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肖仁举  张连阳 《创伤外科杂志》2019,21(4):319-320,F0003
创伤登记及创伤数据库的建立和运用是质量改进过程的基石。高质量的数据始于创伤登记员高质量的数据录入,创伤登记员的资质、全职、工作量、参与创伤小组工作等是保证数据质量的基础。中国创伤数据库建设才刚起步,应坚持在广大创伤工作者中推广普及创伤登记及创伤数据库建设,并用于创伤预防、创伤救治、创伤康复和创伤预后等研究,以促进中国创伤中心建设及创伤救治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美国创伤救治核心理念"黄金1h"、创伤系统分级、救治制度、创伤预警机制以及创伤团队合作系统,并举例说明了创伤系统运行的时效性,同时结合国内情况,提出自己的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重症监护室(ICU)是提高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效果的重要场所,了解与患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对于提高创伤的救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ICU中创伤患者的病死率为10.4%~19.0%.创伤的严重程度直接影响患者的病死率,但至今还没有非常理想的创伤评分系统.患者的基础条件如肥胖和过度消瘦等是导致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血糖管理、创伤后感染的防控等治疗相关措施也影响患者的预后.此外,ICU内创伤患者的自动出院问题容易被忽视,会影响创伤救治效果的正确评估,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网络版创伤数据库系统V3.0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制适用于医院创伤救治信息积累和分析的创伤数据库及其网络软件系统.方法 针对创伤救治过程与创伤救治基本信息,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和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平台,采用vb.net和asp.net软件编程语言,以B/S访问模式进行开发.结果 建立了适应于医院管理和创伤救治流程的创伤数据库结构与内容,形成了规范的数据库字段313个;编制出网络版创伤数据库系统V3.0软件.建立了创伤救治信息流,实现了创伤ICD诊断与简明损伤定级(AIS)的关联选择、创伤评分与救治质量的评估、对数据库任意字段内容进行查询并形成包括三重交叉表在内的高级报表等功能.该系统在多家医院和"5·12"地震伤员资料调查中得到很好应用.结论 研制出适用于医院创伤救治信息登记的创伤数据库内容和网络版软件系统,使医师能规范地录入收集创伤发生、救治、结局与质量评估等的信息,并能很方便地进行资料的查询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建设高效的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是降低创伤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措施。我国目前创伤救治工作中存在专科救治能力欠缺、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院前救治能力不足。为此,笔者以郑州中心医院创伤中心为核心救治单位,从空间上构建“1小时创伤急救圈”,并结合所取得的初步成就,以此为模式开展创伤救治工作。笔者从建立郑州市“1小时创伤...  相似文献   

6.
创伤引起的多发伤致残率和致死率高,救治难度大但目前创伤救治的医疗模式仍然存在不足,创伤患者的救治面临巨大挑战。人工智能(AI)是基于机器学习、强化学习和深度学习等基础算法的智能技术,现已应用于创伤患者的救治工作中,其高效精准的计算机视觉、规划决策以及大数据统计分析等技术方向既提高了创伤患者救治的安全性和效率,同时也降低了临床医师的工作负荷,弥补了传统创伤救治模式的不足。笔者对AI在创伤急诊分诊、诊断、治疗及战创伤预防等方面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AI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创伤严重度综合评定计分法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总结创伤严重重度综合评定计分法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以达到快速救治、快速分流,改变既往轻、中、重创伤患者集中救治的做法。方法结合本创伤中心创伤患者的伤情严重度,采用国内吴恒义等设计的创伤严重度综合评定讲分法,即“吴氏”计分法(包括创伤、生理参数和附加分)对救治的1120例创伤患者的创伤严重度评分法进行计分。15~24分为重度患者(812例),25~34分为危重度患者(234例),≥35分为极危重度患者(74例)。结果通过综合评定计分法,对轻伤员集中处置,重伤员优先抢救,并总结出创伤患者救治成功和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创伤病人计分值越高,则病情越重,重伤员优等抢救,死亡率较高。结论创伤医院使用创作严重度评分法的基本原则是比较创伤患者伤情严重性,以正确诊断并采取快速有效的救治措施,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和伤残率;有利于判断创伤患者的预后,对指导创伤急救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晓雪  姚远 《创伤外科杂志》2021,23(12):881-885
外军在批量伤员救治的军事实践中建立了创伤系统,用于伤亡态势实时感知、医疗决策和战救质量改进等,并尝试在军民融合工作机制下实现创伤的预防,院前、院内救治,康复及教育等功能.我国在严重创伤批量伤员救治具有举国体制优势,而民用创伤系统还处于发展阶段,建立一个可用于军事行动的创伤系统并实现军民融合式应用还任重道远.本文结合笔者研究和救援实践体会,借鉴外军创伤系统的经验,总结了外军创伤救治系统的经验和不足,提出相关启示参考.  相似文献   

9.
急诊创伤患者具有病情复杂、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创伤患者在急诊救治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价值的动态数据,随着医疗单位信息化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批新技术的出现,为基于创伤数据的临床基础与应用研究提供技术支撑[1].本文回顾性分析2019 年1月—202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门诊诊断包含"伤"或"骨折"等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从性别、年龄、分诊科室分布、就诊人数季节性变化以及抢救间的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创伤患者的救治路径分析创伤数据临床特点及数据分析的可行性,为致伤机制研究及伤情快速诊断、个性化治疗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收集按照《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研究与推广》项目流程救治的严重创伤患者323例原始资料,应用SPSS13.0软件和Excel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认为规范化的院前救治流程是救治严重创伤患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创伤救治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服务质量,选择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法,设计开发创伤救治安全身份认证系统,并说明其主要功能和操作方法。创伤救治安全身份认证系统的功能先进,使用方便,具有良好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军队医疗保健机构的职能不仅包括平时接诊及收治伤病员,更重要的是担负各种突发事件应急医学救援和战时机动卫勤保障支援任务[1]。但卫勤保障系统缺乏对突发自然灾害及意外事故中受伤人员救治的系统、规范、实用的培训。初级创伤救治(Prima-ry Trauma care,PTC)是国际初级创伤救治委员会于2004年开始在全球推行的项目,旨在规范在自然灾害及交通事故等危急情况下的医疗救治行为,减少伤残率和死亡率,属于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性的培训项目。因此,熟悉并掌握初级创伤救治技能对提高灾难救治中部队卫勤保障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超声在创伤救治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快速评估病情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创伤救治中的应用内容更加丰富,除了经典的创伤超声检查(FAST),还扩展到肺、心脏、颅脑、眼、肌肉骨骼、胃肠、血管超声及超声造影技术等,可对创伤患者进行从头到脚的评估和引导治疗。超声在创伤救治的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均有重要价值,本文介绍了相关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潘险峰  ;唐斌  ;王玲  ;丁亚琴 《人民军医》2014,(12):1278-1279
目的:探讨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创伤急救与现代战创伤救治的相关性。方法:对2006年1月—2012年9月我院救治的高速公路事故严重创伤8669例伤情特点、救治方法和效果进行汇总分析,重点对创伤评分、受伤部位、损伤类型、严重并发症、主要死亡原因等数据与以往战创伤资料进行比较,探讨现场救治的通用技术和方法。结果:两组数据在损伤部位、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失血性休克等并发症、主要死亡原因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且现场急救方案及技术基本相似。结论:部分高速公路严重创伤院前急救方案及技术适用于现代战创伤救治。  相似文献   

15.
多科协作创伤救治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在创伤救治中的多科协作模式.方法 回顾总结我院创伤救治中心成立以来多科协作模式的运行方式和救治流程,创伤患者救治的时间节点与创伤中心成立前作比较.结果 对照组收治955例,抢救成功823例,占86.18%;本组2 670例,抢救成功2 618例,成功率98.05%.两组比较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多科协作模式是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的有效途径.创伤中心的设立、成套的创伤救治体系建立、高素质专业人员培养及由创伤中心医师组织多科协作的实施,开展急诊手术尽早修复损伤器官、消除致死致残因素、重视重症监护与治疗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分析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世博园区相关的医疗转运服务中创伤患者的急救及转运情况,为今后此类大型公共活动中创伤患者的院前救治及急救转运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此次世博会期间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记录的全部世博相关随车病例,通过对接受转运的创伤患者的性别比例、创伤部位、创伤原因、现场处置方法及转运耗时情况等指标的分析,研究这部分创伤患者的基本情况、疾病特点、现场救治及转运情况等相关信息。结果因创伤需转运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2.88岁,以女性患者居多。最常见的创伤部位为四肢(62.17%)及头面部(27.82%)。园区内转运创伤患者的平均耗时为9.10min,园区与定点医院间转运创伤患者的平均耗时为15.23min。创伤患者现场急救和随车急救的各项措施实施率均<20%。结论上海世博会与各类大型公共活动一样,创伤是发病率最高的疾病类型。正确评估创伤种类及伤情,分析受伤群体特点,科学合理的医疗保障配置,规范的现场急救和及时的转运是创伤患者得到良好救治的基本保证。其次,进一步完善大型公共活动医疗数据的统计、汇总工作,取得更多完整的客观数据,以便制定出大型公共活动医疗保障规范。  相似文献   

17.
基层医疗机构具有数量多、覆盖范围广、距人民群众近的特点。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创伤救治体系的现状,对比国内外基层医疗机构在创伤救治体系中的定位,得出基层医疗机构在创伤科普和预防、严重创伤院前急救与转运、轻度创伤的救治、创伤康复指导中的独特优势,并从健全制度规范、加强人才培养、加强信息化建设、优化院前救治流程提出对策措施,旨在优化我国创伤救治体系,提高我国创伤救治的能力,实现医疗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惠及更多创伤患者。  相似文献   

18.
综合性医院的创伤中心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创伤救治面临的核心问题包括团队能力建设与管理、关键时刻关键技术有效实施以及技术与体系的高效整合.解决上述核心问题、提升创伤救治能力需要驱动力,包括创伤救治理念更新和创伤救治流程管理创新、规范遵循创伤救治指南和专家共识以及创伤救治关键技术的普及应用.尽可及资源,予最佳治疗,是未来各级创伤中心需要不断实践并使患者获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创伤复苏单元(TRU)是创伤中心内部专门用于严重创伤患者早期评估和救治的场所,是创伤中心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多学科创伤团队在最短时间内救治严重创伤患者的重要场所,具备保障获得最佳救治效果的必要设施.在TRU就地能完成创伤诊治的多数操作,主要包括快速气管插管、环甲膜切开和外科气道建立、深静脉导管插置、胸腔闭式引流、安置导尿...  相似文献   

20.
伴随社会的老龄化,创伤人群也呈现老龄化的趋势,老年创伤患者发病率和比例逐渐增加,老年创伤正在形成对公众健康的潜在危机。伤情评估、分类、早期救治对高危老年创伤患者的预后有极大影响,正确认识理解年龄相关生理变化有助于指导治疗。本文着重回顾国外老年创伤医学的发展,强调建立中国老年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数据和国家创伤数据库的重要性。探讨老年创伤后分类、评估系统建立以及创伤并发症的预防对预后的影响,建议重症监护、营养护理、后期康复及随访管理不可或缺。同时,应注重老年医学为特点的创伤后疾病发生转归机制的基础研究,并加强向临床应用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