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早产儿胃肠外营养并发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特点和预防措施。方法因黄疸原因收入消化科的患儿中诊治的胃肠外营养并发胆汁淤积症早产儿20例设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的20例采用胃肠外营养支持但没有发生胆汁淤积症的早产儿设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的平均胎龄(30.57±2.53)d、平均出生体重(1.31±0.23)kg,对照组患儿的平均胎龄(32.03±1.22)d、平均出生体重(1.51±0.24)kg,观察组患儿的平均胎龄和平均出生体重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31.79±15.22)d、氨基酸最大剂量(2.62±0.35) g/(kg·d)、脂肪乳最大剂量(2.78±0.34)g/(kg·d),对照组患儿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20.99±6.31)d、氨基酸最大剂量(2.02±0.29)g/(kg·d)、脂肪乳最大剂量为(2.01±0.37)g/(kg·d),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外营养并发胆汁淤积症与出生体重低、胎龄小、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长、氨基酸的应用以及大剂量脂肪乳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应用不同剂量脂肪乳营养支持的临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鄂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低出生体重儿5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于生后24h内静脉给予脂肪乳,脂肪乳用量从1.0g/(kg.d)开始,以后每天增加1.0g/kg,最大剂量为3.0g/kg;对照组于第4天开始静脉给予脂肪乳,脂肪乳用量从1.0g/(kg.d)开始,以后每天增加0.5g/kg,最大剂量为3.0g/kg,至肠内营养热卡达100kcal/(kg.d)时停用胃肠外营养。比较两组患儿营养支持7d后体重、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胆固醇、甘油三酯、胆红素、转氨酶、尿素氮等血生化指标和相关并发症。结果:治疗7d后治疗组患儿体重增加明显,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胆红素、转氨酶、尿素氮等血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发生败血症2例(7.1%)、呼吸暂停9例(32.1%)、高血糖4例(14.2%)、胆汁淤积症2例(7.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027、0.527、0.055、0.019,P均>0.05)。结论:早期大剂量外周静脉应用脂肪乳营养支持可增加低出生体重儿热卡摄入,促进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与对照组比较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出生<1000g),生后1小时内给予全静脉营养的安全性。方法将相对健康的34例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前者于生后1小时内给予全静脉营养,后者于生后72小时起给予静脉营养。观察患儿需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的例数,鼻塞CPAP时间(nCPAP)、平均吸氧时间、黄疸持续时间、诊断感染次数。结果两组需机械通气时间、例数,鼻塞CPAP时间(nCPAP)、平均吸氧时间、黄疸持续时间、诊断感染次数等指标上均未见有统计意义的不同。结论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在早期(生后1小时内)应用全静脉营养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提高早产儿肠外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 2006年8月至2010年8月两院收入NICU给予7 d以上静脉营养支持的符合入选条件的早产儿1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5例)和对照组(93例),治疗组为静脉营养联合微量喂养组(微量喂养以输液泵间歇输注法经鼻胃管输注早产儿配方奶 5-20 ml/(kg·d)),对照组为全静脉营养组;治疗组再分为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组(PNAC组)7例和非PNAC组78例,对照组也分为PNAC组18例和非PNAC组75例.比较两组PNAC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结果 所研究的早产儿PNAC总发生率为14.04%,其中治疗组8.24%,对照组19.35%,治疗组发病率明显下降(OR值为0.260,95%CI为0.087-0.667).PNAC组的胎龄、出生体重均小于非PNAC组(其中胎龄30±3.2比33±4.1周,P=0.009;OR值为0.827,95%CI0.698-0.981.出生体重1450 g±450 g比1815 g±615 g,P=0.045;OR值1.001,95%CI0.999-1.002,而平均PN持续时间、PN热卡摄入量均大于非PNAC组(其中PN持续时间21.1 d±12.3 d比11.3 d±10.1 d,P=0.003;OR值为1.072,95%CI为1.032-1.112,PN热卡摄入量(302±56)kJ/(kg·d))比252±55 kJ/(kg·d)(1 kcal=4.184 kJ),P=0.022;OR值为1.067,95%CI为1.012-1.123.结论 PNAC的发生与胎龄、低出生体重、 PN持续时间长、高热卡有关,静脉营养联合微量喂养较全静脉营养PNAC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早产儿早期两种胃肠外营养(PN)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我院NICU的不能耐受完全胃肠道喂养的低出生体重48例早产儿临床资料。2012年1月-12月入院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24例为对照组,按传统胃肠外营养方法生后48~72 h内给予氨基酸,72 h后给予脂肪乳,剂量均自0.5 g·kg-1·d-1开始,每日增加0.5 g/kg,直至3.5 g·kg-1·d-1。2013年1月-12月入院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24例为观察组,生后24 h内给予氨基酸,剂量从2.5 g·kg-1·d-1开始,每日增加0.5 g/kg,第3天达3.5 g·kg-1·d-1,48 h内给予脂肪乳,剂量自1.0 g·kg-1·d-1开始,每日增加1.0 g/kg,第4天达3.0 g·kg-1·d-1。比较2组患儿各营养指标,血生化改变,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体重下降幅度、恢复至出生时体重时间、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糖、胆红素、胆汁淤积症及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等并发症发生情况,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早期采用胃肠外营养体重增长快,可以避免早产儿早期营养不良的发生,促进生长,不会增加胃肠外营养相关性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应用不同剂量氨基酸的近期疗效和耐受情况。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间出生24h内体质量1000~2000g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接受肠道外营养治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2组。大剂量组(HP)于生后24h内输注2.0g/(kg·d)氨基酸起,每天增加0.85g/kg,预期峰值3.7g/(kg·d);低剂量组(LP)于出生24h内输注0.5g/(kg·d)氨基酸起,每天增加0.5g/kg,预期峰值3.7g/(kg·d)。结果两组早产儿一般情况相似。大剂量组第1天RBP和第3天PA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大剂量组早产儿体质量下降百分比少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头围增长大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早产儿肠内营养能量达418.4KJ/(kg·d)天数、恢复出生体质量天数和体质量达到2000g天数均少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安全性指标2组没有差异。结论早产儿生后24h内可以耐受输注大剂量2.0g/(kg·d)氨基酸,能改善营养状况,增加喂养的耐受性和促进早产儿生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早产儿不同方式输注氨基酸,探讨早产儿早期输注高剂量氨基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出生24h内体质量1000~2500g入住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NICU接受静脉营养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早期高剂量组出生24h内即予氨基酸2g/(kg·d),每天增加0.5g/(kg·d),预期值3g/(kg·d);传统组出生72h后予氨基酸0.5g/(kg·d),每天增加0.5g/(kg·d)至3g/(kg?d)。结果有效性评价:早期组体质量下降克数少于传统剂量组,早期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较传统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期组肠内营养达100kcal/(kg·d)天数明显少于传统组。两组患儿在静脉营养过程中无氮质血症、高脂血症、静脉炎、血栓形成等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患儿高血糖、胆汁淤积、高胆红素血症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儿出生24h内即开始输注氨基酸2g/(kg·d)有利于改善早产儿住院期间营养状况,增加喂养的耐受性,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早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随机分为IVIG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IVIG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g/(kg.d)静脉滴注,连用1~3d。观察血清总胆红素动态变化、黄疸消退时间、住院时间。结果:IVIG组治疗后24小时、72小时后血清总胆红素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缩短(P<0.01);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早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能阻断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溶血过程,可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早期应用不同剂量氨基酸对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影响。方法将60例出生24 h内入院接受静脉营养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胎龄<34周,1000 g≤体质量<1500 g),随机分为3组。大剂量组于生后24 h内给予2.0 g/(kg·d)的氨基酸,每日递增1.0 g/(kg·d),最大剂量为3.5g/(kg·d);中剂量组于生后24 h内给予1.0 g/(kg·d)的氨基酸,每日递增0.5 g/(kg·d),最大剂量为3.5 g/(kg·d);小剂量组生后24 h内给予0.5 g/(kg·d)的氨基酸,每日递增0.5 g/(kg·d),最大剂量为3.5 g/(kg·d)。结果大剂量组在生后第10天血清前白蛋白浓度、体质量下降时间、平均头围、平均身长、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与中、小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生化代谢紊乱。结论早期足量应用小儿专用氨基酸有利于早产极低体质量儿的生长发育,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袁静  何缦  丁武君 《中国药师》2015,(3):444-44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中/长链脂肪乳对早产儿及低出生体质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76例早产或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36例),在出生后12~24 h内给予中/长链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注射液等治疗,其中观察组中/长链脂肪乳从2.0 g·kg-1·d-1始,以0.5 g·kg-1·d-1递增,逐渐增至3.0 g·kg-1·d-1;对照组中/长链脂肪乳从0.5 g·kg1·d-1始,以0.5 g·kg-1·d-1递增,逐渐增至3.0 g·kg-1·d-1。两组疗程均为7 d。监测两组新生儿体质量增长情况及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血糖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4.38±0.93)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6.81±1.90)d,恢复后体质量增长幅度(30.41±1.81)g·kg-1·d-1,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7 d后血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大量应用中/长链脂肪乳有利于改善早产儿的早期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早期输注大剂量氨基酸对早产儿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60例接受肠道外营养治疗的早产儿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行大剂量氨基酸静脉输注,对照组行小剂量氨基酸静脉输注,同时两组均在接受氨基酸肠外营养方案的基础上辅助行“全合一”静脉营养方案。于早产儿出生第14天,计算统计两组的相关生长发育指标和营养及代谢指标。结果出生后第14天,观察组早产儿体质量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体质量增加速度、头围增加速度、身长增加速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且肠内营养能量达418.4 kJ/(kg·d)的天数、恢复出生体重天数均短于对照组(P〈0.05)。出生第14天,观察组早产儿平均血清前清蛋白(pre-Al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的血清肌酐(Cr)、直接胆红素(DBiL)及钙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输注大剂量氨基酸有助于改善早产儿的营养状况,促进早产儿生长,且对机体代谢影响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妈咪爱早期干预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中件  奚旭阳 《海峡药学》2012,24(1):181-182
目的 探讨妈咪爱早期干预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 选择出生后24h内入院的早产儿7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即给予蓝光照射、酶诱导剂、纠酸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妈咪爱每次0.5g,每日2次,口服,连用5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变化,并比较两组黄疸持续时间及排胎粪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清胆红素水平的比较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的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黄疸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儿均于生后24h内开始排胎粪,观察组72h内第一次排黄色粪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6.04,P<0.05).结论 妈咪爱可减少早产儿胆红素异常升高,缩短黄疸持续时间,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早期预防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产儿肠道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56例在新生儿监护病房进行肠道外营养支持14 d以上的早产儿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按照是否发生肠道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将早产儿分为PNAC组与非PNAC组。结果早产儿中PNAC发生14例(25%),其出生体重为(1257.56±215.34)g,胎龄为(29.81±1.52)周;非PNAC组有42例(75%),体重(1310.23±254.34)g,胎龄(32.52±1.82)周。PNAC组的肠道外营养持续时间以及脂肪乳的最大剂量、氨基酸最大剂量均大于非PNAC组。结论PNAC易发生于胎龄较低的早产儿,并且与肠道外营养的持续时间、提供热卡、脂肪乳最大剂量、静脉营养中的非蛋白质热卡过高有关。PNAC的防治应尽早开始从肠道外营养过渡口喂养,不过分追求热卡。要配比适宜的静脉营养,并及时调节肠道菌群,使用降胆酶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布拉酵母菌对早产儿黄疸的预防效果,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胎龄28~32周的病情稳定、无消化道疾病的10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1例。观察组予以早产儿配方奶加布拉酵母菌100 mg/(kg·d)口服,对照组单纯早产儿配方奶喂养,连续治疗2~4周至校正胎龄34周,观察两组患儿黄疸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黄疸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及消退时间分别为(4.25±1.18)d、(5.12±1.39)d及(8.56±2.04)d,对照组分别为(2.09±0.98)d,(11.25±1.68)d及(14.21±3.5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出生后第1天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出生后第3天和第7天血胆红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腹胀、喂养不耐受及呼吸暂停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布拉酵母菌対早产儿黄疸可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胆红素〉170μmol/L的早产儿在静脉营养时对脂肪乳的耐受性。方法: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血清胆红素峰值均〉170ttmol/L,体质量〈2500g,孕周〈37周,不能经口喂养的早产低体质量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按早产儿管理指南能量要求逐日增加脂肪乳用量,对照组胆红素〉170μmol/L时限制脂肪乳用量为1g/k,两组患儿均进行光疗。分别于生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0天观察两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脂指标,对两组患儿体质量变化情况及低血糖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血清胆固醇在第1天、第3天、第10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甘油三酯在第5天、第7天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体质量下降幅度较对照组低,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日龄明显缩短,观察组患儿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现黄疸的早产儿在及时光疗情况下不应限制脂肪乳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阿拓莫兰,丹参,茵栀黄注射液联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120例新生儿黄疸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7例予以肝酶诱导剂、光疗等综合治疗;治疗组63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阿拓莫兰注射液,0.3 g/d,复方丹参注射液1~2 m L/(kg·d),茵栀黄注射液2 m L/(kg·d)均分别加入葡萄糖20 m L中静脉输入,动态检测血清总胆红素值。结果显示日均胆红素下降值,对照组为(16.3±1.2)mmol/L,治疗组为(31.9±3.3)mmol/L,两组需血液制品人数:对照组为40.4%,治疗组为15.9%;治疗组黄疸消褪时间(5.4±2.5)d,对照组黄疸消褪时间为(8.0±2.3)d。结论阿拓莫兰,丹参,茵栀黄注射液联合治疗新生儿黄疸能有效地加快新生儿黄疸的消退,减少血液制品应用,是新生儿黄疸可靠、安全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0.5 g/(kg.d)和1 g/(kg.d)两种剂量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对于新生儿免疫性溶血的疗效。方法:随机将160例免疫性溶血的新生儿分为两组各80例。大剂量治疗组给予IVIG 1.0 g/(kg.d),小剂量治疗组给予IVIG 0.5 g/(kg.d),治疗3 d后比较两组间光疗时间、住院时间、总胆红素峰值、血红蛋白含量及需要换血疗法的比例等。结果:大剂量治疗组和小剂量治疗组光疗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62.6±46.6)h、(76.8±59.2)h,平均住院时间为(14.3±12)d、(9.1±6.7)d,总胆红素峰值、血红蛋白含量及需要换血疗法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0.5 g/(kg.d)和1 g/(kg.d)两种剂量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对于新生儿免疫性溶血均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但是0.5 g/(kg.d)可以降低治疗成本,效价比较高。  相似文献   

18.
整肠生预防早期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整肠生预防早期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出生0.5h开奶后给予整肠生0.5g/次,3次/d,连用5d。两组每天测胆红素1次。结果:干预组总胆红素≥12.9mg/dl的占11%,对照组为33%(χ2=6.29,P<0.025),黄疸峰值干预组(8.1±4.9)mg/dl,对照组(9.9±3.4)mg/dl(t=2.061,P<0.025);黄疸持续时间干预组(6.4±3.5)d,对照组(8.1±4.1)d(t=2.129,P<0.025)。结论:早期新生儿口服整肠生有助于胆红素代谢排出,减少新生儿胆红素异常增高,缩短黄疸持续时间,避免新生儿由于胆红素过高所致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脂肪乳剂对低出生体重儿胆红素代谢的影响.方法将744例早产儿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于出生后2 d给予脂肪乳,B组于出生后5 d给予脂肪乳,同时测定胆红素、血清白蛋白.结果A组胆红素水平和血清白蛋白高于B组(P<0.01),但病死率低于B组(P<0.01),两组光疗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脂肪乳剂可增加早产儿黄疸发生率,但因能提高其血清白蛋白水平,增加热量,早期应用脂肪乳可提高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采用不同剂量与用药途径补充外源性左卡尼汀对新生儿血浆肉碱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的新生儿160名,随机分为4组,每组40例并予以不同干预方案:口服治疗组(口服组)予左卡尼汀口服液0.1 g/(kg· d)口服,1次/d;静脉小剂量治疗组(小剂量组)予左卡尼汀注射液0.1 g/(kg·d)静脉滴注,1次/d;静脉大剂量治疗组(大剂量组)予左卡尼汀注射液0.15 g/( kg·d)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治疗以7d为1个疗程.在生后第1d治疗前、生后第3d及生后第7d,分别采集足跟血滤纸片,采用串联质谱检测法测定患儿血浆游离肉碱浓度.结果:(1)足月儿出生后第1d血浆游离肉碱(44.81±17.3) μmol/L,大于早产儿的(35.19±19.5)μmol/L( P<0.05);(2)无论大剂量还是小剂量静脉补充左卡尼汀,均能使患儿血浆游离肉碱浓度在7d内持续升高,且大剂量补充后未发生不良反应;而口服补充左卡尼汀血浆游离肉碱水平缓慢下降,但下降速度慢于对照组.以上三组患儿补充左卡尼汀前、生后第3d及第7d血浆游离肉碱浓度分别为大剂量组( 39.50± 13.5) μmol/L、( 148.85±96.1 )μmol/L、(218.55±161.9) μmol/L;小剂量组(37.46±9.7) μmol/L、( 134.73±109.4) μmol/L、( 194.12±160.9) μmol/L;口服组(35.87±9.6)μmol/L、(35.31±13.4)μmol/L、( 29.02±7.1)μmol/L( P<0.05);(3)对照组出生后血浆游离肉碱浓度逐渐下降且与静脉补充左卡尼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在出生后第1d、第3d和第7d的浓度分别为(35.43±14.3)μmol/L、(32.57±16.2)μmol/L、(24.02±9.7) μmol/L.结论:未给予左卡尼汀补充的新生儿在生后l周内血浆游离肉碱浓度逐渐下降,予以左卡尼汀补充可有效提高新生儿血浆游离肉碱浓度,经静脉途径补充效果较口服途径为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