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面肌痉挛(HFS)是一种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严重者发作时睁眼困难、口角歪斜,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本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临床上治疗HFS的方法较多,但疗效欠佳。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6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31例原发性HFS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HFS的方法及疗效。  相似文献   

2.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为阵发性半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国内发病率为11/100万。对于非手术治疗效果差者,手术治疗成为其当然的选择。文献上可查到的手术方法主要有:面神经部分切断、面神经选择性切除、面神经梳理、神经吻合、面神经减压、面神经铜丝绞扎及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MVD不损伤面神经的结构与功能,目前已成为治疗HFS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面肌痉挛是面神经支配的半侧面部肌肉无痛性、阵发性、不自主肌肉痉挛,由局部眼睑进展至口角、颈部肌肉抽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面神经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目前公认的治疗面肌痉挛安全且有效的方法,但仍有少数患者术后出现症状复发,再次行MVD是治疗复发性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2-4]。  相似文献   

4.
赵永  李大志  林琳 《新疆医学》2013,(11):64-67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 HFS)是多种原因导致面神经异位冲动发放,引起阵发性,半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目前认为引起痉挛的原因大部分为搏动性血管压迫面神经根出脑干区(root exit zone,REZ),造成面神经过度兴奋引起面部抽搐.发作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美观[1].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 ression,MVD)是目前外科治疗面肌痉挛首选的治疗方式,其有效率达到86%~97%[2].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越来越广泛.我科自2012年1月~2013年7月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下行MVD治疗面肌痉挛21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HFS)的疗效,总结经验,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并发症。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太和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6月—2015年6月采用MVD治疗原发性HFS患者的57例临床资料,观察疗效及并发症。 结果 56例患者均有明确的责任血管,占98.2%,分别为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责任血管为1支血管或为多支血管。1例术中未见明显责任血管。术中见面神经根部有明显血管压迹12例,其中8例术后抽搐即刻消失,4例抽搐明显缓解。57例患者中术后症状即刻消失51例,明显缓解6例,缓解病例在6个月内症状逐步消失。术后同侧轻度面瘫6例,5例在6个月内逐步恢复,1例随访2年仍有轻度面瘫。同侧听力下降5例,随访6个月~2年改善不明显。1例同侧听力永久性丧失。耳鸣2例,3个月内均自行恢复。眩晕、共济失调2例,1个月内恢复。无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病例,无致残和死亡病例。随访1~4年(平均2.5年)无复发病例。 结论 MVD是面肌痉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老年HFS患者MVD疗效满意,年龄不是MVD的禁忌。MVD治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应该作为治疗HFS的首选方法。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娴熟的显微操作技术是提高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张祥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33(12):1482-1484
原发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指一侧颜面部阵发性、不自主的肌肉痉挛性抽搐.目前已确认是面部神经根受责任血管压迫而发生脱髓鞘病变,传入与传出神经纤维之间冲动发生短路所致.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治疗原发性HFS的惟一有效的方法,具有完整保留神经、血管功能的特性,因而它成为HFS的首选治疗方法[1-3].我科从2006年6月-2009年6月应用MVD治疗HFS患者124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发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无痛性、间歇性、不自主的、无规律的同侧面神经所支配区域内的肌肉强直或阵挛发作。目前关于HFS的发病机制仍存在争议,治疗方法较多。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由于疗效好、创伤及不良反应小,已成为治疗HFS的最有效方式。我院2008年11月至2011年8月采用MVD治疗206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半面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患者颅内责任血管与面神经之间的解剖关系,为HFS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提供临床解剖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经MVD治疗的HFS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面神经受压迫是否存在责任血管及其来源与走向,并总结MVD治疗HFS的效果。结果78例HFS患者中77例(98.72%)存在责任血管压迫,责任血管类型分别为小脑前下动脉(AICA)39例(50.00%),小脑后下动脉(PICA)21例(26.93%),AICA及PICA 10例(12.82%),PICA及椎动脉(VA)3例(3.85%),PICA及VA 2例(2.56%),AICA、PICA及VA 2例(2.56%),无明确责任血管1例(1.28%)。术后72例抽搐症状立即消失;5例抽搐症状好转,3~6个月内延迟治愈。结论血管压迫可能是HFS的主要病因,MVD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术中面神经根脑干区(root exit zone,REZ)的显露,准确判断责任血管,面神经REZ充分减压以及垫棉大小和放置的位置等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面肌痉挛(HFS)术后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回顾64例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MVD)治疗的临床资料,术后电话随访0.5~2年。结果 HFS患者经MVD术后总有效率为98.4%。并发症9例中切口皮下积液3例,听力下降4例、面瘫2例。结论 HFS患者经MV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有效预防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后面听神经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采集2015年2月~2018年11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MVD手术的512例HFS患者的资料,观察患者MVD术后面听神经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512例HFS患者中,MVD术后56例出现面听神经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0.9%,包括听力障碍24例,面瘫32例。将单因素分析的结果进行二元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病程、手术时间、血管压迫情况、术中出血量、骨窗前缘至颞骨岩部内侧面的距离均为显微血管减压术后面听神经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FS患者MVD术后面听神经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病程、手术时间、血管压迫情况、术中出血量、骨窗前缘至颞骨岩部内侧面的距离为显微血管减压术后面听神经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为阵发性、不自主、半侧面肌的抽搐,通常抽搐仅限于一侧面部,偶见两侧,因而又称半侧面肌痉挛。面肌痉挛病人多在中年起病,初仅为阵发性眼肌痉挛,之后逐渐、缓慢地发展到同侧面部肌肉痉挛,严重者甚至同侧颈阔肌亦被累及,晚期导致同侧面部肌肉麻痹。临床特点多因疲劳、精神紧张、情绪改变时诱发而加重,睡眠时消失。面肌痉挛虽无疼痛,但可引起心理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社交、工作、生活。随着对该病的进一步认识,治疗上亦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就当前面肌痉挛的治疗现状做一简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术(MVD)中不同面肌的侧方扩散反应(LSR)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且行MVD治疗的290例HF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MVD术中监测LSR的210例患者纳入监测组,术中未监测LSR的8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3个月时的MVD疗效;分析监测组患者术中LSR的变化,比较LSR未消失和消失患者术后1周、术后3个月时的MVD疗效;比较LSR提前消失和减压消失患者术后1周、术后3个月时MVD疗效。结果 术后1周、术后3个月时,监测组患者的MVD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患者MVD手术中,98.09%(206/210)患者术中LSR消失,1.91%(4/210)患者面神经减压后LSR未消失,消失患者中15.05%(31/206)患者LSR在完成面神经减压前消失,84.95%(175/206)患者LSR在完成面神经减压后消失。术后1周时,LSR消失患者的MVD疗效明显优于未消失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个月时...  相似文献   

13.
偏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以一侧面神经所支配的面部肌肉的不可控制的、不自主抽搐为临床特征,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D-TOF-MRA和3D-FIESTA等神经影像,及AMR和BAEP等神经电生理技术的应用,对HFS的诊断、术前评估及术中监测等均有很大帮助.肉毒毒素注射治疗作为首选的药物治疗手段,其长期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不断得到证实.神经内镜、悬吊法和架桥法对微血管减压术(MVD)的补充和改良,均使面肌痉挛的手术治疗不断得到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颅内段面神经全程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在面肌痉挛(HFS)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1月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6例HF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3例。给予对照组常规MVD治疗,给予观察组颅内段面神经全程MVD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术前及术后6个月痉挛程度(Albert和Cohen分级量表)、面肌神经功能(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生活质量[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HFS-8)]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6.23%(51/53)]高于对照组[83.02%(44/53)](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Cohen和Albert分级、House-Brachmann等级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HFS-8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1.32%(6/53)]与对照组[5.66%(3/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S患者实施颅内段面神经全程MVD与常规MVD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面肌痉挛(hemifacialspasm,HFS)为阵发性半侧肌肉的不自主抽动,一般情况下为一侧面部,因此又称半面痉挛,偶见两侧,开始多起于眼轮廓肌,逐渐向面颊部发展,逆向发展的较少见。可因疲劳、紧张症状加剧。讲话、微笑时更加明显,甚至呈痉挛状态。多在中年发病,最小年龄为两岁,传统认为女性好发,近几年来的临床统计表明,发病与性别无关。HFS有少数病例可发展到面瘫。随着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对于HFS的病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治疗手段方面也有较大的改进。近几年来的发展状况,介绍如下。1 HFS的病因  HFS的病因目前不明确,一般认为其病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特发性面肌痉挛(HFS)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后发生迟发性面瘫(DFP)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8例特发性HFS且首次行MV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发生迟发性面瘫分为两组,其中10例术后发生DFP。对两组患者的一般病历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时长、患侧(记录左或右)、吸烟情况、饮酒情况]、既往史(高血压、高血糖)、术中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责任血管数量及责任血管类型)、术后并发症(DFP)、术前保守治疗方案[口服卡马西平、注射肉毒素、接受中医治疗(包括针灸、中药)]进行比较,分析影响HFS患者术后DFP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患侧、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糖、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责任血管数量、责任血管类型、术前保守治疗方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病程、面神经压痕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和面神经压痕是影响HFS患者术后发生DFP的危险因素(P <0. 05)。结论病程越长,术后DFP的发生率越高;责任血管对面神经有压痕会增加术后DFP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散刺配合按摩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6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原发性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或面肌阵挛,为阵发性不规则的半侧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抽搐。通常局限于眼睑和颊部、口角,严重者可波及整侧面肌和颈阔肌,属于筋惕肉恫范畴。笔者运用散刺配合按摩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后延迟治愈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HFS治愈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MVD治疗,对患者术后延迟治愈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术后176例患者立即治愈,44例患者延迟治愈,随访1年,44例延迟治愈患者治愈时间为10 d~12个月。对术后延迟治愈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延迟治愈与性别、年龄及责任动脉粗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史、症状严重程度及异常面肌反应监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病史、症状严重程度是延迟治愈的影响因素。 结论病史、症状严重程度是延迟治愈的影响因素,病史越长越容易发生延迟治愈,症状越严重越容易发生延迟治愈;HFS患者MVD后出现延迟治愈较为常见,分析MVD后延迟治愈的影响因素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  相似文献   

19.
正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又称面肌抽搐,表现为一侧面部不自主抽搐。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笔者通过针刺治疗为主,治疗此病72例,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科室共收治72例面肌痉挛患者,均为我科门诊病人,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73岁。其中男性22例,女性50例,病程最  相似文献   

20.
面肌痉挛为阵发性不规则半侧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抽搐或痉挛,通常发生于一侧面部,以眼、口角部多见。发作频繁者,眼睑变小,视物不清,口角歪斜,影响工作和生活。既往采用药物、理疗、针灸等方法治疗面肌痉挛,但效果均不理想。手术疗法以瘫痪代替抽搐,因有创、痛苦不易为广大患者所接受。2002年以来,我们用A型肉毒杆菌毒素(botulinom toxin type A,BTX—A)治疗48例面肌痉挛患者,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