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住院病人口服自备药不规范的原因,同时提出安全用药的管理对策。方法:对125例外科住院病人口服自备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服药不规范有23例,包括7例未按规定的剂量服用、6例服药的间隔时间有误、5例漏服、4例擅自停服、1例服用过期药。结论:服药不规范的原因比较多,主要和病人的文化层次比较低、医生的医嘱有不规范现象和药物管理的不规范等原因有关。因此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加强病人口服自备药的管理,以保证病人规范的口服自备药。医生也应充分认识到使用自备药品存在的巨大风险,同时相关的机构需制定住院病人自备药品的管理政策,来确保病人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普外科住院患者口服自备药品的使用管理现状,分析患者不规范使用口服自备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与对策,为桐庐县中医医院建立住院患者自备药的管理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调研的方法,对桐庐县中医医院普外科150例住院患者的口服自备药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50例患者中存在不规范服药的有35例,包括13例未按规定的剂量进行服用,10例的服药间隔不符合规定,有7例存在漏服现象,4例患者擅自停服,1例患者服用过期药品。结论:经研究发现,普外科住院患者口服自备药不规范的原因包括医嘱不规范、患者文化水平低和药品的管理存在缺陷等,这就要求我们医疗机构必须对自备药品加强管理,相关的机构也应制定具体的管理政策,保证患者规范合理的使用口服自备药,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肿瘤内科住院患者口服自备药品不规范分布情况及原因,并总结应对措施,为规范管理肿瘤内科患者口服自备药品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200例口服自备药品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口服自备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及分析。结果:200例口服自备药品患者中,共出现口服自备药品不规范使用患者43例,占21.50%;43例患者口服自备药品不规范使用以未按时服用药物和未按照规定剂量服用为主,分别占32.56%和27.91%。不同年龄、家庭月平均收入、职业及受教育程度患者不规范使用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肿瘤内科住院患者口服自备药品不规范使用发生率相对较高,且导致患者不规范使用的原因较多,医生、护士、药剂科、患者及患者家属应共同做好口服自备药品优化管理工作,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普外科住院患者口服自备药品不规范的原因,并探讨相关应对策略,从而为优化普外科自备药品管理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0月1日~2017年10月1日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68例住院患者为调查对象,对其自备药品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68例普外科住院患者中,存在不规范口服自备药品现象的有36例,占总病例数的21.43%,其口服自备药品不规范的原因除与患者年龄、性别、学历及所伴发病种有密切关系之外,还与患者记忆力减退、家庭陪护欠妥、药剂部门监督不足、药房药品配备不足、医护业务水平欠缺、医生电子病历系统欠完善,及医、护、患沟通不足等因素有关。结论:普外科住院患者口服自备药品不规范的原因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优化普外科自备药品管理及使用需要医生、护士、药剂部门、患者及家属共同紧密配合来完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外科病区患者自备药品使用与管理情况,规范自备药品的管理,促进其合理应用。方法: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医院外科病区242例患者的自备药品使用情况及48名外科医生关于患者自备药品管理情况进行调查。结果:242例患者中服用过自备药品的有123例,占比为50.83%;其中未按照医嘱规定剂量规范服药的患者有52例,占比为21.49%;服用过过期药品的患者有23例,占比为9.50%;未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服药的患者有77例,占比为31.82%;不了解药品禁忌症与副作用的患者有62例;占比为25.62%。医生中认为自备药品存在使用风险的有37名,占比为77.08%,主要风险包括用药安全、药品质量、用药适宜性等;认为医院应该制定自备药品管理政策的有29名,占比为60.42%,并根据医院自备药品使用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管理改进意见。结论:患者自备药品使用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医院应及时制定自备药品的管理政策,做好自备药的监督管理与宣传引导工作,规范自备药品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现代化管理模式在外科规范中药使用中的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1月66例肝胆胰外科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服药管理,加强服药期间不良反应观察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现代化管理模式规范外科中药使用。评价两组患者中药服药依从性和中医药知识掌握情况(中药知识、中医操作、中医护理),记录两组患者服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护理效果(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调查两组患者对各自管理模式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中药服药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中药知识掌握评分(中药知识、中医操作、中医护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服用中药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其管理模式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现代化管理模式应用于外科规范中药管理中具有较好效果,可明显提升患者对中医药知识的掌握,促进患者遵医嘱用药,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社区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状况及其原因。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本社区门诊在治疗过程中,对其中787例经反复诊治血压仍不达标的患者,采用询问病情、随访的方法分析不达标的原因。结果血压控制不达标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患者依从性差、不积极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不严格按照医嘱服药治疗;医护人员对原发性高血压的防治业务欠熟悉、治疗欠规范。结论患者对原发性高血压知识了解认识不足、依从性差、治疗欠规范是社区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控制不达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医院多种药物共同服用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及相应合理用药对策。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1—10月的196例老年住院患者为研究的对象。2020年1—5月未采用干预方法,设为干预前;2020年6—10月采用护理干预方法,设为干预后。采用调查问卷形式统计住院患者多种药物共同服用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护理干预方法前后口服用药安全性认知程度。结果:196例住院患者中共发生38例不良反应,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9.39%,其中头晕头痛不良反应最多,发生率达到9.18%,其次分别为发烧、腹泻、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5.10%、3.57%、1.02%。干预后老年住院患者服药方法、服药时间、服药误区、不良反应了解等口服用药安全性知晓程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头晕头痛、发烧、腹泻、恶心呕吐是住院患者常见的多种药物共同服用不良反应,经过护理干预后患者多种药物共同服用时对患者口服用药安全性的知识了解程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根本原因分析法(RCA)对住院患者自备口服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RCA对2015年7~9月检查发现的147例不规范应用自备口服药个案进行调查分析,回顾性总结住院患者自服自备口服药存在的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做好持续质量改进。结果:实施根本原因分析法对住院患者自备口服药的规范管理后自备口服药专项质控各项错误发生率均有明显减少,病区护士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对住院患者自备口服药的规范管理具有较好的纠偏作用。护理人员应强化规范管理自备口服药意识,保证自备口服药管理的规范性,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安全服药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2013年1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33例住院患者,对其进行护理干预,确保能准时、正确用药,并对患者干预前、干预后的药物认知程度、用药时间、用药方法、药物不良反应等用药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干预后,各项用药知识掌握程度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帮助患者了解安全用药的重要性,使其主动配合和坚持安全服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住院患者口服给药风险因素,寻找降低风险因素的方法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我院住院患者口服用药方案1 166例,对这些给药方案进行审查,找出风险因素。结果 药师审方摆药后出现的错误146例,护师复核后仍存在61例。结论 用药风险存在于医师处方到患者服药流程中的各个环节。以在调剂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为主。使用自动摆药机可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心内科住院患者口服自备药的安全管理效果。方法:医院自2018年1月起实施用药安全管理,2018年为实施后,2017年为实施前,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实施前后的管理效果。结果:实施后患者的康复率、好转率、满意度比实施前高,实施后患者的医疗纠纷发生率、用药差错事件发生率比实施前低,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加强心内科住院患者口服自备药用药安全管理,可提升患者康复率、好转率、满意度,降低用药差错事件,避免医疗纠纷,有效提升用药质量。  相似文献   

13.
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安全服药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安全服药的管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00例接受口服药物治疗的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进行服药安全护理干预,采用服药放置直视化,单独小包装给药,使用温馨提示卡,确保患者准时服药,饮食辅助服用的药物使用温馨提示卡,示范和指导患者采用正确姿势服药,保证服药方法准确,密切观察口服用药不良反应,做好服药健康指导,比较实施前(入院时)后(出院时)安全服药的效果。结果服药时间准确率显着高于干预前(均P〈0.01)。结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服药过程实施安全服药综合护理干预,能提高其用药依从性和准确率,减少用药并发症,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及服药依从性的效果。达到促进高血压患者疾病康复的目的。方法:对本科2008年6月至2009年1月收治住院的128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差异均无显著性。对两组患者的遵医依从性进行比较,并时干预组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常规护理,不进行心理干预。出院后积极进行随访,半年后进行评价。结果:两组高血压病病人对使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知晓率较高,但对照组对高血压病危害及严重性没有足够的重视,治疗的依从性较低,对危险因素的干预措施不恰当;干预组对高血压病危害及严重性足够的重视,治疗的依从性较高,控制达到理想的高血压疗效标准。结论:心理干预后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方面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康复科住院患者口服药规范服用率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为2014年1月~2015年12月之间常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33例康复科住院患者,根据时期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2014年全年)112例和观察组(2015年全年)12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则应用品管圈活动对康复科住院患者进行口服药物规范管理,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规范服药率及未规范服药情况。结果:观察组规范服药率为87.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1%(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康复科住院患者口服药规范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够帮助患者养成规范服药的习惯,减少了漏服、误服、私自改量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的行为表现和原因,及时发现服药依从性差的患者,为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制定相关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观察我科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服药行为,对63例服药依从性差的患者详细询问其原因。结果: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的行为表现为藏药、拒药及假服药。患者依从性差的原因包括:否认有病;怀疑药物为毒药;药物不良反应;怀疑药物的治疗作用;其它。结论:认真观察可及时发现服药依从性差的患者。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协助患者认识和接受自身疾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合理用药,及时发现不良反应;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以上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于JCI标准规范外科住院患者口服给药管理的实施效果。方法:选择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2017年7~12月在外科住院患者2010例,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常规口服药管理模式,观察组实施基于JCI标准下的口服给药流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口服给药缺陷的发生率口服和给药流程的合格率。结果:与实施前的对照组比较,实施后的观察组口服药给药缺陷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实施基于JCI标准的口服给药管理,可以加强外科住院患者口服给药的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门诊退药的原因及相应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份180例门诊退药处方,统计退药原因及构成比.结果: 180例退药处方原因分别为:不良反应70例(38.89%,70/180) 医务人员因素60例(33.33%,60/180):处方不当22例(12.22%,22/180)、处方错误15例(8.89%,15/180)、大处方超量处方13例(7.22%,13/180)、缺乏与患者充分沟通10例(5.55%,10/180) 患者因素50例(27.77%,50/180).结论: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门诊退药不同程度存在,应针对上述原因实施针对性干预对策以减少退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运用PDCA循环加强住院患者自备口服药管理的应用。方法:运用PDCA循环法的4个阶段8个步骤,对住院患者自备口服药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实施对策,检讨和效果确认。结果:护士对住院患者的口服药进行规范化管理,规范化操作,杜绝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患者正确,按时服药率及用药知识掌握情况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PDCA循环理论指导住院患者自备口服药的管理,达到保证用药安全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期影响患者病情恢复的因素。方法:收集我院精神科2008年1月-2009年1月住院的121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患者入院时及出院后1年内进行随访,请心理测量专业人士应用一系列的专业量表对所有患者进行病情预后评估。分析讨论治疗前期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将研究因素与随访结果中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午龄、性别、出生胎次及入院时的主要临床行为和患者的思维形式障碍等情况与随访结果中影响因素无明显关联。但是与患者的家族史、临床诊断分型、住院期间的服药情况、家庭背景及社会支持度、患者发病形式及受教育水平等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前期影响预后有关。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治疗前期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其预后不佳。临床上对于此类患者应早期干预其影响预后的因素,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