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同期心脏瓣膜置换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研究组给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同期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冠脉支架植入术联合非同期瓣膜置换术。比较两组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术后住院情况、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呼吸机应用时间等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桥血管通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心脏瓣膜置换术可获得显著疗效,较冠脉支架植入术联合非同期瓣膜置换术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安全性更高,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体会。方法 2003年5月至2013年12月,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9例,患者男性13例,女性16例。年龄3570岁。共搭桥54根。二尖瓣成形术8例;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3例;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10例;主动脉瓣置换及二尖瓣成形术4例;双瓣膜置换术4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5例,病死率17.24%,其中左室破裂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室颤1例。随访370岁。共搭桥54根。二尖瓣成形术8例;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3例;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10例;主动脉瓣置换及二尖瓣成形术4例;双瓣膜置换术4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5例,病死率17.24%,其中左室破裂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室颤1例。随访324个月,心功能改善,无严重心绞痛发作。结论风湿性瓣膜病患者,有冠心病高危因素者,应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者如瓣膜成形效果差时,应选择保留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术。  相似文献   

3.
4.
仝国林 《中国医药》2009,4(5):360-361
目的总结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恶病质患者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至2007年2月治疗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脏恶病质患者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无手术死亡,无二次开胸及切口感染;随诊6~36个月,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营养状况明显改善。结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并恶病质患者经积极围手术期处理,手术治疗能取得良好疗效,营养状况得到较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疾病的手术治疗,由于其病变的特殊性和主动脉根部解剖上的复杂性,手术并发症较多,尤其是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时,至今仍是心脏外科面临的重要问题。1998年1月~2008年12月,昆明市延安医院心胸外科共完成升主动脉置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1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彭旭光 《贵州医药》2009,33(5):454-456
随着心血管疾病诊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条件的改善,瓣膜性心脏病和缺血性心脏病同期手术的患者越来越多。但是,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搭桥和心脏瓣膜手术,步骤多、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从而使手术死亡率明显增加。我院从2003年10月至今共完成此类手术14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在接受风湿性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中79%伴有房颤,而术前有房颤的患者中,在心脏手术后超过80%仍为房颤心律。考虑到术后恢复窦性心律可以恢复房、室的正常收缩功能,减少左房血栓的发生,改善患者心悸、呼吸困难和易疲劳等自觉症状,因而在施行心脏手术的同时手术治疗房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心脏瓣膜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单个或多个瓣膜的结构粘连、增厚、挛缩、变硬等异常,并可累及腱索和乳头肌,最终导致瓣膜口的狭窄或关闭不全。二尖瓣最常受累,主动脉瓣次之。临床上由风湿热所致的风湿性心脏病最为常见,该病主要与甲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近年来,风湿性心脏病发病率在我国有所下降,40岁以下的人群发病率较高,且女多于男,风湿活动反复发作可使原有的瓣膜病变进一步的加重,长期的瓣膜病变,可导致心脏功能失代偿,引发心力衰竭。有效地控制风湿热,减少风湿活动,可以减少心脏瓣膜病的发生,一旦出现心脏瓣膜病,除了积极的内科治疗外,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也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症状,阻止疾病的进展[1]。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重症风湿性瓣膜病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或二尖瓣置换的同时,三尖瓣同期成形或置换治疗心脏瓣膜病的手术疗效。方法2000年7月至2007年7月共收治重症瓣膜病合并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52例,38例行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12例行二尖瓣置换,2例行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联合置换,其余50例均行三尖瓣成形。结果死亡4例,手术死亡率为7.69%。随访3~18个月,无死亡病例。心功能明显改善,三尖瓣反流明显减少。I~Ⅱ级46例、Ⅲ级2例。结论对于重症风湿性瓣膜病变者,三尖瓣存在重度关闭不全或严重器质性病变时,在进行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的同时进行三尖瓣有效成形或置换,有利于术后右心功能的恢复,改善心功能,能明显提高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葛霞 《北方药学》2012,9(2):44-44
目的:对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资料及冠脉造影结果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其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分析本院2007~2010年风湿性心瓣膜病,且符合换瓣手术指征、年龄>50岁的患者75例资料.结果:75例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中合并冠心病9例(13.9%).非冠心病组较合并冠心病组年龄小.一般来说非冠心病组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者比较少.结论:高龄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合并糖尿病和(或)高血压是合并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简称风心病)仍是常见病.迄今为止,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风心病的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但其疗效很有限.本文通过对风心病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长期服用长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ior,ACEI)培哚普利(perindopril),旨在观察其对风心病合并AF患者的心功能和脑梗死危险的长期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的安全性、手术成功率、治疗效果的方法。方法对20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按重症心脏瓣膜病的诊断标准,均存在多项心脏瓣膜病外科手术的高危因素;其中单纯左房室瓣替换94例、单纯主动脉瓣替换10例、左房室瓣替换加主动脉瓣替换90例、右房室瓣替换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清除加左房室瓣替换3例,并且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本组手术大部分取得良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25%(50/200),术后早期死亡率7%(14/200)。随访157例中,远期死亡8例。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手术的卉度症发生率较高,手术风险相对较高,但术前准备、麻醉平稳、术中对病变的纠治合理和注意并发症的预防等,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风湿性心脏病与冠心病是两种常见的疾病 ,近年来由于风心病患者治疗手段的增多而存活期延长 ,而冠心病发病率日趋上升 ,故风心病合并冠心病的发病率有所提高。但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指标特异性不强 ,与风心病并存易被风心病症状掩盖而易被误诊。随着瓣膜病变的人工瓣膜置换术的开展 ,术前明确冠脉有否病变及程度对于手术方式选择 (换瓣加旁路移植术 )及预后判断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对 1 996年 1月至 2 0 0 1年 7月北京朝阳医院 31例风心病的选择性冠脉造影进行分析 ,提示 40岁以上风心病患者行换瓣术前常规做冠脉造影的必要性以降低手术风险 ,…  相似文献   

14.
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毅 《中国医药》2013,8(5):600-601
目的探讨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效果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6月实施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手术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肾功能衰竭(3例)、呼吸衰竭(2例)。80例患者中早期死亡4例(5.0%),死亡原因: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脑出血1例,肾功能衰竭1例。76例患者随访6个月-7年,平均(29±12)个月,心功能I级65例,Ⅱ级10例,Ⅲ级1例;术后心胸比率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心胸比〈0.70者72例,≥0.70者4例,平均(0.61±0.12);70例恢复正常工作,6例部分工作。结论瓣膜置换术是治疗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有效手段。需要加强术前准备、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心肌保护、术后监护等几个方面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三药联合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RVD)合并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研究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我科室收治的RVD合并CHF患者143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案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70例、观察组73例,入院后均给予相关基础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基础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倍他乐克+缬沙坦胶囊+螺内酯三联用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LVEF、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HR、DBP、LVESD、LVEDD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且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药不良反应。结论对RVD合并CHF患者实施基础治疗同时,采用倍他乐克+缬沙坦胶囊+螺内酯三联用药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风湿性多瓣膜病变的外科治疗价值。方法1998年1月至2008年6月为157例多瓣膜病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瓣膜病变类型: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组117例;二尖瓣、三尖瓣联合组2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和三尖瓣联合组19例。术前心功能分级:Ⅲ级104例,Ⅳ级53例。手术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术中应用综合心肌保护方法。结果术后30d内死亡8例,手术病死率5.1%,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呼吸功能衰竭。结论精心的外科治疗可使风湿性多瓣膜病变患者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二尖瓣分离术,观察组患者给予瓣膜置换术,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采用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疗效确切,能够有效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促进体外循环,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8.
樊有忠  蒋永荣 《安徽医药》2015,19(11):2154-2155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按照严格的排除标准,选取73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按照是否伴发房颤分为两组,其中房颤组35例,非房颤组38例,收集所有入组人群的一般资料、生化检查及心动超声等检查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并分析血尿酸与左房内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在房颤组,左房内径明显高于非房颤组[(52.15±9.49)vs(47.14±8.54)mm,P<0.05],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非房颤组[(321.06±76.15)vs(259.03±67.72) μmol·L-1,P<0.05].血尿酸水平与左心房直径呈正相关(Pearson检验,P<0.05).结论 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中,血尿酸可能通过引起心房的扩张,引起心房重构,进而促进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瓣膜疾患合并冠状动脉(冠脉)疾病的患者逐步增加,因两者均对心功能有一定的影响,手术用时长,使外科治疗的难度增加。现将我院2000年1月-2003年5月冠脉搭桥术同期进行瓣膜手术的25例患者临床资料及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23例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初期开展瓣膜外科治疗所应汲取的经验和教训。方法全组除1例为主动脉右瓣冠脱垂外,其余22例均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共有二尖瓣病变19例次,主动脉瓣病变15例次,其中主动脉瓣、二尖瓣联合瓣膜病变11例;均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经胸正中切口,常规建立体外循环。二尖瓣置换术(MVR)采用右房—房间隔入路,多数采用2-0 prolene 线连续缝合,主动脉瓣膜替换(AVR)采用主动脉根部切口,采用双头带垫间断褥式缝合,必要时可间断单针缝合。双瓣膜置换先置换二尖瓣,再置换主动脉瓣。合并三尖瓣中度以上关闭不全病例,同期行 Devega 术或置环成形术(TVP)。合并 CABG 患者先在体外循环下行桥血管远端吻合,再行瓣膜置换术,并行循环下进行桥血管近端吻合。结果术后心脏21例自动复跳,2例心外膜除颤后复跳,术后再次开胸止血 1例,房间隔切口裂开1例,呼衰及精神症状 1例,均经积极治疗痊愈出院。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1周复查心超均未发现瓣周漏。术后全部随访至今,随访患者心功能都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准确掌握手术时机,充分术前准备及正确围术期处理,术中积极保护心肌和左室功能,正确处理合并症,可明显提高瓣膜置换术的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