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旋前方肌下肌骨通道保留旋前方肌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是否保留旋前方肌分为对照组(采用倒L形切口切开旋前方肌内固定治疗,54例)和观察组(采用经旋前方肌下肌骨通道保留旋前方肌内固定治疗,46例)。记录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疼痛VAS评分、腕关节影像学指标、前臂及腕关节活动度、Gartland-Werley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均对位对线良好,关节面恢复平整,达到解剖复位。两组骨折均愈合良好,时间2.7~5.5个月。术后6周疼痛VAS评分、前臂旋前及旋后活动度、Gartland-Werley评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前臂旋前活动度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前臂旋后活动度、Gartland-Werley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腕关节掌屈、背伸活动度及掌倾角、尺偏角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旋前方肌下肌骨通道保留旋前方肌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缩短患者康复时间,最大程度保留前臂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掌侧斜T形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7—2018-03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79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39例采用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对照组),40例采用掌侧斜T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观察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个月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术后1年腕关节功能Cooney评分与末次随访时掌倾角、桡骨高度、尺倾角、关节面台阶高度。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少,术后3个月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较对照组低,术后1年观察组腕关节功能Cooney评分中功能状态、活动范围、握力、总分及末次随访时掌倾角、桡骨高度、尺倾角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术后1年2组腕关节功能Cooney评分中疼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关节面台阶高度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掌侧斜T形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可以有效改善掌倾角、桡骨高度和尺倾角,缩短骨折治愈时间,增强手腕活动范围、握力及腕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掌侧锁定钢板联合外固定架固定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8-06采用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桡侧外固定架固定治疗的22例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比较术前与术后12个月桡骨远端掌倾角、桡骨远端尺偏角、屈曲活动度、背伸活动度、腕关节旋前、旋后角度。结果2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12个月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7个月。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未出现感染等并发症,未出现螺钉松动及内固定断裂、内固定移位、骨折断端再移位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等级:优4例,良14例,可3例,差1例。术后12个月桡骨远端掌倾角、桡骨远端尺偏角、屈曲活动度、背伸活动度、腕关节旋前、旋后角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桡侧外固定架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陈旧骨折能较好地复位固定骨折断端,提高了固定强度,促进了骨折愈合,可避免桡骨短缩及骨折移位,改善腕关节功能,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掌侧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掌侧Bart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20-01采用掌侧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的50例桡骨远端掌侧Barton骨折,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GartlandWedey功能评分及疼痛VAS评分。结果 5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8个月。50例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2~3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1个月及术后1年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及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复查X线片显示固定效果满意,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切口均一期愈合;桡骨远端掌倾角平均12.56°,尺偏角平均18.36°,背伸平均62.86°,掌屈平均60.25°,桡偏平均22.32°,尺偏平均26.56°,旋前平均86.23°,旋后平均83.78°;采用Gartland-Wedey功能评分评价疗效:优30例,良16例,可4例,优良率92%。结论熟悉桡骨远端掌侧Barton骨折的形态学,合理使用掌侧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掌侧Barton骨折的疗效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保留旋前方肌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成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骨折显露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28例,旋前方肌保留技术)和对照组(34例,旋前方肌切断修复技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优势手侧、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腕关节活动度(掌屈、背伸以及前臂旋前、旋后)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与术后3 d、3个月VAS评分及腕关节活动度;术后6个月按Krimmer评价标准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3个月。观察组术后3 d VAS评分和腕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根据Krimmer评价标准,观察组腕关节功能获优21例、良7例,优良率为100%;对照组获优22例、良11例、中1例,优良率为97.1%;组间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44,P=0.511)。术后观察组发生切口愈合不良1例,对照组发生切口愈合不良7例、肌腱疼痛5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6%)明显低于对照组(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25,P=0.002)。结论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成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术中保留旋前方肌可行,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腕关节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并且保护了骨折部位软组织,有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6.
背景背景:掌侧柱锁定接骨板已经广泛应用于桡骨远端骨折,尤其在桡骨远端C型骨折。目的目的:探讨掌侧柱锁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5月至2013年6月采用掌侧柱锁定接骨板治疗并获完整随访的38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26例;年龄40~77岁,平均59岁。根据AO骨折分型:C1型9例,C2型18例,C3型11例。全部患者均采用掌侧入路,掌侧柱锁定接骨板固定,术后定期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腕关节功能结果。结果结果:38例患者术后获得6~31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4~10周,平均8周。2例背侧骨片轻度移位,其余患者骨折均获解剖复位。腕关节VAS评分:完全无痛32例,中度疼痛1例,轻度疼痛5例。按改良的Gartland-Werley评分:优23例,良12例,可3例。结论结论:掌侧柱锁定接骨板符合桡骨远端"分水岭"的解剖结构,能够牢固固定桡骨远端C型骨折并维持骨折复位。  相似文献   

7.
两种手术入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钮心刚  李国  严力生 《中国骨伤》2012,25(10):856-860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的有效手术入路。方法:回顾性选取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107例,其中男48例,女59例;年龄23~79岁,平均51.27岁。采用直接掌侧入路结合LCP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55例,Henry入路结合LCP固定52例,对两组的手术特点、骨折显露时间、手术时间、正中神经并发症、旋前方肌修复率进行比较。术后1年随访时比较两组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握力、腕关节活动范围及影像学评分。结果:直接掌侧入路组、Henry入路组骨折显露时间分别为(21.18±1.69)min、(12.56±1.35)min,手术时间分别为(89.90±4.86)min、(61.58±4.37)min,术后正中神经刺激症状发生率分别为34.55%、5.77%,旋前方肌修复率分别为52.73%、1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按照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直接掌侧入路组Gartland-Werley评分为3.25±2.29,优良率为90.91%;Henry入路组Gartland-Werley评分为2.92±2.13,优良率为92.3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腕关节活动范围、握力及影像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enry手术入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与直接掌侧入路相当,相比较具有解剖简单,操作容易,旋前方肌修复良好,术后正中神经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建议在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中优先加以选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改良Henry入路手术治疗中是否缝合旋前方肌对术后前臂功能的影响。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采用改良Henry入路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220例,按照缝合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术中缝合组112例,男35例,女77例;年龄37~65(48.5±7.4)岁;骨折AO分型,B型46例,C型66例;骨折复位锁定钢板固定后将切开旋前方肌予以缝合。不缝合组108例,男32例,女76例;年龄34~67(47.6±7.8)岁;骨折AO分型B型41例,C型67例;骨折复位锁定钢板固定后对切开旋前方肌不予缝合,原位铺于钢板表面。分别于术后6周、6个月比较两组腕关节活动范围(旋前、旋后、掌倾、背伸),肩臂手功能障碍评分量表(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220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8(8.5±1.3)个月。术后6周,两组腕关节活动范围、DAS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术中缝合组VAS评分(2.6±1.2)分,与不缝合组(5.8±2.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腕关节活动范围、DASH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Henry入路缝合旋前方肌在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上肢功能近期无明显优势,但术中缝合旋前方肌能减少早期术后疼痛,建议术中应缝合旋前方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低切迹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极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低切迹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17例桡骨极远端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测量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量表评价腕关节功能。结果 手术时间45~65(56. 8±4. 9) min,均未进行植骨。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骨折均愈合,时间4~8周。随访期内无切口感染、骨折块移位、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效、骨折延迟愈合、螺钉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桡骨远端掌倾角10°~15°(11. 8°±2. 4°),尺偏角20°~25°(22. 1°±2. 5°);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量表评价腕关节功能:优9例,良7例,中1例,优良率16/17。结论 采用低切迹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极远端骨折并发症少,骨折愈合快,腕关节功能恢复好,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Henry入路复位固定桡远端骨折是否缝合旋前方肌对术前早期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8月本科采用Henry入路复位固定AO-C型桡远端骨折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0例完成复位内固定后术中缝合旋前方肌,32例术中未缝合旋前方肌。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和短期随访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切口愈合等级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3个月以上,随着时间推移,两组VAS疼痛评分、腕关节掌屈-背伸ROM、腕关节桡偏-尺偏ROM及前臂旋前-旋后ROM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1周和1个月时缝合组VAS评分显著低于未缝合组[(3.3±0.5) vs (5.3±1.3), P<0.001;(2.5±0.8)vs (3.2±1.0), P=0.008];术后1个月时缝合组患者前臂旋前-旋后ROM显著大于未缝合组[(90.3±15.9)°vs (79.6±9.5)°, P=0.011]。术后3个月时按Gartland-Werley标准,缝合组腕关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5 mm微创Henry入路植入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可行性、注意事项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25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AO/ASIF分型, A2型1例, A3型6例, B3型5例, C1型4例, C2型6例, C3型3例。术中应用15 mm微创Henry入路植入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统计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最终长度、术后第一天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及切口并发症, 采用末次随访时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对患侧腕关节进行评估。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6~12个月, 平均9.6个月, 骨折均愈合, 平均时间为7.3周。根据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标准评定:优17例, 良6例, 可2例, 优良率为92.0%。结论经掌侧15 mm微创Henry入路植入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安全、可行, 且固定可靠。该入路兼具微创与美观, 符合极微创理念,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掌侧入路斜T型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对86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实施掌侧入路T型锁定钢板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86例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愈合时间2~3个月,平均2.58个月。其间仅出现1例正中神经拉伤。未发生内固定松动、骨不连、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末次随访复查X线,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和桡腕关节面平整度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7.21%。结论采用掌侧入路斜T型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复位及固定效果好,术后并发症低,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率高。  相似文献   

13.
背景:在对桡骨远端骨折合并移位型尺骨茎突骨折患者的处理中,尺骨茎突是否需要手术固定尚存争议。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法固定桡骨远端骨折合并移位型尺骨茎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5至2010年3月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合并移位型尺骨茎突骨折(HauckⅡ型,移位>2mm)39例,其中单纯桡骨远端切除复位内固定(单纯桡骨固定组)22例,桡骨远端骨折固定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尺桡骨远端固定组)17例,术后指导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6个月,平均19个月。术后3个月两组的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两组的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掌屈及尺偏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尺侧疼痛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桡骨远端骨折合并移位型尺骨茎突骨折患者而言,桡骨远端骨折固定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优于单纯桡骨远端切除复位内固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掌侧小切口复位与Henry入路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8-01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36例AO-C型桡骨远端骨折,16例采用掌侧小切口入路(微创入路组),20例采用Henry入路(Henry入路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功能Dienst评分。结果 3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5(12~38)个月。与Henry入路组比较,微创入路组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2组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功能Diens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小切口与Henry入路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采用掌侧小切口入路复位固定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少、软组织损伤小、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掌侧锁定钢板与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纳入2014年10月到2017年10月收治的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外固定架或者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末次随访时患者腕关节活动度、桡骨掌倾角、尺偏角;比较健、患侧握力比值和患侧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结果共纳入30例患者,其中外固定架组14例,掌侧锁定钢板组16例。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结果显示,掌侧锁定钢板组手术时间长于外固定架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外固定架组,但末次随访时桡骨掌倾角、尺偏角恢复水平优于外固定架组(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屈伸、旋转活动度,健、患侧握力比,患侧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等,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术后并发症。结论对于桡骨远端C型骨折,外固定架治疗的手术风险小于掌侧锁定钢板,但会造成术后一定程度的复位丢失,然而这种复位丢失并不影响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保留旋前方肌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掌侧入路保留旋前方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47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23个月。术后3~6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术后3个月时,桡骨远端掌倾角8°~21°,尺偏角19°~28°,桡骨短缩长度0~2 mm;腕关节及前臂活动:腕关节背伸40°~65°,腕关节掌屈45°~70°,前臂旋前55°~90°,前臂旋后55°~85°。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Werley评分评定疗效:优29例,良13例,可5例,优良率为89. 4%。结论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时,保留旋前方肌符合微创治疗的理念,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锻炼及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切开与切开旋前方肌对桡骨远端骨折掌侧钢板内固定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8年3月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的桡骨远端骨折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不切开组28例(术中不切开旋前方肌)和切开组28例(术中切开旋前方肌)。术后根据影像学分析骨折愈合情况、内固定放置是否良好;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在腕部VAS评分、腕部活动度以及腕关节功能评分的差异。结果不切开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影像学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切开组(P 0.05);不切开组的尺偏、桡偏、旋前和旋后功能明显高于切开组(P 0.05);术后6周复查时,切开组VAS评分和Gartland-Werley评分均高于不切开组(P 0.05)。术后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切开旋前方肌的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术安全有效,可保护屈肌腱以及缩短康复时间,提高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更有利于患者康复,是一种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骨折端充填植骨、部分保留旋前方肌、掌侧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3.1、C3.2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 我们采用Henry入路, 部分保留旋前方肌, 骨折断端复位后遗留的骨缺损采用同种异体骨充填植骨, 辅助复位并起支撑作用, 并采用掌侧柱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67例桡骨远端粉碎伴塌陷骨折患者。其中55例患者获得随访, 均为新鲜闭合骨折。根据AO分型, C3.1型33例, C3.2型22例。其中31例合并尺骨远端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7 d, 平均3.6 d。术后复查X线片明确骨折愈合情况, 测量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恢复及维持情况。采用Cooney评分进行腕关节功能评估。结果本组55例患者获得随访, 时间为12~36个月, 平均16.5个月, 术后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复查X线片提示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 时间为2~4个月, 平均2.9个月;无内固定失效、骨折移位及螺钉继发穿出关节面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桡骨高度、掌倾角和尺偏角均较术后无明显丢失, 根据Cooney评分评价腕关节功能:优43例, 良8, 可4例, 优良率为92.72%。结论对于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结合掌侧锁定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3型骨折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桡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先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恢复桡骨的长度及可接受的尺偏角、掌倾角,再进行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17个月。所有骨折在14周内愈合。1例术后3周桡骨端外固定架针孔处出现红肿渗出,予以伤口换药冲洗,术后4周去除外固定架后针孔伤口愈合。患者均未出现腕管综合征、肌腱磨损等并发症。术后X线片测量显示:掌倾角9°~15°,尺偏角19°~25°。腕关节活动度:背伸30°~80°,掌屈45°~79°,尺偏17°~30°,桡偏15°~28°,旋前60°~85°,旋后45°~75°。术后按照Gartland-Werley评分评估腕关节功能:优15例,良1例。结论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结合掌侧锁定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3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可靠、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腕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采用外侧入路保护旋前方肌并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3—2015-06采用外侧入路保护旋前方肌并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31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末次随访时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3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2(12~16)个月。术后6个月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较术前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功能Gartland-Werley评分:优23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6.8%。结论采用外侧入路保护旋前方肌并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具有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