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黛力新治疗心血管神经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心血管神经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6例,应用黛力新加常规治疗;对照组36例,应用常规治疗.观察6w.于治疗前及治疗第6w末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焦虑抑郁情绪,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6w末研究组SAS及SDS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01),较对照组亦显著下降(p<0.001).治疗6w末研究组显效率为88.89%,对照组为66.67%;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黛力新能显著改善或缓解心血管神经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疗效显著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香花泻心汤联合黛力新治疗伴焦虑抑郁症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疗效。[方法]74例伴焦虑抑郁症的FD患者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香花泻心汤联合黛力新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联合黛力新治疗,临床疗效根据症状积分、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积分变化评定。[结果]4周后各组治疗前后比较FD症状及SDS、SAS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症状有效率、显效率、焦虑抑郁状态改善率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香花泻心汤联合黛力新治疗伴焦虑、抑郁症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3.
心理干预改善心内科住院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华  李遵清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8):2330-2332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心内科住院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的改善效果,为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提供依据.方法:60例符合入组条件的心内科住院患者按抛硬币分组法被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均按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对照组给予支持性心理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为期4周的心理干预,治疗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程度进行评定.结果:两组间治疗前比较,SAS、SD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研究组SAS、SDS评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对照组SAS、SDS评分无明显改变(P>0.05),研究组SAS、SDS评分变化显著(P〈0.01).结论: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4.
冯睿琦 《黑龙江医学》2014,38(10):1194-1195
目的探讨右佐匹克隆联合黛力新治疗失眠伴有抑郁焦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失眠伴有抑郁或焦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黛力新组、右佐匹克隆组,每组各60例,疗程30 d。治疗前后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疗效。结果 (1)临床疗效:治疗组疗效最佳,右佐匹克隆组次之,黛力新组最差。(2)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黛力新组SDS、SA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右佐匹克隆组SDS、SAS评分无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和黛力新组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和黛力新组SDS、SAS评分改善较右佐匹克隆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右佐匹克隆联合黛力新治疗失眠伴抑郁焦虑状态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改良森田治疗对神经症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 将66例住院神经症患者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药物治疗结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改良森田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对每例患者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病情恢复程度评定.结果 改良森田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与SAS和SD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改良森田治疗能够缓解神经症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有利于住院神经症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蒋美媛 《广西医学》2013,(9):1199-1201
目的观察黛力新治疗老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的疗效。方法老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124例,按入院先后次序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62例(冠心病常规治疗),黛力新组62例(常规药物联合黛力新治疗),疗程4周。结果黛力新组心绞痛治疗效果好于常规治疗组(P<0.05);静息心电图心肌缺血范围(NST)、缺血程度(EST)均显著改善(P<0.05);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均<0.01)。结论在常规冠心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黛力新治疗老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心绞痛及焦虑、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对伴发焦虑抑郁的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5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将评分阳性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常规治疗+黛力新:氟哌噻吨0.5mg+美利曲辛10mg)及对照组(仅用常规治疗),并随访8周;比较二组血压的降幅度以及治病前后SAS、SDS得分。结果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熙组的血压下降幅度大;SAS、SD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对照组有轻度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常模。结论抗焦虑抑郁药物(黛力新)协同治疗伴焦虑抑郁障碍的高血压患者疗效显著,可以缩短降血压显效时间,同时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的焦虑、抑郁和躯体症状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我院80例临床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SAS评分及SDS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MA评分及HAMD评分亦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SAS评分、SDS评分、HAMA评分及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实施合理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焦虑、抑郁负性心理,为临床制订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冯莹 《医学研究杂志》2014,43(9):121-123
目的 旨在探讨黛力新对急性心肌梗死伴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患者的作用。方法 收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SAS(焦虑自评量表)及SDS(抑郁自评量表)调查,根据抑郁程度分组,每组半数使用黛力新治疗,1个月后查6分钟步行试验,2个月后,复查6分钟步行试验及SDS量表,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SAS及SDS量表评分均较我国常模显著增高,两者呈强正相关。无论抑郁程度,使用黛力新后,不同组别均显示运动耐量增加,抑郁评分下降。结论 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能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使用黛力新调节情志,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抑郁症患者护理中实施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患者应对方式以及心理状况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13-02/2014-02月在作者医院治疗的抑郁症患者7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抗抑郁药物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精神科护理方式进行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方案上加认知-行为疗法。在住院当天、住院2周、住院4周三个时段分别使用应对方式问卷(Coping Styles Questionnaire,CSQ)、抑郁自评量表(Self-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assessment Scale,SAS)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试。结果治疗两周后,研究组患者的"求助"、"回避"和"幻想"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SDS和SAS得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四周后研究组患者的"解决问题"、"求助"、"回避"和"自责"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P〈0.05);研究组SDS和SAS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治疗前(P〈0.05)。结论在护理中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提升应对技巧并缓解抑郁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使用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指导心血管神经症治疗的效果。方法将57例心血管神经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9例,对照组28例。于治疗前和治疗第4、8、12周末时,采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3个量表对患者进行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实验组根据测量结果指导用药时机、选择心理干预方式。对照组按常规心血管药物进行诊治。治疗3个月后,收集所有患者有关治疗效果、疗程、量表分数。结果治疗8周后,实验组的抑郁和焦虑程度均比对照组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指导心血管神经症治疗,优于一直以来按常规心血管药物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文拉法辛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患者治疗的疗效。方法将196例冠心病患者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焦虑抑郁情绪,检测出合并焦虑抑郁症者5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前者给予常规治疗,后者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抗抑郁药物文拉法辛胶囊,治疗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第8周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在治疗第8周末SAS及SDS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下降(P〈0.05),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及心源性猝死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症患者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文拉法辛,其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3.
凌丽娟  刘平  张杏  吴娟 《实用全科医学》2014,(3):477-478,480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外科手术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研究2011年6月—2012年6月深圳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收治的226例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2组,每组11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全方位围术期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睡眠、情绪状态、疼痛程度以及临床满意度情况。结果护理后2组患者的SAS、SDS和HAMA评分均有明显的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SAS为(31.2±10.8)分,SDS为(30.3±11.2)分,HAMA评分为(7.7±3.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的睡眠、情绪状态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3.0±0.4VS.3.7±0.2,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满意率93.8%,显著高于对照组(73.5%,P〈0.05)。结论全方位护理干预可能有效缓解患者焦虑和疼痛,改善睡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抗抑郁药物治疗心脏神经症效果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心脏神经症患者躯体化症状和焦虑抑郁情绪的严重程度,及抗抑郁药物在治疗心脏神经症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SS)对心脏神经症患者(病例组,n=105)和体检结果正常的健康人(对照组,n=130)进行评分,观察心脏神经症患者焦虑、抑郁和躯体化症状的严重程度。对病例组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于治疗的2周末和6周末分别再次评分,评价焦虑、抑郁情绪和躯体化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治疗前病例组各量表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2周末和6周末,病例组各量表得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且6周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神经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和躯体化症状均较明显,抗抑郁药物对治疗心脏神经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重性抑郁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3例重性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MECT和西肽普兰药物治疗,观察期为6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及减分率为主要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以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总分的差异为次要疗效评估指标;以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观察治疗出现的不良反应;并采用临床记忆量表观察观察组患者的记忆变化。结果治疗第6周末,观察组的临床痊愈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观察组SAS总粗分、SDS总粗分、HAMA总分、HAMD总分治疗第1周末即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0.01),而对照组于治疗第2周末才开始下降(P〈0.05);观察期内,观察组除SAS总粗分仅于治疗后1周末、2周末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外,上述其它量表分治疗后各时点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两组间治疗后各时点TESS总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临床记忆量表治疗后第一个24h时指向记忆、图象自由回忆、无意义图形再认分值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治疗后6周末各项量表分值及记忆商值较治疗前升高(P〈0.05或0.01)。结论MECT对重性抑郁障碍起效较迅速,疗效较显著,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药物联合综合心理干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伴有不同程度焦虑抑郁情绪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联合综合心理干预治疗,观察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末采用焦虑白评量表评定焦虑状况,抑郁自评量表评定抑郁状况,比较治疗后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周末,两组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下降(P〈0.05或P〈0.01),但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研究组心绞痛缓解及心电图ST段变化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x^2=5.19、4.09,P〈0.05),住院天数显著低于对照组(t=11.86,P〈0.0.1)。结论:药物联合综合心理干预治疗能减轻或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紧张、焦虑、抑郁情绪,改善躯体症状,减少心血管事件,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7.
许传芬  宋霞  安玉娟 《实用全科医学》2009,7(8):901-901,F0003
目的探讨老年经皮冠心病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前焦虑的护理干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202例老年(P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2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行常规术前准备,以宣教方式为主;对观察组进行知识讲解、心理沟通、术前准备及行为训练等护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两组患者术前SAS评分明显高于常模(P〈0.01);通知手术日两组S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当日晨,观察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术前知识讲解、心理沟通和行为训练等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PCI患者术前的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科治疗的脑卒中抑郁患者80例(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估),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脑卒中治疗、抗抑郁药物治疗、康复治疗以及常规临床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6周的生存质量(QOL)、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神经功能缺陷(NDS)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治疗16周后,治疗组QOL得分及SDS明显较对照组好转(P〈0.05);NDS明显低于对照组,AD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95%(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34/40)。结论:心理干预护理能够明显提高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了患者治疗的整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青年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对符合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诊断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50)给予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n=50)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行为干预;于入院和出院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定,并与我国常模做对照。结果干预前青年脑卒中患者SAS、SDS评分均较高于国内常模(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SAS、SDS评分比较显著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行为干预有助于改善青年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特征及干预效果。方法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2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9例,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评价两组焦虑自评价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差异。结果两组经治疗及护理后,SAS和SDS的评分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评分改善由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应重视其心理状态并进行心理,可以解除其不良心理状态,增强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