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血管性认识障碍虽发病率高,但可防可控。西医在治疗本病时用药受到病情严重程度的限制,往往不能救本病于萌芽之时,可能导致病情进展。中医"治未病"理论是中医特色理论之一,在此指导下,血管性认知障碍不仅可预防,还可早期治疗,逆转病情,防止病情进展。文章将从"治未病"理论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探讨"治未病"理论对血管性认知障碍防治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隐匿,一旦确诊,尚无理想的可延缓和改善病情的药物和疗法。随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的大型临床试验相继宣告失败,将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转移到预防上来对降低发病率和延缓病情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里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将"治未病"理论与阿尔茨海默病病程发展过程相结合,即健康阶段的未病先防、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生前期的欲病救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阶段的既病防变。将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对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裴晓华教授以中医"治未病"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理念,结合国际淋巴协会的4级诊断标准,强化本,总结出三阶段的中医防治方法,收获良好的临床效果。即初期注重观念教育和早期预防,未病先防;发展期注重内外同治,既病防变;慢性期注重长期外治巩固,稳定防复。同时各阶段都需对患者进行观念教育,让其形成长期的自我预防意识,这是预防本病发生或发展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于健康管理、慢病防控和老龄化具有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由于目前尚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有效治疗方法,治疗重点应转移到防治上。治未病理论对降低AD发病率、延缓其病程进展具有重要意义。AD病程历经AD临床前期、AD痴呆前期、AD痴呆阶段共3个时期,基于治未病理论,提出健康人群未病先防、临床前期欲病救萌、痴呆前期及早期既病防变的AD防治思路。未病先防以调养精气神、改善体质为要点;欲病救萌强调从虚、痰、瘀调控危险因素,从毒论治生物标记物;既病防变以补虚与祛实为原则,突出基于辨证论治的中药复方的长期使用,从而充分发挥中医药对AD的防治效果和优势。  相似文献   

5.
田玲  孙伟 《湖南中医杂志》2019,35(7):108-110
慢性肾脏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对其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发生;既病阶段,防止疾病传变;病愈之后,防止疾病复发。本文从"治未病"思想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探讨中医药在防治慢性肾脏病中的作用,为中医药预防医学提供一定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6.
慢性肾脏病(CKD)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对其早期防治意义重大。《内经》中"治未病"的实质包括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及早期诊治。概而言之,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及早期诊治以防止疾病转深转重。强调以"预防为主"。分别从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及早期诊治几个方面来论述《内经》中"治未病"思想在慢性肾脏病防治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老龄化时代到来,患认知功能障碍疾病的老年人逐年递增,已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健康和生活。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早期阶段,具有可逆性。在发展成血管性痴呆之前,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预防和延缓认知功能障碍的发展。目前中医治疗VCIND有明显优势,从VCIND的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予以概述。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老年人认知障碍逐年增多,其中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AD)已获得人们的普遍关注,但老年人认知损伤的另一种类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更应引起重视.正确诊断和识别MCI,对早期干预、防止痴呆的发生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老年人MCI指的是老人出现轻度记忆或其他认知功能障碍,但未达到痴呆标准,病因不能由已知的内科或神经精神疾病解释,是介于正常老年和轻度痴呆之间的一种认知损伤状态.笔者应用补肾健脑汤治疗老年轻度认知障碍30例,取得较好疗效,并与用西药治疗的30例作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丁强 《中医药导报》2011,17(10):8-10
王志英教授从医30余载,在呼吸系疾病的中医诊治中颇有见解,尤其善于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对支气管哮喘进行防治。王志英教授治疗哮喘分为未病先防、病后防复、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等4个阶段,其中特别强调未病先防和病后防复这两个阶段,认为是支气管哮喘"治未病"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0.
在中医"治未病"理论形成过程中,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继承、发展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体系,又对后世的预防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仲景"治未病"理论内容丰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治未病"是指养生调摄,未病先防,即内养和外防;广义之"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养生调摄,将病防发、防微杜渐,早期诊断、既病防变,初瘥防复、调摄复元等几个方面。本文主要从"治未病"、"治欲病"、"治已病"和"治愈病"等4个方面浅析张仲景"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11.
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在脑病领域结合自己的多年临床经验,完善和发展了中医脑髓理论,提出了"髓虚毒损"的脑病病机关键。研究团队在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研究中,以"髓虚毒损"的脑病病机关键为指导,创新的指出:"益肾"为认知功能损害治疗的核心,"健脾"为认知功能损害治疗的重要环节,"化浊"贯穿认知功能损害治疗的始终。团队结合临床研究,运用这一创新理论,在临床上总结出适用于认知功能损害的中医药干预方法,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癫痫,中医称“癫疾”“痫证”,是一种多病因的慢性脑疾患,我国发病率在0.48‰~8.51‰,癫痫具有短暂性、刻板性、复发性及重复性的特点,常有诸如神经生物学损害、认知功能受损及心理社会适应性障碍等多方面的问题。基于个体化的中医药治疗癫痫具有一定的疗效,并关注疾病终点结局、患者生存质量等,同时具有不良反应少的优势。目前,癫痫的治疗仍以西药为主,但长时间服用抗癫痫药物,容易引起相关不良反应,继而影响儿童的大脑发育和认知功能。中医药治疗癫痫强调辨病辨证,个体化调整方药,平肝息风、化痰活血、行气解郁随证治之,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医者对中医药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及药理机制亦多有研究。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癫痫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治未病"思想,探讨中医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LIDH)健康管理模式,为LIDH防治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多方面探讨LIDH的防治策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健康管理体系,探索新的中医预防治疗管理模式,对LIDH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从"治未病"理论出发探讨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的中医护理方法,提出利用中医护理对MCI进行干预,可防治、防止或减缓老年痴呆(AD)的发生,进一步发挥中医促进身心健康和干预MCI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5.
论用中医的养生观指导针灸推拿防治亚健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近年来国内外对此的研究正逐渐形成一个热点。从中医的养生观出发,论述了中医的"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关系,分析了亚健康的病因病机,认为针灸推拿防治亚健康可以在中医的养生观的指导下进行,充分发挥针灸推拿自然、安全、无副作用的特点,以扩大针灸推拿的适用范围。最后,就当前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研究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其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用中医的养生观指导针灸推拿防治亚健康的展望。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而形成的一种卓越的医学体系,具有完整的中医理论和丰富的诊疗经验,但其宏观、抽象和复杂等特性使得中医药学很难被国际主流医学界所理解和接受。人体系统生物学从整体出发,用"组学"手段研究由人的细胞和共生微生物细胞共同构成的人体这一"超级生物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与中医药基于整体观的理念和方法论不谋而合,为中医药学与国际主流医学界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有可能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一个契机。因此,本文在总结人体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内容、方法、技术特点与优势,及其在疾病、健康、中医药等复杂系统研究中应用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体系统生物学为理论框架、基于功能元基因组学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策略,有望为中医药研究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相似文献   

17.
脑肠轴学说认为,大脑与肠道之间存在一种双向调节通道,病理状态下二者亦相互影响,基于脑肠轴治疗神经、精神和消化系统疾病仍然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大量研究发现其与脑肠轴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生理状态下肠道微生物在调节脑肠轴的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合成或调节神经递质分泌、降低炎症因子、调节HPA轴等作用,从而影响大脑的认知、情感及学习功能。脑卒中后机体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导致肠道菌群的数量、构成及代谢发生变化,该变化又通过肠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通路对大脑的情感调节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促进了PSD的发生,即脑病及肠,肠病及脑,二者互相影响。脑肠轴亦与中医理论相符,临床多以疏肝、健脾、养心,兼以祛瘀化痰为大法治疗PSD,临床疗效显著,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通过梳理PSD发病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中医对脑肠轴的认识,基于脑肠轴探讨和总结中药复方在治疗PSD中的作用机制,发现大量临床及动物试验均证实了中药复方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抑制炎症反应、调节HPA轴、增加脑内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分泌,多靶点地参与PSD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先生葛琳仪,学验俱丰,善治呼吸、消化系疾病及疑难病、老年病。临证时,强调辨体、辨证、辨病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倡导标本同治、攻补兼施的治则大法及哀中参西的遣方选药。在以冬令膏方调治“未病”、以及咳喘顽证等治疗上积有独特经验。  相似文献   

19.
以现代科学解读中医治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上医治未病”是中医对待疾病和健康问题的一个突出的思维优势。笔者以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为基础,用能量代谢和衰老生化的专业知识开拓性的将“中医治本”与生命在应激过程中出现的“亚健康”生理生化过程贯通思考,为传统中医体系中诸多“防重于治”的医疗措施和理论提出了现代科学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孙思邈中医心身医学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思邈的中医心身医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效法《黄帝内经》,从“七情内伤”立论,倡“痰热相感”说;提出中医心身疾病的分类方法;认为女性一生可因特殊的生理、心理变化而罹患各种心身疾病,并提出女性妊娠、产后心身疾病的相关治则与方药;重视儿科心身疾病的预防,并提出了儿童痫证的辨证方法及相关方药;强调中医心身疾病的食养食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