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治疗的方法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 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首发病例113例,肿瘤直径均〈2.3cm,在距肿瘤边界1.0cm处的正常腺体内切除肿瘤,随访1~7年,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面部畸形较轻,腮腺功能良好,暂时性面部不对称占37.17%(42/113),涎漏占4.42%(5/113),Frey's综合征占1.77%(2/113),肿瘤复发率为2.65%(3/113)。结论 对于体积较小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可以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肿瘤复发率低,可作为腮腺浅叶体积较小的良性肿瘤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2.
张耐新 《河北医药》2012,34(3):427-427
腮腺区良性肿瘤中以多行性腺瘤和腺淋巴瘤多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传统手术通常需要解剖面神经各分支,并于面神经浅面切除腮腺浅叶和肿瘤.我们采取的区域性切除术只解剖与肿瘤毗邻的面神经,保留腮腺主导管及部分腮腺浅叶组织,只切除肿瘤及周围0.5 ~1.0 cm腮腺组织.此术式较传统术式并发症少,术后随访,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梅金玉  杨见明  余俊伟  刘业海 《安徽医药》2019,23(11):2191-2194
目的评估局段 “S”形切口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中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2年 3月至 2017年 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病人 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局段组 32例和传统组 32例。局段接受局段 “S”形切口行面神经局部解剖 +腮腺肿瘤及浅叶区域性切除术,传统组接受传统 “S”形手术切口行面神经解剖 +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局段组术中出血量中位数为( 20.00,IQR=11.25,30.10)mL,传统组为( 60.17,IQR=45.02,75.19)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6.481,P<0.05);局段组平均手术时间为( 71.75±18.77)min,传统组为( 120.28±29.57)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839,P<0.05)。局段组术后耳部麻木时间、术后暂时性面瘫发生率、主观满意度评分均显著低于传统组( P<0.05)。结论局段 “S”形切口显著提高了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病人的生存质量,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切口小、外观满意、手术范围小、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腮腺区域性手术在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对2010年~2012年到我院治疗的80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分为两组,每组有40例患者。对照组运用腺体浅叶切除方法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患者,实验组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患者,把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和患者的面部是否凹陷等问题进行效果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少、手术时间短,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少,切口长度短、面部凹陷程度低。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腮腺良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的肿瘤疾病,并且严重的危害着人们的生命,从目前来看,治疗腮腺良性肿瘤很好的办法就是区域性切除术,这种手术能尽可能的保存腮腺功能,减轻面部凹陷畸形程度减少损伤神经支数,术后复发率很低,患者满意率很好。非常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案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后的疗效及并发症,为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性回顾106例腮腺后下级良性肿瘤患者,其中A组:21例采用传统腮腺咬肌筋膜上翻瓣术,B组:35例采用腮腺咬肌筋膜下翻瓣术,C组:33例采用功能性切除术,D组:17例采用“V”形切口切除术,术后随访1周~5年,观察比较4组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4组手术方案术后肿瘤均无复发,但4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和Frey综合征、耳垂区麻木、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有明显差异( P <0<.05)。结论 V形切口切除术疗效优于其余3组术式,区域功能性切除术和腮腺咬肌筋膜下翻瓣又优于传统腮腺咬肌筋膜上翻瓣。  相似文献   

6.
邱建平 《江苏医药》1996,22(9):634-634
腮腺浅叶的良性肿瘤、临界瘤常用的手术方法是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切除术。我科1988年至1992年,对腮腺区直径小于2cm的肿瘤采用包括肿瘤周围部分正常腮腺的区域性切除术,治疗73例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73例中男45例,女28例;年龄23~69岁,平均51岁。病理分类:多形性腺瘤54例,腺淋巴瘤15例,乳头状囊腺瘤3例,嗜酸细胞瘤1例。二、手术方法患者手术体位同腮腺浅叶切除术,行局部浸润麻醉,切口和翻瓣可较腮腺浅叶切除术小。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极者,首先在嚼肌表面、下颌角部觅及下颌缘支,然后循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区域性切除的最佳手术方法。方法选择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44例,其中26例纳入试验组,行肿瘤区域性切除术,另选18例行肿瘤及腮腺浅叶切除术纳入对照组,术后随访6个月~4年,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腮腺瘘、面瘫、面部畸形及Frey综合征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肿瘤的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腮腺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与传统的浅叶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的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的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腮腺良性肿瘤患者54例,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及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各27例,两组病例进行对比分析,均随访1~2.5年。结果腮腺区域性切除术面部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耳颞神经综合征、涎瘘的发生率都低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腮腺功能也优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而肿瘤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腮腺良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应根据肿瘤的体积大小及其在腮腺中的部位不同而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对于腮腺浅叶的良性肿瘤 ,保留面神经行肿瘤及浅叶切除术 ,几十年来一直被认为是经典术式 ,而区域性切除或剜除术则被认为是不恰当的术式而被废弃。但 2 0世纪 80年代末以来 ,一些学者重新启用区域性切除术 ,并经大量病例随诊观察 ,证明可获得与浅叶切除术相同的治疗效果 ,而且还缩短了手术时间 ,减少了面神经损伤及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率。我科自 1995年以来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 19例 ,亦取得了良好效果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9例患者 ,男 8例 ,女 11例 ,最大年龄 71岁 ,最小年龄 18岁 ,平均 4 4 .5岁。…  相似文献   

10.
潘金辉  王立新  杜勋 《安徽医药》2006,10(9):688-688
腮腺良性肿瘤的传统手术方式是浅叶或全叶加肿块摘除,面神经逐支解剖,该术式需常规结扎腮腺导管。结扎主导管会使剩余腮腺组织萎缩、功能丧失。而保留主导管对术后剩余腮腺组织形态和功能的恢复有主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功能性治疗思想的提高,使我们在保证腮腺手术效果的同时,尽  相似文献   

11.
胡玉坤  聂攀  后军  张令达 《安徽医药》2013,34(4):428-431
目的探讨功能性腮腺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首诊腮腺浅叶单发良性肿瘤病例51例,肿瘤直径均≤3.0 cm,采用保留耳大神经、腮腺导管及部分腮腺、重建腮腺咬肌筋膜的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治疗,距肿瘤边缘0.5~1.0 cm处的正常腺体组织内切除肿瘤,随访2个月~2年,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面部畸形较轻,腮腺功能良好,耳垂无明显麻木,无涎瘘及味觉出汗综合征,无永久性面瘫,其中5例出现暂时性面瘫。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结论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在体积较小(≤3.0 cm)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2011年11月本院采取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的46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6例患者术后随访1-3年,无明显凹陷畸形以及涎瘘、永久性面瘫发生,分泌功能正常,无肿瘤复发。结论腮腺部分切除术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术式。  相似文献   

13.
季陆军 《中国基层医药》2013,(24):3721-3722
目的比较腮腺部分切除术与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40例行腮腺部分切除术,作为观察组;38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作为对照组。对患者进行0.5—1年随访,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78例患者中,发生Frey综合征34例,占43.59%。观察组Frey综合征持续时间为(2.4±0.2)d,优于对照组的(5.4±1.4)d(t=4.12,P〈0.05)。在淀粉碘试验中,观察组共5例出现阳性反应,发生率为1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0%,且对照组轻、中、重度阳性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X2=3.81、3.42、3.90,均P〈0.05)。所有患者随访0.5—1年,无1例患者出现肿瘤复发情况,观察组术后并发瘢痕、面部凹陷畸形、口干、感觉障碍、暂时性面瘫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4.17、3.88、3.71、3.90、4.17,均P〈0,05)。结论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可以保存腮腺的部分功能,手术创伤小,并发症比较少,术后肿瘤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传统切除术与部分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以探讨腮腺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4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首发病例(肿瘤直径均≤3.0cm)。按手术顺序随机采用部分切除术和传统浅叶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3年,观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切口平均长度、暂时性面瘫、Frey综合征发生率等方面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随访期间均无发现肿瘤复发。结论腮腺部分切除术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刘运岭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3):1982-1984
目的 探讨腮腺肿瘤临床手术治疗的理想方法.方法 行腮腺肿瘤切除术的患者,分为肿瘤和腮腺全切除术、肿瘤和部分腮腺切除术以及肿瘤和腮腺浅叶切除术三组,各50例,手术后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治愈复发情况等相关项目.结果 150例腮腺患者良性肿瘤患者占84.66%,恶性肿瘤患者占15.34%.肿瘤切除和部分腮腺切除术患者的手术时间(74.00±12.54) min明显少于全切组(112.00±20.37) min和浅叶组患者(98.00±17.35) min,部分组患者的面部满意例数(48例)和腮腺保留功能情况(45例)显著优于另两组,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病情况(3.3%)明显少于其余两组(10.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腮腺肿瘤患者采用肿瘤和腮腺部分切除术手术的时间较短,治愈情况理想,可有效的控制肿瘤的复发转移同时术后的并发症少,在面部外观方面满意度高并且可以部分保留腮腺的功能,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了解腮腺切除改良术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腮腺切除改良术式共治疗65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术式改良内容包括除皱术手术切口、解剖保留耳大神经后支、胸锁乳突肌肌瓣填塞术区、术后负压引流。结果本组65例患者术后出现Frey综合征者3例,发生涎瘘者2例,出现暂时性面神经功能减弱者5例,术后美容效果满意率100%。结论腮腺切除改良术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既可取得良好的美容效果,又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保留腮腺功能的浅叶部分切除术与腮腺浅叶全切术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2例临床诊断为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病例分为A、B两组,A组行保留腮腺功能的浅叶部分切除术;B组行传统术式,术后经0.5~6年的随访,观察复发、并发症和腮腺功能等情况.结果:两组均无肿瘤复发病例.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皮下积液或涎瘘:A组0例(0%),B组2例(10%);暂时性面瘫:A组1例(3.13%),B组3例(15%),均在15 d~6个月内恢复;味觉出汗综合征:A组0例(0%),B组2例(10%);面部明显凹陷畸形:A组1例(3.13%),B组4例(20%).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腮腺功能的浅叶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疗效可靠,且弥补了传统腮腺手术的不足,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保留腮腺主导管及深叶功能的浅叶切除术的术式。方法对28例临床诊断为腮腺良性肿瘤的病例,作保留腮腺主导管及深叶功能,切除腮腺浅叶及其肿瘤的手术。结果术后无一例肿瘤发生,残存腺体功能和形态得以恢复,术侧无明显凹陷性畸形,术后积液及涎瘘明显减少。结论腮腺主导管及深叶的保留与腮腺肿瘤的复发无内在联系。该术式适合于腮腺浅叶、颊部和下极的良性肿瘤、临界瘤。  相似文献   

19.
贾文明  郭建军  张国清 《中国医药》2012,7(12):1574-1575
目的评价分析绿激光同期治疗前列腺增生合并浅表性膀胱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同期行经尿道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加浅表性膀胱肿瘤汽化术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出血少,无一例发生膀胱穿孔、闭孔神经反射及输尿管开口损伤,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7±1.0)d。术后1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由术前(30.0±3.0)分下降至(12.0±2.0)分,最大尿流率由(5.0±2.0)ml/s上升至(17.5±3.5)ml/s,生活质量评分由(5±1)分下降至(2±1)分。术后未出现尿道狭窄和膀胱癌前列腺窝内种植转移。1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膀胱肿瘤复发,再次行经尿道绿激光手术,随访24个月未复发。结论经尿道绿激光同期治疗前列腺增生合并浅表性膀胱肿瘤,出血少,无前列腺窝种植转移,无严重并发症,疗效确切,同时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