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张智龙教授善治内科杂病,治疗皮肤病,多从"肺主皮毛"和"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中医理论出发,认为某些皮肤病的发生发展与肺和心的生理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从而应用导赤散、茯苓杏仁甘草汤化裁加减治疗皮肤病,临证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加强患者肠道管理是临床治疗重症肺炎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改善重症肺炎患者的病死率有重要的意义。而中医药在肠道管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理论根源,并有着一定的临床应用基础。故本文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基本理论出发,通过对其历代的发展应用及现代医学实验等对肺肠的关系进行了多方位的剖析,明确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基本治法,确立了泻下法在重症肺炎中应用的基本依据。进而从泻下法治疗肺疾的历史渊源、应用目的和治疗手段等方面系统阐释了泻下法在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并重点提出了中药灌肠是该应用中的典型代表,是"从肠论治"重症肺炎中最主要的手段。为泻下法在重症肺炎中的广泛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以更好指导医疗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3.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当中的"肺与大肠相表里",论述了肺肠之间生理病理的关系影响,肺-肠轴在近年研究尤为显著,临床疗效也是有目共睹。所以在临床诊治肺部疾病的过程当中,通常多加入通腑之剂辅助治疗,"通腑以顺肺",从而使得肺部气机通畅条达,与腑气表里相协调。本文以"肺与大肠相表里"为理论基础,查阅和整理相关文献,从清肺通腑汤治疗肺系疾病中痰热壅肺型的理论基础、临床研究和作用原理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概括,以期为临床运用清肺通腑汤治疗肺系疾病中痰热壅肺型提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4.
根据"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念,提出"皮毛与大肠相通联"的假说.从组织结构、生理、病理、治疗等方面对皮肤和大肠进行比较.认为皮毛与大肠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大肠的病变可以引起皮肤的变化;皮肤的病变也可以引起大肠的改变.皮肤的病变可以通过大肠给药;大肠的病变也可以通过皮肤来治疗,从而扩大了中药的给药途径,解决中药服药难的问题.对于脏腑学说的深入研究和临床治疗,特别是对皮肤病的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阐述肺痹病名的来源及历史沿革,分析肺痹病因病机,以及治疗肺痹邪盛痹重期(大肠湿热)的治法和方药。王檀教授从事肺痹研究多年,将肺痹分为邪盛痹重期和邪微痹缓期,认为肺痹的基础是肺气不足,病理因素为痰饮与瘀血。通过分析肺的生理特性及功能,阐述肺与大肠相表里,表明肺与大肠的生理病理联系,突出大肠湿热是肺痹的重要证候之一。总结王檀教授采用泻下除湿导滞的治法,用枳实导滞汤治疗肺痹的临床应用,并举出验案说明。  相似文献   

6.
非典型性肺炎 (SARS)在我国局部地区已传播并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死亡率达 6%左右。目前对SARS还没有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 ,特别是对重症患者。中医防治SARS方案主要包括 :解表清里、宣肺化湿、清肺解毒及泻火解毒等方法 (见国家中医管理局制定《中医防治“非典”试行方案》)。我们认为中医治疗SARS还需要开拓新思路。在中医临床上 ,肺部痰热壅盛可用通肠泻下法达到泻肺热、下痰壅的效果。对某些便秘采用宣肺肃降法取得疗效。现代医学认为 :肺与大肠均发育于原肠 ,说明肺与大肠关系密切。  我们曾经做过动物试验 ,给家兔静脉注射油酸…  相似文献   

7.
在众多的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方法中,从肺论治是一种颇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代文献中众多关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论述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现代医学也试图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神经肽学等方面阐述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的临床研究中,研究者多从各自搜集的文献资料及临床经验出发,总结出各种辨证分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相关文献显示,功能性便秘采用宣肺、清肺、润肺、补肺等方法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然而,无论是"肺与大肠相表里"这一理论的现代医学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均存在着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是我国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为中医治疗皮肤病提供了多种思路及理论指导,从肺论治皮肤病即其中之一。从肺论治皮肤病不外补肺、宣肺、润肺、清肺,兼以养血活血,祛风通络之法,往往能取得良好的疗效。本文从肺与皮毛的功能,肺与皮毛的关系等方面入手,探讨了从肺论治皮肤病的方法,为临床应用内经理论治疗皮肤病提供了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清肺承气颗粒对大肠腑实证合并ALI/ARDS患者的肺功能和肠功能的影响,以及肠功能与肺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实验设计方法,从2009年8月至2013年7月,在5个中心入选符合大肠腑实证表现的腹部疾患合并肺损伤的患者207例。随机分为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通里攻下治疗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综合治疗,通里攻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里攻下药物清肺承气颗粒。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 d、3 d、7 d的氧合指数、L/M,治疗前、治疗后7 d的APACHEⅡ评分,治疗7 d后病死率。结论:清肺承气颗粒治疗大肠腑实证表现的腹部疾患所致肺损害患者,能改善患者的氧合指数、肠屏障功能,降低病死率,并证实肺功能的改善与肠功能的改善密切相关,通过治疗作用证实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肺癌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高鹏翔教授认为,邪气积留于肺,日久不去,郁而化热,灼津耗液,致痰凝、血滞,积聚成块,发为肺癌。在治疗上提出肺与大肠相表里,倡导应用泻下法治疗肺癌,使肺部痰饮、瘀血、癥瘕、积聚、热毒之邪经肺络由大肠泻下而出,使瘀、热、毒邪有所出,病情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11.
郭长贵通腑法治疗皮肤病举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天骥  吴积华 《新中医》1995,27(6):47-48
郭长贵通腑法治疗皮肤病举要刘天骥,吴积华主题词寻常痤疮/中医药疗法,荨麻疹/中医药疗法,血风疮/中医药疗法,泻下,中医治法,郭长贵先师郭长贵系河南省名老中医,临证50余年,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郭老根据“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用通腑法治...  相似文献   

12.
略论喘证的肺与大肠同治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喘证的治法颇多,临床上某些肺部疾病发生气喘症状的患者,若用宣肺、清肺、肃肺、泻肺等多种治肺之法,效果仍不满意时予以肺与大肠同治法,有时可获较好的疗效。本文拟就此种治法进行粗略的探讨,以期同道指正。一  相似文献   

13.
中医有"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肺和大肠二者在生理病理上均有重要联系,基于此理论,临床治疗常有肺肠同治,肺病治肠,肠病治肺,糖尿病中上消与肺相关,其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相关也被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容易引起结肠癌,两者在治疗上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此文就"肺与大肠相表里"这一理论来论述糖尿病与结肠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范瑞强教授论治痤疮经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陈信生 《新中医》2001,33(9):71-72
范瑞强教授是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临床皮肤病工作多年,在皮肤病诊治上有一定见解和特色。现就其论治痤疮经验,介绍如下。1病机主肾阴不足中医学认为痤疮主要是由于肺胃血热所致,临床多从肺、从热论治痤疮,治法以清肺凉血解毒为主。也有学者从痰瘀论治痤疮,认为痰瘀互结于面而出现结节、囊肿和疤痕,治疗上主张活血化瘀,祛痰燥湿。范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发现,痤疮的发病除与肺胃血热等病因有关外,其根本原因在于素体肾阴不足,肾之阴阳平衡失调,相火过旺。肾水不足不能上滋于肺可致肺阴不足,因肺与大肠相表里,当饮食不节…  相似文献   

15.
下法属于攻法,主要治疗里实证。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逐水消肿等作用。皮肤病虽然发生在肌表,但实质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肺主皮毛,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宜于宣肃,腑气贵于通降,二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故皮毛之疾在治疗时常需顾及腑气的泄降。因热而结者则宜寒下,表证未解里证已成者则宜表里双解,有血瘀之证则宜活血通下。笔者临床上用下法治疗多种皮肤病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泻白散清泻肺热,主治肺中伏火所致诸证。《素问·痿论》认为"肺主身之皮毛",皮肤病的发生与肺相关,临床多可从肺论治。根据异病同治理论,有是证用是方,从理论出发并结合临床,将泻白散用于治疗肺热相关皮肤病,通过浅析泻白散在皮肤病中的应用,为读者提供新的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清肺承气颗粒对"大肠腑实证"所致ALI/ARDS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全国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模式,制定"大肠腑实证"所致ALI/ARDS患者的纳入标准和排除,严格参照标准选取研究对象;将满足入组排除标准的患者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提供的中央随机系统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清肺承气颗粒和安慰剂,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常规、生化检查、尿常规、便常规、L/M比值、血气分析等,并记录两组患者死亡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预后指标。结果:入组时,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以及病情严重程度(APACHE-II评分)无统计学意义。经清肺承气颗粒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氧和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患者APACHE-II评分、死亡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清肺承气颗粒治疗大肠腑实证所致ALI/ARDS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不仅对今后的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还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了实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黄疸病的中医用药组方配伍规律,为中医诊疗黄疸病提供经验参考。方法:对纳入的湖北省中医院1960-1978年间,诊断为黄疸病的住院病历处方信息进行录入,对方剂信息预处理后使用关联规则方法中的Apriori算法分析方剂的配伍规律。结果:对3 404首方剂进行分析,共计327味中药,处方药味数量集中在10-12味之间。对327味中药进行频数统计分析,确定了治疗黄疸病的中药处方中中药使用频次,使用频次较高的前50味中药多为利水渗湿药、清热药、补虚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消食药、化湿药、泻下药、化痰药等。对327味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共提取常用药对27对,常用角药24对,该药对及角药多具有清热利湿、疏肝活血、理气和胃、消食、清热泻下及活血清热类等配伍规律。结论:应用数据挖掘中关联规则和频数统计方法分析黄疸病的中医用药规律,初步揭示了该时期治疗黄疸病的用药经验,为我们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9.
曲池、血海作为一组对穴,在皮肤病的治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阳明经多气多血,具有较强的活血和通调大肠腑气的作用,而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腑气一通,则肺的生理功能自然恢复正常。血海属于足太阴脾经穴,具有活血理脾的作用,而脾土生肺金,脾旺则肺气足,  相似文献   

20.
"肺主皮毛"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肺与皮毛主要通过卫气、津液等介质及途径共同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皮肤病的发生与肺关系密切。桂枝麻黄各半汤原方主治伤寒表证。陈明岭教授临床谨守病机,针对肺气闭郁、无汗或汗出不畅、营卫失和之皮肤病采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治疗,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