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传俊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6):119-119
目的:观察小儿急性药源性肌张力不全常见病因、临床表现.方法:对2004年2月~2008年12月住院治疗的27例急性药源性肌张力障碍患儿进行分析。结果:引起小儿急性药源性肌张力障碍的主要药物有两大类,一类是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如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另一类是抗精神病药中的吩噻嗪类。结论:药源性肌张力不全易在小儿发生,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许飞  孙红斌 《四川医学》2013,(6):782-784
目的通过4例服用抗感冒药致急性药源性肌张力障碍的患者诊治经过,探讨急性药源性肌张力障碍的病理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4例服用抗感冒药后出现急性口、面颈部或全身肌张力障碍的患者临床诊治过程。结果单独或联合使用苯二氮卓类和抗胆碱药物,患者均在短期内痊愈。结论急性药源性肌张力障碍病理机制复杂,抗感冒药致病可能与其含有的右沙美芬抗多巴胺受体阻滞作用有关。肌松剂联合抗胆碱药物疗效好,该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小儿急性药源性肌张力不全常见原因、临床表现,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9年-2005年发病较重而入院的小儿急性肌张力不全病因、常见药物、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其教训和经验。结果引起小儿急性药源性肌张力不全的常见药物依次为甲氧氯普胺、氟哌啶醇、感冒冲剂等。结论急性药源性肌张力不全易在小儿中发生,临床医生应提高警惕,同时也要引起家长重视。不可乱服或误服药物。  相似文献   

4.
治疗量氯丙嗪致小儿锥体外系反应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虹 《重庆医学》2004,33(1):48-48
药源性疾病是指由于药物应用不合理而造成的一类疾病.药物氯丙嗪可致锥体外系反应即为其中之一,主要表现为由药物引起肌张力障碍导致的临床运动与姿势异常.治疗量氯丙嗪致小儿锥体外系反应少见,现将我院近4年来的治疗量氯丙嗪致小儿锥体外系反应6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小儿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的临床总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雪金 《医学综述》2000,6(6):276-277
<正>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在儿科临床中并不少见,近几年文献报道较多,现就此做一总结,以引起临床注意。 1 锥体外系症状 1.1 急性肌张力障碍 急性肌张力障碍是小儿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的最常见症状,以各种奇异的肌痉挛为特点,多累及眼外肌、舌肌、面颊肌、嚼肌、颈肌及上下肢和躯干的肌群,出现受累肌群的不自主阵发性强直性收缩,常表现为阵发性双眼向上凝视同时头后仰,阵发性  相似文献   

6.
肌张力障碍的神经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张力障碍的任何生理模型应该能够解释在不同情况下肌张力异常是怎样产生的。脑损伤能引起肌张力障碍,相关部位有基底节、脑干、丘脑,但最常见的部位是豆状核。肌张力障碍可以遗传,其中包括全身性和局限性肌张力障碍,但唯一明确遗传方式的是Segawa病(“遗传性进行性伴有明显昼夜波动的肌张力障碍”)。这种肌张力障碍是由于三磷酸鸟苷环羟酶I基因缺陷,多巴胺合成障碍所致,左旋多巴胺治疗有效可证实这点。另一个肌张力障碍的例子是帕金森氏病,多巴胺功能障碍既可能是自发的也可继发于药物治疗。令人费解的是,肌张力障碍总是…  相似文献   

7.
林伟光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1):1306-1307
目的:分析抗精神病药引起急性肌张力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4年我院全部出院病历,选取其中应用抗精神病药者,对发生急性肌张力障碍和未发生者诸多因素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肌张力障碍发生率为22.8%。年龄小,男性,病情严重,既往有锥体外系副反应病史,应用高效价药物,剂量大,用药早期危险性大;合并抗胆碱能药物者发生率低。结论:精神科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案时适当参考以上指标,对预防急性肌张力障碍的发生可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可致药源性癫痫的药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逢山 《医学综述》2009,15(12):1856-1858
癫痫是指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暂时性脑功能失调,药源性癫痫(MSE)是指由药物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癫痫发作。临床上很多药物可引起癫痫发作,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抗菌药物等,本文对此类药物进行总结,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帮助,减少药源性癫痫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日益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我们报告并分析急、慢性药源性肌张力障碍误诊误治各1例,希望同道从中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锥体外系副反应的发生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查我院417例精神分裂症患中服用抗精神病药后出现锥体外系副反应(EPS)的187例患的有关情况。结果:EPS发生率44.84%,187例中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发生率较高;性别方面急性张力障碍男大于女,其差别有显性,在各年龄段中,30-40岁组EPS发生率最高,后有降低趋势,但60岁以后发生率反而上升,药物中引起锥体外系副反应较多的是氟哌啶醇,FD、三氟拉嗪、奋乃静等,出现EPS时间多在2-3周。结论:应合理安全应用抗精神药物,注意对锥体外系副反应的监测,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