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颅内动脉狭窄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报道30%~60%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归因于颈动脉的狭窄,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血管介入治疗的发展,特别是新型血管内支架的应用,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共有89例颅内支架置入术,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脑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及生活质量的疾病,减少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的最终目的。近年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已成为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我院从2006年1月至2007年2月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置入支架治疗脑血管狭窄2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血管病(TIA)是导致人类致残或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脑血管支架成形术成为一种有效治疗脑动脉狭窄的新技术,可预防脑缺血发作,防止脑梗死的发生,降低其致死率、致残率。我科2004年4月-2009年3月开展脑血管支架成形术47例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刘玲  杨欢  李双成  汤朝晖  李建霞 《河北医药》2013,(13):1947-1949
目的分析75岁以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超声提示有动脉狭窄的脑血管造影特点,观察支架置入术治疗脑动脉狭窄在高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脑血管造影或介入治疗的59例神经内科75岁以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共有狭窄或闭塞162处,颅内动脉狭窄22处,颅外动脉狭窄150处,其中单一动脉狭窄5例,54例(91.5%)合并2处以上狭窄(狭窄程度≥30%);颅外动脉重度狭窄(NASCET)的标准(>70%)占46.9%,颅内动脉重度狭窄占6.1%,造影发现合并未破裂动脉瘤5例(8%),有症状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支架治疗的46例,占77.9%,其中发生并发症3例(6.1%),1例合并高灌注综合征,1例颅内出血,1例脑梗死。结论老年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具有较好临床效果,技术操作可行,但常多发血管病变,需较高的手术技巧和综合的临床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支架置入术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提高临床护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9年2月-2010年2月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置人支架进行缺血性脑血管狭窄(颅内段)治疗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临床护理措施.结果 本组病人20例,其中18例均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死亡2例.结论 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支架置入术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十分重要,对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成年人群中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为 15 0~ 2 0 0人 / 10万 ,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 75 %~ 85 % ,而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因之一。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PTA)和支架置入术 (SP)等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 ,为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笔者总结了 12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治疗经过和临床取得的显著效果 ,旨在更好地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 0 0 1年 3月至 11月 ,收集 12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者 ,并行支架置入术 ,其中 10例同时行球囊扩张术。 12例均为男性患者 ,年龄 42~ 75岁 ,平均 66…  相似文献   

7.
曲桂艳  董志领  韩芳 《河北医药》2013,35(3):368-369
目的 通过观察症状性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及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的再狭窄率、再闭塞率,以及新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以评价2组患者的术中、围手术期风险及疗效.方法 2008年9月至2010年2月,在沧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94例患者.其中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66例,大脑中动脉狭窄28例,记录术中、围手术期的风险及并发症、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次数,进行NIHSS评分,并对相应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颈内动脉起始部支架的术中、围手术期的风险小于与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1年的疗效优于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结论 颈内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应积极推广,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应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8.
董宏  娄永忠  李斌 《贵州医药》2007,31(8):703-704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中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常见病因。近年来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作为一种新的、迅速的治疗手段已逐渐在临床普及。笔者采用此技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6例,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我院应用此技术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疾病,约40%的患者是血管狭窄引起的血流低灌注所致,内科保守治疗常常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颅内血管成形术已成为低灌注性缺血性颅内脑血管病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之一。但颅内血管内成形术后扩张部位再狭窄甚至闭塞仍然时有发生,并成为影响远期效果的主要因素。Kirsch等报道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率为4%。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参与了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形成。但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董志领  曲桂艳  李花莲  刘晓满 《河北医药》2009,31(24):3370-3371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与脑血管狭窄未作支架的患者1年时,血管狭窄率、脑梗塞的发生率、脑缺血的发生率、NIHSS评分进行对比观察。方法对108例脑血管狭窄后的患者,根据脑灌注成像、头颅CT或头MMI、临床的症状、病史、头颈DSA综合判断后均适合脑血管支架置入,有60例患者行支架置入术,48例患者接受药物的治疗。在发现患者脑血管狭窄1年时对患者行颈部加全脑血管造影、头颅CT灌注成像、NIHSS评分、头颅CT/MRI进行综合的评定。结果通过上述的观察,支架置入的患者在支架置入1年后NIHSS评分、血管狭窄率、脑梗塞发生率、脑缺血的发生率与单纯药物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支架置入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的患者。结论脑血管病的支架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且药物治疗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发展,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升高,而患者年复发率可达14%[1],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造成患者残疾,生活质量下降。目前,抗血小板聚集及调脂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已得到了肯定,但与阿司匹林联用是否合适有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为此笔者对我院近3年新发缺血性脑血管病伴有颅内血管狭窄患者66例,联合用药疗效予以分析,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35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8月至2006年6月以来开展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治疗的3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患者术后31例达到正常直径的60%以上,4例达到40%,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并经系统随访,期限为3个月至10个月,发生穿刺部位血肿3例;颈动脉窦反应10例,高灌注综合征2例,缺血性脑卒中l例,未发现术后再狭窄。结论腔内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安全、有效方法之一,10个月内随访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是造成人类死亡的第2位疾病,其中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所占比例最大,而主动脉弓上颅外血管(包括颈动脉、椎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原因,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此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1,2].我院2006年7月~2008年6月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弓上颅外动脉狭窄34例,治疗狭窄动脉36根,效果良好,现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是造成人类死亡的第2位疾病,其中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所占比例最大,而主动脉弓上颅外血管(包括颈动脉、椎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原因,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此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1,2].我院2006年7月~2008年6月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弓上颅外动脉狭窄34例,治疗狭窄动脉36根,效果良好,现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脑血管病的支架治疗是近几年开展的一项新的治疗和预防脑血管病的方法之一。脑血管狭窄是导致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的主要的原因,药物治疗对于狭窄的血管不能起到改善的作用,只能够促进侧支的代偿来改善脑组织的血液的灌注,但是药物治疗后脑血管的代偿是有限度的,血管狭窄程度较重或伴多支狭窄的患者通过药物治疗不能达到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近年开展起来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新技术,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因创伤小、一般不需全身麻醉、并发症少等优点而成为治疗脑动脉狭窄的一个新选。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可治疗血管狭窄,降低颈动脉狭窄患者患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减少脑血管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CAS虽是一种微创手术,但仍可能出现诸多并发症。本研究对拟行CAS的患者提出预见性护理措施,施行护理干预,探讨其能否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正>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属于神经内科常见病症,是指脑血管梗阻或栓塞造成脑部供血障碍,对脑组织造成损伤,具体包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中老年群体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未及时治疗甚至危及生命,目前治疗方式以药物治疗、血管介入治疗为主,将脑血管狭窄状态改变且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便于达到治愈疾病目的[1]。本研究比较颈动脉支架治疗及常规药物治疗颈动脉狭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马美琴 《淮海医药》2008,26(4):356-35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逐年提高,其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突出,而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的大多数,故其诊断与治疗成为神经科医生和患者关心的问题。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诊断与治疗主要包括脑血管造影成像、血栓内溶栓、脑血管狭窄成形术^[1]。随着神经介入医学的不断发展,也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通过对2004年12月~2006年8月的160例脑血管介入诊断与治疗病人的术后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价值和护理方法。方法86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后,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伴血管狭窄患者血管介入治疗术进行临床观察,总结出有效的护理方案,观察可能出现相应的并发症作为指标:头痛、头晕、失语、偏瘫、抽搐、发热、意识障碍、精神症状、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结果86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中,有517例(占59.9%)显示脑血管异常改变,127例脑动脉狭窄患者行介入治疗,通过心理护理、病情监测和预防并发症、抗栓治疗护理和术后指导,本组术后并发症由于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均恢复良好。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能够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检出率,是评价脑血管狭窄、闭塞和选择治疗方案的金标准,它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进一步治疗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良好的护理配合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功的因素之一。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配合医生抢救是脑血管患者介入治疗术后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韩慧  刘亚民 《贵州医药》2021,45(2):222-223
目的 探讨分析D-二聚体、胱抑素C预测脑血管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实施脑血管支架植入术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采集血样并检测其D-二聚体、胱抑素C水平,统计术后12个月内再狭窄的病例数,分析未狭窄者与再狭窄者的D-二聚体、胱抑素C水平.结果 所有患者脑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后12个月内血管狭窄14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