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司维 《北京中医》2012,(5):330-331
目的通过对后循环缺血中医证候的分析,探寻其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根据文献,对15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观察记录。结果后循环缺血的中医证型以风证最多,其次为痰证、火热证、阴虚阳证,风证与阴虚阳亢证、风痰证、痰热证为本研究证型中常见证型组合。结论后循环缺血中医证候分布有一定规律,有利于临床对其中医中药治疗探寻规律。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3,(7):1391-1392
目的: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状态中医证候的分析,探寻其病机变化及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对本中心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接受亚低温治疗开始及第24、48、72 h各时间点进行中医证候观察分析。结果:患者证候变化表现为经亚低温治疗后,风、火、阴虚三证进行性减少,而痰、瘀、气虚证显著增多。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处于亚低温治疗特殊状态时,患者处于类似于中风中脏腑之寒、瘀、闭证状态,患者痰、瘀、气虚证为主要证候,风、火、阴虚三证被亚低温状态所抑制而极少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中风发病30d内1d~3d、4d~10d及11d~30d 3个时段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及规律。方法:4077例缺血中风病例来自全国23家医院,使用中风病证候调查表采集所有患者发病后1d~3d、4d~10d、11d~30d 3个时点的中医症状,根据八五攻关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赋予相应症状分数,每个证候成立标准为分数≥7分,分析缺血中风风证、痰证、火热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在不同时点的分布特点及规律。结果:中风六大证候的分布为:风证、痰证及血瘀证在3个时点分布的比率分别为79.4%、77.2%、75.5%;2.8%、62.5%、52.8%及81.0%、80.2%、77.3%,火热证、气虚证及阴虚阳亢证3个时点的比率分别为30.9%、29.5%、24.9%;85.1%、83.7%、78.5%及23.90%、22.50%、21.60%,除阴虚阳亢证在3个时点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5种中风证候要素在3个时点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缺血中风中医证候分布为多种证候组合,发病1d~3d期间以3证组合为主,风证、血瘀证、气虚证组合出现最多;4d~10d、11d~30d均以2证组合为主,血瘀证、气虚...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99例脑梗死的患者进行西医分期、分级,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了解其证候分布规律。结果:99例患者中,痰证占58.59%、瘀证占55.56%,这两个证候的出现率最高。其次为阴虚阳亢证、火证、风证、气虚证。证候组合形态以痰瘀证最多,占22.22%。且分期不同,痰证、瘀证出现率始终较高,疾病的轻重分级与中医单证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痰瘀阻络型为主,证型的变化与分期有关,与疾病轻重分级无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南雄地区中风患者急性期的中医证候特点及规律。方法:按标准纳入2006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南雄地区中风病急性期患者741例,采用频数统计方法,总结分析中医证候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结果:741例患者经辨证核对,其证型频次由低到高排列依次为阴虚风动证、痰湿蒙神证、风火上扰证、痰热腑实证、风痰火亢证、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其中以气虚血瘀证309例(占41.7%)、风痰瘀阻证199例(占26.9%)、风痰火亢证74例(占10.0%)为主,3种证型共占全部证型的78.6%(582例)。741例患者中证素的分布由低到高依次为阳虚证、血虚证、阳亢证、火证、阴虚证、热证、风证、气虚证、痰证、瘀证。其中以瘀证、痰证和气虚证为主。在对不同病程和不同偏瘫肢体的证候分型统计中,其证候分型也有显著差异。结论:南雄地区中风病患者急性期的常见证候分布以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风痰火亢证为主;证素以瘀证、痰证和气虚证为主,其中痰证是南雄地区中风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证素。  相似文献   

6.
275例中风中经络的临床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罗家祺 《陕西中医》2009,30(2):155-157
目的:调查了解脑梗死患者的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275例脑梗死的患者进行病例调查,分析其证候分布规律,对中医证型、血脂水平、心肌酶谱、血糖、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结果:275例脑梗死患者中,风痰阻络型占51.2%,阴虚风动型占25.1%,这两个证型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气虚血瘀、痰湿蒙窍。不同证型之间,心肌酶谱差异无显著性,C-反应蛋白、血脂水平(LDL)有部分差异,不同证型间血糖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脑梗死的中风患者以风痰阻络和阴虚风动型为主,血脂、心肌酶谱、血糖、C-反应蛋白指标能为脑梗死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成都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341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成都市行政区域内的常住人口,且居住时间≥5年)采用横断面调查,填写调查表,数据收集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及中医证候诊断要素相关资料,统计患者主要中医症状与体征分布、主要证候分布情况,并以性别(男、女)、偏瘫侧肢体(左、右)、年龄段(≤40岁、>40岁但≤70岁、>70岁)及病程(≤72 h、>72h)分类探讨影响证候分型的相关因素. 结果 40种中医症状与体征可分为风、火、痰、气虚、瘀和阴虚6类,其中包含症状与体征数最多的是气虚证,包含症状与体征数最少的是瘀证.1341例患者中中经络1073例,中脏腑268例.中经络的证候分型频数从高到低依次为风痰阻络、阴虚风动、痰瘀阻络、气虚血瘀和痰热腑实;中脏腑的证候分型频数从高到低依次为痰蒙清窍、痰热内闭.不同性别、年龄段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72h患者多以风痰阻络证候为主,而>72h患者多以阴虚风动证候为主.右侧肢体偏瘫多以痰蒙清窍、痰瘀阻络与痰热内闭3种证候为主;而左侧肢体偏瘫多以风痰阻络与阴虚风动两种证候为主.结论 成都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以风痰阻络、痰蒙清窍、阴虚风动证候为主,病程长短及肢体瘫痪偏侧部位可能对中医证候分布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黄赛忠 《江苏中医药》2017,49(10):40-42
目的:观察进展性脑梗死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15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类,并同时观察发病危险因素、不同时期的NIHSS评分,比较证候分布比例、不同证候之间危险因素及NIHSS评分的差异。结果:进展性脑梗死中医证候分布比例为瘀血阻络痰瘀阻络肝阳上亢风痰阻络阴虚风动气虚血瘀,证候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肝阳上亢证、阴虚风动证患者的高血压病和糖尿病例数明显高于其他4种证候,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痰瘀阻络、瘀血阻络证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例数明显高于其他4种证候,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风痰阻络证、肝阳上亢证、阴虚风动证及瘀血阻络证4种证候治疗后不同时期NIHS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进展性脑梗死的常见中医证候为瘀血阻络证及痰瘀阻络证;痰瘀阻络证、瘀血阻络证与颈动脉斑块密切相关,而肝阳上亢证和阴虚风动证与高血压病、糖尿病密切相关;痰瘀阻络证、气虚血瘀证患者的预后差,而风痰阻络证、肝阳上亢证、阴虚风动证和瘀血阻络证的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将25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纳入观察,填写病例观察表,由课题组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共同量化诊断证型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缺血性中风患者不同分期、病情程度、既往病史与证型的关系。结果:中风急性期前2周风证是最为常见证候,痰证次之;至发病2~4周,风证和痰证并重;在恢复期前3个月,血瘀证为最常见证候,痰证、火热证次之;在恢复期的后3个月,气虚、血瘀、痰阻为其主要证候;后遗症期以气虚血瘀为主要证候,阴虚阳亢、风证、痰证次之。中风病情轻、中、重度患者均以风证、痰证为主要证候,病情轻度患者血瘀证次之,病情中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病情重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但出现概率与风证、痰证相近;中风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的患者均以风证为主要证候,高血压患者阴虚阳亢证次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患者均以痰证、血瘀证次之;糖尿病患者以阴虚阳亢证和火热证为主要证候,风证次之。结论:缺血性中风病不同发展阶段,证型分布发生相应变化,患者病情程度越严重,其病机变化越复杂,且患者既往病史对缺血性中风病证型的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将25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纳入观察,填写病例观察表,由课题组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共同量化诊断证型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缺血性中风患者不同分期、病情程度、既往病史与证型的关系。结果:中风急性期前2周风证是最为常见证候,痰证次之;至发病2—4周,风证和痰证并重;在恢复期前3个月,血瘀证为最常见证候,痰证、火热证次之;在恢复期的后3个月,气虚、血瘀、痰阻为其主要证候;后遗症期以气虚血瘀为主要证候,阴虚阳亢、风证、痰证次之。中风病情轻、中、重度患者均以风证、痰证为主要证候,病情轻度患者血瘀证次之,病情中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病情重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但出现概率与风证、痰证相近;中风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的患者均以风证为主要证候,高血压患者阴虚阳亢证次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患者均以痰证、血瘀证次之;糖尿病患者以阴虚阳亢证和火热证为主要证候,风证次之。结论:缺血性中风病不同发展阶段,证型分布发生相应变化,患者病情程度越严重,其病机变化越复杂,且患者既往病史对缺血性中风病证型的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683例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所得临床信息进行归类,辨证后得出中医证候,分析和探讨其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与相关指标间的关系。结果:有5个主要中医证候,气阴两虚证200例,痰湿阻遏证190例,阴虚热盛证132例,痰瘀互结证104例,阴阳两虚证57例。结论:代谢综合征以气阴两虚证最为多见,其次是痰湿阻遏证、阴虚热盛证、痰瘀互结证、阴阳两虚证;其病情发展演变规律顺序为痰湿阻遏证,痰瘀互结证,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血脂与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证候最具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岭南地区近10年中风病中医证候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岭南地区中风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近10年岭南地区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梳理,采用频数统计方法,总结分析证候分布的规律。结果证候病例频次由高至低排列依次为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风痰火亢证、痰热腑实证、风火上扰证、痰湿蒙神证、阴虚风动证;依证候频次依次为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阴虚风动证、痰热腑实证、风痰火亢证、风火上扰证、痰湿蒙神证。证素的病例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瘀证、痰证、气虚证、风证、热证、阴虚证、火证、阳亢证、血虚证、阳虚证;证素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瘀证、痰证、气虚证、风证、热证、阴虚证、阳亢证、火证、阳虚证、血虚证。结论岭南地区近10年中风病常见证候分布以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为主;证素以瘀证、气虚证、痰证为主,其中痰证是岭南地区中风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证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变化。方法:选取9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对其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手术前中医证候主要表现为风、火热、痰、血瘀等证,术后1周证候主要表现为气虚、血瘀、阴虚阳亢等证,手术前后患者的中医证候表现有显著变化。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前中医证候主要表现为风、火热、痰、血瘀等实证,术后中医证候主要表现为气虚、阴虚阳亢等虚证。  相似文献   

14.
傅凯丽  霍磊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7):110-113,121
目的:研究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后循环梗死中医证候学调查问卷对388例后循环梗死患者进行发病初期(3 d之内)、14 d、28 d、90 d 4个时间点的证候学调查,收集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证候要素、证候类型等,以得出其4个时间点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各阶段证候要素及主要证候的构成比较高的是:0 d,风痰瘀阻证;14 d,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28 d,痰浊内阻证、气虚血瘀证;90 d,气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转移概率矩阵得出的证候演变规律为:0~14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风痰瘀阻、痰浊内阻证;14~28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痰浊内阻、气虚血瘀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气虚血瘀、肾精不足等证;28~90d,痰浊内阻证可转变为气血亏虚、痰浊内阻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肾精不足、气虚血瘀等证.结论:风痰瘀阻证为发病初期常见证候类型,气虚血瘀证自发病中期起为常见证候类型.即发病时实证多见,随着病情恢复虚实夹杂证、虚证多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闭塞介入术后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方法采用病例性回顾研究的方法,借助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对126例基底动脉闭塞介入术后患者在不同年龄、性别、术后病程等方面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1)基底动脉闭塞介入术后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候要素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其中,血瘀证贯穿于基底动脉闭塞介入术后的始终。2)中青年和老年患者最主要的中医证候要素均为血瘀证。随着年龄的增长,气虚证所占比例上升,风证、火热证、痰证所占比例下降。3)女性患者的痰证、阴虚阳亢证明显多于男性患者。4)随着基底动脉闭塞介入术后病程的延长,风证、火热证所占比例下降,气虚证、血瘀证所占比例上升。结论中医药防治基底动脉闭塞介入术后再狭窄应以活血化瘀为主法,中青年患者兼以息风涤痰清热,老年患者兼以益气,女性患者兼以化痰滋阴。  相似文献   

16.
小儿肺炎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方法:将纳入病例根据证候表现分为风热犯肺证、痰热壅肺证、阴虚肺热证和肺脾气虚证.跟踪观察患儿在入院当天(基线点)、用药后3、5、7、10天的临床表现,确定各观察点中医证型.应用证候演变概率法对小儿肺炎中医证候在不同观察点、不同地域的演变规律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小儿肺炎初期以风热闭肺证、痰热壅肺证为主;中期是由实证向虚证转移的关键时期;后期应注意固护阴液.小儿肺炎初期,南北方证型分布无明显差异;后期南北方虚证分布差异明显,北方阴虚肺热证多见,南方肺脾气虚证居多.结论:小儿肺炎中医证候在不同观察点、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求后循环短暂缺血发作所致眩晕(PCTIV)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候与风痰证的相关性及其与外风的关系。方法参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拟定中医证候要素积分量表,将122例PCTIV患者进行辨证,对各证候要素频数、百分比和等级进行统计。结果 122例PCTIV急性发作期患者中同时具有风、痰二证候要素者116例,占95.08%。68例(55.74%)患者可能具有外感风邪因素。结论 PCTIV急性发作期以风痰上扰为主要证候,外风可能与PCTIV发作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包括急性淋巴细胞自血病)的证候要素及证候分布规律,为证候的规范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恶性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2007年5月—2010年4月我科既往收治的淋巴瘤住院患者115人次进行回顾性研究,挖掘病案资料,总结出6种常见证候要素,痰结、寒凝、血瘀、气滞、气虚、阴虚,并以证候要素为辨证分型的基础,进行再次证候分型,初步总结证候要素及临床证型的分布规律。自2010年5月一2012年4月,对我院收治的恶性淋巴瘤住院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共入组88人次,依据上述6种证候要素进行辨证分型,进而归纳出常见的临床证型。结果共统计恶性淋巴瘤患者203人次,6种证候要素分布比例为痰结92.1%、血瘀56.1%、寒凝29.2%、气滞38.2%、气虚33.8%、阴虚6.3%;常见临床证型为痰瘀互结证、气滞痰凝证、寒痰凝滞证、痰毒虚损证、阴虚火旺证。结论通过总结淋巴瘤证候要素及常见证候分布规律,为淋巴瘤证候的标准化研究及中医临床路径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卒中中经络患者常见5种中医证候的情绪特征。方法选择脑卒中中经络急性期以及恢复期患者,性别、年龄大致相当的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中医肝脏象情绪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各组进行情绪测量。结果脑卒中患者中医肝脏象情绪量表、HAMD、HAMA测值明显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0.01);中医5证型的肝经维度和焦虑维度积分,在阴虚风动、风火痰亢和痰热腑实明显增高(P0.05);而风火痰亢、风痰瘀阻和气虚血瘀型患者抑郁维度增高(P0.01)。PSD发生的证候频率,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阴虚风动、气虚血瘀、风痰瘀阻、风痰火亢和痰热腑实证。结论脑卒中患者有明显的焦虑及抑郁情绪,阴虚风动、风痰火亢证型的焦虑、抑郁程度均高于其它证型,阴虚风动和气虚血瘀证发生PSD的证候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医证型和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为制定乳腺癌的辨证分型标准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近20年有关乳腺癌的文献进行检索并建立数据库,对证型及证候要素进行频次分析。结果:乳腺癌术前证型文献分布频率前3位的是:冲任失调证、肝郁痰凝证、肝郁气滞证;病例数频率前3位的是:肝郁痰凝证、冲任失调证、肝郁气滞证。术后证型文献分布频率前3位的是:气虚证、阴虚证、肝郁气滞证;病例数前3位的是:有病无证、脾肾两虚证、气虚证。乳腺癌病位类证候要素5个,术前主要为肝,术后为肾;病性类证候要素10个,术前居前3位的为气滞、痰、血瘀,术后为气虚、血瘀、阴虚。结论:该结果初步反映了乳腺癌患者术前、术后中医证型及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为乳腺癌的证候规范化及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