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AngleⅡ类错He者口周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AngleⅡ类1分类与2分类错He与2分类He儿童各12名,在姿势位时用新型电阻应变计式压力传感器测量系统,对其上下唇和舌肌对上一中切牙与磨牙所施压力进行了测量比较。结果表明:(1)AngleⅡ类错He者与正常He相比,唇肌压力变化明显,舌肌压力改变不如唇肌显著。(2)上唇肌压力是由AngleⅡ类错He上切牙的位置所决定,其1分类上唇肌压力较大,2分类唇肌压力则较小。上唇对上切牙唇向或舌各倾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安氏Ⅲ类错(牙合)矫治后牙齿移动与唇组织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30例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生长发育期女性患者,采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结果 治疗后上下唇的变化与切牙倾斜度的变化之间呈现相关性,上切牙的唇向移动和前牙正常覆盖的建立分别与上唇突点的前移和上唇倾角的变化相关(P<0.01;P<0.001);上下中切牙角的变化与下唇突点的后退和下唇倾角的减小呈相关性(P<0.01);同时上下唇厚度的变化与上下切牙倾斜度的变化亦有相关性,随着上切牙的前移,上唇厚度代偿性变薄,而下唇厚度则随着下切牙的舌倾而代偿性增厚.结论 软组织侧貌及厚度均与牙齿的位置密切相关;上下唇位置的变化与上下切牙的变化不是单纯的一一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安氏Ⅲ类错矫治后牙齿移动与唇组织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0例安氏Ⅲ类错的生长发育期女性患者,采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结果治疗后上下唇的变化与切牙倾斜度的变化之间呈现相关性,上切牙的唇向移动和前牙正常覆盖的建立分别与上唇突点的前移和上唇倾角的变化相关(P<0.01;P<0.001);上下中切牙角的变化与下唇突点的后退和下唇倾角的减小呈相关性(P<0.01);同时上下唇厚度的变化与上下切牙倾斜度的变化亦有相关性,随着上切牙的前移,上唇厚度代偿性变薄,而下唇厚度则随着下切牙的舌倾而代偿性增厚。结论软组织侧貌及厚度均与牙齿的位置密切相关;上下唇位置的变化与上下切牙的变化不是单纯的一一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口周肌肌电活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研究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矫治前口周肌(上口轮匝肌、下口轮匝肌、颏肌)在不同功能状态下的肌电活动变化.方法 选择20例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表面肌电仪对矫治前口周肌在下颌息止位、唇闭合、咬合、吞咽等不同功能状态下的肌电活动变化进行检测.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与个别正常牙合对照组进行肌电幅值的定量分析比较,并与相关颅面、牙牙合头影测量参数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下颌息止位与咬合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与个别正常牙合对照组相比,口周肌肌电活动在统计学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唇闭合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组上口轮匝肌和颏肌的肌电活动幅值明显高于个别正常牙合对照组;吞咽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组口周肌肌电活动幅值均高于个别正常牙合对照组,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上下颌骨矢状关系的不调以及上下切牙的唇向倾斜和前突,与功能活动中口周肌肌电活动的异常增高密切相关,是影响唇功能异常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CBCT影像测量安氏I类错(牙合)患儿上颌前牙唇倾度及前牙唇腭侧齿槽骨的厚度,探讨上颌切牙与其支持骨的空间位置关系.方法:选取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正畸科2010.1~2012.1年间就诊的正畸患儿25名,年龄11~14岁,平均12.5岁,男9例,女16例.Angle I类轻度错(牙合)畸形.上前牙排列良好,无严重拥挤.所有病例均拍摄CBCT影像,在重建后的图像下进行定量测量.测定上切牙唇腭向的倾斜度,上切牙不同层面唇腭侧齿槽骨的厚度,上切牙根尖上方唇侧齿槽骨的曲度以及上切牙根尖距唇侧齿槽骨最凹点的距离.测量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釉牙骨质界下2 mm唇侧骨板的厚度:中切牙(0.96±0.32) mm,侧切牙(0.78±0.32) mm.釉牙骨质界下2 mm腭侧骨板的厚度:中切牙(1.53±0.40) mm,侧切牙(1.12±0.48) mm.中切牙与腭平面的角度为114.59°±5.25°,侧切牙与腭平面的角度为111.75°±5.98°.切牙根尖上方唇侧齿槽骨的曲度:中切牙145.70°±11.09°,侧切牙156.92°±8.33°.切牙根尖距其上方唇侧齿槽骨最凹点的距离:中切牙(2.88±1.49) mm,侧切牙(2.69±0.99) mm.结论:上颌中切牙较侧切牙更加唇倾,切牙唇侧骨板均较薄,腭侧骨板相对较厚.切牙根尖位置更接近齿槽骨的唇侧.  相似文献   

6.
口周肌压力与牙颌形态的相关性一直是正畸医师所关注的一个焦点。本研究以成人骨性安格尔Ⅲ类错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与正常组比较分析,以分析骨性Ⅲ类患者的口周肌压力特征,了解口周肌压力与牙颌形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研究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矫治前口周肌(上口轮匝肌、下口轮匝肌、颏肌)在不同功能状态下的肌电活动变化。方法选择20例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采用表面肌电仪对矫治前口周肌在下颌息止位、唇闭合、咬合、吞咽等不同功能状态下的肌电活动变化进行检测。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与个别正常对照组进行肌电幅值的定量分析比较,并与相关颅面、牙头影测量参数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下颌息止位与咬合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与个别正常对照组相比,口周肌肌电活动在统计学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唇闭合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组上口轮匝肌和颏肌的肌电活动幅值明显高于个别正常对照组;吞咽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组口周肌肌电活动幅值均高于个别正常对照组,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错上下颌骨矢状关系的不调以及上下切牙的唇向倾斜和前突,与功能活动中口周肌肌电活动的异常增高密切相关,是影响唇功能异常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9.
口周肌压力与错He畸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CBCT影像测量安氏I类错患儿上颌前牙唇倾度及前牙唇腭侧齿槽骨的厚度,探讨上颌切牙与其支持骨的空间位置关系。方法:选取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正畸科2010.1~2012.1年间就诊的正畸患儿25名,年龄11~14岁,平均12.5岁,男9例,女16例。Angle I类轻度错畸形。上前牙排列良好,无严重拥挤。所有病例均拍摄CBCT影像,在重建后的图像下进行定量测量。测定上切牙唇腭向的倾斜度,上切牙不同层面唇腭侧齿槽骨的厚度,上切牙根尖上方唇侧齿槽骨的曲度以及上切牙根尖距唇侧齿槽骨最凹点的距离。测量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釉牙骨质界下2 mm唇侧骨板的厚度:中切牙(0.96±0.32)mm,侧切牙(0.78±0.32)mm。釉牙骨质界下2 mm腭侧骨板的厚度:中切牙(1.53±0.40)mm,侧切牙(1.12±0.48)mm。中切牙与腭平面的角度为114.59°±5.25°,侧切牙与腭平面的角度为111.75°±5.98°。切牙根尖上方唇侧齿槽骨的曲度:中切牙145.70°±11.09°,侧切牙156.92°±8.33°。切牙根尖距其上方唇侧齿槽骨最凹点的距离:中切牙(2.88±1.49)mm,侧切牙(2.69±0.99)mm。结论:上颌中切牙较侧切牙更加唇倾,切牙唇侧骨板均较薄,腭侧骨板相对较厚。切牙根尖位置更接近齿槽骨的唇侧。  相似文献   

11.
安氏Ⅱ类一分类错合下颌运动轨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氏Ⅱ类一分类错包括有骨性错和功能性错。它们有着不同的病因机理和矫治原则,但临床对此两种错的鉴别诊断有时却是较为困难的。本实验对30例安氏Ⅱ类一分类错患者进行了下颌运动学研究,以探讨骨性错和功能性错的下颌运动轨迹特征。结果表明,用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作为辅助性诊断手段,对骨性和功能性安氏Ⅱ类一分类错进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儿童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的咀嚼肌肌电变化规律.方法:对20例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牙合)儿童及20名正常(牙合)儿童进行咀嚼肌肌电图检查,测量嚼肌深浅层和颞肌前后束在姿势位、牙尖交错咬合位、前伸运动边缘位、后退运动边缘位的肌电活动,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姿势位嚼肌与颞肌的肌电活动均大于正常(牙合);牙尖交错咬合位嚼肌、颞肌肌电位均较正常(牙合)小;下颌前伸时颞肌前束肌电显著性高于正常(牙合);下颌后退时,嚼肌显著性高于正常(牙合).结论: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牙合)肌电有其特征性,提示早期矫治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牙合)不仅能解决美观问题,更有利于改善咀嚼肌收缩功能,减少肌功能对颅面形态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儿童口呼吸常由口腔不良习惯、气道阻塞等因素导致,异常的呼吸模式使口周肌群及颌骨发生适应性改建,形成错牙合畸形,影响儿童颌面部生长发育。文章就儿童口呼吸相关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病因、危害、诊断、矫治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Gunne’s测定法,对30名成人骨性AngleⅢ类错患者和55名正常成人进行了咀嚼效能测试。经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①正常成人的咀嚼效能,男性较女性高;②成人骨性AngleⅢ类错患者的咀嚼效能,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③成人骨性AngleⅢ类错患者的咀嚼效能较正常者明显低,仅及后者的60%;④咀嚼效能与咀嚼次数有关,在测定咀嚼效能时应予注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DamonQ自锁托槽控制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上切牙转矩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32例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分别使用Damon Q自锁托槽(试验组)和Gemini MBT托槽(对照组)进行不拔牙矫治,在矫治前后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比较2组患者矫治前后上下切牙倾斜度和面部软组织侧貌的变化。结果矫治后,试验组SNA、ANB、U1-SN、U1-NA、U1-L1、A′Ls-FH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使用Damon Q自锁托槽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可以有效地控制上切牙根唇向转矩,减小上切牙唇倾度,改善软组织侧貌美观。  相似文献   

16.
Angle Ⅱ1类错(牙合)拔牙矫治前后颏部形态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Angle Ⅱ1类错(牙合)拔牙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观察矫治前、后颏部形态的变化.方法:从方丝弓矫治的Angle Ⅱ1类患者治疗前、后的X线侧位片中,随机选取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患者(第1组),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二前磨牙患者(第2组)以及下颌未经矫治的非拔牙患者(第3组)各15例,经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矫治前、后拔牙组与非拔牙组颏部形态的变化,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拔牙组矫治后,B点处、根尖点处的颏厚度显著减小,第1组分别减小0.60mm(P<0.05)和1.58mm(P<0.01);第2组分别减小0.22mm(P<0.05)和1.16mm(P<0.01);3组颏突度均有增加,分别为1.28mm,1.28mm和0.78mm(P<0.01).颏弯曲度和颏倾斜度减小,第1组分别减小1.91(P<0.05)和4.69°(P<0.01);第2组分别减小1.76(P<0.05)和4.66°(P<0.01).非拔牙组矫治后,颏部厚度无明显变化.结论:拔牙矫治伴随下切牙的内收,颏厚度有减小趋势,提示临床上对于颏部厚度偏薄的患者应慎重选择拔牙矫治,以防止不良后果出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直丝弓矫治器切牙托槽倒置粘贴对安氏Ⅲ类错[牙合]切牙牙冠转矩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5例安氏Ⅲ类错[牙合]均角病例分别采用切牙托槽常规粘结和倒置粘结,对矫治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分析,包括测量13个硬组织项目和6个软组织项目,用SASv8.0统计分析矫治前后切牙倾斜度和面部软组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SNA、ANB、U1-SN、U1-FH、U1-NA、U1-L1、A’UL-FH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Ⅲ类错[牙合]矫治中,切牙托槽倒置粘贴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控根方法,可增大切牙根唇向转矩,减少上切牙倾斜度,使美观和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治疗前的头颅侧位片,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的Ⅱ类患者切牙唇倾度的异同,从而指导临床的错诊断、设计、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方法选取安氏Ⅱ类1分类错成人患者149例,治疗前拍摄头颅侧位片,根据前颅底平面与下颌平面的夹角(SN/MP)将其分为3组,进行测量后分析各组切牙唇倾度差异。结果 3组样本切牙唇倾度不同。高角组上切牙较为直立,低角组下切牙较为唇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中,垂直骨面型不同,切牙唇倾度也不尽相同,在临床中应针对矢状骨面型以及垂直骨面型共同分析,从而获得完善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利用X线动态录相。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对33名正常成人(男17名,女16名)和29名成人骨性AngleIII类错患者(男14人,女15人)的吞咽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成人骨性AngleIII类错患者息止颌位时,舌、舌骨、下颌骨位置均较正常错者低,唇分开度和磨牙分开度较大。吞咽时舌尖在上抬的同时向后缩,形成典型的舌后缩吞咽型。多数患者磨牙没有咬合接触,上下唇分开。②成人骨性AngleIII类错患者异常的吞咽型是对骨骼结构异常的适应性改变,而持久的异常吞咽型又可改变牙槽结构,使上下切牙轴倾度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在拔除单个下颌切牙矫治安氏Ⅰ类错(牙合)中Bolton指数的变化.方法:选取安氏Ⅰ类错(牙合)22例拔除单个下颌切牙治疗结束的满意病例,计算矫治前后记存模型的Bolton指数,并计算模拟拔出4个前磨牙矫治前后记存模型的Bolton指数.结果:①拔除单个下颌切牙治疗前Bolton指数前牙比为83.51±2.66,全牙比为92.74±2.09;矫治后的前牙比为69.39±2.41,全牙比为87.05±1.90,矫治前后的前牙比或全牙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模拟拔除4个前磨牙矫治前Bolton指数前牙比为83.51±2.66,全牙比为92.74±2.09;矫治后的前牙比为83.51±2.66,全牙比为91.77±2.76,矫治前后的前牙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牙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③拔除下颌单个切牙矫治与模拟拔除4个前磨牙矫治Bolton指数前牙比或全牙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Bolton指数较大的安氏Ⅰ类错(牙合),尤其前牙比过大者,选择拔除下颌单个切牙矫治是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