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在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比较危重患者经鼻空肠管与经鼻胃管实施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效果,选择一条更有效的肠内营养途径。方法对37例危重患者采用经鼻空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观察开始实施时间、达到预计能量需要时间以及并发症等,并与经鼻胃管进行比较,评价经鼻空肠管早期肠内营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开始时间及达到预计能量所需时间与营养管途径有关,经鼻空肠管肠内营养的开始时间与鼻胃管比较U=4.497,P〈0.01;达到预计能量所需时间比较U=4.04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比较χ^2=5.57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经鼻空肠管途径比经鼻胃管更为安全有效。并能将实施肠内营养的时间显著提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经鼻胃管及鼻空肠管肠内营养在急性胰腺炎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方法 通过关键词、主题词、引文追溯等途径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万方医学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医药数据库,搜索建库以来所有关于急性胰腺炎患者经鼻胃管和鼻空肠管喂养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收集入选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研究,36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鼻胃管组在腹痛复发率、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总住院时间、死亡率方面不次于鼻空肠管组。结论 经鼻胃管营养安全且耐受性良好,可能为急性胰腺炎的一种安全的营养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留置鼻空肠管进行早期肠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定2018年6月~2019年3月到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神经外科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留置鼻胃管)与观察组30例(留置鼻空肠管),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长、达目标量所需时长、肠内营养起始时长、住ICU时长与并发症发生率指标。结果:治疗结束,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长、达目标量所需时长、肠内营养起始时长与住ICU时长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指标(6.67%)低于对照组(40.00%)且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留置鼻空肠管方法可有效改善神经外科危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鼻空肠管和鼻胃管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重型颅脑损伤需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随机分为鼻空肠管组和鼻胃管组,每组20例,比较营养支持后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胃肠道耐受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营养支持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糖和淋巴细胞计数水平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营养支持后14 d,鼻空肠管组患者的血糖水平较营养支持前明显降低(P=0.0001).营养支持1周内,鼻空肠管组患者反流(P=0.001)、腹胀(P=0.011)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鼻胃管组患者.结论 鼻空肠管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效果优于鼻胃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经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后患者肝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1年9月至2014年8月郑州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需经鼻饲管行肠内营养的住院患者7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鼻空肠管组(n=36)与鼻胃管组(n=38),分别留置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启动早期肠内营养。观察两组患者开始肠内营养后第7、14天的肝功能各项指标。结果 鼻空肠管组31例患者(86.11%)出现至少1项肝功能异常,鼻胃管组23例(60.53%)出现至少1项肝功能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6,P=0.013)。鼻胃管组与鼻空肠管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及白蛋白(ALB)在第7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1±8.6)U/L比(42.3±8.9)U/L,t=-1.475,P=0.145;(36.2±6.8)U/L比(38.0±7.1)U/L,t=-1.237,P=0.220;(61.8±11.5)U/L比(63.1±13.2)U/L,t=-0.696,P=0.489;(47.3±8.2)U/L比(50.5±7.5)U/L,t=-1.640,P=0.106;(35.2±6.7)g/L比(36.2±7.4)g/L,t=-0.610,P=0.543];第14天鼻空肠管组ALP、γ-GGT及ALB水平显著高于鼻胃管组[(201.2±15.2)U/L比(116.5±13.6)U/L,t=-25.380,P=0.000;(109.4±7.2)U/L比(49.2±6.5)U/L,t=-37.665,P=0.000;(37.2±7.1)g/L比(30.1±6.5)g/L,t=-4.490,P=0.000]。鼻胃管组与鼻空肠管组第7、14天的总胆红素[(4.6±0.9)μmol/L比(4.8±1.0)μmol/L,t=-0.905,P=0.368;(4.8±1.2)μmol/L比(5.2±1.1)μmol/L,t=-1.492,P=0.140]、间接胆红素[(6.1±0.8)μmol/L比(6.3±0.9)μmol/L,t=-1.012,P=0.315;(6.9±0.9)μmol/L比(7.3±1.0)μmol/L,t=-1.811,P=0.074]、直接胆红素[(4.0±0.6)μmol/L比(3.9±0.5)μmol/L,t=0.777,P=0.440;(5.1±0.8)μmol/L比(5.4±0.9)μmol/L,t=-1.517,P=0.13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鼻空肠管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鼻胃管组(30.56%比55.26%,χ2=4.598,P=0.032)。结论 与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比较,经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可能更易导致肝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鼻空肠营养管及经皮穿刺空肠营养管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支持的影响。 方法我科2011年2月至2012年3月同组手术医师收治食管癌患者,根据病情接受经右胸及上腹正中两切口食管癌根治手术(Ivor-Lewis)或经左/右颈、右胸及上腹正中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手术。选择性使用经鼻空肠营养管(经鼻空肠营养组,n=48)及经皮穿刺空肠营养管(经皮空肠穿刺组,n=38)放置空肠营养管,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结果(1) 本研究86例食管癌患者,通过NRS 2002量表进行评估,营养风险发生率为25.58%,两组患者术前营养风险评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6);(2)经皮空肠穿刺组患者以三切口手术为主,手术时间较经鼻空肠营养组明显延长(P=0.000),两组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时间(P=0.114)和术后住院时间(P=0.4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患者手术创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肠内营养开始给予时间相当(P=0.561),但经皮空肠穿刺组患者给予足量肠内营养时间较经鼻空肠营养组晚(P=0.032),可能与手术医师顾虑穿刺管腹腔瘘,导致肠内营养给予加量较为谨慎有关;(4)两组患者对营养管舒适度评价方面,经鼻空肠营养组患者自身耐受能力不同,评分为6.00(3.00)分,而经皮空肠穿刺组患者评分仅为1.00(3.00)分,经皮空肠穿刺组患者感觉营养管的舒适程度显著好于经鼻空肠营养组(P=0.000)。结论两种空肠营养管置入方式均安全可靠,术后营养支持效果良好;经皮穿刺空肠营养管置入患者感觉更为舒适,耐受力好,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鼻空肠管与鼻胃管肠内营养支持在急诊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70例急诊ICU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留置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留置鼻空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的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的达目标喂养量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干预后,观察组的HB、 PAB和AL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胃肠道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71%,低于对照组的28.57%(P <0.05)。结论 与鼻胃管肠内营养支持相比,鼻空肠管肠内营养支持能够快速改善急诊ICU机械通气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面积小脑梗死术后患者早期不同肠内营养支持途径的并发症情况,为临床选择合理的肠内营养支持途径提供参考。方法 将符合研究条件的大面积小脑梗死术后患者49例随机分为3组,A组(12例)为常规鼻胃管肠内营养组,B组(18例)为鼻胃管辅以胃肠动力药物治疗组,C组(19例)为鼻空肠管肠内营养组。监测各组在肠内营养开始后3周内的腹泻、反流、误吸、上消化道出血及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组间统计分析。 结果 3组患者腹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2,P=0.955);B组及C组反流、误吸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均P<0.05),其中C组最低(与B组比较,P<0.05);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则以C组较低,与A组及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4.748,P2=0.029;χ23=4.284,P3=0.038),而A组与B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00,P1=1.000)。结论 鉴于大面积小脑梗死术后患者独特的病理生理学特点,已不适宜采用常规鼻胃管途径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对于预计病程较短的轻症患者可酌情采用鼻胃管辅以胃肠动力药物的肠内营养支持方式;鼻空肠管肠内营养途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最低,是重症大面积小脑梗死患者的首选肠内营养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内镜下放置空肠营养管的方法和营养支持效果。方法:选择106例需放置空肠营养管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2例。此外,选择同期行鼻胃管肠内营养病人43例作为鼻胃管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内镜下经鼻空肠营养管置管术;观察组采用改良后内镜下经鼻空肠营养管置管术;鼻胃管组采取常规鼻胃管肠内营养。比较三组病人手术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病人置管后营养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和鼻胃管组病人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病人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病人置管后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以及前清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置管前后营养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鼻胃管组病人置管后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和前清蛋白水平显著低于观察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内镜下鼻空肠管置管术能有效缩短置管手术时间,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病人置管手术的痛苦。置管后病人营养支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经鼻胃管、鼻空肠管和经口进食三种人工肠内营养方法对吸入性肺炎的影响,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118例人工肠内营养患者,其中38例接受鼻胃管进食(A组),34例接受鼻空肠管进食(B组),46例接受经口进食(C组),比较6个月以后三种进食途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差异。结果:6个月后经鼻胃管、鼻空肠管及经口三种进食途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76.3%、55.9%、8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长期需要人工肠内营养的患者,留置鼻空肠管可有效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留置经鼻空肠管在重型颅脑外伤(STBI)机械通气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至12月收住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STBI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肠管组15例和胃管组19例,观察两组患者肠内营养(EN)可以耐受的启动时间、达目标喂养量所需时间和实施EN过程中的胃肠道反应、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机械通气和ICU住院时间、28 d病死率。结果 空肠管组与胃管组EN可以耐受的启动时间[(51.73±9.16) h比(81.11±11.82) h]和达目标喂养量所需时间[(87.27±9.99) h比(152.05±28.74)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920、8.320,均P<0.05)。实施EN过程中,空肠管组与胃管组并发胃潴留(6.7%比57.9%)、反流(0%比36.8%)、呕吐(20.0%比63.2%)、误吸(6.7%比42.1%)、VAP(33.3%比73.7%)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937、9.566、6.642、6.087、5.536,均P<0.05);空肠管组与胃管组机械通气时间[(10.73±4.68) d比(15.74±2.54) d]和ICU住院时间[(13.60±4.80) d比(17.42±4.05)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30、2.497,均P<0.05);两组患者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STBI机械通气患者留置经鼻空肠管实施早期EN,有利于减轻喂养不耐受,缩短启动EN和达目标喂养量所需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机械通气和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对于降低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期间堵管发生率的作用。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法,抽取2017年1月至2月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实施鼻空肠管肠内营养的159例患者作为实施后组。利用品管圈对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期间的堵管情况进行基线调查、原因分析、对策拟定、实施评价,制订规范化的肠内营养护理流程并推广实施,促进封管和堵管的规范处理执行流程,制作通俗易懂的健康宣教手册,完善合理用药配伍,配合个体化的功能锻炼计划等措施。将2016年10月至12月未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实施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162例患者作为实施前组。对比品管圈实施前后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期间堵管的发生率。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实施后组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期间堵管发生率为3.77%,低于实施前组的9.25%(χ~2=3.949,P=0.047)。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期间堵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经鼻胃管和经胃造瘘管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在ICU长期卧床患者中的完成效率.方法 以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ICU收住的6名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经鼻胃管和经胃造瘘管行肠内营养支持预期每日热卡供给完成率、每日营养液输注完成率、营养液反流情况和管道通畅情况.结果 经胃造瘘管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预期每日热卡完成天数(P=0.002)和营养液总量输注完成天数(P=0.008)明显长于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出现营养液反流天数(P=0.011)和营养管道堵塞天数(P=0.021)明显短于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结论 对于长期卧床患者,经胃造瘘管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较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更易完成营养支持目标.  相似文献   

14.
李腾龙 《医疗装备》2023,(19):112-114
目的 探讨早期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对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7月医院收治的80例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干预,观察组经鼻肠管行肠内营养干预。比较两组鼻饲管留置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总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结果 观察组鼻饲管留置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血淀粉酶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胀、反流及胃潴留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3、5 d后,两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干预5 d后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支持干预比较,早期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更有利于改善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加快康复进程,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鼻超细胃镜在空肠营养管置入中的作用。方法对20例危重需肠内营养的患者应用FujinonEG-530N经鼻超细电子胃镜引导放置导丝至空肠,退出胃镜,沿导丝送入空肠营养管至合适位置,从另一侧鼻腔进镜,观察空肠营养管深度及是否折回。结果16例1次置管成功,4例折回,重新放置均成功。置管时间为10~45min,平均操作时间22min。平均置管深度105cm,平均留管时间14~100d。其中1例有少量鼻出血,余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经鼻超细胃镜引导放置空肠营养管较其他方法简捷、安全、实用、有效。  相似文献   

16.
杨红梅 《现代保健》2010,(32):125-126
危重患者早期启动胃肠道系统可有效地防止肠黏膜萎缩、屏障功能障碍、肠道菌群移位。启动肠内营养可以激活肠道神经一内分泌系统,促进肠蠕动和黏膜生长,维持肠壁局部免疫系统及细胞功能,从而维持机体的免疫功能。肠内营养可视为一种处理严重代谢紊乱的手段,用于预防应激性溃疡、感染及肠衰竭。胃管虽然是目前危重患者最常用的肠内营养途径,但实施肠内营养效果较差,最有效的途径是空肠造瘘管和螺旋胃肠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经鼻空肠肠内营养(EN)在急性重症胰腺炎(ASP)中的应用原则、方法及疗效。方法23例ASP患者在临床综合治疗的前提下,早期放置自行研制的经鼻空肠肠内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观察实施EN前后营养疗效指标的变化并做对比分析。结果23例ASP患者,在入院或术后3~11 d,平均第7天给予肠内营养,其血清白蛋白升高,体重增加,呈正氮平衡。血清转氨酶下降,肝功能改善,血淀粉酶未见增高。结论ASP早期经鼻空肠肠腔内营养无创伤,痛苦小,安全有效,对于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增强免疫力,促进脏器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作用显著。ASP肠内营养应用遵循“肠道有功能应使用肠道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吴滢 《现代养生》2014,(20):98-98
目的:对经口和经鼻胃镜引导下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方式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与比较。方法:选取某医院所收治的需要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50例患者,对其分别采用经鼻和经口胃镜引导鼻空肠管置入治疗,对这两种方法的一次置入成功率以及所使用的操作时间、患者进行插管时的舒适度以及愿意接受此治疗方法的程度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对经鼻和经口的胃镜置入鼻空肠营养管进行比较,经鼻胃镜导丝的方法成功率更高,其操作时间也是比较短,患者也比较容易进行接受。结论:经鼻胃镜导丝的导引置入方法比经口胃镜引导置入鼻空肠管道的方法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应在临床医学进行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空肠置管与鼻胃置管两种不同置管方式在改善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状态下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中的作用,并比较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进行常规亚低温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鼻空肠置管肠内营养(鼻空肠置管组)60例及鼻胃置管肠内营养(鼻胃置管组)60例,实施鼻胃置管及鼻空肠置管后,使用肠内营养要素膳和/或肠内高营养多聚合剂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两组患者在肠功能存在条件下48h内开始肠内营养,比较两组各项营养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并发症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11(APACHElI)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早期肠内营养,营养指标均有改善,入院第14、28天,鼻空肠置管组患者的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等指标上升幅度均明显高于鼻胃置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空肠置管组患者腹泻、腹胀、呕吐、胃内容物潴留及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鼻胃置管组[5.0%(3/60)比18.3%(11/60)、10.0%(6/60)比21.7%(13/60)、5.0%(3/60)比21.7%(13/60)、15.0%(9/60)比16.7%(10/60)、11.7%(7/60)比48.3%(29/60)、8.3%(5/60)比21.7%(1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O.05)。鼻空肠置管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鼻胃置管组[16.7%(10/60)比76.7%(4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空肠置管组GCS评分、APACHEⅡ评分均较鼻胃置管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鼻空肠置管肠内营养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后亚低温状态下临床肠内营养实施是可行的、合理的,与鼻胃置管比较,能明显减少肠内营养的并发症,较早地达到目标营养治疗量,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全胃切除术患者经空肠造口与留置鼻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8月收治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患者78例,在征求患者意见的基础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肠造口组和鼻空肠营养管组,每组39例,分别予经空肠造口和留置鼻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2周,对肠内营养完成情况、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营养状况、并发症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空肠造口组肠内营养成功率100.0%( 39/39),肠道功能恢复时间(36.4±8.3)h,并发症发生率7.7%(3/39),鼻空肠营养管组分别为92.3%(36/39)、(45.3±10.7)h、30.6%( 11/3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肠造口组与鼻空肠营养管组肠内营养后14d的体重、总蛋白、白蛋白较肠内营养前均存在不同程度下降[空肠造口组:(47.3 ±8.7) kg比(58.5±9.8) kg、(58.6±4.9)g/L比(67.5±12.8)g/L、(33.6±4.4) g/L比(41.5±6.3) g/L;鼻空肠营养管组:(48.1±9.2) kg比(57.6±10.7) kg、(57.8±5.3)g/L 比(68.3±11.9) g/L、(32.8±4.9) g/L比(40.4±7.4)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后14d的体重、总蛋白、白蛋白空肠造口组与鼻空肠营养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全胃切除术患者经空肠造口行肠内营养在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的同时,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容易为患者所接受,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