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术前诊断及术后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53例患者均行128层螺旋CTA检查,根据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检查结果选择手术方式,并在术后行CTA复查。通过2次结果比较,评价动脉瘤夹闭或栓塞情况。结果 53例患者共检出64个动脉瘤,其中多发动脉瘤10例;术前MSCTA可清楚地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术后CTA显示动脉瘤夹的位置及数量、动脉瘤体残留情况和载瘤动脉与动脉夹之间的关系。结论 128层螺旋CTA在颅内动脉瘤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开颅夹闭动脉瘤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一11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开颅夹闭动脉瘤患者术后C’rA随访病例63例。图像重建后主要观察动脉瘤夹闭与否、有无残留、有无再发动脉瘤、瘤夹位置与数量、瘤夹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以判断载瘤动脉与邻近血管的通畅情况,同时观察有无血管痉挛及部位、有无脑积水、有无梗死灶。结果:63例患者共68个动脉瘤,所有病例均能清晰显示瘤夹与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空间关系、瘤夹的个数、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通畅情况,脑室、脑实质及脑血管痉挛也显示清楚。结论:64层螺旋CT能准确显示动脉瘤夹闭后颅内血管、脑室、脑实质的情况,提供的信息丰富全面,且操作简捷、价廉、风险低,可作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病例的随访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且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头部64层螺旋CTA检查,对照DSA结果,评估64层螺旋CTA诊断动脉瘤的准确性。结果42例中DSA检查发现49个动脉瘤,64层螺旋CTA检查发现43个动脉瘤,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7.61%,特异性为88.88%,阳性预测值为91.61%,阴性预测值为88.88%,You-don指数为86.49%。结论64层螺旋CTA可获得与DSA相近的检查结果,其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表明64层CT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极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与MR血管造影(MRA)的对比分析,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A和MRA资料,全部病例均行CTA检查,其中18例行MRA检查。图像后处理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和动脉瘤夹闭术作为参考标准,比较CTA和MRA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情况。结果在37例中,DSA和动脉瘤夹闭术证实45个动脉瘤,其中35例42个动脉瘤CTA显示良好,16例21个动脉瘤MRA显示良好。CTA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3.3%(42/45),MRA为91.3%(21/23)。结论CTA可作为临床筛查大部分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必要时可选择MRA、DSA。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与三维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 DSA)对颅内小动脉瘤检测的对照研究,评价64排CT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7年6月—2010年12月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73例,回顾性分析其64排CTA及3D DSA图像资料,以3D DSA为诊断标准,采用双盲法对比分析64排CT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3D DSA共检出47例,合计52个小动脉瘤。颅内小动脉瘤组(直径3~5 mm)32个,其中CTA检出32个,CTA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均为100%;颅内微小动脉瘤组(直径〈3 mm)20个,其中CTA检出19个,假阴性1例和假阳性4例。CTA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91.8%、86.0%和91.5%。64排CTA对颅内小及微小动脉瘤诊断与DSA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A的应用,提高了对颅内小动脉瘤的检出能力,CTA可作为颅内小动脉瘤筛选检测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007年6月~2009年6月38例在我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各例均有治疗前后完整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均行CTA检查。34例行动脉瘤夹闭术,4例行介入栓塞术;32例治疗前后CTA检查相隔在10d之内,6例在11~27d之内。术前所有病例均行DSA检查,术后4例复查DSA。结果:38例病例中颅内动脉瘤46个,其中行动脉瘤夹闭术34例,夹闭动脉瘤40个;介入栓塞术4例,栓塞动脉瘤4个;另有2个未作处理。46个动脉瘤中,CTA明确诊断40个,可疑5个,漏诊1个。术后CTA见夹闭不全2个,瘤颈残余1个。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作为一种无创、快速、准确、易被患者接受的检查方法,不仅在颅内动脉瘤术前诊断及选择手术方法中具有优势,而且可成为术后随访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过程中的可靠性。方法对240例CT检查怀疑为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3D—CT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者直接进行显微手术,未发现动脉瘤者进行重复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检查,并将CTA图像与术中所见及DSA图像进行对比。结果240例患者检出动脉瘤者227例,发现动脉瘤239个;首次检出率为94.6%(227/240);8例重复CTA与DSA检查发现动脉瘤,5例两种检查均未发现动脉瘤;CTA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为100%,诊断符合率为100%[(235+5)/240×100%]。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均为0%(0/235)。术中所见动脉瘤的部位、数量、大小、瘤体指向、瘤体上有无穿支血管、与栽瘤动脉及周围骨性结构的关系均与CTA影像相一致。结论多层螺旋CT结合CTA可以替代DSA作为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可靠方法,CTA能为手术计划提供详实的影像学资料,对颅内动脉瘤的术后效果评价、随访复查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模拟手术人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价值。方法16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前在仅行CTA,未行DSA。利用CTA模拟手术入路,后处理采用容积成像(VR)技术,采集图像与术中所见相比较。结果16例动脉瘤病例仅在CTA图像资料的基础上均顺利完成动脉瘤夹闭术。CTA图像很好的模拟手术人路。依据CTA所模拟的手术人路影像均可顺利找到动脉瘤。CTA对颅内动脉瘤解剖结构、载流动脉、周围解剖标志等重要结构显示清晰,与术中所见高度一致,对术中辨认解剖结构有很大帮助。结论CTA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及其周围解剖结构,与术中所见高度一致。术前利用CTA模拟手术入路,可以为动脉瘤夹闭手术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
姚世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2):5449-5449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8例疑为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发现38例动脉瘤患者共40个颅内动脉瘤(2例患者为2处动脉瘤)。结论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获得丰富的影像信息,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并可作为术后复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疑似颅内动脉瘤136例其临床病历资料,皆完成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标准,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CTA、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特异度、敏感度、符合率以及对颅内动脉瘤体最大径、瘤颈最大径的检查差异比无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可肯定,诊断敏感度、准确率较高,与DSA金标准相近,可作为DSA诊断辅用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重建成像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及局限性分析。方法:对147例CT表现为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CTA检查,由神经和放射两名医生对结果分析,对CTA阴性以及诊断有争议患者进行DSA检查。结果:在147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109例患者3D-CTA结合出血CT图像确诊动脉瘤,瘤体直径2-12mm,均在手术或者介入治疗中证实;其余病例中,7例CT图像有明显的责任灶的蛛网膜下腔出血,3D-CTA阴性,通过DSA发现并经手术证实为动脉瘤,23例普通CT表现为中脑周围出血以及均匀弥漫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CTA提示阴性患者DSA检查也为阴性;3例CTA可疑动脉瘤均被DSA证实为动脉起始的壶腹,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和100%。结论:对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使用CTA筛查是相对快捷、低风险检查方式,但结果的分析需结合CT图像出血形式以及放射和神经外科医生共同阅片可以完成CTA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8例,所有病例采用16层螺旋CTA检查,运用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lP)两种后处理技术评价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及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本组38例患者,CTA俭出42个动脉瘤,其中2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20例,前交通动脉瘤10例,大脑中动脉瘤6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5例,推动脉瘤1例。其中囊状动脉瘤28个,梭形动脉瘤8个,不规则状动脉瘤6个,直径约2~23mm,平均直径约为5.8mm。结论:16层螺旋CTA后处理技术能及时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随访复查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3.
双能量颅脑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脑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72例临床疑诊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双能量颅脑CTA检查。将原始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重组,得到MIP、MPR和VR等重组图像,结合原始轴位图像及重组图像进行诊断,并将CTA诊断结果与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双能量颅脑CTA与DSA测得的动脉瘤的瘤体长轴、短轴及瘤颈的大小。结果 CTA诊断32例患者共39个动脉瘤,均经DSA检查或手术证实,另有一枚后交通动脉瘤漏诊,诊断符合率达97.50%。双能量颅脑CTA显示脑动脉瘤的瘤体长轴、短轴及瘤颈分别为(7.20±1.69)mm、(4.12±1.68)mm、(3.21±1.60)mm,DSA检测动脉瘤的瘤体长轴、短轴及瘤颈分别为(7.33±1.73)mm、(4.30±1.70)mm、(3.25±1.6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双能量颅脑CTA综合各种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瘤体大小及瘤颈,是诊断颅内动脉瘤无创、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临床高度怀疑有颅内动脉瘤或非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4例均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进行图像后处理:采取容积重建(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法(MPR)。同时与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作对比。结果:CTA的图像后处理方法:中,VRT方法:对动脉瘤的检出率最高,<10mm的容积重建术相比DSA动脉瘤的检出率,经检验比较,t=1.998,P>0.05,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3D-CTA对动脉瘤的检出方面相比DSA,经检验比较,t=1.998,P>0.05,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D-CTA为一种微创伤的颅内动脉瘤诊断方法:,可较好对颅内动脉瘤特征及其与周围组织解剖结构的三维关系清晰显示,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与治疗中有显著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探讨64排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一致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估64排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一致性。方法 对3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MSCTA检查,由3名CT医师采用双盲法观察图像,描述动脉瘤特征,测量瘤体和瘤颈最宽径,并与DSA和手术对照。结果 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平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70%、85.71%;3 mm以下颅内动脉瘤平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3%、85.71%。不同观察者、不同检查技术间MSCTA检出动脉瘤的一致性平均组内相关系数(ICC)分别为0.816、0.847。不同观察者、不同检查技术间MSCTA测量动脉瘤体的一致性平均ICC分别为0.913、0.942。不同观察者、不同检查技术间MSCTA测量动脉瘤颈的一致性平均ICC分别为0.770、0.808。同一观察者不同观察时间测量瘤体和瘤颈的一致性平均ICC分别为0.943、0.872。结论 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且检出动脉瘤、测量瘤体及瘤颈的一致性较好,可明确SAH病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64排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一致性。方法 对3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MSCTA检查,由3名CT医师采用双盲法观察图像,描述动脉瘤特征,测量瘤体和瘤颈最宽径,并与DSA和手术对照。结果 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平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70%、85.71%;3 mm以下颅内动脉瘤平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3%、85.71%。不同观察者、不同检查技术间MSCTA检出动脉瘤的一致性平均组内相关系数(ICC)分别为0.816、0.847。不同观察者、不同检查技术间MSCTA测量动脉瘤体的一致性平均ICC分别为0.913、0.942。不同观察者、不同检查技术间MSCTA测量动脉瘤颈的一致性平均ICC分别为0.770、0.808。同一观察者不同观察时间测量瘤体和瘤颈的一致性平均ICC分别为0.943、0.872。结论 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且检出动脉瘤、测量瘤体及瘤颈的一致性较好,可明确SAH病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及其质量控制。方法采用东芝Aquilion64层螺旋CT机对21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容积扫描,在VITREA2工作站对数据分别行容积再现技术(VR)、最大密度投影(MIP)、二维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仿真内窥镜(VE)等图像后处理,后由3名中级以上职称医生结合原始横断面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1例患者均扫描成功,原始图像效果满意。21例患者中MSCTA发现动脉瘤19个,其中大脑中动脉6个,大脑前动脉7个,大脑后动脉4个,颈内动脉2个。2例海绵窦旁动脉瘤漏诊。MSCTA上动脉瘤显示直径3~28mm不等。结论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颈动脉不同病变的显示各有优势,综合使用可以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瘤的关系。方法:分别对10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126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头颈部64排CT血管造影,分析并记录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类型、狭窄程度及颅内动脉瘤。结果:(1)梗塞侧颈动脉的中度狭窄率、重度狭窄或闭塞率明显高于正常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梗塞侧颈动脉的易损斑块率明显高于正常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颅内动脉瘤发生率高于无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结论:(1)颈动脉狭窄、易损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2)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增加了患者的危险性。(3)64排CT能清晰显示颈动脉狭窄及粥样斑块的形态和成分,可作为临床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