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生素A(vitamin A)是属全反式视黄醇的一组有活性的紫香酮的衍生物,包括视黄醇、视黄醛、视黄酸及酯类,是儿童时期最重要的微量营养素之一。研究证实维生素A对免疫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可通过多种机制有效地调节各种自身免疫疾病,纠正免疫平衡紊乱[1-2]。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初步探讨血清维生素A水平与儿童1型糖尿病(T1DM)关系,了解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空腹C-肽与血清维生素A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32例T1DM患儿为T1DM组,28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用微量荧光方法 检测两组血清维生素A水平,用化学发光法、激光散射比浊法分别测定32例T1DM患儿血清C-肽、HbAlc.结果 T1DM组血清维生素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T1DM组血清维生素A水平与空腹血清C-肽水平呈正相关(r:0.356,P<0.05),与HbAlc呈负相关(r=-0.394,P<0.05).结论 T1DM患儿体内存在维生素A缺乏,维生素A水平低下可能与T1DM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维生素A对1型糖尿病患儿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白细胞介素-17(IL-17)、C肽和脂蛋白-a(LPa)水平的影响,探讨维生素A对患儿残存胰岛β细胞功能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30日至2019年6月30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1型糖尿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未干预组(55例)及干预组(5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胰岛素治疗,干预组增加维生素A治疗,观察两组患儿血清维生素A、C肽、LPa、FGF19、IL-17水平,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情况、糖化血红蛋白(HbA1C)、C肽、LPa、FGF19、IL-17及血清维生素A水平。选取同期我院体检结果健康的55例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治疗前维生素A和C肽水平高于干预组和未干预组,而IL-17、LPa以及FGF19水平低于干预组和未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未干预组每日胰岛素用量高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维生素A、C肽水平高于未干预组,IL-17、LPa、FGF19水平低于未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型糖尿病患儿存在维生素A缺乏、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及糖脂代谢异常,补充维生素A可保护残存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糖脂代谢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T1DM)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的变化及维生素A对其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54例来我院就诊的T1DM患儿,随机分为未干预组29例和维生素A干预组25例,两组均予以常规糖尿病综合治疗,维生素A干预组每日服用维生素A 2 000 U,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留取血清-80 ℃保存,检测患儿血清IL-17及维生素A水平,并与同期于儿童保健科健康体检的28例健康儿童进行对照。结果:未干预组和维生素A干预组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维生素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维生素A干预组干预后3个月的血清IL-17水平均低于干预前(P<0.01);未干预组治疗前后的血清IL-1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2,P>0.05)。结论:T1DM患儿血清IL-17水平明显升高,维生素A干预可以降低T1DM患儿血清IL-17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维生素D与儿童T1 dM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选取52例T1 dM患儿为实验组,43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酶联免疫法检测其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结果T1 dM组的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维生素D缺乏有可能通过对免疫调节的影响而促进T1 dM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1型糖尿病(T1DM)患儿骨密度的变化。方法:选取52例T1DM患儿为T1DM组,43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定量骨密度超声仪测定儿童腓骨远端的骨密度,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水平。结果:T1DM组的骨密度水平、血清25-(OH)D3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1DM患儿骨密度低于健康儿童,维生素D缺乏可能是其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I位点多态性与1型糖尿病(T1DM)的关系。方法研究纳入T1DM患者241例和正常对照组380例。VDR基因FokI位点基因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PCR-RFLP)法检测。结果 T1DM组VDR基因FokI基因型分布和F/f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DM组中,Ff基因型组与ff基因型组的空腹-C肽(FCP)和餐后C-肽(PCP)均低于FF基因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DR基因FokI多态性与T1DM遗传易感性不相关。T1DM患者中ff基因型与Ff基因型组FCP和PCP呈低水平,提示VDR基因FokI基因型可能与胰岛细胞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维生素D与1型糖尿病(T1DM)患儿的临床关系,为T1DM的防治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7-2018年新诊断及使用3C疗法治疗的T1DM患儿,分析T1DM患儿与健康体检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根据25(OH) D水平,将T1DM患儿分为3组(缺乏组、不足组及充足组),比较三个亚组的性别、年龄、居住地、体质量指数(BMI)、空腹C肽、空腹血糖及胰岛素用量等情况,探讨不同tanner分期、性别、季节、有无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与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关系。结果:T1DM组患儿血清25(OH)D水平为(42.31±22.01)nmol/L,较健康对照组的(50.37±22.28)nmol/L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DM组患儿中,维生素D充足组的空腹C肽水平高于维生素D不足组及维生素D缺乏组(P<0.05);维生素D缺乏组空腹血糖水平及单位体质量胰岛素用量高于维生素D充足组(P<0.05)。按血清25(OH)D水平测定时间不同分A组(1-3月、10-12月)和B组(4-9月),A组25(OH)D水平低于B组(P<0.05);合并DKA组25(OH)D水平低于无DKA组(P<0.05)。结论:T1DM患儿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尤其是合并DKA、及1-3月及10-12月的患儿;维生素D充足的T1DM患儿可减少胰岛素用量。临床上要加强T1DM患儿的维生素D的监测以及补充。  相似文献   

9.
维生素A与维生素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石革  孙定人 《中国药房》2001,12(3):188-189
维生素A ;VitamunA[其他名称]视黄醇醋酸酯 ,RetinolAcetate。[历史]维生素A一般均来源于体外。它的前体广泛存在于肉类、蔬菜、乳制品 ,它的几种活性化合物如β-胡萝卜素、α -胡萝卜素、视黄醇、各种类胡萝卜素等 ,均来源于动物肝、脂肪、乳汁、蛋黄内。食物中维生素A含量用视黄醇当量 (RE)表示。1单位的维生素A相当于0 3毫克维生素A ,相当于0 3RE。享有充分平衡膳食的健康儿童及成人 ,一般无需补充。维生素A始于1600年医师鼓励多吃动物肝治夜盲症。1891年胡萝卜素被发现。1920年发…  相似文献   

10.
获得性血友病A(acquired hemophilia A,AHA)是由于循环血液中出现抗凝血因子Ⅷ(FⅧ)自身抗体导致的疾病。AHA临床上较少见,发病较突然,出血较重,如未及时诊治可危及生命。现将在我院就诊的1例2型糖尿病伴获得性血友病A病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女,54岁,因牙龈出血、全身皮肤散在瘀斑3 d于2016年11月入住我院。既往4年前明确诊断2型糖尿病,一直规律使用诺和灵30R控制血糖,3月前因肉眼血尿伴腰痛于我院诊断右肾结石,保守对症处理后症状好转,无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反复出血及家族出血病史,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11.
维生素A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儿童1型糖尿病及酮症酸中毒(DKA)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6年1 月—2009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152例患儿,其中52例为首次发病的1型糖尿病患儿,其余100例按糖尿病标准排除糖尿病。对52例1型糖尿病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研究,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与儿童1型糖尿病及酮症酸中毒的关系。结果 1型糖尿病儿童血清25-(OH)D 的平均水平为(63.67±28.41)nmol·L-1,显著低于非糖尿病儿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KA患儿的血清25-(OH)D 的平均水平为(58.63±27.79)nmol·L-1,显著低于非DKA患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 25-(OH)D的水平较低可能会增加儿童1型糖尿病以及发生酮症酸中毒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1型糖尿病(DM)是由于胰岛β细胞发生自身免疫性损伤而引起的一类疾病,这种自身免疫反应发生于有遗传倾向的个体.该个体拥有特定的易感性基因或缺乏一些保护性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基因.此外,非MHC基因也可能参与自身免疫反应.传统观点认为环境因素(微生物、化学、饮食等)可能是最初引起对β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清维生素D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对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糖尿病高危人群(569名)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取数据完整的555名受试者,按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分为2型糖尿病组和正常糖代谢的对照组,比较两组间血糖、血脂、血压、血清维生素D等指标的差异,并对血清维生素D与上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组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按HO-MA模型估计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组的血清25(OH)D3、按HOMA模型估计的β细胞功能指数(HOMA-I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3与收缩压(SBP)、FPG、2hPG均呈负相关(P<0.05),与HOMA-IS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维生素D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影响胰岛β细胞功能,导致血糖升高。  相似文献   

15.
郗颖 《中国实用医药》2008,3(21):140-141
目的探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复方维生素注射液A、E、K1含量的可行性。方法采用HPLC法,C18色谱柱(1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酒精(80∶20),检测波长270nm。结果维生素A棕榈酸酯在125~125.5μg/ml之间线性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38%,RSD为1.36%;维生素E在125~125.5μg/ml之间线性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5.87%,RSD为0.95%。维生素K1在16.5~166.5μg/m之间线性良好(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8.08%,RSD为1.57%。结论HPLC法测定复方维生素注射液维生素A、E、K1的含量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准确性好。  相似文献   

16.
玉竹提取物A对1型糖尿病小鼠血糖及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1型糖尿病(DM)的发生与细胞因子作用的关系及玉竹提取物A(EA-PAOA)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下称STZ小鼠)血糖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昆明小鼠60只,对EA-PAOA进行急性毒性实验。采用STZ小剂量多次注射诱导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正常对照组与DM对照组各1组,实验组分三个剂量腹腔注射等体积EA-PAOA,用药4周监测血糖变化,4周后应用EL ISA法检测外周血血清IL-4、IL-10、IFN-γ含量。结果:急性毒性实验显示EA-PAOA毒性作用很低,LD 50=14.5124g/K g;DM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L-4、IL-10降低,IFN-γ升高;实验组与DM对照组比较血糖明显降低,IL-4、IL-10升高,IFN-γ降低。结论:1型DM的发生与细胞因子IL-4、IL-10降低,IFN-γ升高有关,EA-PAOA安全范围大,可调节STZ小鼠发病过程中细胞因子水平,干预1型DM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暴发性1型糖尿病(fulminant type 1 diabetes,FT1 DM)与经典1型糖尿病(T1 DM)的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内分泌科2008年12月—2014年8月间以酮症酸中毒起病的暴发型1型糖尿病患者9例(FT1DM组)和初诊经典1型糖尿病患者23例(T1 DM组)的临床特征,包括起病时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流感样症状、妊娠人数、腹痛、入院时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肽、肌酐、血钾、动脉血pH、白细胞计数等,并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别对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经典1型糖尿病相比,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年龄较大,起病时间明显缩短,入院时血糖更高,糖化血红蛋白较低,胰岛功能更差,血糖达标时间延长,妊娠期女性更多(P<0.05);暴发性1型糖尿病组患者较经典1型糖尿病组患者入院时肌酐及谷草转氨酶显著升高,血钠水平降低,酸中毒明显(均P<0.05或P<0.01)。结论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起病更急,代谢紊乱更严重,熟悉其临床特征有利于早期临床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2型糖尿病患者25-羟维生素D[25(OH)D]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disease,DPN)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589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按年龄将入组患者分为青年组(24~44岁)、中年组(45~64岁)、老年组(≥65岁),收集所有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吸烟史、家族史、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三酯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25(OH)D等临床资料,根据密歇根神经病变评分系统(MNSI)结合神经电生理检查诊断DPN,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之间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家族史、HbA1c、TG、LDL-C、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OH)D水平随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的增加逐渐下降.青、中年组非DPN患者25(OH)D水平均较DPN患者显著升高(P=0.013;P=0.043),老年组患者DPN与非DPN组之间25(OH)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25(OH)D为青、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DPN的危险因素,在老年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OH)D是青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DPN的保护因素,由于25(OH)D在老年组DPN患者中水平较低,未发现维生素D对老年DPN患者存在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研究显示,截至2008年全球已有10亿人存在维生素D(vitamin D)缺乏或不足[1],维生素D缺乏症已成为公共健康问题。研究表明,除调节钙、磷代谢,维持骨的矿化外,维生素D的生物学作用已经超出传统范围,与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肿瘤、2型糖尿病(T2DM)和免疫应答等均有关[2-4]。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