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切口截骨术治疗[足母]外翻体会。方法外翻56例85足,全部采用小切口截骨术治疗。结果随访时间1—3年,优:61足;良:21足,优良率96.47%。1例术后5周出现[足母]内翻,用弹力绷带固定在10。位8周后矫正;1例出现[足母]趾过伸,行[足母]长伸肌腱延长,效果较好;1例[足母]趾活动范围减小,伸屈力量减弱,不感疼痛,未进一步治疗。结论小切口截骨术治疗[足母]外翻具有创伤小、不需内固定,患者可以早期下地活动,痛苦小、恢复快等优点,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足母)外翻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结果;方法 从1990年至2010年间我院对40例(足母)外翻的患者采取手术摘除籽骨、切除骨赘及软组织松解进行治疗(mcbride氏术式).结果 40例80只(足母)趾术后畸形矫正,无感染,术后经1年到10年随访无1例复发,(足母)趾外形和功能良好,患者满意.结论 采用mcbride术式进行外翻的畸形是一种良好的手术方法[1];其优点是对骨组织无破坏,畸形矫正好、功能恢复快,可早期下地活动,术后不复发等.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评价 Akin 截骨术联合 Scarf 截骨术治疗中重度 外翻的效果。方法 选取中重度 外翻患者 39 例(58 足), 其中 12 例(16 足)中度 外翻患者采用单独 Scarf 截骨术, 27 例(42 足)中重度 外翻患者采用 Scarf 联合 Akin 截骨术。手术前、 后均行患足 X 线片检查, 测量 外翻角 (HVA)、 第一二跖骨间角 (IMA) 和胫侧籽骨位置, 记录患者术前术后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足功能评分系统 (AOFAS) 评分。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每足手术时间 45~78 min, 平均 (55.0±6.8) min, 术中出血 3~20 mL, 平均 (11.0±5.4) mL。除 1 例 (1 足) 重度 外翻患者 Akin 截骨处愈合较慢以外, 其余患者 Scarf 及 Akin 截骨处均愈合良好。手术切口 2 例 (2 足) 出现红肿, 后自行消退。2 例 (2 足) 出现趾背内侧麻木, 考虑为神经损伤, 经 3~5 个月好转。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 未见 外翻复发病例。术后 HVA (14.1°± 5.3°)、 IMA (7.7°±3.8°) 和胫侧籽骨位置 [(2.58±0.61) 级] 均低于术前 [分别是 (39.6°±6.8°)、(18.7°±5.4°) 和 (4.87±0.59)级], AOFAS 评分高于术前 (分: 84.4±8.7 vs. 37.3±9.5, P<0.05)。结论 Akin 截骨术联合 Scarf 截骨术治疗中重度外翻疗效肯定, 矫形效果满意, 并发症少, 外翻复发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改良Ludloff截骨术联合Akin截骨术治疗重度拇外翻的疗效。方法自2010年8月至2013年5月,采用改良Ludloff截骨术联合Akin截骨术治疗重度拇外翻患者65足,男8足,女57足,年龄21-63岁,平均42.5岁,选择第一、二跖骨间夹角〉16°,拇外翻角〉30°的严重拇外翻患者行改良Ludlofr截骨术联合Akin截骨术。随访时间8-15个月,平均11-2个月,所有患者均拍摄惠足负重位X线片并测量。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评分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对改良Ludlofr截骨术联合Akin截骨术优缺点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无不愈合或迟缓愈合,无感染。Maryland拇跖趾关节评分90-100分者43足(66%)。80-89分者18足(27%),70分~79分者4足(8%),优良率为92%,结论改良Ludlofr截骨术联合Akin截骨术具有治疗后跖骨短缩少,矫形能力强,降低拇僵直发生率,坚强内固定可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稳定性强,复发率低,允许早期负重,关节适应度更佳等优点,是治疗第一、二跖骨间夹角〉16°拇外翻角〉30°重度拇外翻的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并评价改良第一跖骨远端V形截骨术治疗轻中度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采用改良第一跖骨远端V形截骨术治疗合并转移性跖痛的轻中度外翻患者18例(24足)。测量并比较手术前后外翻角(HVA)、第一、二跖骨间角(IMA1~2)、患足前足底压力/足底总压力、第1~5跖骨头下压力/前足底压力分布改变;使用AOFA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HVA、IMA1~2低于术前(11.8±1.8 vs 30.2±3.3,6.6±1.0 vs 13.8±1.9,P<0.05), AOFAS评分高于术前(92.8±3.4 vs 58.2±8.6,P<0.05)。术后患足前足底及第1~5跖骨头下压力分布较术前明显接近正常值标准。术后第一跖骨长度平均短缩小于2 mm;术后截骨处平均愈合时间为12周,无一例患足出现截骨后不愈合或跖骨头坏死。结论改良第一跖骨远端V形截骨术可有效治疗合并转移性跖痛的轻中度外翻,矫形效果确切,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跖趾关节融合术在治疗老年女性重度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老年女性重度拇外翻患者44例60足,年龄60~75岁,平均64岁。所有病例均选取拇外翻角>40°,1、2跖骨间角>15°的跖楔关节稳定的重度拇外翻患者,分别采用跖趾关节融合术、Scarf、ludloff或chevron截骨术。术后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外侧足趾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44例60足术后获得随访,随访6~48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足趾畸形获得矫正,影像学检查跖趾关节力线获得纠正。结论跖趾关节融合术治疗趾楔关节稳定的老年女性重度拇外翻可有效地矫正畸形,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足功能,远近期临床效果满意,优于其他截骨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跖骨头背侧楔形截骨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Freiberg病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6月-2018年1月治疗Freiberg病者11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15~61岁,平均32岁。X线片见骨样硬化及跖骨关节面塌陷,第2跖骨头缺血性坏死。根据Smillie分期:Ⅱ期5例,Ⅲ期4例,Ⅳ期2例。症状持续6月~4年,平均2年。术中行跖骨头背侧楔形截骨,旋转跖骨头重建关节面后,植入2枚1.5 mm克氏针固定。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术后3个月跖趾关节背伸改善0~50°,平均21°;跖屈改善0~10°,平均5°。截骨处于术后8~13周愈合,平均10周。跖骨短缩1.3~2.0 mm,平均1.7 mm。患者均于术后4个月内恢复正常活动。结论:跖骨头背侧楔形截骨克氏针内固定具有有效重建跖趾关节,允许早期下地活动的优点,是治疗SmillieⅡ期及Ⅲ期Freiberg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第1趾外翻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0年至2008年我院骨外科的第1趾外翻采用的第1跖骨远端弧形截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6例。5例优,1例良。结果随访2年,6例均成功有效。5例优,1例良。结论第一趾外翻弧形截骨能有效地解决了患者的外翻畸形。手术方法方便、快捷、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weil截骨术联合肌腱转位治疗拇外翻合并交叉趾畸形的疗效。方法自2012年11月至2014年7月,分别采用weil截骨术联合肌腱转位和weil截骨术联合切除趾骨髁部经皮克氏针固定术治疗拇外翻合并交叉趾畸形患者,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Maryland评分标准,对weil截骨术联合肌腱转位术的优缺点进行分析评价。结果采用weil截骨术联合肌腱转位术后患者无不愈合及延迟愈合,无感染发生,术后患者关节僵硬、脱位、复发、持续疼痛发生率明显降低。Maryland评分优良率为92.6%。结论 weil截骨术联合肌腱转位术具有治疗术后坚强固定稳定性强、促进患者早期下地负重功能锻炼、复发率低、关节适应性强等优点,是治疗拇外翻合并交叉趾畸形(Coughlin分期Ⅱ期以上)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孙书海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4):2100-2101
目的 探讨三截骨术治疗重度拇外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5例(35足)重度拇外翻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分析手术前后AOFAS评分、HVA及IMA.结果 参照AOFAS足拇外翻疗效评定标准,35足愈后的优良率为94.3%;术后AOFAS评分(88.7±5.2)分,比术前(41.7±8.4)分显著增高(t=3.47,P<0.05);面术后HVA值[(10.2±2.1)°]及IMA值[(7.4±1.3)°]比术前HVA值[(55.7±14.2)°]及IMA值[(22.7±4.8)°]显著降低(t=4.31、3.38,均P<0.05).35足中,术后前足内侧有麻木者8足,跖趾关节活动轻度受限者3足,余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三截骨术治疗重度拇外翻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 探讨关节镜清理联合胫骨近端截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伴膝内翻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4月,采用关节镜清理联合胫骨近端截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伴膝内翻8例(10侧),男3例,女5例。年龄45~67岁,平均49岁。单侧6例,双侧2例,左侧6例,右侧4例。钢板内固定2例、外固定架固定6例。结果 8例术后随访4~48个月,平均20个月。截骨愈合时间3~5个月,无切口感染及化脓性关节炎、截骨不愈合发生。膝关节功能按HSS评分:术前平均51分,术后平均87分;胫股角术前平均内翻5.6°,术后平均外翻5.2°。膝关节疼痛消失6例,明显改善2例。结论 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胫骨近端外翻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膝内翻畸形,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伴膝内翻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重度踇外翻应用Chevron截骨术配合第一跖骨基底开放截骨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我院采用Chevron截骨联合第一跖骨基底开放截骨治疗重度踇外翻患者18例21足。对患者的踇外翻角(HVA),近侧关节固定角(DMAA),第一、二跖骨间角(IMA)分别在手术前和手术后进行比较。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评分系统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本组18例术后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7年,平均随访时间为(41.81±15.92)个月。AOFAS评分手术前为(48.71±14.30)分,手术后为(85.57±14.55)分;IMA由手术前(18.88±2.26)°矫正至IMA(9.45±2.94)°;HVA由手术前(46.34±4.83)°矫正至(16.12±10.01)°;DMAA由手术前(26.48±12.83)°矫正至(9.38±7.95)°;疗效评价为优11足,良7足,可1足,差2足,优良率为85.71%。结论 Chevron截骨术联合第一跖骨基底开放截骨术对重度踇外翻畸形的治疗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外侧微创小切口与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2例(78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微创治疗组39例(43足,外侧微创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和常规治疗组33例(35足,外侧L型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并发症、术后疗效的差异.结果 常规治疗组和微创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94.1±9.8) min和(63.2± 7.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治疗组术后4足出现皮缘浅表坏死;2足出现皮肤部分坏死,3足出现足外侧缘皮肤麻木;微创治疗组未出现手术切口并发症.AOFAS踝-后足评分:常规治疗组60分~3足,70分~9足,80分~15足,90~100分8足;微创治疗组60分~3足,70分~11足,80分~18足,90~100分11足;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手术方法比较,经外侧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手术时间较短、疗效满意,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临床医药实践》2017,(6):433-435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Sanders Ⅱ~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1月接受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36例(39足),所有患者均采取外侧"L"切口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局部塌陷骨缺损较多者取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髂骨植骨治疗,并对术后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0个月。至随访结束时,6例患者已行内固定取出术。随访患者均已完全愈合,其中钢板螺钉松动0例,术后2个月感染1例,行内固定取出术及清创后恢复良好,术后出现左足疼痛者1例,给予内固定取出及关节融合术治疗。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39足中优14足,良20足,可4足,差1足,优良率为87.18%。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合理的手术时机、术中注意严格规范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股骨远端内翻截骨加张力钢丝螺钉固定治疗伴有膝外翻畸形膝外侧室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 采用股骨远端内翻截骨加张力钢丝螺钉固定治疗42例(52膝)伴有膝外翻畸形膝外侧室骨关节炎患者,评定手术后膝关节及下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本组42例(52膝)矫正度数21 ~33°,平均23.7°,骨性愈合时间8~14周,平均9.3周.X线片及膝关节功能评定,优33例,良8例,可1例.结论 股骨远端内翻截骨加张力钢丝螺钉固定是治疗伴有膝外翻畸形膝外侧室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经济实用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拇外翻术后转移性跖骨痛的危险因素,为拇外翻术后前足底疼痛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0年5月~2012年8月在笔者所在科室住院治疗的47例拇外翻患者(67足)进行术后随访,20例术后出现转移性跖骨痛足为观察组,47例术后未出现转移性跖骨痛足为对照组,随访时间平均(17.74±6.23)个月,研究人员按研究方案填写回访表,内容包括年龄、随访时间、拇趾外翻角、第一至二跖骨间角、第一跖骨短缩度、第一跖骨近端关节固定角,足内侧纵弓角,第一跖趾关节活动度、第一跖楔关节矢状面活动度、推进期第一跖骨头下压力及拇趾下压力。对可能影响拇外翻术后转移性跖骨痛的高危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拇趾跖趾关节活动度,第一跖楔关节活动度,第一跖骨(相对第二跖骨短缩)为拇外翻患者出现转移性跖骨痛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针对每一只拇外翻患足的具体病理变化进行细致的分析,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注意尽可能避免第一跖骨过度短缩、第一跖楔关节过度活动,而且要注意术后拇趾功能的恢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患足出现转移性跖骨痛的机率,提高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翻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结果;方法从1990年至2010年间我院对40例外翻的患者采取手术摘除籽骨、切除骨赘及软组织松解进行治疗(mcbride氏术式)。结果 40例80只趾术后畸形矫正,无感染,术后经1年到10年随访无1例复发,趾外形和功能良好,患者满意。结论采用mcbride术式进行外翻的畸形是一种良好的手术方法[1];其优点是对骨组织无破坏,畸形矫正好、功能恢复快,可早期下地活动,术后不复发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拇外翻手术常见失败原因,初步探讨预防手术失败的对策。方法回顾42例47足拇外翻,进行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术后1~3年的随访发现,4例疗效不满意,其中1例病人出现拇趾仰趾畸形及第3跖趾关节脱位,1例病人出现拇内翻畸形,2例术后复发。结论拇外翻手术应当综合考虑骨性因素及软组织因素,根据症状,年龄、影像学表现,采取个体化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9.
刘徳美  韦天明  牛耘 《安徽医药》2013,34(9):1368-136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跟骨骨折内固定方式的选择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 35例患者(40足)跟骨关节内骨折均采取手术治疗,切口选择跟骨外侧L形切口,术中根据不同的Sanders分型选择不同的内固定方式。SandersⅡ型(26足)采用克氏针以及空心螺钉固定,SandersⅢ型(10足)采用普通跟骨重建钢板固定,SandersⅣ型采用跟骨锁定重建钢板固定。结果3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6个月。术后足部功能,优:35足,良:4足,一般:1足。2例发生皮缘缺血坏死,通过清创和植皮最终愈合;1例切口感染,及时拆除缝线并引流换药,1个半月以后愈合。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应采取手术治疗,术中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的内固定方式,积极预防并发症,能够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临床医药实践》2017,(10):788-791
目的:分析胫腓骨下段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足趾畸形的原因以及后期矫形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8月—2016年4月收治的3例胫腓骨下段骨折患者,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其中1例胫腓骨下段骨折采用胫骨下段外侧锁定钢板+腓骨下段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1例胫骨下段Pilon骨折和腓骨下段骨折采用胫骨下段内侧LISS锁定钢板+腓骨下段钢板+胫骨远端前后单枚松质骨拉力螺钉内固定,1例内外踝骨折伴下胫腓韧带断裂采用内踝两枚皮质骨螺钉+腓骨下段钢板+下胫腓韧带单枚皮质骨螺钉内固定。结果:术后第1天和第1个月分别出现患侧拇趾背伸乏力(其中2例发展为单一拇趾屈曲畸形,1例发展为累及第1至第4趾重型爪形趾畸形);切口感染2例。随访1~26个月,1例爪形趾畸形矫形后随访1年,末次随访未见畸形复发,Maryland足功能评分96分,评定为优。结论:胫腓骨下段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拇趾屈曲畸形或爪形趾畸形的原因与损伤部位、局部解剖特点以及手术操作有关,与内固定方式无关;并发重型爪形趾畸形原因不能单用拇趾长屈肌腱粘连解释,似乎和腓深神经损伤有关(挫伤、术中牵拉伤),后期通过合适的矫形手术也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