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报告4例主动脉左室隧道(ALVT)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3例ALVT的主动脉开口位于右主动脉窦上,1例位于左主动脉窦上。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例,房间隔缺损(ASD)1例,肺动脉瓣狭窄(PS)1例,左冠状动脉右房瘘1例。隧道主动脉开口应用补片修补1例,直接缝合3例。同期施行主动脉瓣替换3例,并处理ASD、PS和冠状动脉右房瘘各1例。结果:4例全部生存,无早期死亡及术后并发症。随访6~29个月,无晚期死亡。NYHA心功能均为Ⅰ级,超声心动图复查提示ALVT修补良好。结论:ALVT一经确…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左心室隧道的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主动脉-左室隧道(ALVT)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5例经心血管造影对照,4例经手术证实的超声心动图诊断为ALVT患者的超声图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ALVT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和超声心动图诊断ALVT的价值。结果 ALVT超声心动图表现典型:二维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瓣周见一管状无回声腔,在主动脉瓣环下方进入左室流出道,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收缩期血流信号从左室流出道经管状无回声腔进入主动脉,舒张期于瓣下探及一束五彩血流从主动脉异常管状无回声腔至左心室。5例ALVT中超声诊断准确4例,误诊为右冠状动脉左室瘘1例。结论 ALVT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明显,超声心动图对ALVT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左心室隧道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5例主动脉-左心室隧道的手术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1999年10月至2005年12月,5例主动脉-左心室异常隧道(ALVT)患者,有4例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其中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三尖瓣关闭不全1例,合并联合瓣膜病1例.病人均接受了手术治疗,4例采用直接缝闭主动脉内口,1例采用补片法关闭主动脉内口.5例同期施行主动脉瓣替换,其中另行二尖瓣整形1例,二尖瓣置换1例.[结果]随访7~56个月,4例生存,心功能均恢复至1级,超声心动图复查提示ALVT修补良好.1例术后3个月死亡.[结论]ALVT容易误诊、漏诊,所以应提高诊断准确率;经确诊后,尽早关闭隧道是其治疗的第一选择,且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必须同期处理好合并症以达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主动脉左室隧道(aortic left ventricular tunnel,ALVT)的诊断价值以及超声心动图的表现特征?方法:对8例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ALVT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全部患者的声像图表现与心血管造影?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并总结其诊断特点?结果:ALVT图像特征明显,二维超声心动图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上清晰显示主动脉瓣周至左室流出道的无回声管状结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收缩期血流信号从左室流出道经异常通道进入主动脉,舒张期血流信号从主动脉经过异常通道进入左室流出道?超声诊断与心血管造影?手术结果基本符合?结论:超声心动图诊断ALVT有效?快捷?无创, 对其病理解剖和血流动力学可作出明确诊断?应与右冠状窦瘤破裂?冠状动脉瘘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左室隧道 (ALVT)是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2 0 0 1年 1月~ 2 0 0 4年 9月笔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诊断 2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 2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分别为 4岁和 12岁。因心脏杂音和心功能不全入院治疗。 1例进行了心脏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证实。  相似文献   

6.
主动脉-左心室隧道(aorta-left ventricular tunnel,ALVT),是主动脉根部有一跨过主动脉瓣与左心室相通的异常管道[1]。本病罕见,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漏诊[2]。本院采用64层CT心脏成像成功诊断主动脉-左心室隧道1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男性患者,41岁,因"感冒后出现活动后心悸、气促、咳嗽(可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且加重"于2012年2月17日入本院。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入院查体:双肺未闻及干、  相似文献   

7.
开口病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唯一  郑晓群 《海南医学》2002,13(12):25-27
1 定义及分型冠状动脉开口病变是指距主动脉或主支冠状动脉开口部 3mm以内的严重的粥样硬化性病变 ,其冠状动脉造影的检出率约为 0 .13- 2 .7%。基于介入治疗的目的以及根据病变所在的部位 ,通常对开口病变作如下的分类 :1.1 主动脉开口病变 :a、原位血管主动脉开口病变 :包括左主干口、右冠脉口病变 ;b、移植血管主动脉开口病变 :静脉桥血管吻合口病变 ;1.2 分支血管开口病变 :包括主要分支 (前降支、回旋支 )口部病变以及二级分支 (对角支、钝缘支和右冠脉远端分支 )口部病变。第二类具有分叉病变的特征 ,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开口病…  相似文献   

8.
Hsu  J.  -  H.  WuD.  -  K.  Chen  Y.  -  F.  马超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7,3(7):53-54
主动脉-左室通道(ALVT)是指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经右室流出道入主动脉瓣下左心室的一种罕见的异常通道。如同在虚拟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一样,多层螺旋CT的独特性能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得以确证。本文在此探讨1例ALVT患者中的虚拟管腔内成像。该例18岁的男性患者因长达6个月的进行性劳力性呼吸困难入院。患者在5个月大时即被诊断患有ALVT,并通过人工补片封堵了通道的主动脉口,仅残留有轻微的主动脉反流。此次住院时,体格检查在胸骨右上缘可闻及3/6级舒张期杂音。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证实ALVT。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右室双出口(DORV)的外科治疗方法 及疗效.方法 24例DORV行手术治疗.其中采用左心室-主动脉心内隧道连接19例;左心室-主动脉心内隧道并右心室-肺动脉心外管道连接1例;左心室-肺动脉心内隧道并大动脉转换1例;改良Fontan手术2例;Glenn手术1例.结果 全组术后早期死亡3例.余者效果良好,术后顺利出院.结论 根据DORV的不同类型,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重建左、右心室流出道并避免梗阻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手术治疗右室双出口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5月~2008年10月我院对35例右审双出口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5个月~12岁,平均(6.5±2.6)岁.室缺位于主动脉瓣下24例;肺动脉瓣下5例,其中Taussig-Bing畸形2例;靠近两大动脉开口4例,远离两大动脉开口2例.合并肺动脉狭窄30例,无肺动脉狭窄伴肺动脉高压5例.采用左心室-主动脉心内隧道连接28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2例,经典Rastelli手术(即左心室-主动脉心内隧道并右心室-肺动脉心外连接管道)3例,Glenn分流术2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死亡率5.71%,治愈出院33例.随访6月~5年,平均(3.2±1.5)年,3例有轻度流出道梗阻,室缺残余分流1例.心功能均达到Ⅰ~Ⅱ级.结论:根据右室双出口的不同解剖类型选择最佳手术方案是外科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重建通畅的右室流出道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主动脉-左室通道(ALVT)是一种十分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往明确诊断要依赖于心血管造影,现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5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将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CA)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结果比较,评价MSCTCA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方法:将60例患者均行MSCTCA和SCA检查。结果:除去伪影显著不可评估的8个节段,772个节段中MSCTCA共发现重度狭窄51节段,中度狭窄63节段,轻度狭窄85节段(弥漫性病变按累及节段分开计算)。并发现心肌桥10例;右侧冠状动脉开口于左冠状窦旁1例,左冠状动脉窦上开口3例,副右冠状动脉5例,单支畸形一例,卵圆孔未闭1例,左心耳血栓1例;其中SCA发现重度狭窄51节段,中度狭窄61节段,轻度狭窄87节段。结论:经过认真充分的准备工作后,MSCTCA作为一种无创技术,不仅能清楚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和程度,并能发现解剖变异,为SCA、支架植入提供更详细信息。是冠心病筛查必不可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右室双出口(DORV)手术治疗经验和教训。方法:16例DORV手术治疗中,主动脉瓣下型室间隔缺损(VSD)11例,肺动脉瓣下型VSD1例,两大动脉瓣下型VSD4例。合并肺动脉高压者13例,肺动脉瓣(或肺动脉干)狭窄3例。所有患者均合并房间膈缺损或动脉导管未闭等畸形。采用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瓣上横切口左心室-主动脉心内隧道连接4例,右室流出道纵切口左心室-主动脉心内隧道连接跨瓣补片和不跨瓣补片11例,左心室-主动脉心内隧道连接及右室流出道超常加宽连接肺动脉干1例。结果:住院期间死亡2例,其中1例重度肺动脉高压,手术关胸时心脏骤停,二次转流后不能停机,死亡。1例术后拔气管插管后6h,出现呼吸衰竭,再次插管后出现脑损害并发症,术后22d放弃治疗。其余患者痊愈出院。结论:手术根据右室双出口的类型,合并畸形及肺动脉压力,制定正确的个体化手术方案,保证重建的左右心室流出道通畅,术后严密监护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11 临床资料1998年 9月至 2 0 0 1年 12月共 3例伴有声音嘶哑的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在我院治疗。病例 1:男性 ,4 7岁 ,发现胸主动脉瘤 2年 ,声音嘶哑 3个月。 MRA检查 ,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平面胸主动脉直径 2 1mm,夹层动脉瘤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平面以下 15 mm处 ,最大径为 6 4 mm。电子喉镜检查 ,左侧声带固定 ,内收和外展运动消失。给予腔内隔绝术治疗 ,术后 1周 ,声音嘶哑缓解。术后电子喉镜检查 ,左侧声带内收和外展运动恢复。螺旋CT检查 ,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平面胸主动脉直径 2 5 mm,夹层动脉瘤最大直径为 4 4 m m。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施行腔内修复术中封堵左锁骨下动脉后对颅内及左上肢血供的影响.方法对126例接受腔内修复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6例接受腔内修复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86例患者全部或部分封堵了左锁骨下动脉开口;35例完全封堵左锁骨下动脉开口,51例部分封堵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封堵程度1/4~2/3);86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颅内缺血的表现,12例术后出现左上肢轻微缺血症状,无左上肢严重缺血发生;51例部分封堵左锁骨下动脉的患者左上肢肱动脉收缩压较术前降低15~35 mmHg.结论对于第一裂口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0 mm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腔内修复术中封堵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是可行的,术前评估决定是否封堵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及是否先行颈部血管旁路手术将大大增加手术空间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在316个人心脏标本上,观察到二例冠状动脉起始异常。第一例未成年人心脏;心脏长8.8厘米,宽6.9厘米。右冠状动脉与左冠状动脉共口;共口位于左主动脉窦窦外,其右下缘紧邻主动脉瓣前联合(图1)。共口呈扁园形,左右径5.9毫米,上下径3.3毫米。口内深处有一纵嵴,分隔左、右冠状动脉口。左冠状动脉口左右径4.0毫米,上下径2.7毫米。右冠状动脉口窄长,朝向左、偏后,上下径2.8毫米,横径0.8毫米。右冠状动脉自开口斜穿主动脉壁,于距开口5.1毫米处始与主动脉壁中层分离,此处已在右主动脉窦壁外面;右冠状动脉始段夹子主动脉与左肺动脉窦和右心室动脉园锥之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LM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I))、心绞痛(AP)患者经病史、临床体格检查、心电图(EKG)、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UCG)、运动平板试验(TET)、同位素心肌扫描(ECT)、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3例是左主干开口至中段狭窄,2例左主干开口狭窄,3例是左主干中段狭窄,3例左主干远段狭窄。结果 11例患者中5例做支架直接置入术。3例行旋磨,支架置入术。3例常规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即刻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其中1例门诊随访至3个月时,心绞痛复发,心肌梗死。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支撑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余lO例病人随访8~24个月,无心绞痛(AP)发作。TET显示总运动时间延长,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介入治疗LM病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18.
左冠状动脉 (LCA)起源于肺动脉很少见 ,国内手术报道极少。但随着心脏超声和血管造影检查的开展 ,其检出率在上升 ,医学界将更关注其诊断[1] 和治疗方法 ,对该症的诊断和治疗将面临扩展。我们于 1998~ 2 0 0 2年共手术治疗了 3例 ,现报道如下。例 1 女 ,14岁。自幼出现运动后心悸气短。胸骨左缘第三肋间收缩期杂音 (SM)并伴有较轻的舒张期杂音。心电图示左室肥大 ,频发早搏。心脏超声示左室增大但心肌不肥厚 ,主动脉左冠窦区未见LCA起始部显像和LCA开口 ;右冠窦区见显著扩张的右冠状动脉 (RCA)开口及主干 ,内径达 8~ 9mm ;肺动脉瓣…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开口移位与冠状动脉瘘为先天性畸形,一般虽无功能上障碍,但其开口移位、交通与起始部经过异常具有一定的机能意义,并对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与心脏外科手术有关。例1男性成年。单一(左)冠状动脉发自左主动脉窦,发出后立即分成左、右冠状动脉,右侧者起始部向右经肺动肺后达冠状沟。  相似文献   

20.
超声心动图在主动脉缩窄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红  白文娟 《四川医学》2006,27(12):1225-1227
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the aorta,COA)是指自无名动脉到第1肋间动脉之间的主动脉管腔局限性缩窄。缩窄多位于主动脉峡部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心端的胸主动脉,少数可位于主动脉弓。据国外统计占先心病发病率的1·1%~3·4%,国内无该病发病率统计,但一般认为较国外发病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