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和EB病毒与经典型Hodgkin淋巴瘤的相关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双标记技术检测p53、bcl-2、细胞凋亡、LMP-1、EBER在62例经典型Hodgkin淋巴瘤中的表达.结果:62例经典型Hodgkin淋巴瘤中14例表达p53,35例表达bcl-2,37例EB病毒阳性;62例背景非肿瘤细胞均有细胞凋亡,而在H-RS细胞仅有10例凋亡;H-RS细胞表达bcl-2与细胞凋亡呈负相关性(P<0.05);所有标记与各种亚型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细胞凋亡可能在经典型Hodgkin淋巴瘤的生长与浸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经典型Hodgkin淋巴瘤属EB病毒相关性,但它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CD30结合其他抗体或探针双标记方法可以有针对性地对H-RS细胞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典型Hodgkin淋巴瘤H/RS细胞的细胞属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多重标记法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D3、CD20、CD15、CD30、CD10、MP0、bcl一6、κ cmRNA和λmRNA在62例经典型Hodgkin淋巴瘤H/RS细胞的表达。结果 62例的H/RS细胞CD30全部阳性,41例表达CD15,只有5例表达CD20,均不表达CD3、bcl-6、CD10、κcmRNA、λmRNA。结论 经典型Hodgkin淋巴瘤的H/RS细胞为生发中心后期分化的B细胞起源;H/RS细胞对B系标记有较大的变异。它不表达免疫球蛋白轻链κ和λ,可能是这些肿瘤细胞无免疫球蛋白的合成。  相似文献   

3.
EB病毒与霍奇金淋巴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pstein Barr病毒 (EBV )最初是由Epstein和Barr从非洲Burkitt淋巴瘤培养细胞中发现的 1种独特的疱疹病毒。它广泛存在于人群中 ,血清学、流行病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EBV与人类的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包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部分类型的淋巴瘤、鼻咽癌等疾病。近年来 ,人们逐渐认识到EBV与霍奇金淋巴瘤 (hodgkin’slymphoma ,HL )关系非常密切[1] ,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研究工作。我们就EBV与HL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1 EBV的结构与功能EBV属疱疹病毒γ亚科嗜淋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淋巴瘤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淋巴瘤组织171例,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106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22例;霍奇金淋巴瘤(HL)19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13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淋巴瘤(MALT)11例。应用EBV Lmp-1单抗免疫组化(IHC)和生物素标记的EBER1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ISH)分析EBV感染与淋巴瘤的关系。结果:淋巴瘤组织中EBV Lmp-1蛋白与EBER1 mRNA总阳性率分别为11.1%(19/171)、25.7%(44/171)。其中AITL为30.8%(4/13)、61.5%(8/13);HL为47.4%(9/19)、57.9%(11/19);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为22.7%(5/22)、81.8%(18/22);DLBC为0.94%(1/106)、5.7%(6/106);MALT为0(0/11)、9.1%(1/11)。结果显示EBV在DLBC及MALT中的表达率低于AITL、HL及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原位杂交检测EBER1 mRNA比免疫组化检测Lmp-1蛋白更为敏感(P0.01)。结论:EBV感染与淋巴瘤有密切关系,不同类型淋巴瘤与EBV感染的关系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霍奇金淋巴瘤与EB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EBV感染与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的关系较为密切,但在不同地区、性别及不同年龄之间,HL患者中EBV的检出率存在着差异,本研究通过组织芯片及原位杂交技术研究福建地区HL患者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在福建地区收集74例组织病理学上诊断为HL组织标本,制成组织芯片.采用原位分于杂交方法检测淋巴瘤组织中EBV编码的小RNA(EBV-encoded small RNA,EBER),确定EBV在淋巴瘤细胞中的存在,进而分析EBV感染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HL组织中EBER阳性的均为经典型HL患者,其EBV的检出率为51.4%(38/74),在HL各型中EBV的检出率以淋巴细胞消减型HL(lymphocyte depletion Hodgkin's lymphoma,LD)和混合型HL(mixed cellularity Hodgkin's lymphoma,MC)为高,7例LD中有5例阳性及28例MC有23例阳性,而结节硬化型HL(nodular sclerosis Hodgkin's lymphoma,NS)和淋巴细胞为主型HL(lymphocyte rich Hodgkin's lymphoma,LP)分别为18例有5例阳性和17例5例阳性.EBER在≤14岁儿童组中10例有9例阳性,在≥70岁老年组中8例有7例阳性,成人EBER阳性率为39.3%(22/56),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4,P<0.05).Ⅲ~Ⅳ期的HL患者EBV阳性率(76%,27/42)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33%,1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P>0.05).男性HL患者的EBER阳性率为54.7%(29/55),而女性患者阳性率为42.7%(9/21),男女比例为1.3∶1.结论:福建地区HL的发病与EB病毒的感染有一定的关系,其中以HL中MC和LD与EB病毒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鼻咽癌组织中EB病毒LMP1的表达与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探讨EB病毒编码的LMP1在体内鼻咽癌细胞中,是否可能通过影响鼻咽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生物学过程,而在鼻咽癌的发展演进过程中起作用。方法:采用TUNEL法原位检测癌细胞的凋亡程度,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LMP1、PCNA、P53和blc-2蛋白表达;分析LMP1的表达与癌细胞增殖、凋亡以及与p53、bcl-2表达的相关性。结果:LMP1的表达与否,与鼻咽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差异无显著意义,而与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细胞淋巴瘤(BCL)中EB病毒(EBV)与bcl-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原位杂交(ISH)技术,分别检测63例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中的bcl-2,LMP-1蛋白以及EBV编码的核内小RNA(EBER1/2),并且对bcl-2,EBER1/2双阳性的病例进行标记。结果 63例中,bcl-2蛋白阳性49(77.8%),其中42例(85.7%)呈高表达。EBER1/2阳性6例(9.5%)。LMP-1阳性1例(1.6%)。双标记显示2例喉部浆细胞性淋巴瘤均呈EBER1/2、bcl-2双阳性(其中1例LMP-1阳性)。结论 bcl-2蛋白的表达与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密切相关;而EBF与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的关系不大(其中1例LMP-1阳性)。结论 bcl-2蛋白的表达与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密切相关;而EBV与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的关系不大;EBV通过LMP-1诱导bcl-2蛋白的表达,在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发病中的意义有限,可能与发生部位、组织学类型有关,bcl-2蛋白高表达可能有多种诱导机制参与。  相似文献   

8.
  目的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现已证实EBV感染与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lassical Hodgkin lymphoma,CHL)发生关系尤为密切,但CHL患者中EBV检出率因种族、地域、性别和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中国北方地区CHL发病与EBV感染的相关性。   方法   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136例确诊为CHL病例中EBV编码的小RNA(Epstein-Barr virus encoded RNA,EBER)。   结果   在136例CHL患者中EBER的总阳性率为28%(37/136),其中混合细胞型(mixed cellularity,MC)阳性率最高为49%(23/47)(P < 0.001),其次为富于淋巴细胞型(1ymphocyte rich,LR)30%(3/10),结节硬化型(nodular sclerosis,NS)14%(10/73),淋巴细胞消减型(1ymphocyte depletion,LD)0例(0/2)。CHL发病年龄呈单峰分布,主要在21~30岁年龄组。NS型在21~30年龄组出现一个明显单峰,而MC型在41~50岁年龄组存在一个略低的峰,EBER阳性率在0~10岁和41~50岁这两个年龄组分别有两个峰值(21.6%和24.3%)。   结论   中国北方汉族人群CHL的发病与EBV的感染有一定的关系,其中以MC与EBV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9.
中线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关系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中线T细胞淋巴瘤(MTL)与EB病毒的关系,运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20例中线T细胞淋巴瘤,观察其EB病毒的存在情况,结果20例MTL均显示T细胞标记阳性,B细胞标记阴性;原位杂交EB病毒(EBER-1)阳性率70%(14/20),LMP-1检出率50%(10/20),结果表明EB病毒感染与MTL存在密切关系,可能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细胞淋巴瘤中bcl-2与EB病毒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细胞淋巴瘤(BCL)中EB病毒(EBV)与bcl-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原位杂交(ISH)技术,分别检测63例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中的bcl-2、LMP-1蛋白以及EBV编码的核内小RNA(EBER1/2),并且对bcl-2、EBER1/2双阳性的病例进行双标记.结果63例中,bcl-2蛋白阳性49例(77.8%),其中42例(85.7%)呈高表达.EBER1/2阳性6例(9.5%).LMP-1阳性1例(1.6%).双标记显示2例喉部浆细胞性淋巴瘤均呈EBER1/2、bcl-2双阳性(其中1例LMP-1阳性).结论bcl-2蛋白的表达与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密切相关;而EBV与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的关系不大;EBV通过LMP-1诱导bcl-2蛋白的表达,在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发病中的意义有限,可能与发生部位、组织学类型有关;bcl-2蛋白高表达可能有多种诱导机制参与.  相似文献   

11.
如何认识恶性肉芽肿与恶性淋巴瘤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根据发病情况、首发症状、原发部位、病变范围、治疗方法及疗效等方面对 1 0 4例中线恶性淋巴瘤与 6 9例恶性肉芽肿进行比较。两组性别、中数年龄大致相同 ;首发症状有半数以上为鼻堵、鼻衄、流涕等症状 ;两组均有 6 0 %以上原发部位在鼻腔。由于采用AnnArbor分期评价疗效对这类病变不是很合适 ,作者采用将病变侵及区域范围进行比较。治疗手段 :中线恶性淋巴瘤 74 %采用放、化疗 ,恶性肉芽肿 2 7%采用化疗 ,肿瘤量前者为 4 5~ 5 5Gy ,后者为 5 0~ 6 0Gy。 5年生存率受侵 1区两组均在 90 .0 %以上 ;受侵 2区为 87.8%与 6 8.0 % ;3区为 5 2 .3%与 6 1 .5 % ;≥ 4区为 2 6 .6 %与 2 9.0 %。治疗失败除局部未控外 ,常出现皮下结节、胸腹腔、骨髓等结外器官受侵。作者初步认为这两组病是一类病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 L)患者体外化疗药物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在化疗疗效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 Td T介导的脱氧核苷酸切口和末端标记法 (Tunel)、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检测等方法研究 2 8例初治 AL L 患者体外化疗药物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bcl- 2表达与临床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 :2 8例 AL L 患者中 ,2 0例获完全缓解 (CR)者 ,bcl- 2表达显著低于 8例未缓解(NR)者 (P<0 .0 5 ) ;CR患者长春新碱 (VCR)、柔红霉素 (DNR)和地塞米松 (DXM)体外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率均高于 NR患者 ,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 5 ) ;体外 VCR、DNR和 DXM3种药诱导白血病细胞的总凋亡率 ,可以作为临床预测 AL L 患者 VDCP方案疗效的定量指标。结论 :体外化疗药物能否有效地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是判断 AL L 患者化疗敏感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 F as/Fasl系统及凋亡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分别用 TU NEL方法和免疫组化标记方法检测凋亡细胞和 Fas、Fasl表达细胞。而后在光镜下计数相应的阳性细胞并计算其百分率。另外 ,还以 EL 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 s Fas的含量。结果 :( 1) MDS组BMMNC中的凋亡细胞百分率 [( 2 2 .83± 10 .14 ) % ]高于正常对照组 [( 2 .2 7± 0 .74) % ] ( P<0 .0 5 ) ;( 2 ) MDS组BMMNC中的 F as表达细胞百分率 [( 2 4.37± 6 .42 ) % ]高于正常对照组 [( 1.93± 0 .32 ) % ] ( P<0 .0 5 ) ;( 3) MDS组BMMNC中的 Fasl表达细胞百分率 [( 2 2 .2 7± 10 .5 0 ) % ]高于正常对照组 [( 4 .18± 1.0 2 ) % ] ( P<0 .0 5 ) ;( 4 ) MDS组血清 s Fas的含量 [( 9.2 4± 10 .5 0 ) μg/L]高于正常对照组 [( 7.5 5± 0 .79) μg/L] ( P<0 .0 5 ) ;( 5 ) MDS组凋亡细胞百分率与 Fas+细胞或 Fasl+细胞百分率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 ( P>0 .0 5 )。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 Fas/Fasl系统介导的凋亡以及机体对其调控的失常参与了 MDS骨髓无效造血的病理生理过程。但体内可能还存在另外的机制可引起MDS患者 BMMNC凋亡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肠癌浸润的细胞外基质变化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关系,为了解大肠癌生物学行为改变和临床应用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治疗大肠癌的作用。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 结果 癌旁组、各期浸润组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和内皮细胞变化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LN、F8,CD34和肌动蛋白的增加,均与大肠癌的浸润有关。 结论 提示抑制癌细胞对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和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可起到阻止癌细胞的游走和浸润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EB病毒LMP—1、Fas、FasL在NHL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于9例NHL进行LMP-1及Fas系统的检测。结果:LMP—1、Fas、FasL表达在NHL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LMP-1的表达与Fas、FasL呈正相关;FasL低表达,Fas高表达:呈不平衡表达;Fas、FasL的表达与淋巴瘤免疫表型及疾病分期无关。结论:LMP—1可上调Fas系统,Fas系统在感染EBV淋巴细胞的恶性转化可能起重要作用。通过FasL低表达,影响CTL的功能,抵抗肿瘤的免疫监视所致。  相似文献   

16.
鳞癌与基底细胞癌的Fas/FasL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鳞癌与基底细胞癌的Fas/FasL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及TUNEL方法检测45例鳞癌与基底细胞癌的Fas/FasL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结果: 鳞癌Fas/FasL表达高于基底细胞癌;Fas/FasL阳性细胞凋亡率高于阴性细胞。 结论: Fas/FasL系统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并在肿瘤侵袭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微小病灶(MRD)及时发现。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CR-PAGE)和银染色法对21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进行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gH),T细胞受体γ链基因(TCRγ)的克隆性重排检测。结果重排之IgH为108例(51.2%),TCRγ45例(21.3%),双阳性12例(5.7%),阴性46例(21.8%)。病理型别恶性程度愈高,TCRγ及双阳性愈高。原发于鼻及咽淋巴环的NHL比胃肠及周围淋巴结的TCRγ及双阳性高。TCRγ及双阳性的增高与病情恶化程度呈正相关。结论;以这种检测方法来指导化疗可以提高生存率和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胃癌p53基因与细胞凋亡的检测及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p53基因与细胞凋亡在胃癌中的检测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53原因杂交、原位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标记法(TUNEL)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56例胃癌进行检测。结果:56例胃癌p53蛋白表达48.2%,p53原位杂交567.9%,二者的检测结果不完全一致,但均与胃癌的分期有关。晚期胃癌高于早期胃癌,差异有显著性(P<0.01)。56例胃癌抗凋亡基因bcl-2阳性率为58.9%。TUNEL标记细胞凋亡指数平均为4.78,均与组织学分型和胃癌的分期有关,但又有相反的表达。未发化型腺癌和早期胃癌抗凋亡基因bcl-2高表达,而分化型腺癌和晚期胃癌低表达;TUNEL显示未分化型腺癌和早期胃癌凋亡细胞指数明显高地分化型腺癌和晚期胃癌,差异有显著性(P<0.01)。p53基因与抗凋亡基因bcl-2呈负相关,与细胞凋亡指数呈正相关。结论:胃癌p53基因和细胞凋亡共同参与调节细胞的生存与死亡;二者均与胃癌的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19.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霍奇金淋巴瘤(HL)、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和非特异性慢性淋巴结炎(NCL)几种淋巴结增生病普中EB病毒DNA。结果显示:几种病变中EB病毒DNA的检出率分别为:HL18/37(48.6%),各亚型中LP2/7(28.6%),NS2/10(20%),MC9/12(75%),LD5/8(62.5);NHL1/8(12.5%);HNL3/5(60%);NCL3/11(27.3%)。结果提示国内HNL和HL的发病可能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