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临床资料 例1,男,68岁,以"右梨状肌综合征"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闭孔神经切断术.一般情况好,体格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Hb 80/L,白细胞3.2×109/L,血小板73×109/L.入室后,在右侧卧位下选T12~L1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穿刺过程顺利,但硬膜外腔有少量出血,用生理盐水冲洗,出血减少.  相似文献   

2.
3.
椎管内麻醉的脊神经并发症及防治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椎管内麻醉包括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以及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CSEA)麻醉,主要优点为:(1)在下腹部和下肢手术,抑制手术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作用强于全身麻醉;(2)诱发轻度低血压,减少术中出血;(3)用于术后镇痛效果较全身用药更确切,全身副作用较轻;(4)胸段硬膜外腔麻醉通过阻滞胸交感神经使心率减慢并减轻左心后负荷,从而改善心肌氧供需平衡;(5)腰段椎管内麻醉后下肢血流速度加快,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同时促进肠蠕动,利于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将局麻药注入到椎管内的不同间隙,药物作用于脊神经根,暂时阻滞脊神经的传导,使其所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称为椎管内麻醉。椎管内麻醉包括蛛网膜下隙阻滞(又称脊麻或腰麻)和硬膜外隙阻滞(又称硬膜外麻醉)。椎管内阻滞是麻醉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5.
<正> 我院对不伴有截瘫的椎体压缩性骨折脱位内固定术行硬膜外麻醉达256例,无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7.
椎管内镇痛与神经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椎管内给药为临床急慢性疼痛治疗的常用方法。此疗法所用选择性受体激动或拮抗药、局麻药、辅佐剂等,存在脊髓、神经根及周围神经毒性损害的可能性。但椎管内应用上述药物镇痛与神经毒性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目前资料尚较贫乏,尤其人类研究。因而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难免模糊不清或未予以重视。本文仅以近年可查找的有限动物或临床研究资料,力求阐明此类问题,以供临床商榷或借鉴。椎管内镇痛所致神经毒性的病理生理学特点神经组织病理学的改变表现为神经损伤、神经胶质增生、髓鞘破坏、炎性变(如蛛网膜细胞层炎性变)。生理学变化特点为神经冲动…  相似文献   

8.
椎管内注射局麻药引起的神经系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椎管内神经阻滞始用于19世纪90年代,经过临床100余年的应用,不断完善和发展,今已成为临床麻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10余年来通过椎管内注药方法以施行术后镇痛和各种急慢性疼痛治疗的病例日见增多,而有关神经系并发症的报道也增加,并引起了临床关注。1991年Rigler报告4例持续脊  相似文献   

9.
局麻药毒性致术后神经损害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女,70岁,体重76kg,诊断为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自服卡托普利每次12.5mg,每日3次,BP控制理想。Ⅱ型糖尿病3年,自服消渴丸、优降糖,血糖控制在5~6mmol/L。入室后常规监测ECG、SpO2、NIBP等,入室BP120/70mmHg。选择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顺利。试验剂量为1.73%碳酸利多卡因5ml,5min后麻醉平面固定在T6~L3,追加1.73%碳酸利多卡因8ml后手术开始,  相似文献   

10.
<正> 碳酸利多卡因具有起效迅速,痛觉消失快,作用强的特点,在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自1996~2000年我院采用碳酸利多卡因对176例手术患者行硬膜外阻滞,并以盐酸利多卡因对比进行观察,肯定了碳酸利多卡因起效快,作用强之优点,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348例ASAⅠ~Ⅱ级腹部和下肢择期手术病人,其中男187例,女161例,年龄17~62岁。随机分为盐酸利多卡因组(浓度2%,PH3.5~5.5),172例和碳酸利多卡因组(浓度1.73%,PH7.2~7.7)(观察组)176例进行比  相似文献   

11.
12.
13.
背景:右美托咪定为高效、高选择性的a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抗焦虑、催眠等作用。作为麻醉辅助药已广泛的应用于临床。目的:就右美托咪定在神经阻滞和椎管内麻醉的应用进展作简人介绍。内容:探讨右美托咪定在神经阻滞和椎管内麻醉中应用的效果及相关作用机制。趋向:右美托咪定应用于神经阻滞和椎管内麻醉中,有良好的镇静作用,对呼吸系统影响小,对术中遗忘有增强作用。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在其给药方式,剂量及作用机制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硬膜外麻醉后神经并发症处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患者 ,男 ,45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酸痛 ,伴左下肢放射痛 ,左下肢麻木 1年 ,夜间尤甚。X光片示L4~ 5根管狭窄。CT检查示L3~ 4 、L4~ 5椎间盘突出 ;左侧神经根受压。体检 :一般情况良好。L4~ 5棘突偏左压痛 ( ) ;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 ( )。即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手  相似文献   

16.
脊麻与硬膜外麻醉的神经并发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脊麻与硬膜外麻醉的神经并发症是指因这类麻醉后引起脊髓、神经根(前根或后根)或外周神经干的损害以及脑脊液压力变化所产生的感觉与运动功能障碍。解剖生理与病理基础脊髓由中央灰质与周围白质所组成,灰质含有细胞及神经纤维,白质只含神经纤维,灰质前角含有大的运动神经细胞,它支配躯干、四肢所有的随意肌,后角含有较小的神经细胞,它与感觉及脊髓反射有关,灰质的中央侧角有自主神经功能,在腰部为交感,骶部为副交感。每一脊髓节段的白质均被灰质分为三对柱状物,即前柱、侧柱与后柱,发自大脑及皮质下(纹状体和前缝核)传导运动…  相似文献   

17.
我院对腰麻复合连硬外麻醉用于子宫全切术的麻醉效果及其并发症进行了临床观察,并与单纯连硬外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子宫全切术的病人100例,ASAⅠ~Ⅲ级,年龄24~55岁。随机分为两组,A组:复合麻醉组,50例,B组:单纯连硬外组,50例。术前用药:两组均于术前30min肌注安定10mg,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与常规剂量布比卡因两种方式用于椎管内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WOS、CNKI、CBM和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1990.01~2015.07),收集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研究组)与常规剂量布比卡因(对照组)两种方式用于椎管内麻醉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由两位研究人员独立选择文献、提取资料,然后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3个随机对照研究共57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麻醉失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54,95%CI(0.20,1.48)];两组术后镇痛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6.08,95%CI(-3.64,15.80)];研究组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0.20,95%CI(0.12,0.34),P0.01];两组心动过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41,95%CI(0.06,2.90)];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28,95%CI(0.08,1.05)];研究组的皮肤瘙痒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13.29,95%CI(5.44,32.49),P0.01];研究组的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0.11,95%CI(0.04,0.30),P0.01];研究组腰骶部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0.14,95%CI(0.04,0.46),P0.01]。结论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可降低低血压、尿潴留及腰骶部疼痛的发生率,但会增加皮肤瘙痒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抗凝治疗是椎管内麻醉后形成血肿的高危因素,但椎管内麻醉不是抗凝治疗病人的绝对禁忌证,此类病人椎管穿刺时操作要轻柔,严格掌握置管和拔管时机,同时密切监测ACT时间,出、凝血时间。  相似文献   

20.
椎管内麻醉后麻醉平面客观指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热成像技术,对比20例临床择期下肢手术麻醉前后的皮肤温度变化,探讨以皮肤表面温度变化作为确定麻醉区域客观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例择期下肢手术病人,分别观察麻醉区域内同一点麻醉施行前后的皮肤表面温度及红外线扫描图像的变化。结果麻醉区域内麻醉施行后皮肤表面温度显著升高,红外线图像有明显变化,可将皮肤温度作为确定麻醉区域的客观指标。结论基于人体细胞新陈代谢产生热量不一,利用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对麻醉平面提供定性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