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冠脉成像应用于低心率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连续选取拟行CTCA检查的病人100例(心率〈65 bpm,HRv〈10 bpm),所选病人随机分别进行前瞻性心电门控(52例)及回顾性心电门控(48例)CTCA,依据病人体质量指数选择管电流(400~800mA)、管电压为120 kV。前门控组采集期像设定为75%,padding100 ms,后门控采用ECG管电流调制技术,35%~85%满电流输出。比较前门控组与后门控组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前门控组与后门控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9,P=0.16)。前门控组CTCA辐射剂量平均(3.99±1.16)mSv,后门控组CTCA辐射剂量平均(15.49±3.96)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2,P=0.00),使用前门控降低了74.24%的辐射剂量。结论前门控应用于低心率且心率相对稳定的患者中可以达到与后门控相仿的图像质量,并且可以满足诊断要求,而辐射剂量大幅减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研究320排CT在使用前瞻性心电门控的情况下对有早搏的受检者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分析其可行性,找出合适的扫描方式来降低放射剂量和保证图像质量.方法 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的320排冠状动脉CT造影(CTA)受检者110例,分为早搏组(60例),对照组(50例),通过个性化扫描方式对比两组的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结果 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早搏组的心率(77.20±12.07) bpm和剂量(14.62±1.37) mSv高于对照组的心率(58.72±4.73) bpm和剂量(3.08 ±2.35) mSv.早搏组中使用S场扫描的射线剂量(34.55 ±7.12)mSv明显高于M场扫描剂量(15.10 ±1.12) mSv.结论 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早搏,通过调整扫描场及采集次数(beat值)可以降低放射剂量,重建出良好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64排螺旋CT(M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技术评价冠状动脉成像的能力及图像质量。方法:选取56例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A组),平均体重指数24.6,心率<65次/min,行前瞻性门控扫描,同样扫描条件分析87例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B组),用回顾性门控扫描,分别记录两组各自扫描的有效射线剂量;两组之间图像质量评分采用记数资料分析。结果:A、B两组射线剂量平均值分别平均3.37mSv、18.13mSv,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图像质量评价的计数资料确切概率值为0.370,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64排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行冠状动脉成像中能获得较高的图像质量,同时非常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64排VCTX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技术对冠状动脉成像的能力及图像质量分析。方法:连续选取152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A组平均体重指数25.1,心率〈65次/min)行前门控扫描,根据患者的自动毫安量选择管电流及管电压。同时比较回归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的30例患者(B组平均体重指数25.7,心率〈72次/min)的剂量,并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配对t检验,P〈0.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前瞻性门控横断面扫描冠状动脉成像射线剂量平均为(2.75±0.95)mSv,所获图像质量完全达到临床诊断需要,B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冠状动脉成像平均剂量为(18.2±2.9)mSv。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射线剂量减少了85.2%。结论:64排VCTX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横断面扫描能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同时也非常有效的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分析256层螺旋CT前、后置心电门控技术冠脉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 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疑诊为冠状动脉疾病患者70例,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前门控组(36例)与后门控组(34例),所有患者检查前控制心率<75次/min,比较2组平均辐射时间、有效辐射剂量及冠脉成像质量.结果 前门控组冠脉成像质量优率59.2%,显著高于后门控组的51.1%(P<0.05);但2组冠脉成像质量优良率(90.3%vs 9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门控组平均辐射时间、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3.42±0.20)s、(3.15±1.00)mGy,均显著少于后门控组的(5.22±0.38)s、(9.67±3.52)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256层CT前、后置心电门控技术冠脉成像质量均较高,且相比后门控技术,前门控技术能显著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是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ophy angiography,CTA)中应用的新技术。文中旨在探讨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经验。方法自2010年7月至2011年3月,56例冠心病患者纳入研究,进行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将患者分为2组,A组患者心率平均≤75次/min,选择70%期相进行扫描;B组患者心率平均>80次/min,选择40%期相进行扫描。2组注射对比剂为80~90 ml。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医师利用双盲法以4分法评定系统进行影像评分,对冠状动脉3个主要分支即右侧冠状动脉、左侧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血管成像质量进行评分,并记录辐射剂量。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比较2组间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56例患者共纳入分析的血管为168支,共有156支(92.9%)冠状动脉满足影像诊断要求。其中A组30例患者90支血管,其中4支(4.44%)冠状动脉不能评价;B组26例患者共计78支血管,其中8支(10.3%)血管不能评价;在A、B 2组各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对照,2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辐射剂量(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均值(17.28±0.45)mGy,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dose,ED)(2.84±0.08)mSv,其中A组CTDIvol均值(17.38±0.73)mGy、ED(2.90±0.13)mSv;B组CTDIvol均值(17.17±0.47)mGy,ED(2.77±0.09)mSv。结论采用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成像,按照平均心率≤75次/min,选择70%期相进行自适应前瞻性扫描,平均心率>80次/min,选择40%期相进行自适应前瞻性扫描的原则,可得到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冠状动脉图像,并大大降低了患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256层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两种检查方法的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优化扫描方案.方法 选取60例70次/min<心率<90次/min患者,随机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组(A组)和回顾性心电门控组(B组),比较两组的成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 两组图像合格率分别为93.7%(253/270)和99.3% (268/270);两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4.020±0.463)mSv和(16.649±1.232)mSv,两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辐射剂量显著降低,但高心率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得到的图像质量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法略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分析256层螺旋CT前、后置心电门控技术冠脉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疑诊为冠状动脉疾病患者70例,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前门控组(36例)与后门控组(34例),所有患者检查前控制心率75次/min,比较2组平均辐射时间、有效辐射剂量及冠脉成像质量。结果前门控组冠脉成像质量优率59.2%,显著高于后门控组的51.1%(P0.05);但2组冠脉成像质量优良率(90.3%vs 9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门控组平均辐射时间、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3.42±0.20)s、(3.15±1.00)m Gy,均显著少于后门控组的(5.22±0.38)s、(9.67±3.52)m 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256层CT前、后置心电门控技术冠脉成像质量均较高,且相比后门控技术,前门控技术能显著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前门控模式下低体质量指数人群降低管电压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方法:本研究入选行CTCA检查的病人40例,其中心率( heart rate,HR)〈65 bpm、心率变异( 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5 bpm、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BMI)≤24 kg/m2,所有病人均进行前瞻性心电门控CTCA,管电压设置为100 kV,管电流400mA。统计描述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估率与CTCA辐射剂量。结果:40例病人共显示冠状动脉节段数527个,平均每例病人显示13.18个节段。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估率为99.05%。40例病人平均计量长度乘积( DLP)为(91.41±13.36)mGy·cm,范围80.52 mGy·cm--103.37 mGy·cm;平均有效剂量(ED)为(1.58依0.23)mSv,范围1.37 mSv---1.83 mSv.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下管电压设置为100 kV可以大幅度减低辐射剂量,并且可以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CA)100ms与200ms曝光时间窗对图像质量及有效剂量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90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5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曝光时间窗100ms,选择自动毫安技术;对照组45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曝光时间窗200ms,根据患者体重选择管电流(400mA/500mA)。分别计算两组的平均有效剂量(E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估。结果:两组平均ED分别为(3.72±1.010)msv和(5.197±1.104)ms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85,P0.05),两组图像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6,P0.05)。结论:当心率稳定且65BPM时,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前瞻性心电门控成像:100ms曝光时间窗可进一步减少辐射剂量,同时图像质量基本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联合钙化积分在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经肘前静脉注射对比剂,平静吸气后屏气进行钙化积分扫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并将图像传送到工作站进行钙化积分计算、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其中全部患者有传统X线冠状动脉造影作对照。结果患者钙化积分与年龄成正相关,r值为(0.34,P〈0.001),钙化积分与狭窄程度具有一般相关关系,但无明确证据表明为线性正相关,当钙化积分值〉400组冠状动脉狭窄阳性率明显高于积分值〈400组,两组血管间总体存在显著差异(χ2检验,P〈0.01)。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钙化积分相结合,能从多角度对患者冠状动脉血管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估,获取更多的诊断信息,得出更为客观全面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Zheng SS  Zhou Y  Chen J  Liu B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0):1427-1429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A)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患者行64层M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经肘前静脉注射对比剂,平静吸气后屏气进行扫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并将图像传送到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对其中24例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MSCT图像质量,并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相比较。结果58例64层MSCT冠状动脉造影均清楚显示冠脉各主支及其分支,38例患者的115支冠脉上见有粥样硬化斑块,并可显示斑块的类型和狭窄的程度。5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和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均清楚显示支架和血管桥的位置及远端血流情况。结论64层MSCT是有效可靠冠心病诊断方法,是冠状动脉疾病筛选和诊断中很有潜力的非侵袭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患者行64层M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经肘前静脉注射对比剂,平静吸气后屏气进行扫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并将图像传送到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其中全部患者有传统X线冠状动脉造影作对照。结果:50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535节段冠状动脉(直径≥2mm)图像中,64MSCT提供优良图像可供分析为515节段,可评估率为93.3%。与SCA对照分析,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41%、95.34%、75.31%和98.09%。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检出准确率为83.75%。结论:64层MSCT是有效可靠的冠心病诊断工具,是冠状动脉疾病筛选和诊断中很有潜力的非侵袭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冠脉造影(CA)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因胸痛而疑诊为ACS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检查,并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AG)、心电图(ECG)检查。以SAG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其对ACS诊断的准确性。结果7例MSCT与SAG均排除冠脉狭窄病变。64层螺旋CT、ECG诊断中重度冠脉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96.0%、88.0%;特异度为87.5%、37.5%;阳性预测值为96.0%、81.5%;阴性预测值为87.5%、50.0%。18例含有斑块,其中11例含软斑块,并进行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和支架植入术。结论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并对内科介入治疗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波 《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4):1833-1834
目的观察磁共振前列腺成像套餐对前列腺癌诊断的应用价值,结合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化验,比较磁共振成像与螺旋CT动态增强对前列腺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我院病理确诊前列腺疾病患者20例,均行磁共振前列腺成像套餐及64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结果术后病理确诊前列腺癌16例,前列腺结节状增生4例。磁共振诊断前列腺癌18例,前列腺结节状增生2例;螺旋CT扫描动态增强均见前列腺明显肿大,其中强化不均仅7例,突破前列腺包膜3例,盆腔淋巴结肿大及骨转移各4例。结论相较CT动态增强扫描,磁共振成像对前列腺癌敏感性较高,但可能出现假阳性,DWI序列与波谱成像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CTA)的同时进行左心室功能分析定量评估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对连续临床疑诊或确诊为冠心病的50例患者行64排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CCTA检查。采用美国心脏协会冠状动脉分段法进行分段,采用4级评分法对每段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进行评估。并以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为对照,对CT测得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42例顺利完成了检查,其中35例同时进行了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功能检查。共评价冠状动脉508段,其中可以用于诊断的占91.93%。64排CT与超声心动图所测得的LV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7,P=0.15),两者有较高的相关性(r=0.64)。结论:64排螺旋CT可同时行冠状动脉成像及左心室功能分析,冠状动脉成像总体质量较好,左心室功能分析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7.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应用技术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初步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技术。方法 120例受检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使用美国GE公司64层螺旋CT,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原始采集的图像从心动周期的相位窗35%-85%,每间隔5%进行重建,采用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MIP)、曲面重建(CPR)和容积再现技术(VR)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结果 心率平稳,心率少于80次/分,64层CT对冠状动脉冠节段图像质量可以用于评价,可较准确地显示冠状动脉通畅情况及管壁病变。心率大于90次/分时,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显示欠规整。结论 心率平稳且小于80次/分,合理运用重建时相和三维重建技术,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可显示较细节段的冠状动脉,可以比较准确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电图编辑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心律失常及心电图异常患者26例,使用心电图编辑功能,对原始心电图进行编辑,比较编辑前后重建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结果心电编辑前,由于心律失常,造成重建的冠脉图像模糊、缺失、显著的阶梯状伪影,可评估的冠脉节段为51.1%;心电编辑后图像质量改善,可评估的冠脉节段达到98.2%。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使用心电图编辑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施鸿毓  陈晖  仇兴标  曲新凯  方唯一 《上海医学》2012,35(3):200-202,166
目的评价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对临界病变定量分析的可行性。方法入选2009年5月—2010年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行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为临界病变的91例患者,共205处病变。在2周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及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分析。采用Bland-Altman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对比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与QCA的结果。结果 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病变参考直径为(3.1±0.4)mm,病变长度为(14.2±11.3)mm;狭窄程度为(57.8±0.7)%,与QCA测定的(58.2±13.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205个经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为40%~70%的病变中,QCA检查示27个病变(13.2%)的狭窄程度低于40%,43个病变(21.0%)高于70%,135个病变(65.9%)属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为40%~70%的临界病变。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与QCA结果呈中度相关(r=0.599,P<0.001),但一致性较差(平均偏差为0.4%,95%一致性可信区间为-22.1%~22.9%)。结论 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对临界病变的诊断价值有限,其定量分析与QCA的一致性欠佳,目前临床实用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