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CD34 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及重建长期造血和免疫的生物学功能,针对心肌缺血性损伤、肢体血管闭塞引起的组织缺血等治疗有显著的疗效.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性损伤临床治疗康复效果不佳,观察人脐带血CD34 细胞移植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CD34 细胞的存活、迁移以及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情况.方法:实验于2002-05起在天津市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进行.①实验材料:雄性SD大鼠由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第四研究所提供,体质量250-350 g,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人脐带血由天津脐血干细胞库提供,产妇及家属对实验知情同意,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CD34 细胞移植组: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后24 h移植CD34 细胞:生理盐水组: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后24 h后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假手术组:仅行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寒.③实验评估:采用改良神经功能损害评分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双标记技术检测BrdU标记的CD34 细胞存活、迁移及其GFAP蛋白和NeuN蛋白的表达.结果:①CD34 细胞移植组与其它各组在移植完成24h改良神经功能损害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移植后1周到第4周,各组动物均有神经功能不同程度的恢复,CD34 细胞移植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另两组(P<0.05).②CD34 细胞移植组与另两组比较,大鼠脑梗死体积无明显变化.③移植的CD34 细胞可在大鼠脑组织中存活,部分CD34 细胞同时表达GFAP蛋白或NeuN蛋白,并向缺血区域迁移.结论:CD34 细胞可在大鼠脑缺血区域中存活、迁移并向星形胶质细胞或神经元分化,同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背景: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缺血可促进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目前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目的: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脑缺血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栓塞组、溶剂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于脑梗死1d后经侧脑室注射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溶剂对照组则注射同等剂量的PBS。结果与结论:大鼠脑缺血后缺血区皮质可见大量的微血管生成,2周达高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缺血区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大脑中动脉栓塞组和溶剂对照组(P<0.01)。治疗后4,7,14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脑组织中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大脑中动脉栓塞组和溶剂对照组(P<0.01)。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促进大鼠缺血区微血管生成,改善缺血区血运,从而改善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3.
背景: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缺血可促进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目前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目的: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脑缺血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栓塞组、溶剂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于脑梗死1d后经侧脑室注射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溶剂对照组则注射同等剂量的PBS。结果与结论:大鼠脑缺血后缺血区皮质可见大量的微血管生成,2周达高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缺血区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大脑中动脉栓塞组和溶剂对照组(P〈0.01)。治疗后4,7,14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脑组织中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大脑中动脉栓塞组和溶剂对照组(P〈0.01)。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促进大鼠缺血区微血管生成,改善缺血区血运,从而改善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7):1009-1011
目的探讨低氧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作用及机制。方法于2019年8月将90只6日龄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只)、常氧处理干细胞移植组(30只)以及低氧处理干细胞移植组(30只),并制备重度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常氧组在常规氧条件下体外培养、扩增MSCs后进行移植,而低氧组则在低氧条件下培养MSCs后移植,而对照组则采用相同体积生理盐水代替MSCs。观察处理后不同时相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三组移植前、移植后3d时m 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7、14d时低氧组m NSS评分均明显低于常氧组、对照组,并且常氧组m N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前三组大鼠神经营养因子(NGF、NT-3、BDNF、GDNF)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3d、7d、14d时三组NGF、NT-3、BDNF、GDNF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氧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有效促进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进程,其机制可能与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作用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背景近来的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治疗作用,接受细胞移植的脑梗死区超微结构的观察可进一步证实该作用.目的观察接受MSCs局部注射移植的大鼠脑梗死区超微结构的变化,以了解MSCs移植对梗死区超微结构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病学中心.材料实验于2002-04/2002-09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动物所及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动物为健康幼年及成年Wistar大鼠12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移植组6只和对照组6只.干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将体外分离培养的大鼠MSCs注射至大鼠脑梗死区,两组大鼠于移植后第4周电镜观察大鼠脑梗死区超微结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移植组及对照组大鼠脑梗死区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接受移植的梗死区可见外形幼稚的细胞存活,并围绕在神经元周围,梗死区神经元胞浆中出现了丰富的游离核糖体,而对照组大鼠梗死区神经元胞核固缩,并有嗜神经细胞现象.结论大鼠MSCs移植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一定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大鼠脑梗死区的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桂莉  范文辉  李露斯  陈康宁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4):7826-7827,F003
背景:近来的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治疗作用,接受细胞移植的脑梗死区超微结构的观察可进一步证实该作用。目的:观察接受MSCs局部注射移植的大鼠脑梗死区超微结构的变化,以了解MSCs移植对梗死区超微结构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病学中心。材料:实验于2002-04/2002-09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动物所及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动物为健康幼年及成年Wistar大鼠12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移植组6只和对照组6只。干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将体外分离培养的大鼠MSCs注射至大鼠脑梗死区,两组大鼠于移植后第4周电镜观察大鼠脑梗死区超微结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移植组及对照组大鼠脑梗死区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接受移植的梗死区可见外形幼稚的细胞存活,并围绕在神经元周围,梗死区神经元胞浆中出现了丰富的游离核糖体,而对照组大鼠梗死区神经元胞核固缩,并有嗜神经细胞现象。结论:大鼠MSCs移植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一定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将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移植到脑梗死大鼠梗死区,观察MSCs对脑缺血损伤的修复作用,探索一种治疗脑梗死的新方法。方法:建立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将MSCs通过立体定向移植到脑梗死部位,并与假手术移植组、脑梗死对照组比较。结果:移植入脑的MSCs在正常脑组织与梗死区能存活至少4周以上,并发生迁移,至第3周移植治疗组迁移范围为(3.626±1.831)mm2,明显比假手术移植组(1.534±0.475)mm2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5.7863,P<0.05);接受MSCs移植后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量表(MNSS)得分低于另两组。结论:MSCs能在脑梗死区存活、迁移,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脑梗死大鼠缺损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促进神经功能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神经细胞黏附分子有关。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脑缺血损伤大鼠神经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再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左侧侧脑室移植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5×105)和对照组(移植磷酸盐缓冲液)。假手术组不闭塞大脑中动脉也不移植。结果与结论:移植后7,14d,细胞移植组与对照组梗死灶周围神经细胞黏附分子表达高于假手术组(P<0.01),且细胞移植组高于对照组(P<0.05)。移植后14d,细胞移植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通过上调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梗死灶周神经细胞黏附分子表达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桂莉  李露斯  范文辉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6060-6062,i002
目的:将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到脑梗死大鼠梗死区,观察MSCs对脑缺血损伤的修复作用,探索一种治疗脑梗死的新方法。方法:建立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将MSCs通过立体定向移植到脑梗死部位,并与假手术移植组、脑梗死对照组比较。结果:移植入脑的MSCs在正常脑组织与梗死区能存活至少4周以上,并发生迁移,至第3周移植治疗组迁移范围为(3.626&;#177;1.831)mm^2。明显比假手术移植组(1.534&;#177;0.475)mm^2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5.7863.P&;lt;0.05);接受MSCs移植后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量表(MNSS)得分低于另两组。结论:MSCs能在脑梗死区存活、迁移,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脑梗死大鼠缺损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近年来,已有实验证实经颅直接给予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或携带GDNF基因病毒载体有显著减少脑梗死体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但其治疗方法有创,临床应用有限.目的:观察GDNF基因转染的人脐血CD34+细胞经静脉移植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梗死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分离人脐血CD34+细胞,脂质体方法转染pEGFP-GDNF质粒和pEGFP空载体至CD34'细胞制备pEGFP-GDNF-CD34+和pEGFP-CD34+细胞;制备60只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死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pEGFP-GDNF-CD34+细胞移植组(基因细胞组)、pEGFP-CD34+细胞移植组(单纯细胞组)、生理盐水组.改良神经功能损害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图像分析法观察TTC染色脑梗死体积;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与脑组织匀浆GDNF水平,荧光显微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绿色荧光蛋白标记CD34+细胞及其人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人神经元核抗原表达.结果与结论:经静脉移植pEGFP-GDNF-CD34+细胞向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缺血区域迁移、存活、并向神经细胞定向分化,促进神经功能恢复.GDNF基因转染CD34+细胞在脑组织存活、向神经细胞分化及对大脑神经功能保护作用优于CD34+细胞.脑组织GDNF水平可能是GDNF基因转染CD34+细胞和单纯CD34+细胞移植治疗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疗效差异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稳定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分离培养体系,观察其移植对脑瘫(CP)大鼠功能恢复的影响及细胞的存活、迁移、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情况,并与神经节苷脂(GM1)注射对CP鼠神经功能恢复进行对比。方法:采集足月新生儿脐带血100ml,分离出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并予5 溴脱氧嘧啶尿苷(Brdu)标记72h;受孕17d孕鼠腹腔注射脂多糖(LPS)0.4mg/(kg·d),12h后置于缺氧环境2~2.5h,4h后再次腹腔注射同剂量LPS,孕鼠自体分娩,生后4周,通过行为学评分选择CP模型动物80只,随机分为4组:CP组(CP模型)、假移植组(CP模型+PBS)、MSCs移植组(CP模型+MSCs)、GM1注射组(CP模型+GM1),每组20只。移植后第1、2、3周应用免疫荧光法观察Brdu标记的MSCs的存活、迁移,移植后第4周,通过行为学评价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情况。结果:MSCs移植比GM1注射使大鼠握持时间更长,足错误次数更少(P<0.05);移植的MSCs可在大鼠脑组织中存活, 并向四周脑组织迁移, (0.45±0.68)个MSCs表达GFAP,(0.15±0.36)个MSCs表达NSE。结论:人脐血MSCs移植比神经节苷脂注射较好的提高CP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 移植细胞可在大鼠脑缺血区域中存活、迁移,并部分向星形胶质细胞或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12.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 were reported to ameliorate functional deficits after stroke in rats, with some of this improvement possibly resulting from the action of cytokines secreted by these cells. To enhance such cytokine effects, we previously transfected the telomerized human MSC with the BDNF gene using a fiber-mutant adenovirus vector and reported that such treatment contributed to improved ischemic recovery in a rat 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 model.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other cytokines in addition to BDNF, i.e., GDNF, CNTF, or NT3, might have a similar or greater effect in this model. Rats that received MSC-BDNF (P < 0.05) or MSC-GDNF (P < 0.05) showed significantly more functional recovery as demonstrated by improved behavioral test results and reduced ischemic damage on MRI than did control rats 7 and 14 days following MCAO. On the other hand, rats that received MSC-CNTF or MSC-NT3 showed neither functional recovery nor ischemic damage reduction compared to control rats. Thus, MSC transfected with the BDNF or GDNF gene resulted in improved function and reduced ischemic damage in a rat model of MCAO.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gene-modified cell therapy may be a useful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stroke.  相似文献   

13.
背景:促进轴突再生的原则是改善抑制再生的环境和提高轴突生长能力,措施主要有轴突生长抑制因子阻滞剂和神经营养因子应用。用可降解微球加载药物是一种在局部提供持续药物释放的方法。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NogoA、ChABC缓释微球联合应用促进大鼠损伤脊髓再生病理形态学修复的作用。方法:建立SD大鼠T10脊髓完全横断伤模型,分别在损伤局部给予生理盐水、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球、NogoA缓释微球、ChABC缓释微球及3种微球联合治疗,并设立未造模的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损伤后10周,每组行四甲基若丹明葡聚糖胺顺行示踪,及神经丝蛋白200、生长相关蛋白43、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免疫组化检查,并采用免疫组化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结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NogoA、ChABC缓释微球联合能提高脊髓损伤局部神经丝蛋白200、生长相关蛋白43、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示局部脊髓再生修复加强,其效果优于单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球。提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球及NogoA,ChABC缓释微球联合促大鼠损伤脊髓再生修复其效果优于单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球。  相似文献   

14.
背景:研究证实,细胞移植和神经营养因子相结合治疗脑损伤能促进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目的:观察移植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脑立体定位仪向SD大鼠脑尾壳核注射胶原酶和肝素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将48只模型鼠随机分为3组,骨髓基质干细胞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和对照组于建模后第3天在脑出血部位分别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髓基质干细胞以及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和骨髓基质干细胞组相比,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更好;与对照组相比,移植后1,2周其他2组各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提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大鼠比单纯骨髓基质干细胞有更好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促进轴突再生的原则是改善抑制再生的环境和提高轴突生长能力,措施主要有轴突生长抑制因子阻滞剂和神经营养因子应用。用可降解微球加载药物是一种在局部提供持续药物释放的方法。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NogoA、ChABC缓释微球联合应用促进大鼠损伤脊髓再生病理形态学修复的作用。方法:建立SD大鼠T10脊髓完全横断伤模型,分别在损伤局部给予生理盐水、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球、NogoA缓释微球、ChABC缓释微球及3种微球联合治疗,并设立未造模的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损伤后10周,每组行四甲基若丹明葡聚糖胺顺行示踪,及神经丝蛋白200、生长相关蛋白43、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免疫组化检查,并采用免疫组化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结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NogoA、ChABC缓释微球联合能提高脊髓损伤局部神经丝蛋白200、生长相关蛋白43、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示局部脊髓再生修复加强,其效果优于单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球。提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球及NogoA,ChABC缓释微球联合促大鼠损伤脊髓再生修复其效果优于单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球。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Collapsin反应调节蛋白2(CRMP2)真核表达质粒转染大鼠脑皮质的适宜注射部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50只随机分为空白质粒(VP)组、侧脑室(LV)组、海马(H)组、皮质(C)组及嗅球(OB)组。选定质粒注射部位后,2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MCAO)组、缺血再灌注+空白质粒(MCAO+GFP)组、缺血再灌注+CRMP2真核质粒干预(MCAO+CRMP2/GFP)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后,分别于相应4个部位立体定向注射CRMP2真核表达质粒/空白质粒,转染后24 h和48 h,采用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缺血区皮质CRMP2蛋白及m RNA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检测GFP的表达。TTC检测脑梗死体积,同时行神经功能评估。结果:不同部位注射CRMP2真核表达质粒后,皮质CRMP2的表达均有增高,其中LV组及H组的转染效率明显高于C组及OB组(P0.05),LV组与H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CAO及(MCAO+GFP)组相比,CRMP2真核质粒干预之后能缩小脑梗死体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P0.05)。结论:CRMP2真核表达质粒能够成功转染大鼠脑组织,使缺血区皮质CRMP2蛋白及m RNA的表达明显增高。侧脑室的转染效率较其他三个部位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BPI-1095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90只SD大鼠被随机分成6组:BPI-1095大剂量组(240mg/kg)、BPI-1095中剂量组(80mg/kg)、BPI-1095小剂量组(27mg/kg)、阿司匹林组(80mg/kg)、安慰剂组、假手术组,每组15只。于线栓法复制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缺血模型术后10min,动物分别以灌胃的方式给予不同剂量的观察药物及对照药物。于给药后4h、24h采用动物行为学量表对缺血动物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24h评分完成后,在造模成功且存活的各组动物中,每组随机取7或8只(使每组各剩余5只)用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大脑半球梗死面积百分数。结果大剂量及中剂量BPI-1095可以改善缺血大鼠神经功能障碍(P<0·05);大、中剂量治疗组梗死面积百分数小于安慰剂组(P<0·05)。结论80~240mg/kgBPI-1095可以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缩小梗死体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造血干细胞对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CAO/R)大鼠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90只分为模型组、模型 G-CSF组、假手术组。评定神经病学评分;免疫组化双标记法鉴定造血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分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缺血后各时间点bcl-2、bax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模型 G-CSF组脑缺血24 h时,缺血脑皮层及海马区出现CD34/nestin共标记细胞,48 h共标记最为显著。与模型组比较,模型 G-CSF组各时间点bcl-2表达增强,bax表达减弱,细胞凋亡率显著下降。结论大鼠自体造血干细胞可向神经前体细胞分化;G-GSF动员后,可能通过上调bcl-2和下调bax表达使脑缺血组织细胞凋亡率显著下降,并促进缺血脑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急性脑梗死大鼠梗死侧顶叶皮质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FES治疗在脑梗死后早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60只雄性SD大鼠分为电刺激组、安慰刺激组、对照组,每组20只,每组大鼠再分为治疗1,3,7,14 d共4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参照改良Longa线栓法制作急性脑梗死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电刺激组与安慰刺激组于MCAO后第3天开始治疗.电刺激组以表面电极刺激偏瘫侧前肢,FES参数设置的强度以前肢能发生明显的伸腕、伸趾动作为宜.安慰刺激组将FES治疗仪的治疗电极放在偏瘫侧前肢伸肌群的运动点上,但关闭电源不予以电刺激,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所有大鼠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3,7,14天给予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定,同时,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大鼠脑梗死侧周围远隔区顶叶皮质nestin表达的阳性细胞数.结果 治疗3 d后,电刺激组与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大鼠的mNS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7 d和14 d后,电刺激组大鼠mNSS评分显著高于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P<0.05);但安慰刺激组与对照组之间mNSS评分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7,14 d后电刺激组大鼠脑梗死侧周围顶叶皮质nestin表达的阳性细胞数较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之间在各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远隔区顶叶皮质nestin的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ES治疗脑梗死早期大鼠偏瘫肢体可显著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FES治疗可促进梗死灶周围nestin的表达,这可能说明了FES治疗的另一个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