慢性炎症、活动性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DU患者胃窦、胃窦胃体交界处和胃体黏膜的萎缩发生率分别为54.0%、8.0%和16.0%,肠化生发生率分别为19.0%、6.0%和4.0%。其胃窦黏膜肠化生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相应的GU、CU或CG者。3种消化性溃疡和CG患者均存在胃窦部慢性炎症,且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胃体部炎症的发生率较高,其胃炎活动性以胃窦部为主,且均较CG者高。结论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均可有胃窦部灶性萎缩和肠化生发生,但DU胃窦黏膜肠化发生率最低,这可能是老年DU患者罹患胃癌危险性较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益脾阳”与“养胃阴”,是中医临床医学在辨证立法上以调整脾胃阴阳的偏胜偏衰、把握其机转、恢复相对平衡的一项重要治疗法则。“益脾阳”主要是取用甘温补益脾阳的药,针对“脾阳不足”的病理表现进行治疗的方法。“养胃阴”主要是使用甘平滋养胃阴的药,针对“胃阴亏乏”的病理表现进行治疗的方法。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失节,劳倦过度”,都能使脾胃的生理功能遭受破坏,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影响其他脏腑,致使机体整体机能紊乱而失调。而益  相似文献   

17.
<正>叶天士(1667—1746),名桂,字香岩,晚号上津老人。先祖世居安徽歙县,后迁苏州,著《温热论》,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由其弟子华岫云收集其晚年医案,分门别类整理而得的《临证指南医案》,体现了叶天士在内伤杂病的辨证施治方面的建树。对于脾胃病的认识与施治,针对东垣治疗脾胃病详于脾而略于胃的不足,叶天士主张养胃阴,首创"脾胃分治",提出"胃为阳  相似文献   

18.
何志勇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12):1579-1579
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其中以粘连性肠梗阻较常见,约20%-40%。中医认为肠梗阻形成原因有气滞、血瘀、寒凝、热结、湿阻、积食、虫结等,中医的基本病理机制为不通则痛。临床多见实、热证,气机通降失常、气机闭阻。治宜通腑泻热、急下存阴,使脾、胃、大肠升降传导功能复常,气血津液代谢逐渐恢复。作者报道本院自2003年3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共87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对照组(45例),采用禁食、胃肠减压、解痉止痛、抗炎补液等常规西医治疗。B组为治疗组(4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大承气汤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加味犀角地黄汤配合钻颅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5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1年1月-2003年7月,我们根据高血压脑出血以脑络破损、蓄血阻窍、变生风火痰瘀为主要证候,拟订了以通腑泄热、凉血化瘀、豁痰开窍法之加味犀角地黄汤配合钻颅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5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总结叶九斤主任运用通降法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提出治疗各型脾胃病,以明辨寒热虚实为基础,在温清补泻诸多治法中酌加通降之品,以顺应胃气通降之特性,而获良效。临证中具体通降之法有:温中通降法、补虚通降法、泄浊通降法、理气通降法、苦辛通降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