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2006~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消除麻疹措施分析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 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6~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措施,为消除麻疹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全国麻疹发病及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在2005年全国麻疹发病大幅回升后,2006年有所降低,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2007年报告发病率为8.29/10万,较2006年有所上升.部分西部省采取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vaccine,Live;MV)强化免疫和加强常规免疫接种管理,麻疹发病有所减少,其中部分省2007年底疫情有所反弹,而西南地区和流动人口较多的东部地区发病有所增多或持续居高不下.总体仍呈以小年龄组人群发病为主的模式,<15岁病例分别占2006、2007年总病例数的69.92%、73.69%,<1岁病例分别占26.22%、24.70%;流动人口发病均占30%左右.结论 MV常规免疫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不高,是麻疹高发的主要原因.提高易感人群MV免疫覆盖率,加强麻疹监测,控制医院内感染,适时开展高质量的MV强化免疫,是控制、消除麻疹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社区医学杂志》2017,(16)
目的了解东平县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查明引起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探究麻疹防控措施,有效地保护易感人群。方法对东平县2007—2016年麻疹疫情发病资料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6年东平县麻疹发病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发病季节主要在3~5月,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岁的婴幼儿和≥20岁的成人这两个阶段,共115例病例,占总发病数的67.65%。<8月龄占总发病数的22.94%,1岁以内占总发病数的40%,1~6岁占22.94%,7~15岁占9.41%,15~20岁占0%,20岁以上占27.65%。8月龄~6岁儿童中未免疫的占60.94%,一次免疫的病例高达32.8%,而二次及以上免疫病例为6.25%,无免疫史不明确者。发病前7~21 d有医疗机构就诊史的病例高达65.29%。结论 0~6岁儿童和20岁以上成人是麻疹高发人群,加强医院内感染的预防控制、麻疹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工作,提高适龄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95%以上),定期对免疫空白儿童进行查漏补种,认真落实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可有效控制麻疹的发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三门峡市2010-2014年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探讨控制麻疹的策略和措施。方法通过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10-2014年三门峡市麻疹监测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麻疹病例进行地区、人群、季节等分布的分析。结果 2010-2014年,三门峡市共报告80例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年均发病率为7.14/10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2-5月份;麻疹发病的重点地区为相对偏远的卢氏县;发病年龄以<1岁的婴儿为主,其次为成人。结论提高适龄儿童接种含麻成分疫苗的及时性,鼓励育龄妇女接种含麻成分疫苗,从而提高小月龄婴儿的免疫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成人接种疫苗意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13―2018年南宁市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麻疹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3―2018年南宁市麻疹疫情监测资料。结果 2013―2018年南宁市共报告1 846例麻疹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14/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4―8月;2014年发病数最多,为1 630例(88.30%);各县区发病率比较,城区发病高于县区(χ2=1 574.10,P<0.05);年龄主要分布在0~7月龄儿童和≥15岁人群,呈典型的"双峰分布";不同年份、本地与流动人口的免疫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年龄组患者的就诊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南宁市麻疹疫情除2014年高发外,其他年份发病基本控制在低发水平。0~7月龄儿童和≥15岁人群及流动人口为防控的重点人群。做好适龄儿童预防接种的同时,应做好育龄妇女等成人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工作,加强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管理及防止医院感染是麻疹防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开封市2006—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提出实现2010年消除麻疹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10年开封市麻疹发病及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分析。结果 8年间麻疹流行趋势呈周期性,每3年出现1个发病高峰,经历了2005年发病高峰,2006年达到了发病低位,于2007年开始回升,2008年达到了发病率的新高。2009年后发病率降低,于2010年创历年新低。麻疹病例分布广泛,流行模式为散发和暴发并存,病例主要集中在尉氏县、杞县及开封县。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4—6月;属小年龄发病模式,﹤1岁儿童为麻疹高发年龄段,其病例构成在29.39%~54.29%之间;病例中有75%的无免疫史或免疫不详史,19%仅接种1剂次麻疹疫苗。结论在加强常规免疫接种的同时,注重对往年疫情数据收集、分析,寻找流行规律,于发病高峰来临前实施强化免疫,查漏补种;扩大适龄儿童年龄段,及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采取针对不同人群实施补充接种(如育龄妇女、孕前妇女等)等综合防制措施,为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目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06~ 2010年北京市大兴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6~2010年大兴区麻疹发病特征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 006~2010年大兴区共报告麻疹928例,年平均发病率13.76/10万.黄村镇、旧宫镇、西红门镇发病数居全区前三位,累计发病占总发病的53.77%;≥15岁发病536例,构成比为57.76%;8月龄~14岁儿童有免疫史比例为52.81%.结论 巩固麻疹强化免疫效果,确保高的麻疹疫苗接种率;加强对成人麻疹的监测,适时开展麻疹应急接种,是控制、消除麻疹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福州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加速控制麻疹的策略。方法对2008—2010年所有麻疹病例个案调查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0年全市麻疹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0.72l/10万,以散发为主。4、5月为麻疹高发季节,15岁以下儿童病例数占全部病例数的64.08%。病例中有麻疹疫苗免疫史者占19.72%,无免疫史者占27.46%,免疫史不详者占52.82%。结论通过全市大规模的强制性加强麻疹疫苗预防接种,2009年起麻疹发病率明显减少。今后在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工作的同时,应继续做好大年龄组儿童的强化免疫工作。加强麻疹监测,进一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减少麻疹易感人群是消除麻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黑龙江省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麻疹流行因素,总结麻疹防控经验,对黑龙江省2006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系统数据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显示,2006年黑龙江省共报告麻疹病例3428例,报告发病率8.93/10万。0岁组儿童815例,占总病例的23.8%;15岁以上成人病例为1558例,占总病例的45.4%,发病年龄呈双向移位现象。易感人群的积累、流动人口增加、院内感染等是造成麻疹流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无锡市北塘区2006—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控制麻疹发病,降低麻疹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麻疹个案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5年中无锡市北塘区共报告麻疹病例65例;3—5月为麻疹高发季节;15岁以上组和1岁以下组病例数分别占病例总数的43.08%和40.00%,发病年龄呈现"双向移位"现象;散居儿童为高发人群,占47.69%;无免疫史的和免疫史不详者占到发病总人数的80.00%。结论根据该区麻疹发病的现状和流行特征,为达到卫生部消除麻疹的目标,应着重提高适龄儿童的麻疹疫苗接种率和及时率,消除免疫空白;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家长对预防接种的信任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深圳市罗湖区2006-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2012年消除麻疹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麻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0年累计麻疹病例69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2.40/10万;6-9月为发病高峰;发病人群主要以6岁以下的散居儿童和20~29岁年龄段左右的外来青工为主;流动人口占总发病的92.25%;无免疫史或者免疫史不详的占92.40%。结论做好麻疹常规免疫接种,在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开展高质量的麻疹强化免疫,加强外来务工人员麻疹疫苗接种覆盖范围,加强麻疹监测,做好宣传教育,是控制、消除麻疹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罗湖区1990-2011年麻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措施,为消除麻疹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罗湖区1990-2011年的麻疹发病情况及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分析.结果 1990-2011年全区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408例,其中非户籍人口发病占90.62%;从2005年开始呈高发态势,于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位,通过强化免疫及查漏补种等综合措施,2011年降到历史低位,为0.113/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低年龄组儿童和青壮年中,呈“双相移位”现象;病例中无免疫史占26.99%,免疫史不详占59.02%,以散发为主,爆发疫情罹患人数占总病例数的5.97%;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辖区流行的麻疹野病毒为国内已有的流行株,全部为H1基因型.结论 通过综合的防控策略,采取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相结合的措施,争取政府多部门的参与,在区域内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是可以预见的.为实现消除目标,应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管理,通过调整免疫策略、加强院感控制、开展成人免疫和育龄期女性疫苗接种、查验预防接种证、有效处置疫点等措施,有效控制麻疹发病. 相似文献
13.
马茂刘卫民林喜乐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6,(1):45-46
目的分析2009—2014年罗湖区麻疹流行规律,评价防控措施及效果,为麻疹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麻疹专病系统收集2009—2014年罗湖区麻疹报告病例,描述病例的三间分布、免疫史等流行病学特征,分析防控措施与效果。结果2009—2014年共报告麻疹病例421例,实验室确诊162例,临床诊断3例,排除麻疹病例256例。对165例确诊麻疹病例进行分析,麻疹年发病率介于1.08/100万~69.04/100万之间,发病率方面,<8月龄组最高,成人组(15~岁)最低,2013年和2014年分别出现成人病例和托幼学龄儿童病例迅速攀升趋势,构成比逐年上升。结论罗湖区在麻疹防控工作中,采取适龄儿童强化免疫、民办小学机构定期查漏补种、设置来深圳青年务工者接种门诊及联合多部门协作的多项措施。2011年后罗湖区麻疹疫情迅速上升,特别是成人和托幼儿童病例构成比升高,主要是因为该人群的防控措施的逐年弱化,说明持续开展人群针对性的麻疹防控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了解南宁市2006—201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麻疹防制策略,为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对南宁市2006—2011年麻疹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南宁市2006—2011年共报告525例麻疹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24/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兴宁区、西乡塘区、江南区、青秀区,占全市的77.5%(407/525);3—8月为高发季节,发病数占86.86%(456/525);≤15岁病例占77.33%(406/525)。全部病例中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有445例,占总数的84.8%;流动人口的麻疹病例占总数的31.62%。结论应进一步加强麻疹初始免疫工作和强化免疫活动,提高流动人口麻疹接种率,消除免疫空白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日照市2005—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预防控制措施,为进一步制定消除麻疹策略及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日照市2005—2010年麻疹发病情况及采取消除麻疹策略和措施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日照市2010年麻疹报告发病率为0.071/10万,初步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2005—2010年均以3~6月为麻疹发病高峰;年龄别发病率以15岁以上年龄组最高;麻疹病例主要为无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attennuated live vaccine,MV)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者;共发生麻疹暴发疫情3起,其中2起暴发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结论日照市消除麻疹取得显著进展,高质量的强化免疫(SIA)和查漏补种是减少麻疹发病和阻断麻疹病毒传播的重要手段。应继续保持和巩固高水平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率,加强麻疹疑似病例的监测,做好暴发疫情的预警与控制工作,从而彻底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张掖市甘州区麻疹流行现状和流行病学特征,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为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监测报表和全国麻疹监测系统(MSS)的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并利用Excel和EPI info 6.0软件对监测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3-2010年全区共报告麻疹1189例,男女性别比为1.49∶1,平均发病率13.82/10万;前5位的发病地区占总发病数的87.62%;流动人口占发病总人口的14.48%;甘州区麻疹流行有明显周期性,平均每隔4年流行一次,发病率出现"双向移位"现象。结论甘州区流动人口(外县区)麻疹发病位居全部发病的第二位,提示流动人口仍是甘州区麻疹防控的难点;甘州区麻疹流行特征已经转变为"双向移位",应及时调整麻疹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临武县2003—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更好地预防、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3—2006年临武县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检测流动人口、常住人口健康儿童的麻疹抗体水平进行分析。结果4年里临武县报告麻疹病例221例,年均发病率为17.67/10万;流动人口、常住人口发病89例、132例,年均发病率80.99/10万、10.59/10万。流动人口、常住人口3~7岁健康儿童的麻疹抗体水平检测147人、150人,麻疹抗体水平≥1:800的阳性保护率为45.57%、7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56,P〈0.005)。结论流动人口儿童麻疹报告病例的增多是临武县麻疹病例报告急增的主要原因。流动儿童的麻疹抗体阳性保护率过低,存在发病隐患和免疫空白点,是控制麻疹发病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2006年深圳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深圳市免疫监测报告系统对2006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年深圳市麻疹发病率为25.76/10万,发病以流动人口为高;特区外发病率高于特区内;69.3%的病例集中在4~8月份;麻疹发病以5岁以下(52.20%)和15岁以上(36.58%)年龄组为主;在≥8月龄的确诊的病例中有麻疹疫苗免疫史的仅有4.87%;麻疹发病呈散发和暴发并存的模式。结论流动人口的免疫空白较高,提高人口免疫接种率,是深圳市消除麻疹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九江市2004—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预防控制措施,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对麻疹发病和预防措施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3年基本形成一次发病高峰,全市2005年疫情回升,报告发病率为8.989/10万,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3—6月,麻疹发病呈高度分散和高度聚集状态,发病以小年龄组为主。结论进一步加强麻疹常规免疫工作,适时开展强化免疫是控制麻疹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保定市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与消除麻疹的进展状况,为2012年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麻疹监测信息管理报告系统的数据,对保定市2010年的麻疹流行特征及为消除麻疹所采取的措施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保定市2010年麻疹发病呈大幅度上升,发病率为26.61/10万,比2009年上升了393%,为1999年开展麻疹监测以来的最高年份;每年3—5月为发病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山区县和较大的县级市;发病主要集中在≤2岁、其次为3~5岁、20~34岁年龄组。结论 2012年保定市实现消除目标形势严峻,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中的各项措施,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及首针及时率,并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免疫规划管理,做好疫情调查和处置,提高麻疹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