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不同原因所致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对382例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末梢血胆红素监测。结果:围产因素占228%、新生儿溶血占178%、感染因素占194%、母乳性黄疸占144%、不明原因者占215%、其它原因占42%。结论: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出现最早,峰值最高,重度黄疸的比例最大;围产因素次之,感染因素所致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多为早期感染,病程较短,与治疗是否及时、感染程度有关;母乳性黄疸出现黄疸最晚,病程最长;不明原因组黄疸的特点与生理性黄疸有一定的相似,认为可能包括部分“生理性”黄疸。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10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1月我院新生儿科200例新生儿黄疸分两组对照治疗,治疗组100例采用常规治疗(蓝光照射、酶诱导剂)加用茵栀黄注射液;对照组100例单纯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结果:治疗组显效86例(86%),有效10例(10%),无效4例(4%),总有效率96%。而对照组显效27例(27%),有效29例(29%),无效44例(44%),总有效率56%。结论:治疗组症状缓解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茵栀黄注射液退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一、历史简况1886年Weil首先描述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的症状和体征,(发热、肌痛、出血倾向、黄疸、急性肾功衰竭等),有人称Weil氏病。1915年稻田和井户从黄疸出血型患者血液中分离发现钩端螺旋体定名为黄疽出血型钩端螺旋体。1958年Alstron报告78例死亡钩体病中,全部死于6~27病程日,其中78%死于8~15病程日,死者多数出现黄疸。医学上广泛认为无黄疸型钩端螺旋体病多系临床轻  相似文献   

4.
郝素芳 《中国医刊》2013,48(3):84-85
目的 探讨住院新生儿黄疸的病因.方法 对142例新生儿黄疸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感染因素占第1位(共74例,占52.1%),其感染因素中,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占首位,为35.1%,脐部感染占33.8%,皮肤感染占18.9%,败血症占16.2%;其次为围产期因素(共38例,占26.7%)第3为母乳性黄疸(共14例,占9.8%).结论 感染因素、围产期因素及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最重要的3大原因,对于黄疸病例需积极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从而进行其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苦黄注射液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50例新生儿黄疸分三组对照治疗,治疗组50例采用常规治疗(蓝光照射、酶诱导剂)加苦黄液口服;对照组1:50例单纯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对照组2:50例采用常规治疗加茵栀黄颗粒口服.结果 治疗组显效44例(88%),有效6例(12%),总有效率100%;对照组1显效10例(20%),有效24例(48%),无效16例(32%),总有效率78%;对照组2显效35例(70%),有效13例(26%),无效2例(4%),总有效率86%.治疗组症状缓解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苦黄注射液口服退黄疸疗效确切,给药方便,相对安全,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王锦波  何振平 《重庆医学》1999,28(4):292-292
肝癌病人晚期约有19%~40%合并黄疸[1],其主要原因是肝硬化及肿瘤广泛破坏肝实质而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少部分为阻塞性黄疸。而在阻塞性黄疽中,除了因肝门淋巴结肿大而致的阻塞外,尚有一种少见的情况,即肝癌发生胆道侵犯形成胆道癌栓而致的阻塞,其发生率占肝癌病人的1.5%~8%[2,3]。因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阻塞性黄疸,因而被称为“黄疸型(icterictype)”或“淤胆型(Cholestaticbype)”肝癌[1]。1984年1月~1998年2月,本院经手术证实共发现此类病人39例,术前进行B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黄疸程度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5月行PD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184例,根据黄疸严重程度分为轻度黄疸组42例,中度黄疸组58例,重度黄疸组84例,其中重度黄疸组又根据术前减黄与否分为未减黄亚组43例和减黄、亚组41例,比较各组术后并发症、病死率。结果 184例PD手术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出血、腹腔感染、胆漏、胰漏、切口感染)32例(17.4%),轻度黄疸组发生率为4.8%(2/42),中度黄疸组为15.5%(9/58),重度末减黄亚组为39.5%(17/43),重度减黄亚组为9.8%(4/41);重度减黄亚组出血、腹腔感染、胆漏、胰漏的发生率低于未减黄亚组(P<0.05),切口感染的发生率高于未减黄亚组(P<0.05);重度未减黄亚组病死率为2.3%,,中度黄疸组为1.7%,轻度黄疸组和重度减黄亚组无死亡病例。结论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D术后的并发症及预后与黄疸程度密切相关,术前减黄可有效改善机体状态和耐受力,尤其对于重度黄疸患者。  相似文献   

8.
阎学林 《陕西医学杂志》1994,23(10):620-621
重点讨论流行性出血热47例发热期入院患者在治疗中,根据不同病程和阶段,合理掌握“四早一控”与越期的相互关系。结果:越期41例,(87.2%),治愈46例,(97.9%)死亡1例,(2.1%),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院自1982年至2001年共手术治疗原发性胆囊癌98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44例,女54例;年龄24~81岁,平均56岁。临床表现:右上腹疼痛者86例(87.8%),右上腹包块44例(44,9%),黄疸42例(42.9%),腹水16例(16.3%),发热7例(7.1%)。83例经B超检查,胆囊癌诊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1981年~1990年婴儿黄疸共227例,其中病理性黄疸176例(新生儿76例,婴儿100例),死亡9例.新生儿感染性黄疸中以败血症为主,且是本组资料的重要死因。新生儿高间胆红素血症12例中有3例并发核黄疸。婴儿期病理性黄疸中,乳儿肝炎综合征占56%,且在黄疸住院患者中近五年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1981~1991年间普通外科住院病人肝胆胰疾病所致的黄疸发生率为胆管癌100%,硬化性胆管炎100%胆总管下端良性狭窄87.5%。胆管结石84.2%.壶腹周围围癌70.7%,先天性胆管扩张症58.3%,肝癌侵及肝门区50.0%和胆囊疾病12.7%。256例梗阻性黄疸中胆石病最多见,占57.8%,其次是恶性肿瘤,占30.1%,良性疾病仅占12.1%。影像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诊断正确率可达88%以上。因此遇到黄疸患者时,应及早采用B型超声扫描,CT等无损伤性检查手段,对一些病人可补作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术和内窥镜逆行胆管胰管造影术以排除肝细胞黄疸。  相似文献   

12.
梗阻性黄疸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疽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演变和存在的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方法:回顾了1980-2001年共21年中三所医院在不同时期经外科治疗的169例梗阻性黄疸病例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的年代将资料分为三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三组病人的诊断方法不同,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第一组从1980年至1982年14例,死亡2例(占7%)。第二组从1983年至1996年间手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病例共124例,术后1个月内死亡8例(占6.5%)。第三组病例从1997年至2001年共31例,术后一月内死亡1例(占3.1%)。结论:影像学的发展为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帮助,使梗阻性黄疸的病因和定位诊断更精确。胆道手术技术的提高和微创外科技术在胆道外科的应用使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更合理,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死亡率明显下降,根据不同黄疽病人合理选择使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和治疗方法是提高梗阻性黄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在足月新生儿中占60%,在早产儿中占80%,其中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占22.64%。高胆红素血症如果不及时处理,易发展为核黄疸,即胆红素脑病,发病率占10%,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2003年9月-2005年10月,我们使用温生理盐水灌肠,辅助蓝光照射治疗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5例,取得良好的退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病名与分类 黄疸的病名,首见于《内经》,也称为“发黄”、“黄瘅”,并以白睛、皮肤黏膜、小便发黄为主症。《素问·平人气象论》言“目黄者日黄疸”,则更强调了目睛黄染的重要特征。《灵枢·论疾诊尺篇》详细地描述了黄疸的主要症状,如“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等。《金匮要略》对黄疸类型进行了细化,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和黑疸等五类。“黄疸”的病名在后世更加多样化,如晋代葛洪依据黄疸特征又称其为“肤黄病”;至隋代,《诸病源候论》将黄疸称为“黄病”,并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分称二十八病候。分类方面也更加细化,《圣济总录》中将黄疸细分,有三十六黄之称谓;明代《景岳全书》中的“黄症”即指黄疸,将其分称“阳黄”、“阴黄”、“表邪发黄”和“胆黄”四种病名。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是指未结合胆红素为主的黄疽。其发生多少与种族、地区、胎龄和喂养方式等有关。发病以早产儿、母乳喂养儿居多。母乳喂养且未发现致病因素的占80%。成人血清胆红素超过34μmol/L出现黄疸,而新生儿由于毛细血管丰富,要超过85μmol/L。“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疽是相对的,不能人为的依靠血清胆红素值把二者分开。个别“生理性”黄疸可因胆红素高到一定程度而造成危害;某些“病理性”黄疸也可因胆红素不高而相安无事。在某些情况下,低于现行生理性黄疸标准也有形成胆红素脑病的可能。而超过生理性黄疽水平的健康足月儿不一定会造成病理性损害。新生儿血脑屏障的发育和胆红素水平是一个动态发育的过程,胎龄及日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血清胆红紊超过一定限度对新生儿造成危害的危险性就越大。因此在临床上应注意黄疸出现的时间和进度,并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分析,因为黄疸的性质是可以转化的。  相似文献   

16.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尿黄,其中以目黄为确定本病的重要依据。《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篇》:“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张仲景把黄疸分为五类,治有十一法。先谈分类: 黄疸:脾积湿热,溢于体表,必发黄疸。“脾色必黄,瘀热以行。”频似急性黄疸型肝炎。  相似文献   

17.
妊娠复发性肝内胆汁郁积性黄疸亦称“妊娠晚期黄疸”、“妊娠复发性黄疸”。我院1970~1981年共收治2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郭丽军 《当代医学》2011,17(26):58-59
目的探讨病理性黄疸的病因构成及治疗效果。方法对121例新生儿理性黄黄疸的临床资料进行病因综合分析。结果病因以围产因素占首位,32.2%;其次是ABO溶血病,为264%。39例围产因素及32例ABo溶血因素发病日龄均〈7d,20例感染和10例母乳性黄疸中发病日龄〉7d。结论早期新生儿黄疸以围产因素及溶血因素为主,中晚期新生儿黄疸则以感染因素为主,所以要加强新生儿围产期保健,预防感染,减少孕期并发症可有效减少新生儿黄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抚触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乳性黄疸,顾名思义,是因为婴儿喂养母乳而出现的黄疸。过去认为母乳喂养的婴儿大约只有1%~2%可出现母乳性黄疸.但近年来由于此病逐渐被重视,其实际发病率可能远高于此值。文献报道母乳性黄疸在病因学上可占新生儿黄疸的82.7%。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母亲血型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方法:将358例不同血型母亲的新生儿分两组,观察(A)组:母亲为0血型的新生儿,对照(B)组:母亲为A、B、AB血型的新生儿,观察两组黄疸情况。结果:①A组有黄疸者138例是本组人数的77.09%,B组有黄疸99例是本组人数的55.31%。两组黄疸人数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1~3天A组有黄疸38例(21.23%),B组18例(10.11%),两组黄疸轻重程度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4—7天A组有黄疸68例(37.99%),B组70例(39.11%)。两组黄疸轻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7天A组黄痘32例(17.88%),B组22例(12.29%),两组黄疸轻重程度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结论:观察组黄疸程度高于对照组,特别是出生1-3天的新生儿黄疸出现时间早,黄疸程度较重,在〉7天新生儿黄疸消退期,观察组黄疸程度较对照组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